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8273发布日期:2019-08-10 00:38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扑翼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



背景技术:

飞行器的微型化是当前世界航空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现今微型飞行器根据不同的飞行方式被划分为:微型固定翼飞行器、微型旋翼飞行器、微型扑翼飞行器。这其中,微型旋翼飞行器方面的研究最为丰富,其相较于固定翼飞行器,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完成垂直起降和悬停,比较适合于较复杂的环境中使用。但现有的微型旋翼飞行器都需要电机或油机驱动旋翼主动旋转,需要使用尾桨或增加旋翼数量来抵消单个旋翼对机体产生的扭力,导致结构复杂、质量大且气动效率低。微型扑翼飞行器则是一种模仿鸟类或昆虫飞行的新型飞行器,能够在低雷诺数下产生相对较大的升力,是较为理想的微型飞行器构型,但是其运动形式较为复杂、微小零件的加工难度较大,且难以进行控制。

在此背景下,一种结合了扑翼和旋翼的新概念飞行器,微型扑旋翼飞行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微型扑旋翼飞行器通过一定的驱动形式使几片旋向安装的机翼扑动,扑动产生推力让机翼旋转,飞行器所需的升力由机翼的扑动和旋转运动共同提供。由于机翼旋转运动由反对称安装的机翼的扑动运动产生的推力提供,没有常规旋翼的扭矩输出,所以不需要额外的尾桨即额外的能量消耗来抵消旋转力矩。微型扑旋翼飞行器具有垂直起降、悬停以及低速飞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存在的扑旋翼,如:公布号为cn105539839a的中国专利申请在2015年12月30日公开了一种微型机械滑轨式可控扑旋翼飞行器,该文献提出的扑旋翼飞行器的形式,存在着电机动力未充分利用、空间利用率低和升力偏小等问题。而且对于微型扑旋翼飞行器来说,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动力装置的效能,有利于飞行器的微型化。而产生升力与自身重力比例越大,越有利于飞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目前微型扑旋翼飞行器电机动力未充分利用、空间利用率低及升力偏小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本发明采用叠加与反向布置扑旋翼翼面的方式,将电机动力充分利用到两组翼面上,进而增加了升力。同时,本发明结构紧凑简洁,空间利用率较高,更加有利于扑旋翼飞行器微型化的实现。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主要包括机翼和传动机构。所述机翼有两组,每组三片,两组机翼采用共轴反向布置方式。所述机翼对应安装在机翼安装架上;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套筒、内杆、机翼安装架和机翼连杆;所述机翼安装架和机翼连杆有两组。传动机构的套筒固连于电机本体,内杆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电机启动后,套筒和内杆之间进行往复运动,机翼扑动,实现飞行操控。

所述套筒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三段,上段和下段的横截面为圆环形;中间段为三个辐条,每个辐条的截面为梯形,也称滑槽段,将上下两段连接,套筒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内杆位于套筒内,内杆长度大于套筒长度,内杆两端伸出。所述内杆中间段设置有三个滑块,也称下部内杆轴承托;下部内杆轴承托用于连接下部内杆轴承,并与套筒中间段的滑槽段配合实现滑动。

所述内杆顶端连接第一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套筒顶端连接第一组的三个机翼连杆,所述第一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与三个机翼连杆对应铰接。所述内杆的中间段的三个滑块上连接第二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套筒的底端连接第二组的三个机翼连杆,所述第二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和三个机翼连杆对应铰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实现了扑旋翼飞行器的扑旋翼结构的同轴反向叠加;

(2)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机构整体结构紧凑、简洁,较之一般扑旋翼机构空间利用率更高,仅垂直高度有所增加;

(3)本发明将扑旋翼飞行器使用的驱动电机的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本发明将扑旋翼飞行器产生的升力与自身重量比例增大,更有利于飞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机翼和传动机构连接布局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单个机翼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传动机构示意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本发明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套筒与内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翼;2-传动机构;3-电机;4-操纵部分;

101-机翼主梁;102-机翼辅梁;103-薄膜;

201-套筒;202-内杆;203-机翼安装架;

