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03532发布日期:2021-06-11 19:2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单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单车。



背景技术:

单车以及电单车一直是常用的代步工具,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发展迅速,人们开始习惯采用共享单车的方式出行。为了提高骑乘的舒适,各个公司对单车的坐垫均进行了舒适度的优化。

但是用户骑乘过程中是否舒适,不单单是坐垫更软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坐垫需要柔软的同时也需要能够给予用户一定的支撑,由于不同用户的体重不同,骑乘单车时候对坐垫的压力不同,所以坐垫对不同用户的支撑性是不同的,而座椅的硬度是固定的,所以不同体重的用户在骑乘过程中,总会出现舒适度较差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对单车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单车坐垫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单车。

一种单车,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上设置有坐垫;

所述坐垫包括第一垫层、第二垫层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所述第二垫层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垫层覆盖于所述第二垫层,所述第一垫层和所述第二垫层均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垫层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垫层;

所述坐垫的外表面包括顶面和前侧斜面,所述顶面由所述第一垫层形成,所述前侧斜面由所述第一垫层和第二垫层形成。

可选地,所述车身主体中部位置上设置有顶部敞口的收纳箱,所述坐垫可开合的覆盖于所述收纳箱顶部的敞口,所述收纳箱敞口的边缘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支撑板能够开合的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铰接,所述支撑板另一端为自由端并扣合在所述安装板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的部分边缘向远离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凸起,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间隙。

可选地,所述间隙形成于所述支撑板自由端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板对应所述坐垫前侧斜面处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部;

所述第二垫层的底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形状匹配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垫层和所述第二垫层的厚度均大于等于5mm,所述第一垫层的前部和后部的厚度分别由所述第一垫层的中部向边沿的方向递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垫层和所述第二垫层之间至少部分粘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坐垫上包覆有保护套。

可选地,所述保护套上具有网眼结构。

可选地,所述保护套包覆所述第一垫层、所述第二垫层和支撑板,所述保护套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支撑板底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车包括: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上设置有坐垫;所述坐垫包括第一垫层、第二垫层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所述第二垫层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垫层覆盖于所述第二垫层,所述第一垫层和所述第二垫层均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垫层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垫层;所述坐垫的外表面包括顶面和前侧斜面,所述顶面由所述第一垫层形成,所述前侧斜面由所述第一垫层和第二垫层形成。本申请通过将坐垫设置为两层硬度不同的垫层并与前侧斜面配合,能够给用户更舒适的骑乘感受。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中坐垫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中坐垫的仰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中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坐垫;11、第一垫层;12、第二垫层;13、支撑板;2、收纳箱;3、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单车包括:

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上设置有坐垫1;用户在使用单车时会坐在坐垫1上骑乘,所以用户的舒适度主要来源于坐垫1是否能够给予用户适当的支撑力。

所述坐垫1包括第一垫层11、第二垫层12和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所述第二垫层12固定在所述支撑板13上,所述第一垫层11覆盖于所述第二垫层12,所述第一垫层11和所述第二垫层12均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垫层11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垫层12;硬度不同的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在用户乘坐过程中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

如用户体重较轻,由于第一垫层11为较软的一层结构,用户坐在坐垫1上时较为舒适,且不会对第一垫层11造成较大的形变,第一垫层11再保证了柔软度的同时能够给予用户足够的支撑,长时间的骑行过程也不会累。

如用户体重较大,此时若没有第二垫层12,第一垫层11底部直接连接车身主体上硬度较大的结构,如铝、铁或碳纤维等材料,在骑乘过程中车身主体的硬质材料会使用户不适,尤其是长时间骑行,用户尝尝会感觉到臀部以及腰部的疼痛。而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垫层12,当第一垫层11被压缩后,第二垫层12仍是具有弹性的材料,只是硬度大于第一垫层11,所以仍然能够为用户提供足够的舒适性,不会使用户感到不适,更加适合长时间骑行。且上述结构十分简单且成本低廉,易于生产制造。

所述坐垫1的外表面包括顶面和前侧斜面,所述顶面由所述第一垫层11形成,所述前侧斜面由所述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形成。前侧斜面能够贴合于用户的腿部,对用户的腿部起到足够的支撑,进一步提升用户在骑乘过程中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车身主体中部位置上设置有顶部敞口的收纳箱2,所述坐垫1可开合的覆盖于所述收纳箱2顶部的敞口。对于具有收纳箱2结构的单车或电单车,收纳箱2设置在车身主体的中部,将坐垫1设置在收纳箱2上方既可以将收纳箱2进行密封,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车身主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储物,增加了单车或电单车的实用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收纳箱2敞口的边缘固定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支撑板13能够开合的设置于所述安装板3上。安装板3为坐垫1的安装提供了安装位,便于支撑板13通过安装在收纳箱2顶部敞口上。同时当坐垫1掀开时,可以通过安装板3上的通孔将物品放入收纳箱2中。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支撑板13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3铰接,所述支撑板13另一端为自由端并扣合在所述安装板3上。支撑板13通过铰接与安装板3连接,实现坐垫1与收纳箱2之间的开合,在安装板3上对应支撑板13自由端的位置设置卡扣,便于坐垫1固定于收纳箱2顶部。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支撑板13的部分边缘向远离所述安装板3的方向凸起与所述安装板3之间形成间隙。为了便于打开收纳箱2,所以将支撑板13的结构进行改变,形成间隙便于用户的手伸入间隙,支撑板13和安装板3质检的连接通过卡扣连接,并设置有开关,触动开关后支撑板13和安装板3分离。所以用户可以通过间隙轻易地扣动支撑板13和安装板3之间的开关,使支撑板13和安装板3之间的连接结构解锁,用户可以很轻易的将坐垫1掀起,将物品放入收纳箱2中或将收纳箱2中的物品取出。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间隙形成于所述支撑板13自由端的中部。支撑板13和安装板3铰接的一端与设置于支撑板13自由端的间隙方向相反,所以用户通过间隙内的解锁开关将支撑板13于安装板3之间的锁定状态解锁,直接上拉坐垫1即可实现将坐垫1与收纳箱2的分离,更加轻易的便可以打开收纳箱2。

