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5574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产品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产品输送设备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本发明要求享有2006年10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No.2006國273011 、 2007年2月 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No.2007-49756、2007年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49757的优先权,这些专利申请在此被参考结合。技术领域不发明涉及产品输送设备。
技术背景已知产品输送设备包括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的输送部;以 及振动施加部。该振动施加部包括用于使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振动的 第 一 凸轮机构以及使输送部在竖向上振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输送产品 (例如,参见公开号为No.2006-124111的待审查日本专利申请)。所 述输送部为在输送产品时形成传输路径的装置。当输送部振动时,放 置在该输送部(更精确地说是布置在输送部上端处的输送表面)上的 产品沿着该传输路径输送。还存在包括多个振动施加部的产品输送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经 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的协作而使输送部振动,从而使产品在输送部 上移动。现在,为了适当地输送产品,需要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 个的振动时加操作均同步。此处,例如,如果为改变产品输送速度而 单独地调整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个的振动速度(即振动数),则存在 每个振动施加部施加的振动时间改变的风险。因此,由各个振动施加 部产生的振动不能被适当地传输至输送部,这样就难于利用产品输送 设备适当地输送产 品。此外,产品输送设备已知包括振动板,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 动以线性地输送产品。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 的振动通过凸轮机构施加到振动板上(例如参见公开号为No.2006-199416的待审查日本专利申请)。也就是说,利用凸轮才几构, 通过使振动板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则振动板上的产品相对于振 动板产生相对滑动,这样则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产品。现在,其上放置产品的振动板表面区域(下文称"放置表面")越 大,则可在放置表面上放置的产品的量越大,从而提高了产品输送设 备的输送能力。但是,当放置表面的面积增大时,很难使振动板适当 振动。也就是说,由于施加到振动板上的振动在被传输至振动板各个 部分上时衰减,,这样,距对振动板施加振动的位置的距离越大,则存 在不能适当地传输振动的风险。具体地说,竖向上的振动容易衰减, 因此,随着距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位置的距离的增大,则振动不能被 恰当传输。因此,在振动板上产生振动不规律,从而就难于在放置表 面上适当地输送产品。此外,用于输送产品的产品输送设备是公知的(例如参见公开号 为No.2006-124111的待审查日本专利申请)。还存在这样的产品输送 设备,其中使物品经受诸如检查、加工等的操作的同时将其由产品输 送设备输送。为在输送产品的过程中执行这种操作,例如可将多个输 送平台布置在产品输送设备中,且通过将多个输送平台组合而形成长 的输送路径。这样,就可确保在产品输送过程中在产品上执行上述操 作所需的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当产品输送设备的每个输送平台振动时,各个输送平 台上的产品则相对于输送平台产生滑动。利用产品相对滑动的这种现 象,就可在各个输送平台上输送产品。此外,如果布置多个输送平台, 则在产品在输送平台上移动之后,它们在输送平台之间进行传输。这 样就可沿着由多个输送平台形成的输送路径传输产品。如果由多个输送平台以这种方式形成输送路径,则各个输送平台
必须适当振动以沿着该输送路径输送产品。但是,如果为各个输送平 台分别布置用于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机构以使各个输送平台振动,则 增大了振动施加机构的数量,且使产品输送设备的制造成本变得相对 较高。发明内容本发明一些方面的优势在于它可实现能适当地输送产品的产品输 送设备。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于 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其包括输送部, 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输送产品;多个振动施加部,包括用于 使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振动的第 一凸轮机构和用于使输送部在竖向上 振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单个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本发明一些方面的优势在于它可实现能适当地输送产品的产品输 送设备。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在于 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其包括振动板, 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中振动以线性输送产品;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 单元,其通过一凸轮机构在输送方向上对振动板施加振动;至少三个 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其通过一凸轮机构在竖向上对振动板施加振动。本发明一些方面的优势在于它可实现成本低廉的产品输送设备。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在于 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其包括输送平 台,其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来旋转输送产品;通过在线 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来线性输送产品的输送平台;凸轮型振动施 加机构,其对上述两个输送平台之一施加振动;以及振动传输构件, 其将来自一个输送平台的振动传输至另一个输送平台,所述振动传输 构件跨置在布置于各个输送平台上的产品输送部上,以执行从一个输 送平台至另 一个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通过阅读并申请说明书的内容并结合附图可明确除上述特征和目 的之外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目的。