204-机翼连杆;205-上部内杆轴承;206-上部内杆铰链支架;

207-上部套筒轴承;208-上部套筒铰链支架;209-下部内杆轴承;

210-下部内杆铰链支架;211-下部套筒轴承;212-下部套筒铰链支架;

213-下部内杆轴承托;214-内杆顶端轴承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和深入描述。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该机构结构紧凑简洁,空间利用率较高,更加有利于飞行器微型化的实现。同时,本发明将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动力装置的效能,有利于飞行器的微型化。该套机构所产生升力与自身重力比例较大,有利于扑旋翼飞行器飞行性能的提升。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包括:机翼1、传动机构2。所述机翼1有两组,采用共轴反向布置方式。

如图4所示,所述的传动机构2包括套筒201、内杆202、机翼安装架203、机翼连杆204,所述机翼安装架203和机翼连杆204有两组。所述套筒201包括三段,中间段为三个辐条,将上下两段连接,套筒20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的内杆202位于套筒201内,内杆202长度大于套筒201长度,内杆202两端伸出。所述内杆202中间段有三个滑块,也称下部内杆轴承托213,分别与套筒201中间段的三个辐条相配合实现滑动。所述内杆202顶端连接第一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203,套筒201顶端连接第一组的三个机翼连杆204,所述第一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203与三个机翼连杆204对应铰接。所述内杆202的中间段的三个滑块上连接第二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203,套筒201的底端连接第二组的三个机翼连杆204,所述第二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203和三个机翼连杆204对应铰接。

具体的,所述的传动机构2还包括上部内杆轴承205、上部内杆铰链支架206、上部套筒轴承207、上部套筒铰链支架208、下部内杆轴承209、下部内杆铰链支架210、下部套筒轴承211和下部套筒铰链支架212。所述上部内杆轴承205安装于内杆顶端轴承托214上,上部内杆轴承205通过上部内杆铰链支架206与机翼安装架203铰接;所述的上部套筒轴承207安装于套筒201顶端,上部套筒轴承207连接上部套筒铰链支架208,上部套筒铰链支架208上铰接第一组的三个机翼连杆204。下部套筒轴承211安装于套筒201底端,下部套筒轴承211外部连接下部套筒铰链支架212,下部套筒铰链支架212上铰接第二组的三个机翼连杆204;下部内杆轴承209安装于内杆202中部的下部内杆轴承托213上,下部内杆轴承209通过下部内杆铰链支架210与第二组的三个机翼安装架203铰接。

如图2所示,机翼1总共分为两组,每组三片,如图3所示,以单个机翼结构为例,所述单个机翼1包括机翼主梁101、机翼辅梁102和薄膜103。机翼安装架203两组,每组三个共六个、机翼连杆204两组,每组三个共六个,所述机翼1对应安装在机翼安装架203上。机翼主梁101根部固定于机翼安装架203上,传动机构2竖直位置时,翼面与水平面呈30度攻角;机翼辅梁102有三个,一端固定连接在机翼主梁101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薄膜103裁剪成一定形状,覆盖并粘接在机翼主梁101和机翼辅梁102之上,并粘接,形成翼膜。三根不同长度的机翼辅梁102与机翼主梁101成60度角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机翼辅梁102的长度、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传动机构2的套筒201固连于电机3本体,内杆202与电机3输出端连接,电机3启动后,套筒201和内杆202之间进行往复运动,机翼扑动,实现飞行操控。

如图5a所示,为本发明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套筒201,套筒201由3d打印制成,套筒结构上分为三段,分别是为上段、中间段和下段;上段和下段的横截面为圆环形,中间段为三个辐条,每个辐条的截面为梯形,也称滑槽段,滑槽段与内杆202的滑块即下部内杆轴承托213对应,二者可以相对滑动。

如图5b,内杆202由3d打印制成,内杆202整体是一个圆杆结构,中间位置设置三个滑块,也称下部内杆轴承托213,用于连接下部内杆轴承209,并与套筒201上的滑槽段配合滑动;内杆202顶端为一个内杆顶端轴承托214,用于连接上部内杆轴承205;所述下部内杆轴承托213与内杆202底端的距离,要满足大于滑块滑动行程,保证内杆202与套筒201的滑动配合。

