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救生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9000发布日期:2020-05-15 16:4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救生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救生船。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常用的救生设备之一,通常由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但目前的救生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救生圈一次只能供一个落水人员使用,并且都是需要人工逐个抛洒,如果现场环境复杂不利于救援,则极为影响救援工作,甚至无法顺利实施救援;救援人员抛掷救生圈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抛掷到落水人员身边,且人工抛洒的距离有限,落水人员即使看到救生圈,也不一定能第一时间抓住,这样就会耽误救援时间。

2、救生圈一般都较重,而重量较轻的又容易受风力或空气阻力影响,导致救生圈抛洒的准确性极难控制;落水者即使抓得住救生圈,若无法快速移动到安全地带,也必将极大地耽误救援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救生船,包括船体、救生舱以及多个救生圈舱,所述救生舱设置在船体后部,多个所述救生圈舱并排设置在船体前部,所述救生舱内设有救生筏,所述救生圈舱内设有多个救生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救生圈舱与船体所在的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救生圈舱内设有弹射装置,所述弹射装置包括壳体、弹射平台、动力弹簧、自锁开关以及弹射轴,所述弹射平台设置在壳体上方,所述弹射轴穿过壳体与弹射平台连接,所述动力弹簧设置在壳体内并套设在弹射轴的外侧,所述动力弹簧一端顶靠在壳体底部,另一端顶靠在弹射平台底部,所述自锁开关将弹射轴锁定在壳体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底部设有限位凸台,所述弹射轴底部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凸台配合将弹射轴限制在壳体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射轴上位于壳体外部的位置设有限位槽,所述自锁开关设有活动卡块,所述活动卡块可活动地设置在限位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锁开关为电磁开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船体尾部设有泵喷式推进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船体尾部还设有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救生船设有多个可抛式的救生圈以及救生筏,能够有效应对高密度落水人员的救援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2、救生船具备自主动力,移动速度快,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落水人员身边,并且泵喷式推进器能够避免螺旋桨推进器叶片暴露而可能对落水人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船体;2-救生舱;21-舱门;3-救生圈舱;31-舱盖;4-救生筏;5-救生圈;6-泵喷式推进器;7-挂钩;8-安全绳;9-弹射装置;91-壳体;92-弹射平台;93-动力弹簧;94-自锁开关;95-弹射轴;96-限位凸台;97-限位块;98-限位槽;99-活动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介媒体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救生船,包括船体1、救生舱2以及多个救生圈舱3,救生舱2设置在船体1后部,多个救生圈舱3并排设置在船体1前部;救生舱2内设有救生筏4,救生圈舱3内设有多个救生圈5;船体1的尾部还设有泵喷式推进器6以及挂钩7。

每个救生圈舱3均与船体1所在的水平面呈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以便于救生圈5可以抛物线式抛掷出去,尽可能地提高救生圈5的抛掷距离,从而扩大救援面积,提高救援效率。

救生筏4储存在救生舱2内,使用时,打开舱门21,将救生筏4取出并放入水中,然后通过安全绳8将其与挂钩7连接,可以将落水人员快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船体1通过泵喷式推进器6进行驱动,泵喷式推进器6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因传统的螺旋桨推进器叶片暴露,而可能对落水人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救生圈5的抛掷是通过弹射装置9实现的,弹射装置9设置在救生圈舱3内,并且每一个救生圈5下面各设置一个弹射装置9。

如图3所示,弹射装置9包括壳体91、弹射平台92、动力弹簧93、自锁开关94以及弹射轴95。

弹射平台92设置在壳体91上方,弹射轴95穿过壳体91与弹射平台92连接;动力弹簧93设置在壳体91内并且套设在弹射轴95的外侧,动力弹簧93一端顶靠在壳体底部,另一端顶靠在弹射平台底部;自锁开关94将弹射轴95锁定在壳体91内。

壳体91底部设有限位凸台96,弹射轴95底部设有限位块97,限位块97与限位凸台96配合将弹射轴95限制在壳体91内。

弹射轴95上位于壳体91外部的位置设有限位槽98,自锁开关94设有活动卡块99,活动卡块99可活动地设置在限位槽98内,从而实现弹射轴95的弹射与锁定;其中,自锁开关94优选采用电磁开关。

救生圈5弹射前先将救生圈舱3的舱盖31打开,然后自锁开关94工作,使活动卡块99脱离限位槽98;在动力弹簧93的作用力下,推动弹射平台92快速向上运动,将其上方的救生圈5快速弹射出去。

由于可同时弹射多个救生圈5,因此能够有效应对高密度落水人员的救援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救生舱以及多个救生圈舱,所述救生舱设置在船体后部,多个所述救生圈舱并排设置在船体前部,所述救生舱内设有救生筏,所述救生圈舱内设有多个救生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舱与船体所在的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舱内设有弹射装置,所述弹射装置包括壳体、弹射平台、动力弹簧、自锁开关以及弹射轴,所述弹射平台设置在壳体上方,所述弹射轴穿过壳体与弹射平台连接,所述动力弹簧设置在壳体内并套设在弹射轴的外侧,所述动力弹簧一端顶靠在壳体底部,另一端顶靠在弹射平台底部,所述自锁开关将弹射轴锁定在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设有限位凸台,所述弹射轴底部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凸台配合将弹射轴限制在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轴上位于壳体外部的位置设有限位槽,所述自锁开关设有活动卡块,所述活动卡块可活动地设置在限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开关为电磁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尾部设有泵喷式推进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尾部还设有挂钩。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救生船,包括船体、救生舱以及多个救生圈舱,所述救生舱设置在船体后部,多个所述救生圈舱并排设置在船体前部,所述救生舱内设有救生筏,所述救生圈舱内设有多个救生圈。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救生船设有多个可抛式的救生圈以及救生筏,能够有效应对高密度落水人员的救援工作,提高救援效率;救生船具备自主动力,移动速度快,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落水人员身边,并且泵喷式推进器能够避免螺旋桨推进器叶片暴露而可能对落水人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姜雨函;陈敬佩;杨贵贤;张琪;朱保超;杨宗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12
技术公布日:2020.05.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