附图l为产品输送设备l的示意性俯视图。附图2为沿着图1中的剖面H-H所作的简图,图中显示了旋转进 给机100的内部结构。附图3为沿着图2中的剖面I-I所作的简图,图中显示了旋转进 给机100的内部结构。附图4为旋转进给机100的内部结构并显示了塔台122的外围布置。附图5为沿着图2中的剖面J-J所作的简图,图中显示了旋转进 给机100的内部结构。附图6为沿着图3中的剖面K-K所作的简图,图中显示了旋转进 给机100的内部结构。附图7为提升臂154的变更示例的简图。附图8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轮机构150的操作的简 图。附图8A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轮机构150在输入轴 IIO转动之前的状态的简图。附图8B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 凸轮机构150在输入轴IIO转动后的已改变状态的筒图。附图9为由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振动的时刻图表的示例。附图IO为当第一输送平台12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时第一输 送平台12的运动轨道的简图。附图ll为显示产品W的相对滑动现象的简图。附图12为沿着图1中的剖面L-L所作的简图,图中显示了线性 进给机200的内部结构。附图13为沿着图12中的剖面M-M所作的简图,图中显示了线 性进给机200的内部结构。附图14为显示提升平台256在竖向上往复运动的简图。附图14A 显示了当提升平台256已到达上止点时的状态。附图14B为当提升平 台256已到达下止点时的状态简图。
附图15为第 一凸轮机构240的操作与第二凸轮机构250的操作之 间关系的简图。附图15A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240不阻止输出部220 沿竖向的振动的筒图。附图15B为显示第二凸轮机构250不阻止输出 部220沿输送方向的振动的简图。附图16为当第二输送平台14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中振动时第二输 送平台14的运动轨道的简图。附图17为根据第 一 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18为根据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3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19为根据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4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20为根据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5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21为根据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6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22为从根据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6中的驱动马达 300发送的驱动力的传动机构的变更示例的视图。 附图23为产品输送设备1001的布局示意图。 附图24为显示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内部结构简图。 附图25为显示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内部结构简图。 附图26为根据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2的布局的示意 性简图。附图27为根据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3的布局的示意 性简图。附图28为根据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4的布局的示意 性简图。附图29为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简图。附图30为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主要结构部件在与输入轴 2110的轴向相交叉的剖面中的剖视图。附图31为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主要结构部件在沿附图30 中的A-A所作的剖面中的剖视图。附图32为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主要结构部件在与竖向相交 叉的剖面中的剖视图。
附图33为与输入轴2110的轴向相交叉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中 显示了第一凸轮机构2150。附图34为与输入轴2110的轴向相交叉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中 显示了第二凸轮机构2140。附图35为显示输出部2120的简图。附图36为沿与输入轴2210的轴向相交叉的平面所作的剖视图, 图中显示了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主要结构部件。附图37为沿附图36中的B-B所作的剖视图,图中显示了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2200的主要结构部件。附图38为沿与竖向方向相交叉的平面所作的剖视图,图中显示了 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主要结构部件。附图39为显示输出部2220的简图。附图40为根据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2的简图。 附图41为根据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3的简图。 附图42为根据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4的简图。 附图43为根据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5的简图。 附图44为第一复合振动施加单元2600的示意性剖视图。 附图45为第二复合振动施加单元2700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的解释以及对附图的说明可明确至少下述 内容。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包括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中振动以输送产品; 多个振动施加部,其包括用于使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振动的第一 凸轮机构和用于使输送部在竖向上振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 单个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 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可更适当地输送产品。 此外,在振动施加部之间,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