内杆202置于在套筒201内,下部内杆轴承托213在套筒201滑槽段内可直滑动,内杆202整体也在套筒201内滑动;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设计方法,所述设计方法关键在于套筒201与内杆202的装配方式,以及各零件的安装顺序,所述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作机翼;

机翼1为两组旋向相反的薄膜翼,每组有三个机翼,所有机翼1所使用的零件相同,仅两组机翼1因旋向相反而安装方向相反。每个机翼1包括一根机翼主梁101、三根机翼辅梁102和薄膜103。机翼主梁101和机翼辅梁102均采用碳纤维杆制作,而机翼辅梁102细于机翼主梁101;薄膜103选用的是聚乙烯薄膜;三根机翼辅梁102连接于机翼主梁101中部,与机翼主梁101呈60°角度;薄膜103裁剪成外缘较大根部减小的半水滴状,粘接在机翼主梁101和机翼辅梁102所成平面上。三根机翼辅梁102呈等间距分布,并参照薄膜103形状截取相应长度。

步骤二:制作套筒与内杆;

如图5a和图5b所示,套筒201与内杆202均采用3d打印制作,但鉴于内杆202的下部内杆轴承托213需要套入到套筒201中间的滑槽段,因此套筒201在滑槽段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位置划分为两部分进行3d打印制作,如图5a中直线ab表示的是滑槽段下边缘的位置;内杆202在下部内杆轴承托213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位置划分为两部分进行3d打印制作,如图5b中直线cd表示的是下部内杆轴承托的上边缘位置;具体制作时:

先将下部内杆轴承209装到下部内杆轴承托213上,通过下部内杆轴承托213与下部内杆轴承209之间的空隙将内杆202的下部内杆轴承托213装入套筒201的滑槽段,之后将套筒201两部分进行粘接,将内杆202的滑动范围限制在滑槽段长度内;最后将上部内杆轴承托214粘接到内杆202顶端。

步骤三:扑旋翼传动机构装配;

扑旋翼机构装配即将机翼1、传动机构2装配在一起;将上部内杆轴承205安装在内杆顶端轴承托214上,将上部套筒轴承207和下部套筒轴承211分别套入套筒201的相应位置,再将上部内杆铰链支架206粘接到上部内杆轴承205上,将上部套筒铰链支架208粘接到上部套筒轴承207上,将下部内杆铰链支架210粘接到下部内杆轴承209上,将下部套筒铰链支架212粘接到下部套筒轴承211上。上述所有铰链支架(206、208、210和212)均采用3d打印方式制造,使用聚乳酸材料,按照设计图纸加工而成;上部内杆铰链支架206和下部内杆铰链支架210分别与两组机翼安装架203的一端铰接;机翼连杆204一端与上部套筒铰链支架208和下部套筒铰链支架212铰接,另一端与机翼安装架203的另一端铰接;机翼主梁101分两组将根部按相同旋向固定于上下两组共六个机翼安装架203预留位置上,上下两组机翼1旋向相反,机翼1翼面均与水平面呈30°夹角。

步骤四:扑旋翼整机装配;

套筒201与电机3的本体固连,内杆202与电机3的输出端固连,电机启动驱动内杆202相对于套筒201的往复运动,带动机翼扑动。最后再完成与操控部分4的连接,完成扑旋翼整机的装配工作。所述的操纵部分4的连接包括俯仰安定面、偏航安定面、一个大舵面、两个小舵面及三个驱动舵机的制作与安装,根据所属领域内的常规方式安装。

本发明采用了共轴反向的方式,通过一套驱动机构带动两层扑旋翼运动;套筒201与内杆202的独特形式使其可带动两个内杆202、铰链支架完成纵向往复运动,并保持两个套筒铰链支架固定不动。该结构使驱动电机的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经实验效果证实,共轴反向双扑旋翼机构的悬停效率提升至少20%,下洗流的流速增加并且更为平顺,环向分力得以大幅度减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