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一体模拟声感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414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人机一体模拟声感飞行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人机一体模拟声感飞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向往着飞翔,对飞行器的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

现有载人飞行器的尺寸一般较大,且价格昂贵,越来越制约着飞行器的广泛运行。另一方面,随着现有飞行器控制多采用操作杆或者操作平台的控制方式,操作过程容易出错,且操作反应时间较长,严重影响飞行器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人机一体模拟声感飞行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动力叶片,所述动力叶片电性连接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一侧连接有座椅,另一侧电性连接有转向叶片,所述座椅一侧连接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一侧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电性连接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一侧连接有挡风玻璃,所述挡风玻璃电性连接有语音接收器,所述语音接收器电性连接有头盔。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还连接有冷却风进口,且动力装置采用电力和内燃机方式设置,所述电力和内燃机采用风冷方式设置。

优选的,所述座椅采用自平衡设置,座椅下部连接有防震弹簧,上部连接有海绵垫。

优选的,所述语音接收器内部设置有语音识别芯片,所述语音识别芯片电性连接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采用有限和无线通讯设置。

优选的,所述头盔一侧电性连接有耳麦,所述耳麦连接有通讯模块。

优选的,所述挡风玻璃采用流线型设置,且材质采用有机玻璃设置。

本发明通过设置动力叶片和转向叶片,实现飞行器的起飞和转型,通过设置语音接收器和头盔,实现语音的有效输入,便于对飞行器的控制,通过设置操作杆和显示屏,实现对飞行器的多种控制,另一方面,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造价低廉,有利于飞行器的发展,便于飞行器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人机一体模拟声感飞行器结构图;

图2本发明座椅结构图。

图中:1、动力叶片,2、动力装置,3、座椅,301、防震弹簧,302、海绵垫,4、转向叶片,5、脚踏板,6、操作杆,7、显示屏,8、挡风玻璃,9、语音接收器,10、头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人机一体模拟声感飞行器,包括动力叶片1,所述动力叶片1电性连接有动力装置2,所述动力装置2一侧连接有座椅3,另一侧电性连接有转向叶片4,所述座椅3一侧连接有脚踏板5,所述脚踏板5一侧连接有操作杆6,所述操作杆6电性连接有显示屏7,所述显示屏7一侧连接有挡风玻璃8,所述挡风玻璃8电性连接有语音接收器9,所述语音接收器9电性连接有头盔10。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2还连接有冷却风进口,且动力装置2采用电力和内燃机方式设置,所述电力和内燃机采用风冷方式设置。目的在于,提供双动力设置,防止在飞行器飞行动力不足,出现故障。

优选的,所述座椅3采用自平衡设置,座椅3下部连接有防震弹簧301,上部连接有海绵垫302。目的在于,保障用户的身体平衡,并减少震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优选的,所述语音接收器9内部设置有语音识别芯片,所述语音识别芯片电性连接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采用有限和无线通讯设置。目的在于,通过有线和无线通讯,实现语音信号的有效传输,保证命令的有效性。

优选的,所述头盔10一侧电性连接有耳麦,所述耳麦连接有通讯模块。目的在于,通过多种语音传输方式,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挡风玻璃8采用流线型设置,且材质采用有机玻璃设置。目的在于,减少空气的阻力,节约能源与自身的重量。

本发明通过设置动力叶片1和转向叶片4,实现飞行器的起飞和转型,通过设置语音接收器9和头盔10,实现语音的有效输入,便于对飞行器的控制,通过设置操作杆6和显示屏7,实现对飞行器的多种控制,另一方面,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造价低廉,有利于飞行器的发展,便于飞行器的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