输送方向和竖向中所施加的振动数可相同。利用这种构造,振动施加部的振动施加操作通过单个驱动源驱动 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来同步,从而可更适当地输送产品。此外,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可包括 壳体,其用于容纳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 由所述壳体转动支承的输入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以及输出部,该输出部将输送部固定并支承在所述输出部上,所述输出部由所述壳体支承而使其可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使所述输出部和输送部整体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通过输出部使 所述输送部振动。此处,所述输送部被固定在该输出部上而使得由第 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的协作所产生的振动通过所述输出部被适 当地传输至所述输送部。此外,所述第一凸轮机构的一可转动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机构的 可转动第二凸轮由所述输入轴支承,所述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可与所述输入轴整体转动。在这种情况下,易于使第一凸轮的转动与第二凸轮的转动同步, 这样就可将振动施加给输送部,从而可更容易地输送放置在所述输送 部上的产品。另外,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凸轮可具有这 样的凸轮轮廓,即,使得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 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产品在输送部的不同位置处的输送速度取决于由不同的振动施加 部在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因此,如果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 部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在多个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则 易于使所述输送速度相一致。因此,这样就抑制了输送速度在所述输 送部的不同位置处变得不相一致时所产生的输送不规律性。 另外,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凸轮可具有这 样的凸轮轮廓,即,使得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 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所述输送速度取决于由不同的振动施加部在竖向上所施加的振动 幅度。因此,如果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在 多个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则抑制了输送的不规律性。此外,这 样易于使在输送部的不同位置处的竖向上的相位相匹配,从而使由输 送部所形成的输送路径不波动且可适当地输送产品。此外,所述输送部可包括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输送平台;在 相邻的输送平台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及可为所述多个输送平台中的每 一个布置振动施加部。通过使不同振动施加部的振动施加操作相同步,就可将所述间隙 所需的宽度设置成短宽度。因此,就适当地进行产品在输送平台之间 的输送,且使本发明的效果变得更显著。另外,所迷多个输送平台可在输送方向上排列而使其形成椭圆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确保较长的输送距离且将输送部的设置间隔 保持得尽量小。因此,这样就可在输送产品的同时对产品进行加工和 检查。此外,所述输送部可以是其纵向与输送方向相一致的矩形输送平 台;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可在输送平台的纵向上成直线排列。如果所述输送部是矩形输送平台,则需要提供多个振动部以防止 在其纵向上产生偏离。因此,本发明的效果变得更显著。此外,在振 动施加部的振动施加操作过程中产生偏离时,所述输送平台发出扰动 而难于适当地输送产品。因此,通过利用单个驱动源来驱动所述多个 振动施加部也可抑制输送平台的扰动。此外,所述输送部可以是其横向与输送方向相一致的矩形输送平 台;以及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在输送平台的纵向上成直线排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防止输送平台偏离的目的,则需要提供多个
振动部,从而使得本发明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单 个驱动源来驱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也可抑制输送平台的扰动。另 外,由于所述输送部是在输送方向上宽的输送平台,这样就可通过使 输送部在如下状态下振动而同时输送大量产品,所述状态为所述多个 振动施加部的振动施加操作是同步的。首先,产品输送设备包括振动板,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线性输送产品; 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其通过一凸轮机构在输送方向上对振动板施加振动;以及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其通过一凸轮机构在竖向上对振动板施加振动。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被布置来在 竖向上施加易于衰减的振动,而使得所述竖向上的振动能适当地传输 较宽的范围。