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通过设置坐垫1锁,当坐垫1锁锁定时,支撑板13和安装板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卡扣锁死状态;当利用钥匙解锁坐垫1锁时,支撑板13和安装板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卡扣解锁,可以直接通过支撑板13与安装板3之间的间隙将坐垫1的一端拉起,操作更加方便。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安装板3与所述支撑板13对应所述坐垫1前侧斜面处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二垫层12的底面与所述支撑板13的形状匹配贴合。凹陷部的设置更加便于支撑板13与安装板3之间的铰接连接。同时为了保证坐垫1的舒适性,第二垫层12的底面需要紧密贴合于支撑板13上,在骑行过程中,随着单车的颠簸,坐垫1才能够给用户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垫层11和所述第二垫层12均为海绵层。海绵的成本较低,且较为耐用,第一垫层11可以选择弹性较低很软的海绵层,第二垫层12可以选择弹性较高且硬度较大的海绵层。将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之间固定,当体重较轻的用户使用单车的过程中时,第一垫层11能够给予用户足够的支撑。即使骑行过程中发生颠簸,用户与坐垫1之间发生较为猛烈的冲击,第一垫层11此时被压缩,同样也给予了用户较大的缓冲,同时由于第二垫层12弹性和硬度较大,也能够给予用户的臀部足够的支撑,使用户能够较为平稳的渡过颠簸路段。当然垫层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海绵,本实施例中仅为一种可以实现的技术方案,例如泡沫或其他具有一定弹性且能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结构均可。

同样的,如图1至图3所示,当体重较大的用户骑乘过程中,即使是平稳的骑行,由于用户体重过大,所以第一垫层11被压缩的程度较大,但是仍然给予用户十分柔软的乘坐体验。即使发生颠簸的过程中,用户与坐垫1之间发生较为猛烈的冲击,硬度和弹性的更大的第二垫层12则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在保证不伤害用户臀部的前提下,第二垫层12能够给予用户更好的支撑,保证了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垫层11和所述第二垫层12的厚度均大于等于5mm,所述第一垫层的前部和后部的厚度分别由所述第一垫层的中部向边沿的方向递减。为了保证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能够给予体重不同的用户较好的骑乘体验,所以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的厚度至少为5mm。具体的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的厚度可以根据不同厂家的要求进行调整。同时第一垫层11的厚度由中部向边沿方向递减,能够给予用户臀部更好的支撑,提高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垫层11和所述第二垫层12之间至少部分粘接固定。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的材料可以为泡沫或是海绵、绒布、棉质材料等,只要能够达到第二垫层12的硬度大于第一垫层11即可。而无论是泡沫、海绵、绒布还是棉质材料,都可以通过粘接对其进行固定,利用粘接将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固定,无需再增加其他单独的固定结构。当用户在骑乘过程发生颠簸时,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的压缩程度较大,但是由于只是通过胶粘连接,所以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之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能够对用户造成损伤,保护了用户的安全。同时胶粘连接第一垫层11和第二垫层12操作十分简单,且成本低廉。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坐垫1上包覆有保护套。由于海绵层结构较为容易被磨损,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骑乘时候的舒适,在坐垫1上包覆一层保护套,保护套可以为皮质或其他材料组成。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保护套上具有网眼结构。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材料以及结构的保护套,例如炎热的夏季,可以推出具有网眼结构的保护套。网眼结构更加利于散热,同时也不会影响骑乘的体验,夏季温度较高,用户很容易出汗,通过网眼结构的保护套能够尽快的将热量散去,提高用户的骑乘体验。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保护套包覆所述第一垫层11、所述第二垫层12和支撑板13,所述保护套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支撑板13底部。固定保护套的结构可以为铆钉或是通过粘度较大的粘胶将保护套的边缘固定在支撑板13底部即可。当坐垫1扣合在收纳箱2上时,保护套的边缘处于支撑板13于安装板3之间,避免了固定保护套的结构对用户造成意外的伤害。

具体的,车身主体上设置有车把组件和车轮组件,通过车把组件可以控制车轮组件中前轮的转动,从而控制单车在行进过程中的方向。其中支撑板13和安装板3的铆接端朝向车把组件的方向设置。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