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5413发布日期:2020-09-25 18:3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遥控潜水器,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水下娱乐、内陆水域打捞搜救、水产养殖监查、堤坝水下检查、军事应用等领域的重要工具。现有的水下无人机在使用时,由于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且水下无人机的线缆在操作入水前后及潜浮过程时不能实现自动收放功能,每次使用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收放线缆,操作极为麻烦,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该设计方案具备自动收放线缆的优点,解决了原有的装置在收放线缆时操作麻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包括上机体壳、下机体壳和通过螺栓连接在上机体壳顶部的上机体壳盖,所述上机体壳上端面中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组成一个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侧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二支撑板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电滑环,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延伸至导电滑环内腔的左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线体收卷盘,所述线体收卷盘的左端延伸至导电滑环的内腔右侧,所述线体收卷盘的右端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顶部,所述线体收卷盘上卷设有导线,所述上机体壳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后方的位置处通过支架横向固定连接有拨线机构,所述上机体壳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前方的位置处开设有过线通孔;所述下机体壳的内腔正面固定有电池,所述下机体壳的内腔背面固定有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拨线机构包括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右侧的中部传动连接有丝杆,所述第二电机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内筒,所述内筒为两个半圆形的块体构成,且两个半圆形的块体之间留有间隙,且所述内筒正面和背面的中部均垂直一体成型有限位滑块,该设计的出现,能够保证外筒外内筒的表面进行往返运动时,外筒只会做直线往返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内筒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外筒,所述外筒内腔的正面和背面且与两个限位滑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外筒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内筒的限位滑块上,所述外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拨线环,所述拨线环的右侧一体成型有拨线扣;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利于通过拨线扣将导线均匀的缠绕在线体收卷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丝杆的杆体表面活动连接有滑体,该滑体的形状结构与丝杆的形状结构相适配,所述滑体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滑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筒的内壁,且连接杆位于内筒的两个半圆形块体的间隙中;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利于连接杆在内筒所形成的间隙中进行移动,避免内筒阻挡连接杆行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机的电力输入端通过导电滑环与导线的电力输出端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电机的电力输入端也与导线的电力输出端连接,且所述导线的电力输入端穿过拨线扣和过线通孔后与控制模块的电力输出端连接在一起;该设计的出现,有利于通过控制模块的电力输出端给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无线遥控器无线连接;该设计,能够有利于控制模块通过电力输出端给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丝杆的杆体表面从下往上开设有正螺纹,所述丝杆的杆体表面从上往下开设有反螺纹,所述正螺纹与反螺纹的两端均通过圆弧过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其中,所述滑体的内侧设有一用于导向的轴头,该轴头滑动契合在正螺纹或者反螺纹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机体壳中加装的第一电机、导电滑环、线体收卷盘、拨线机构和外筒等结构,能够使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实现自动对导线进行收放的操作,有效避免了需人工手动收放线缆的麻烦,并有效的将导线收卷在线体收卷盘上,且收卷过程中保证了缠绕的均匀性,避免导线在线体收卷盘上出现杂乱的情况,同时配合拨线扣的设计,能够起到对线体表面所粘附的水进行刮除的作用;该设计方案,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自动收放线缆,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原有的技术中对线缆进行收放时操作较为麻烦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机体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拨线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拨线机构正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外筒的截面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外筒从内筒上拆分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丝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导线收卷完成且上机体壳和下机体壳贴合在一起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机体壳;2、下机体壳;21、电池;22、控制模块;3、上机体壳盖;4、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5、第一电机;6、导电滑环;7、线体收卷盘;8、拨线机构;81、丝杆;811、正螺纹;812、反螺纹;82、滑体;83、连接杆;84、第二电机;9、导线;10、过线通孔;11、内筒;111、限位滑块;12、外筒;121、滑槽;13、拨线环;14、拨线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下无人机自动收放线缆装置,包括上机体壳1、下机体壳2和通过螺栓连接在上机体壳1顶部的上机体壳盖3,上机体壳1上端面中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41,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41组成一个支撑架,第二支撑板41的左侧安装有第一电机5,第二支撑板41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电滑环6,第一电机5的动力输出轴延伸至导电滑环6内腔的左侧,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41之间设有线体收卷盘7,线体收卷盘7的左端延伸至导电滑环6的内腔右侧,线体收卷盘7的右端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板4的顶部,线体收卷盘7上卷设有导线9,上机体壳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41后方的位置处通过支架横向固定连接有拨线机构8,上机体壳1的顶部且位于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41前方的位置处开设有过线通孔10;下机体壳2的内腔正面固定有电池21,下机体壳2的内腔背面固定有控制模块22。