因此,就防止了振动板的振动不规律性,并可适当地线 性输送产品。此外,所述振动板可包括将产品放置于其上的矩形放置表面;所 述放置表面的纵向和横向可处于水平面上;所述输送方向可与所述放 置表面的纵向或横向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实现具有更强功能的产品输送设备。 此外,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可包括相对于放置表面 的纵向,在不同于另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的位置处对振动板施加振动 的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以及相对于所述放置表面的横向,在不同于 另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的位置处对振动板施加振动的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在这种情况下,扩大了由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在竖向 上施加的所述振动的传输范围,从而提高了防止振动板的不规律振动 的效果。此外,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均可在所述放 置表面的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中在所述振动板的端部处施加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扩大了由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在竖向 上施加的所述振动的传输范围,从而改进了防止振动板的不规律振动 的效果。此外, 一单个驱动马达可被布置来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和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的驱动易于与所述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的驱动同步。因此,可阻止对产品输送的负面影响,例如 在施加所述振动的时间变化时产生的振动板的扰动。另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 第一输出部,其通过该第一输出部的上表面紧固和支承所述振动板,第一输出部能够在输送方向上振动,以及第一凸轮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部和所述振动板在输送方向上整体振动,以及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二输出部,其通过该第二输出部的上表面紧固和支承所述振动板,该第二输出部能够在竖向上振动,以及第二凸轮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振动板在竖向上整体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振动板固定到所述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 上,使得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通过所述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 出部适当地振动所述振动板。此外,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中每一个的第一凸 轮机构中的第一凸轮的凸轮轮廓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之间可以是 相同的;布置在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每一个的第二凸轮 机构中的第二凸轮的凸轮轮廓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之间可以是相 同的。在所述放置表面的各个区域处的产品输送速度取决于在这些区域 中的每个区域处的振动板的振动幅度。利用上述构造,由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之间是 相同的,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之间是相同的。因此,在不同区域处的产品输送速度 变得一致,从而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此外,如果在各个方向上 的振动幅度相同,则可阻止振动板的振动。另外,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之间可以是相同的;由所述 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在所述 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之间可以是相同的;并且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数与 在竖向上的振动数可相同。在放置表面的每个区域处的产品输送速度取决于在这些区域中的 每个区域处的振动板的振动数。利用上述构造,提高了产品输送速度 的一致性,且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另外,可只布置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比在在竖向上 的振动难于衰减,因此,就存在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就足够的非常 高的可能性。利用上述构造,就可实现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输送 设备。首先,产品输送设备包括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来旋转输送产品的输送平台; 通过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来线性输送产品的输送平台; 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其对上述两个输送平台之一施加振动;以及振动传输构件,其将来自一个输送平台的振动传输至另一个输送 平台,所述振动传输构件跨置在布置于各个输送平台上的产品输送部 上,以执行从一个输送平台至所述另一个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不是对各个输送平台均布置凸轮型振动 施加机构,而是通过振动传输构件将所述振动传输至所有输送平台。 这样,就可在适当振动所述输送平台的同时减少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
