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8190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飞机牵引杆的机械式升降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交通工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飞机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人们飞翔的梦想,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交通工具,其以方便、快捷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飞机从机场航站楼停机桥到起飞跑道的地面运动是飞机地面操纵的重要环节, 为降低采用飞机发动机来完成飞机的地面运动所带来的机场环境噪声和空气污染,减少发动机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一般的处理方式为采用机场牵引车来实现飞机地面运动的牵引。在牵引车与飞机之间通过牵引杆进行连接,而牵引杆中的升降器是实现牵引杆与牵引车、飞机之间连接的主要设备,现有的升降器采用的是液压升降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液压元件很容易损坏,特别是在高寒、高温等恶劣气候下,其内部的密封件极易损坏,液压油管容易老化、爆裂,“油缸封圈”容易损坏,这些部件的损坏将导致燃油泄漏、污染环境,从而要求对升降器进行频繁地检修,这不仅带来极大的维修成本,而且设备经常处于待修状态, 更会耽误工期,严重者可能导致飞机无法按时起飞。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液压升降器容易出现部件损坏、老化,进而导致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耽误工期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包括动力装置、减速箱、传动装置、顶杆以及支撑架,所述动力装置与减速箱连接,传动装置的一端与减速箱连接,另一端与顶杆活动连接,而支撑架则与顶杆连接。具体地说,所述动力装置为手柄,且支撑架为三脚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顶杆; 而所述减速箱包括外壳,一端于该外壳外部与动力装置连接、另一端位于该外壳内部的主动轴,设置于该外壳内且固定于该主动轴上的主动齿轮,以及与该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管状结构,所述传动装置由传动轴和传动丝杆组成,其中,传动轴一端伸入外壳内部与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于外壳外部与传动丝杆的一端连接,而传动丝杆的另一端伸入顶杆内部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主动轴与传动轴相互垂直。相应地,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为直齿圆锥齿轮且两者的齿数比为1 :1. 9,并且两者的转向角为90°。为了降低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啮合效果,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面上设置有润滑层。更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丝杆位于顶杆内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弹性限位销。[0012]再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轴位于外壳内部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导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2.本实用新型改液压传动方式为机械传动方式,不仅轻松地实现了动力的传动, 而且设备结构稳定可靠,不易损坏、老化,无须密封,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3.本实用新型中主动轴和传动轴垂直设置,并采用转向角为90°的两个直齿圆锥齿轮,轻易地实现了动力转向,在简化设备结构、减小设备体积的同时,保证了设备的正
常工作。3.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式传动,由于无须液压元件,因此不存在漏油问题,即节约了能源,解决环保问题,又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保证了设备的使用寿命。4.本实用新型中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压设备在高寒、高温等恶劣环境下适用性差的问题,保证了升降器在恶劣环境中的正常工作,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装置、减速箱、传动装置、顶杆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应名称1 -手柄,2-主动齿轮,3-从动齿轮,4-主动轴,5-传动轴, 6-传动丝杆,7-顶杆,8-弹性限位销,9-限位导筒,10-外壳,11-转轴,12-牵引杆,13-减速箱,14-支撑架,15-牵引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 图3所示,包括动力装置、减速箱13、传动装置、顶杆7以及支撑架14,所述动力装置与减速箱13连接,传动装置的一端与减速箱13连接,另一端与顶杆7活动连接,而支撑架14则与顶杆7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手柄1为整个设备的动力装置,减速箱13为设备中相对独立的传动主体。