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1476发布日期:2019-06-13 10:43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



背景技术:

在野外地质考察和探险工作中,存在地下洞穴中遇到地下水水位上涨而受困的情况。对于这类复杂黑暗的洞穴水下环境,救援极为困难,尤其是有人受伤时,几乎无法让被困人员通过潜水脱险变得不可能,因此需要能够转移被困人员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转移洞穴水下被困人员的设备的问题的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提供了一种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其包括舱体,舱体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牵引绳,前端上部设置有观察窗和防水照明灯,舱体的后端设置有舱门;

舱体下部邻近前端的一侧和邻近后端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动力座,每个动力座上分别设置有主动轮和从动轮,动力座内设置有相连的蓄电池和电机,电机输出轴与主动轮传动连接;邻近后端的动力座后侧布置有螺旋桨,螺旋桨与螺旋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螺旋桨电机设置于动力座内;

舱体包括柔性外壳,柔性外壳内平行设置有若干弹性支撑环,柔性外壳内的上部设置有氧气罐,下部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电机和螺旋桨电机连接;柔性外壳外侧上部设置有连接卡扣。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柔性外壳包括相互套接的外套管和内衬管,氧气罐布置于内衬管内侧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柔性外壳的内侧壁的上沿径向对称设置有若干安装内扣,弹性支撑环与安装内扣配合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动力座内设置有蓄水腔,蓄水腔与动力座前侧壁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进水口,蓄水腔与动力座后侧壁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上分别设置有活动外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出水口的底部高度与蓄水腔的最低高度相同,且进水口的高度大于出水口的高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前端的下部设置有防撞垫。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外套管的材质为尼龙纤维,内衬管的材质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将舱体设置为柔性外壳,能更好的满足洞穴水下的复杂环境需要,当救援仓需要适当弯曲才能通过的时候,通过将舱体的外壳设置为柔性结构,并用弹性支撑环支撑,从而更好适应水下环境。

通过设置动力座,并在动力座内设置电机和螺旋桨电机,当需要救援仓在水下行驶时,可以通过螺旋桨电机带动螺旋桨转动,从而推动舱体移动;当舱体在洞穴内干燥的地面上移动时,可动过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从而驱动舱体移动。

通过设置两个动力座,使得舱体前后都有电机驱动的主动轮,从而能够提高救援仓对洞穴内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

通过将连接管设置为外套管和内衬管配合的结构,从而提高连接管的韧性和可靠性。

通过在动力座内设置蓄水腔,当救援仓需要进入水下时,将进水口的活动外盖打开,使蓄水腔内充水,便于下沉;当需要在水面上移动,或不需要进入水下时,将出水口的活动外盖打开,并将蓄水腔内的水排出后,关闭活动外盖,从而使得蓄水腔形成空腔,提供浮力;由于救援仓本身也能提供浮力,由此,可以使得救援仓在水面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后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前部动力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后部动力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端,11、牵引绳,12、观察窗,13、防水照明灯,14、防撞垫, 2、舱体,21、柔性外壳,211、内衬管,212、外套管,22、氧气罐,221、输氧设备,23、弹性支撑环,24、控制器,25、安装内扣,26、内部照明灯,27、连接卡扣,3、后端,31、舱门,311、把手,4、动力座,41、底座外壳,42、从动轮,43、主动轮,44、电机,441、蓄电池,442、螺旋桨电机,45、螺旋桨,46、蓄水腔,461、进水口,46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其为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洞穴水下应急救援舱包括舱体2,舱体2的前端1中部设置有牵引绳11,如图2所示,便于在洞穴内地形陡峭,需要人员拖动时,或蓄电池电量不足时,方便人工移动救援仓。前端1上部设置有观察窗12和防水照明灯 13,舱体2的后端3设置有舱门31,如图3所示。可选的,舱门31上设置有把手311,以方便开启。

舱体2下部邻近前端1的一侧和邻近后端3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动力座4,每个动力座4上分别设置有主动轮43和从动轮42,如图4和图5所示,动力座4 内设置有相连的蓄电池441和电机44,电机44输出轴与主动轮43传动连接;邻近后端3的动力座4后侧布置有螺旋桨45,螺旋桨45与螺旋桨电机442的输出轴连接,螺旋桨电机442设置于动力座4内。

舱体2内的下部安装有控制器24,控制器24与电机44和螺旋桨电机442 连接;电机44、蓄电池441和螺旋桨电机442均设置于具有防水结构的底座外壳41内,防水结构如隔水套等。

舱体2包括柔性外壳21,柔性外壳21包括相互套接的外套管212和内衬管 211;优选的,外套管212的材质为尼龙纤维,内衬管211的材质为橡胶。通过将柔性外壳21设置为外套管212和内衬管211复合的结构,既保证防水性,又能保证结构柔性,同时还使结构较轻,便于救援人员拖动。

柔性外壳21内的上部设置有氧气罐22,氧气罐22布置于内衬管211内侧壁上,氧气罐22连接有输氧设备221,以便对救援仓内及时供氧,保证内部待救援人员的呼吸和必要时的紧急供养。

柔性外壳21内平行设置有若干弹性支撑环23,柔性外壳21的内侧壁的上沿径向对称设置有若干安装内扣25,弹性支撑环23与安装内扣25配合连接。通过弹性支撑环23能够撑起柔性外壳21,从而在保证结构弹性的同时,还具有足够的强度。

柔性外壳21外侧上部设置有连接卡扣27。当救援人员事先在洞穴内布置有引导绳时,通过连接卡扣27与引导绳配合,可以方便引导救援仓的移动。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