的数目,因此,可以减低的成本制造所述产品输送设备。应认识到 贯穿本说明书,"竖向"是指与输送平台所具有的用于放置产品的表面 (下文中也称作"放置表面")相交叉的方向。另外,所述一个输送平台可以是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 动而旋转输送产品的第 一输送平台;而所述另 一个输送平台可以是通 过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线性输送产品的第二输送平台。此外,所述振动传输构件可以是用于将振动从第一输送平台传输 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的一第 一振动传输构件;所述产品输送设备进一 步可包括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旋转输送产品的第三输 送平台; 一第二振动传输构件跨置在布置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和所述 第三输送平台中的每一个的产品输送部上,以执行从所述第二输送平 台至所述第三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该第二振动传输构件从所述第二 输送平台向所述第三输送平台传输振动。利用这种结构则形成了更长 的输送路径,这样就易于在输送产品的同时对产品进行操作。此外, 由于所述第二振动传输构件将振动传输至所述第三输送平台,这样就 可以较低的成本制造具有所述第三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设备。此外,所述产品输送设备进一步可包括第四输送平台,其通过 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来线性输送产品;以及,第三振动传 输构件,其跨置在布置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和所述第四输送平台中的每一个的产品输送部上,以执行产品从第三输送平台至所述第四输送 平台的输送,所述第三振动传输构件将振动从第三输送平台传输至所 述第四输送平台;所述第一输送平台、第二输送平台、第三输送平台 和第四输送平台可形成椭圆形输送路径。利用这种结构则形成了更长 的输送路径,例如可将该输送路径形成为封闭路径。因此,这样可确 保足够的输送距离,同时避免产品输送设备的设置空间变宽,并在输 送产品的同时易于对产品进行操作。此外,由于所述第三振动传输构件将振动传输至所述第四输送平台,这样就可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具有 椭圆形输送路径的产品输送设备。另外,所述第一振动传输构件、第二振动传输构件和第三振动传
输构件可为条形钢带;所述钢带可跨置产品输送部而桥联形成在所述 产品输送部之间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具有相当大刚度的所述钢带跨置在所述产品 输送部上,这样就可适当地联接所述产品输送部。从而将所述振动适 当地传输至输送平台。此外,所述第一输送平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所述第三输送平 台和所述第四输送平台中的每一个可包括放置产品的放置表面;在所 述放置表面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布置有侧壁,该侧壁与所述放置表面 相交叉;所述钢带在纵向上的两个端部可被紧固到所述侧壁上。在这 种情况下,所述钢带的固定变得更容易。此外,在振动传输过程中,或者将线:生输送方向i的;动转变为旋转输i方向上的;动。因此,地振动。另外,所述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可以是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 将所述振动施加到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上的第 一 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 所述产品输送设备进一步可包括一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其在竖 向上将振动施加到所述第三输送平台上。利用这种结构,则由所述第 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补充了易于衰减的竖向上的振动,从而使得所 述输送平台适当地振动且使所述产品输送设备适当地输送产品。此外, 一单个驱动马达可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 构和所述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易于驱动所述第 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和所述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而使它们相互 同步。这样,则抑制了由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施加振动的时间变化, 且由振动传输构件适当地传输振动,从而可由产品输送设备适当地输 送产品。此外,由所述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施加的振动数可与由所述 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施加的振动数相同。利用这种结构,输送平 台之间的振动变化倾向于很少发生,从而可更适当地由产品输送设备
输送产品。另外,所述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所具有的用于在竖向上施加 振动的凸轮轮廓可与所述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所具有的用于在竖 向上施加振动的凸轮轮廓相同。利用这种结构,输送平台在竖向上的 振动幅度变得一致,产品输送设备则可更适当地输送产品。1.第一实施例(1)产品输送设备的构造示例 首先参照附图1解释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的构造示例。 附图1为该产品输送设备l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1所示,产品输送设备1包括输送部10;旋转进给机100; 线性进给机200;驱动马达300,其用作为单个驱动源。所述旋转进给 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为振动施加部的例子。也就是说,产品输送 设备l布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振动施加部。在该产品输 送设备1中放置在输送部10 (更具体地说是位于输送部10上端的输 送表面)上的产品W在下述状态下输送,即它们在预定的输送方向(图 1中的箭头Fl、 F2所标识的方向)排列而在输送部10的振动作用下 输送。也就是说,输送部IO形成用于产品W的输送路径,产品W沿 着该输送路径输送。对于产品W的输送,本实施例利用了产品W相 对于输送路径IO相对滑动的现象,在输送路径10于输送方向和竖向 中振动时产生所述相对滑动。应认识到"产品W"是由产品输送设 备l输送的物品的概括性术语,其为例如加工部件或药丸等。下文是 对产品输送设备l的不同结构部件的解释。输送部10参考上述附图1将对输送部10进行解释。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所述输送部10由碗形第一输送平台 12和线性第二输送平台14构成。