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814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一般涉及水上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尤其涉及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快速提升,对陆地的资源有着较大的损耗,部分陆地资源已经急剧减少甚至枯竭。而海洋占有地球表面积的71%,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生活资源的需求。例如随着陆地油气资源的大量损耗,以及人们生活对油气资源的日益增加,迫使人类对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化,油气勘探开发从陆地转入海洋。海洋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油气资源的采集地点往往距离陆地较远,且不能经常往返海上作业点及陆地,所以在海上需要建造可以为工作人员提高生活休息的生活平台,来保证可持续作业。同时生活平台上要配有跳板,来满足工作人员与其他平台的往返生活需要。

目前,生活平台一般为半浅型船舶,由于船身为细长,中垂和中拱弯曲载荷大,船体容易受到疲劳破坏且制造成本高。由于海上作业时会受到巨大风浪的冲击,对半浅型生活平台损害较大,降低生活平台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提高耐波浪冲击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包括主船体与设置在主船体上方的顶层甲板,主船体包括圆筒型的外侧壁,外侧壁的轴线竖直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通过改变主船体的形状,使其外侧壁为圆环柱形,且外侧壁的顶面向上设置,避免了传统的半浅型船舶的中垂和中拱弯曲载荷大进而导致船体容易受到疲劳破坏情况的出现;减少了传统的半浅型船舶的长度,进而减少波浪对船体的冲击;利于冲击力的传递与分散,降低波浪对生活平台的冲击而导致的损坏程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包括主船体与设置在主船体上方的顶层甲板11,主船体包括圆筒型的外侧壁1,外侧壁1的轴线竖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主船体的形状,使其外侧壁1为圆环柱形,且外侧壁1的顶面向上设置,避免了传统的半浅型船舶的中垂和中拱弯曲载荷大进而导致船体容易受到疲劳破坏情况的出现;减少了传统的半浅型船舶的长度,进而减少波浪对船体的冲击;利于冲击力的传递与分散,降低波浪对生活平台的冲击而导致的损坏程度。

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还包括设置于外侧壁1内部的内侧壁2,内侧壁2沿周向为封闭结构,内侧壁2通过连接组件与外侧壁1焊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2置于外侧壁1的内部,内侧壁2与外侧壁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增加了外侧壁1的强度,同时内侧壁2与外侧壁1之间的空间形成压载舱室,用来维持船体平衡。此外,设置内侧壁2还利于外界对船体的作用力的传递与分散,降低对船体的损坏程度。

优选地,内侧壁2的横截面为正N边形结构,内侧壁2的轴线竖直设置,N为正整数且N≥4。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2为横截面为正N边形,与圆环柱形的内侧壁2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正多边形结构可避免在制作弧度胎架,降低建造成本。优选地,N=12,即内侧壁2的横截面为正12边形结构,便于内侧壁2的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内侧壁2与外侧壁1为共轴设置,保证主船体结构的对称性以及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连接组件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3,第一连接板3分别与外侧壁1及内侧壁2焊接;沿内侧壁2的轴线向每个侧棱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4分别与外侧壁1及内侧壁2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2与外侧壁1之间上下间隔且水平设有第一连接板3,第一连接板3分别与内侧壁2与外侧壁1焊接,增加了内侧壁2与外侧壁1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而增加了船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4沿内侧壁2的轴线向每个侧棱方向设置,第二连接板4位于内侧壁2与外侧壁1之间并分别与内侧壁2与外侧壁1焊接,进一步增加了内侧壁2与外侧壁1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而增加了船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甲板之间平行设置,不仅便于安装,而且增加了对主船体的径向的支撑强度。

优选地,内侧壁2内上下间隔且水平设置有多个第一甲板,每个第一甲板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横向水密壁6,两横向水密壁6分别焊接于关于内侧壁2中心对称的侧面的两个棱柱上;两个平行设置的纵向水密壁7,两纵向水密壁7分别焊接于关于内侧壁2中心对称的侧面的两个棱柱上。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2内上下间隔且水平设置有多个第一甲板,利于空间的使用,提供空间的利用率。每个第一甲板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横向水密壁6,两横向水密壁6分别焊接于关于内侧壁2中心对称的侧面的两个棱柱上;两个平行设置的纵向水密壁7,两纵向水密壁7分别焊接于关于内侧壁2中心对称的侧面的两个棱柱上,纵向水密壁7与横向水密壁6相互垂直,形成“井”字型。纵向水密壁7、横向水密壁6分割内侧壁2内部的空间,纵向水密壁7、横向水密壁6与内侧壁2形成的空间用于安放设备或者形成压载舱室等,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纵向水密壁7、横向水密壁6分别固定在该纵向水密壁7、横向水密壁6所在的两层第一甲板上,进一步增加了第一甲板之间、以及第一甲板与内侧壁2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连接板3为套设于内侧壁2外表面的环形结构,且第一连接板3内边的形状为与内侧壁2的形状相对应的正N边形,第一连接板3外边的形状为与外侧壁1的形状相对应的圆形,且每个第一甲板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板3位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为套设于内侧壁2外表面且分别与两侧的内侧壁2与外侧壁1焊接,具体地,第一连接板3第一连接板3内边的形状为与内侧壁2的形状相对应的正N边形,第一连接板3外边的形状为与外侧壁1的形状相对应的圆形,使得第一连接板3与内侧壁2与外侧壁1形状相吻合,避免第一连接板3与内侧壁2、外侧壁1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影响结构强度。每个第一甲板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板3位于同一平面,增加了第一甲板对外侧壁1的支撑强度。

