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式水面垃圾清理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9739发布日期:2018-09-11 23:0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清理收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清除水面漂浮杂物的装置,属于环卫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湖面或水流较缓的河面不仅容易滋生浮萍或杂草等水生植物,而且还会形成塑料袋、发泡塑料、树枝等杂物漂浮集聚,严重影响水体质量和景观。目前通常采用人工乘船打捞的方式进行清除,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打捞作业经验;而且恶劣天气打捞作业还存在一定风险、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替代人工打捞水面漂浮物的遥控式水面垃圾清理收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固定在浮体上的打捞装置和收集装置、驱动所述浮体运动的动力装置;所述浮体由两个并排布置的浮床构成;所述打捞装置由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在浮体上方的主动辊筒、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在浮体下方的从动辊筒、位于两浮床之间且连接上述两辊筒的传送带、固定排列在该传送带上的刮板、驱动主动辊筒转动的第一电机构成,传送带沿前进方向自上而下倾斜布置;所述收集装置由位于主动辊筒下方并固定在浮体上的垃圾箱构成;所述动力装置由分别固定在各浮床外侧的浆轮、分别驱动各浆轮转动的第二电机构成;浮体上固定有无线接收装置,该无线接收装置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电机以及两台第二电机电连接。

两浮床的外侧各固定有将对应浆轮笼罩的网罩;两浮床的前端面为斜面,所述两斜面沿前进方向形成倒八字形结构;各浮床的所述斜面向浮床内侧延伸出去而形成挡板;在主动辊筒与垃圾箱之间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导料板;传送带和垃圾箱上分布有若干滤水孔;刮板呈L状或弧形板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因此能够替代人工打捞水面漂浮杂物,彻底克服了人工打捞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投入费用高、恶劣天气作业风险大等诸多缺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可适应各种复杂天气和水面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图中:浮床1、导料板2、网罩3、传送带4、挡板5、刮板6、浆轮7、第一支架8、垃圾箱9、主动辊筒10、从动辊筒11、第二支架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浮体上固定有打捞装置、收集装置以及驱动该浮体运动的动力装置。其中:所述浮体由两个并排布置呈板状结构的浮床1构成。所述打捞装置由固定在两浮床1上的第一支架8、位于两浮床1上方并支承在该第一支架上的主动辊筒10、固定在两浮床1上的第二支架12、支承在该第二支架上并浸没于水中的从动辊筒11、位于两浮床1之间且连接上述两辊筒的传送带4、固定排列在该传送带上的刮板6、驱动主动辊筒10转动的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构成,传送带4沿前进方向自上而下倾斜布置。所述第一电机既可以固定在浮体上并通过传动装置与主动辊筒10连接、也可以直接集成在主动辊筒10中。所述收集装置由位于主动辊筒10下方并固定连接在两浮床1之间的垃圾箱9构成。所述动力装置由分别固定在各浮床1外侧的浆轮7、分别驱动各浆轮7转动的第二电机(图中未示出)构成。各所述第二电机既可以固定在浮体上并通过传动装置与对应的浆轮7连接、也可以直接集成在浆轮7的轮轴中。浮体上固定有无线接收装置(图中未示出),该无线接收装置通过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分别与第一电机以及两台第二电机电连接。

为了避免水草缠绕浆轮7,在两浮床1的外侧各固定有一个将对应浆轮7笼罩的网罩3。

为了便于将漂浮杂物聚拢,两浮床1的前端面采用斜面结构,所述两斜面沿前进方向形成具有导向作用的倒八字形或喇叭状结构。

为了避免已经聚拢的漂浮杂物因水面扰动而扩散,各浮床1的所述斜面向浮床1内侧延伸出去而形成具有阻挡作用、类似于倒钩功能的挡板5。

为了便于收集垃圾,在主动辊筒10与垃圾箱9之间有固定在第一支架8上且向下倾斜设置的导料板2。

为了便于打捞和减轻重量,传送带4和垃圾箱9上分布有若干滤水孔(图中未标示出)。

为了提高打捞效率,刮板6采用L状或弧形板状结构。

使用时,通过遥控器控制两个浆轮7沿顺时针方向同步旋转,浮体向前直线运动;当浮体运动到漂浮物区域时,通过遥控器控制主动辊筒10逆时针转动,传送带4即可通过刮板6将漂浮物源源不断地捞起并输送至垃圾箱9中。当两个浆轮7转速或转向不一致时,即可实现浮体转向。当两个浆轮7逆时针同步旋转(反向转动)时,浮体即可向后运动;此时若主动辊筒10也逆时针旋转动,浮体即可向后加速运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