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输送部 10包括多个输送平台。此外,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和线性第二输送 平台14在产品W的输送方向上一个布置在另一个之后,并且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线性第二输送平台14共同形成产品W的输送路 径。更具体地说,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形成将产品W在所述第一输 送平台12的周向方向上、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向上输送的 输送路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输送路径被限定为螺旋 形输送方向(下文中称"螺旋形输送路径")。另一方面,所述第二输 送平台14的输送路径形成的路径被限定至线性输送方向(下文中称 "线性输送路径")。此外,如图l所示,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 第二输送平台14布置成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 的外周的切线方向相对准。另外,所述螺旋形输送路径的端部与所述 线性输送路径的起始部在输送方向上相对准,输送至所述螺旋形输送 路径端部的产品W被传输至所述线性输送路径的起始部。应认识到 所述螺旋形输送路径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线性输送路径在水平方向上对 准。此外,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下面布置有旋转进给机100而在所 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下面布置有线性进给机200。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 借助于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振动而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 所迷第二输送平台14借助于线性进给机200所施加的振动而在输送方 向和竖向上振动。换句话说,所述输送部10通过旋转进给机100和线 性进给机200的协作而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被振动。此处,所述第一 输送平台12的输送方向为该第一输送平台12的周向(即沿着螺旋形 输送路径的周向,图1中的方向VI )。此外,"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12的输送方向中的振动"是指在与所述竖向相交叉的平面即在水平面 中的周向上的往复运动。另一方面,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的输送方向 为该第二输送平台14的纵向(即沿着线性输送路径的方向,图1中的 方向V2)。此外,"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的输送方向中的振动"是 指在水平面中的纵向上的往复运动。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输送部10中,在起动产品输送设备1之前,产
品W保持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处。在起动所述产品输送设 备1时,产品W在下述状态下在第一输送平台12上移动,即,它们 沿着所述螺旋形输送路径排列,且由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在输送方 向和竖向上的振动而移动。然后,产品W从所述螺旋形输送路径被输 送至所述线性输送路径(即产品W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被输送至 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且在下述状态下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上移 动,在所述状态下,所述产品W沿着线性输送路径排列,且借助于所 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竖向上的振动而移动。在该方面中,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可以说是包括形成螺旋 形输送路径的输送部的产品输送设备与包括形成线性输送路径的输送 部的产品输送设备的组合。如图1所示,在输送方向上的第一输送平台12的前端(即螺旋形 输送路径的端部)与输送方向上的第二输送平台14的后端(即线性输 送平台的起始部)之间形成有间隙S。布置该间隙S以防止所述第一 输送平台12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振动过程中相撞击。此外,被 向上输送至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输送平台12前端的产品W穿过该 间隙S且被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应认识到在本实施例中, 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间隙S的宽度的设置考虑如下因素例如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的热膨胀和惯性影响。旋转进给机100参考附图2-11,下面将对旋转进给机100的构造示例和操作示 例进行解释。附图2-6为旋转进给机10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附图2为沿图 1中的H-H所作的剖视图。附图3为沿图2中的I-I所作的剖视图。 附图4为显示塔台122的外围布置的简图。附图5为沿图2中的J-J 所作的剖视图。附图6为沿图3中的K-K所作的剖视图。应注意到 在附图2-6中,剪切表面由阴影示出。附图4为显示的目的而部分地 显示了不同地剖面。附图7为显示提升臂154的变更示例的简图,其