具体地说,减速箱13包括外壳10,一端于该外壳10外部与手柄1连接、另一端位于该外壳10内部的主动轴4,设置于该外壳10内且固定于该主动轴4上的主动齿轮2,以及与该主动齿轮2啮合的从动齿轮3。为了对主动轴4进行限位,防止主动轴4滑出外壳 10,在主动轴4位于外壳10内部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导筒9。顶杆7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管状结构,传动装置由传动轴5和传动丝杆6组成,其中,传动轴5 —端伸入外壳10内部与从动齿轮3固定连接,另一端于外壳10外部与传动丝杆6的一端连接,而传动丝杆6的另一端伸入顶杆7内部并与之螺纹连接。主动齿轮2和从动齿轮3均为直齿圆锥齿轮,且两者的转向角为90°,齿数比为 1:1. 9。由于上述主动轴4与传动轴5相互垂直,利用上述主动齿轮2和从动齿轮3便实现了传动力的转向传递,并且达到了减速的目的。[0028]另外,在主动齿轮2与从动齿轮3的啮合面上设置有润滑层,通过润滑层可以减少摩擦力,达到省力的效果。本实施例中,润滑层为二硫化钼。为了防止由于误操作而导致传动丝杆6与顶杆7之间出现退脱现象,在传动丝杆 6位于顶杆7内部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弹性限位销8。支撑架14为三脚架,与顶杆7通过螺栓实现连接,支撑架14在顶杆7的带动下, 围绕转轴11转动,从而实现牵引杆12的升降。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首先,将安装有升降器的牵引杆12放置于飞机与牵引车之间,正向摇动手柄1,手柄1带动主动轴4转动,进而使固定于主动轴4上的主动齿轮2转动,主动齿轮2的转动便带动与之啮合的从动齿轮3转动,由于主动齿轮2与从动齿轮3之间的转向角为90°,齿数比为1:1.9,此时便完成了传动力的转向与减速。由于从动齿轮3固定于传动轴5上,因此,从动齿轮3的转动必将带动传动轴5转动,进而使与传动轴5固定连接的传动丝杆6也进行相应的转动,套接于传动丝杆6上的顶杆7便在传动丝杆6上进行伸长运动,使支撑架14围绕转轴11转动,实现牵引杆12的上升。当牵引杆12上升至与飞机、牵引车的对接中心对齐后,完成牵引杆12与牵引车、飞机之间的对接,然后,反向摇动手柄1将连接在支撑架14上的牵引轮15提升到安全位置。将飞机牵引到指定的位置后,正向摇动手柄1将牵引轮15调到着地位置,解除牵引杆12与飞机的连接,然后将牵引杆12拖到存放位置,最后反向摇动手柄1,使主动轴4、 主动齿轮2、从动齿轮3、传动轴5、传动丝杆6反转,最终使顶杆7回复至初始位置,以备下一次使用。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装置、减速箱(13)、传动装置、顶杆(7)以及支撑架(14),所述动力装置与减速箱(13)连接,传动装置的一端与减速箱(13) 连接,另一端与顶杆(7)活动连接,而支撑架(14)则与顶杆(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为手柄(1),而支撑架(14)为三脚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箱(13)包括外壳(10),一端于该外壳(10)外部与动力装置连接、另一端位于该外壳(10)内部的主动轴(4),设置于该外壳(10)内且固定于该主动轴(4)上的主动齿轮(2),以及与该主动齿轮 (2)啮合的从动齿轮(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7)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管状结构,所述传动装置由传动轴(5)和传动丝杆(6)组成,其中,传动轴(5) — 端伸入外壳(10)内部与从动齿轮(3)固定连接,另一端于外壳(10)外部与传动丝杆(6)的一端连接,而传动丝杆(6)的另一端伸入顶杆(7)内部并与之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4)与传动轴(5)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2)和从动齿轮(3)均为直齿圆锥齿轮,且两者的转向角为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2)与从动齿轮(3)的齿数比为1:1.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2)与从动齿轮(3)的啮合面上设置有润滑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丝杆(6)位于顶杆(7)内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弹性限位销(8)。
10.根据权利要求3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4)位于外壳(10)内部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导筒(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属于飞机牵引杆升降技术领域,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液压升降器容易出现部件损坏、老化,进而导致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耽误工期等问题。该飞机牵引杆机械式升降器,包括动力装置、减速箱、传动装置、顶杆以及支撑架,所述动力装置与减速箱连接,传动装置的一端与减速箱连接,另一端与顶杆活动连接,而支撑架则与顶杆连接,所述减速箱包括外壳,一端于该外壳外部与动力装置连接、另一端位于该外壳内部的主动轴,设置于该外壳内且固定于该主动轴上的主动齿轮,以及与该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省力,能够在高寒、高温等恶劣情况下正常工作。
文档编号B64F1/04GK202115705SQ201120202570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刘建武, 韩新德 申请人:成都东科信航空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