自行车座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2600发布日期:2021-01-26 10:4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座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限制偏转与补偿间隙的自行车座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自行车为配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自行车的座管结构通常可以调整高度,让使用者可以轻松地骑乘自行车。现有的自行车座管结构通常包含有一内管及一外管,内管套设于外管内,且内管可相对于外管而上下地位移,内管的顶端连结自行车的一座垫且内管通常还与一气压棒连结,外管则与自行车的一车架连接,让使用者可通过气压棒的一控制阀门,使气压棒推动内管以调整座管结构的高度,因此,使自行车能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0003]
然而,传统的座管结构的内管是套设于外管内,内、外管之间并未设置有任何的限转结构,因此,当使用者调整座管结构的内管的高度时,内管在位移的过程中,容易相对于外管偏转,导致内管无法直上直下地位移,造成骑乘上的不便。
[0004]
已知中国台湾第566684号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自行车座管,其具有一设于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止转片,用以防止内管相对于外管偏转,另外,该实用新型专利还设有与止转片设置于不同凹槽的一弹性体,用以补偿由内、外管之间的间隙,然而,上述自行车座管中,止转片及弹性体的结构并不相同,使得自行车座管结构相对复杂,因而尚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其结构较简单,且同样具有旋转限位与间隙补偿的功能。
[0006]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其包含有一内管,内管的外周面设有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凹槽;一外管,其套接于内管之外,外管的内周面设置有轴向延伸且位置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一凹槽的多个第二凹槽,这些第一凹槽与其对应的这些第二凹槽共同地定义出多个容纳空间;以及多个止转件,设置于该多个容纳空间中,这些止转件具有相同的构型,这些止转件至少包含一金属止转件与一弹性止转件,该多个止转件的外周面都贴合其对应的该多个容纳空间的这些第一凹槽的槽壁。
[0007]
通过上述自行车座管结构的设计,金属止转件与弹性止转件起到了限转的作用,可防止内管相对于外管转动。另外,通过弹性止转件,也可有效地补偿内管、外管间的间隙。再者,由于这些止转件均具有相同的构型,简化了整体的结构设计。
[0008]
优选地,第二凹槽从外管的底部轴向地延伸至外管的顶部,第二凹槽的长度长于第一凹槽,使得设于第一凹槽的这些止转件可沿着第二凹槽而上下地往复位移。
[0009]
优选地,金属止转件与弹性止转件是分别地位于内管对向的相对两侧,更好地对内管、外管之间的间隙进行补偿。
[0010]
优选地,在某些状况下,容纳空间的数量是可以大于止转件的数量。
[0011]
优选地,外管的内壁设有一止挡部,止挡部位于第二凹槽的上方,当内管升高时,止挡部会和这些止转件相干涉,可防止内管从外管脱离。
[0012]
优选地,这些止转件包含有两个该金属止转件与两个该弹性止转件,该两个金属止转件位于该内管的前侧,当自行车行进时,使用者会施加于自行车座管结构一向前的外力,通过设于内管前侧的金属止转件,外力的一部分改由金属止转件承受,降低自行车座管结构因受力而毁损的可能性。
[0013]
优选地,这些止转件以等角度的方式而设于内管的外周面。
[0014]
优选地,这些止转件的数量为三个,且该三个止转件是以彼此间隔120度角的方式设于内管的外周面。
[0015]
优选地,这些止转件包含有一金属止转件与二弹性止转件,金属止转件是位于内管的前侧。
[0016]
优选地,这些止转件的数量为六个,且该六个止转件是以彼此间隔60度角的方式设于内管的外周面。
[0017]
优选地,这些止转件包含有两个金属止转件与四个弹性止转件,该两个金属止转件是分别位于内管的正前侧与正后侧。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自行车座管结构的立体图。
[0019]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图3是图1的局部纵向剖面图,用以说明自行车座管结构的止挡部。
[0021]
图4是图1的横向剖面图。
[002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自行车座管结构的局部分解图。
[0023]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自行车座管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0024]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自行车座管结构的局部分解图。
[0025]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自行车座管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0026]
【符号说明】
[0027]
10:自行车座管结构
[0028]
20:内管
[0029]
22第一凹槽
[0030]
24:气压棒
[0031]
30:外管
[0032]
32:第二凹槽
[0033]
34:止挡部
[0034]
40:止转件
[0035]
42:金属止转件
[0036]
44:弹性止转件
[0037]
50:容纳空间
[0038]
52:第一假想线
[0039]
54:第二假想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座管的技术特点所在,现例举以下三个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所述,应当注意在以下的三个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另外,为方便说明以下各实施例,将以自行车座管结构10面向自行车的龙头把手(图未示出)的一侧作为自行车座管结构10的前侧。
[0041]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至图4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座管结构10的结构,其用于装设一自行车座垫(图中未示出),自行车座管结构10包含有一内管20、一外管30及多个止转件40。
[0042]
首先,内管20设有三个第一凹槽22,其是以彼此间隔120度角的方式设于内管20的外周面,且上述三个第一凹槽22的其中一个是设置于内管20的外周面的正前侧,内管20另外还套接有一气压棒24(见图2与图3)。
[0043]
外管30的一端固设于现有的一自行车车架(图未示出)上,另一端则套接内管20外。内管20可相对于外管30轴向地移动,外管30的内周面以彼此间隔120度角的方式而等角度地设有三个第二凹槽32,而上述三个第二凹槽32的位置是一对一地对应于内管20的三个第一凹槽22的位置,上述三个第二凹槽32都是从外管30的底部延伸至外管30的顶部。且各第一凹槽22与其对应的各第二凹槽32共同地定义出一容纳空间50,即本实施例共有三容纳空间50。上述三个容纳空间50用于设置上述三个止转件40,外管30的内周面还另外设有一止挡部34(如图3所示),止挡部34设置于第二凹槽32的上方。