优选地,外侧壁1的顶部焊接有支撑台8,支撑台8包括沿周向封闭设置的支撑侧壁10,支撑侧壁10沿外侧壁1的顶部向外悬伸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侧壁1的顶部焊接有支撑台8,顶层甲板11覆盖于支撑台8的顶面并与支撑台8顶部焊接,且支撑台8为中空结构,支撑台8具体包括沿周向封闭设置的支撑侧壁10,即支撑侧壁10沿周向封闭设置,环绕成封闭的一圈中空的支撑台8,支撑侧壁10沿外侧壁1的顶部向外悬伸设置,使得顶层甲板11顶面面积大于主船体顶面的面积。其中,顶层甲板11顶面上可用于安放楼层、救生筏等装备。进一步地,支撑侧壁10的底面与外侧壁1的顶部形状相对应且焊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提供的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其中主船体的直径可达60多米,支撑台8的高度可达15米,支撑台8的顶面直径可达70多米,而主船体顶面的直径仅为60米,实现扩大了顶层甲板11顶面的面积,使其增加了10t/m2。同时也增加了支撑台8中支撑侧壁10形成的内部空间,显著地提高了圆筒型浮式生活平台可使用的空间容量。

优选地,支撑台8为圆台结构,且顶面的直径大于底面的直径,支撑侧壁10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120°]。

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8为圆台结构,且顶面的直径大于底面的直径。由于圆台结构具有对称性,使得支撑台8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强,也便于安装在主船体上。这里支撑台8为圆台结构,应理解为针对的是支撑台8的结构为圆台结构,并拥有圆台结构的特点,但并未针对制造方法,换言之,支撑台8的制备方法并非严格按照绕轴线旋转形成的方法生产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侧壁10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120°],夹角具体如附图1中的夹角箭头所示,当然附图1中仅给出的是一种夹角示意方式但并不能仅局限于这一种夹角示意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顶层甲板11的顶面面积,需要将支撑台8的顶面向外拓延。当支撑台8的顶面向外拓延时,由于支撑台8的底面是与主船体的顶部焊接的,所以支撑侧壁10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随着夹角的增加,顶层甲板11的顶面面积逐渐增加。但本申请人经过大量计算与分析,当支撑侧壁10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20°时,会降低对顶层甲板11的支撑强度,使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即支撑侧壁10与主船体顶面之间的夹角为120°,既保证了对顶层甲板11的支撑强度,保障生活平台的使用安全,同时还使得顶层甲板11的顶面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

优选地,上述实施例中支撑台8的轴线与外侧壁1轴线共轴设置,不仅便于支撑台8的定位安装,同时还可使主船体与支撑台8之间的结构稳定及力矩平衡。

优选地,支撑台8内包括上下间隔且水平设置的第二甲板5,第二甲板5与支撑侧壁10焊接,内侧壁2顶部焊接于靠近内侧壁2顶部的第二甲板5。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8内包括上下间隔且水平设置的第二甲板5,利于空间的使用,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具体地,在高度可达15米的支撑台8内设有2层甲板,形成3层空间,第一层空间:顶层甲板11距离第一个层甲板之间的高度可为4米左右,第二层空间:2层甲板之间的高度可为4米左右,第三层空间:主船体的顶面距离第二个层甲板之间的高度为7米左右,主要可避免主船体中噪音、潮湿空气进入作业人员的生活区。每个层甲板与外侧壁1焊接之间焊接固。

优选地,外侧壁1的内侧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加强筋9,加强筋9的轴线与外侧壁1的轴线共面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筋9的轴线与外侧壁1的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9可为扶强材,加强筋9的轴线与外侧壁1的轴线共面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筋9的轴线与外侧壁1的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相同,即每个加强筋9的档距和朝向同一,在受到外界波浪载荷的作用下,有利于力的均匀传递,降低对船体的损坏。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所述的“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