拨线机构8包括有第二电机84,第二电机84右侧的中部传动连接有丝杆81,第二电机8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内筒11,内筒11为两个半圆形的块体构成,且两个半圆形的块体之间留有间隙,且内筒11正面和背面的中部均垂直一体成型有限位滑块111,该设计的出现,能够保证外筒12外内筒11的表面进行往返运动时,外筒12只会做直线往返运动。

内筒11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外筒12,外筒12内腔的正面和背面且与两个限位滑块111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121,外筒12通过滑槽121滑动连接在内筒11的限位滑块111上,外筒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拨线环13,拨线环13的右侧一体成型有拨线扣14;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利于通过拨线扣14将导线9均匀的缠绕在线体收卷盘7上。

丝杆81的杆体表面活动连接有滑体82,该滑体82的形状结构与丝杆81的形状结构相适配滑体8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3,连接杆83远离滑体8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筒12的内壁,且连接杆83位于内筒11的两个半圆形块体的间隙中;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利于连接杆83在内筒11所形成的间隙中进行移动,避免内筒11阻挡连接杆83行进。

第一电机5的电力输入端通过导电滑环6与导线9的电力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二电机84的电力输入端也与导线9的电力输出端连接,且导线9的电力输入端穿过拨线扣14和过线通孔10后与控制模块22的电力输出端连接在一起;该设计的出现,有利于控制模块22的电力输出端给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84供电。

控制模块22与电池21电性连接,控制模块22与无线遥控器无线连接;该设计,能够有利于控制模块22的电力输出端给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84供电。

丝杆81的杆体表面从下往上开设有正螺纹811,丝杆81的杆体表面从上往下开设有反螺纹812,正螺纹811与反螺纹812的两端均通过圆弧过渡连通。

所述滑体82的内侧设有一用于导向的轴头,该轴头滑动契合在正螺纹811或者反螺纹812的内侧,该设计能够有利于滑体82通过借助轴头以及丝杆81上的正螺纹811和反螺纹812结构设计实现往复式来回移动。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工作原理),对导线9进行收卷时,工作人员首先通过遥控器给控制模块22发送信号,使控制模块22的电力输出端同时给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84供电,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84通电后,第一电机5传动线体收卷盘7分别进行正反旋转,从而实现对导线9的收放目的,与此同时,第二电机84带动丝杆81旋转,丝杆81转动时,能够驱动滑体82在丝杆81上进行往返运动(即滑体82首先在正螺纹811中从下往上运动,到达丝杆81顶部时,通过圆弧过渡部分过渡到反螺纹812中从上往下运动,以此进行往复式上下伸缩移动),从而通过滑体82、连接杆83带动外筒12在内筒11的限位滑块111上做往返运动,外筒12在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带动拨线扣14进行前后移动,使拨线扣14中的导线9被来回拨动,最终实现一边拨动导线9,一边使导线9均匀的缠绕在线体收卷盘7上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技术方案中所提到的控制模块2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如无人机、遥控车等设备内部设置的无线信号接收控制模块,另外,文中提到的导电滑环6是目前电连接技术领域中常用到的一种常规接电转接元件,其工作原理故不再文中做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5为一种涡轮蜗杆减速电机,额定直流电压为12v,空载转速为55转/分钟,空载电流180ma-max、额定电流800ma-max、堵转电流2000ma-min,电机轴承受的侧向力50n,第二电机84为一种额定直流电压为12v的小型电机,且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84的相关电路及电路图均为现有技术的公知手段,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