[0044]
上述三个止转件40是一对一地设于上述三个容纳空间50中且是以等间隔的方式设于内管20的外周面,上述三个止转件40分别为一金属止转件42与二弹性止转件44,金属止转件42与弹性止转件44的构型相同(同为圆杆状),金属止转件42由金属材料制成,其质地坚硬,而弹性止转件44则采用具弹性的复合材料制成,虽然弹性止转件44的止转效果不如金属止转件42,但弹性止转件44可用以补偿内管20与外管30之间由金属止转件42磨损所造成的间隙。
[0045]
金属止转件42设置于内管20正前侧的容纳空间50中,上述两个弹性止转件44则一对一地设置在位于内管20后侧的两个容纳空间50中,通过此设置方式,设于内管20前侧的金属止转件42与设于内管20后侧的弹性止转件44即是以对向的方式而设置于内管20的相对两侧,以补偿内管20与外管30之间的间隙。
[0046]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座管结构10的各元件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的说明,接下来将对于在调整自行车座管机构10的高度时,各元件的动作关系进行说明。
[0047]
首先,使用者欲调整自行车座管结构10的高度时,使用者可通过一气压棒24驱动内管20,使气压棒24推动内管20向上提升,而设于各第一凹槽22中的止转件40便可随着内管20于外管30的第二凹槽32中向上位移。
[0048]
当内管20相对于外管30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止挡部34的下缘会与金属止转件42与弹性止转件44的上缘产生干涉,因此,当使用者通过气压棒24提升内管20的高度时,通过止挡部34将金属止转件42与弹性止转件44挡住,即可避免内管20推升距离过多,导致内管20脱离外管30的情形。
[0049]
值得说明的是,在某些情况下,金属止转件42的上端可以设计成是高于弹性止转件44的上端,因此在推升内管20时,质地较硬的金属止转件42会较弹性止转件44更早与止
挡部34接触,因此,仅有金属止转件42会与止挡部34接触,而金属止转件42相较于弹性止转件44质地更为坚硬,较不容易磨损。
[0050]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座管结构10中,金属止转件42与弹性止转件44的外型与尺寸相同,因此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相对简单,进而具有使制造成本降低的功效。
[0051]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座管结构10中,金属止转件42及弹性止转件44是以内管20的相对两侧对向地设于内管20的外周面,使得弹性止转件44可补偿由金属止转件42磨耗造成的间隙。
[0052]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座管结构10中,金属止转件42设置于内管20前侧,使得金属止转件42能辅助自行车座管结构10承受使用者所施予内管20的力量,而设置于内管20前侧的金属止转件42相较于弹性止转件44可承受更大的外力。
[0053]
须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座管结构10虽采用一个金属止转件42与二个弹性止转件44的组合,但不应以此数量为限,本实用新型仅需要对向设置的一金属止转件42与一弹性止转件44即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条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止转件40数量仅为示例,而不应以此为限。
[0054]
为充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座管结构可装设不同数量组合的止转件40的实施例形式变化,使其可根据成本及市场选择最适当的配置,以下将配合图5与图6对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以及配合图7与图8对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0055]
请先参阅图5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座管结构10,其中由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32共同形成的容纳空间50共有四个且都位于内管20的外周面,上述四个容纳空间50之中,彼此不相邻的其中两个容纳空间连线而定义出一第一假想线52与一第二假想线54(如图6所示),第一假想线52与第二假想线54的夹角为60度角,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座管结构10中,容纳空间50并非以等间隔的方式设置于内管20的外周面。
[0056]
接着,这些止转件40包含有两个金属止转件42与两个弹性止转件44,并且这些止转件40是一对一地设置于上述四个容纳空间50中,上述两个金属止转件42位于内管20的前侧,通过增加金属止转件42的数量,使本实用新型可利用金属止转件42承载更大的外力。
[0057]
请再参阅图7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座管结构10的第三实施例,其中由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32共同地形成的容纳空间50的数量共有六个,且各容纳空间50以彼此间隔60度角而以等角度的方式设于内管20的外周面。
[0058]
如图7与图8所示,止转件40的数量为六个,而且上述六个止转件40是以彼此间隔60度角的方式而一对一地设于上述六个容纳空间50中,上述六个止转件40中包含有两个金属止转件42与四个弹性止转件44,上述两个金属止转件42是分别位于内管20的正前侧与正后侧,上述四个弹性止转件44则分别设置于剩下的四个容纳空间50。
[0059]
须说明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只选择使用四个止转件40(例如两个金属止转件42与两个弹性止转件44),并将上述四个止转件40设置于上述六个容纳空间50中的其中四个,即容纳空间50的数量是大于止转件40的数量,如此同样能达成旋转限位与间隙补偿的功效。
[0060]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座管结构10,综上所述,较现有自行车座管结构可归纳出以下功效:
[0061]
首先,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座管结构10,其中金属止转件42与弹性止转件44呈一相同尺寸及规格,因此较现有技术结构相对简单且制造成本较低。
[0062]
另一方面,通过对向地设置于内管20的相对两侧的金属止转件42与弹性止转件44,使弹性止转件44可完整地补偿内管20与外管30之间的间隙,因此使自行车座管结构10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仍能维持原有的限制转动功能,以上皆为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所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