是与附图4相对应的图。附图8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轮 机构150的操作的筒图。附图8A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 轮机构150在输入轴110转动之前的状态的简图。附图8B显示了输 入轴110旋转而驱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轮机构150的状 态。附图9为由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振动的时刻图表的示例,且 显示了在输入轴110转动一转过程中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在所述输送 方向上的移位(上部简图)以及在输入轴110转动一转过程中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在所述竖向上的移位。附图IO为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12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时第一输送平台12的运动轨道的简图。 附图11为显示产品W的相对滑动现象的简图。应认识到在附图2 -7和附图10中,箭头指示旋转进给机100的竖向。在附图8中,箭 头指示的是输入轴110的轴向和竖向。在附图11中,箭头指示的是所 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输送方向和竖向。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进给机100包括输入轴110、输出部120、 壳体130、第一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轮机构150。壳体130为大致盒状容器,其中容纳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所述第一 凸轮机构140和第二凸轮机构150。壳体130布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平 台12的下面。此外,例如如图3所示,在壳体130的底部内侧布置有 平截头体形基架部132。壳体130还包括柱状支承轴134,其竖立在所 述基架部132的中心部分上。例如如图6所示,支承轴134的上端穿 过壳体130的顶壁而从所述壳体130中凸伸出来。所述输入轴110由壳体130通过一对轴承131旋转支承。如图5 所示,输入轴110靠近塔台122布置。在下文中将对所述塔台122进 行描述。此外,输入轴110的一个轴向端从壳体130中凸伸出来,例 如如图2所示。凸伸出的该轴向端通过下文中将描述的轴联接器302 与驱动马达300相耦合。当驱动马达300转动时,所述输入轴110围 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输出部120由布置在壳体130中的支承轴134支承而可围绕支承 轴134的中心轴线转动且在支承轴134的轴向(即垂直方向)上往复
运动。此外,例如如图6所示,该输出部包括中空的筒形塔台122及 固定在所述塔台122上端部的盘形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所述塔 台122通过将支承轴134安装在其内部而由所述支承轴134支承。塔台122可围绕支承轴134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支承轴134转动且 可在支承轴134的轴向上前后往复运动。例如如图6所示,塔台122 包括小直径部122a和大直径部122b,它们具有不同的外径。所述小 直径部122a在塔台122的轴向上(即在支承轴134的轴向上)与大直 径部122b的上端相邻。此外,塔台122的小直径部122a的上端穿过 壳体130的顶壁而从壳体130中凸伸出来。应认识到与塔台122的 轴线相垂直的且具有环形表面的台肩122c形成在塔台122的小直径部 122a和大直径部122b之间的边界处。作为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一凸轮 机构140的结构部件的一摆动臂146固定在该台肩122c上。另外,作 为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二凸轮机构35的结构部件的提升臂154固定在塔 台122的大直径部122b的外周表面上。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支承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该第一 输送平台12固定并支承在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上。也就是说, 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被螺栓紧固在所述第一输送平 台附着板124上,且该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壁抵靠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附着板124的顶壁。另外,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被螺栓紧固 在塔台122的小直径部122a的上表面上。这样,塔台122、所述第一 输送平台附着板124和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围绕所述支承轴134整体 转动,或者在支承轴134的轴向上前后往复运动。此处,当所述塔台 122、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和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整体转动 时,所述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周向相一致,也就是说与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输送方向相一致。此外,所述支承轴134的轴 向与所述竖向方向相一致。因此,所述输出部120由壳体130 (或者 更精确地说是由壳体130的支承轴134)通过支承轴134支承,这样, 所述输出部120就可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 —体地在第一输送平台 12的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使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输出部120 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上的产品W的输送方向上振动。如图2和图 5所示,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包括随着输入轴110 —起转动的第 一凸轮142、与所述第一凸轮142相配合的一对第一凸轮随动件144 以及摆动臂146,所述摆动臂146借助于所述第一凸轮142和成对的 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44的协作而摆动。
所述第一凸轮142为筒形凸棱凸轮,其支承在输入轴110的轴向 上的中心处。当输入轴110转动时,所述第一凸轮142与输入轴110 一体转动。另外,形成有凸棱的凸轮表面142a、 142b沿着所述第一凸 轮142的轴向上的端面的整个外周延伸。所述凸轮表面142a、 142b 相对于输入轴110的轴向弯曲,形成在轴向上一个端面处的所述凸轮 表面142a与形成在轴向上另一端面处的所述凸轮表面142b具有相同 的弯曲形状。这些凸轮表面142a、 142b的形状代表了所述第一凸轮 142的凸轮轮廓。
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144 4氐靠所述凸轮表面142a、 142b 且夹持处于它们之间的所述第一凸轮142。大致为矩形构件的摆动臂 146用作为所述第一凸轮142的随动件且在其纵向端部上布置有所述 成对的第一随动件144。另外,在纵向上的一端部面向处于竖向上的 第一凸轮142且在它们之间具有预定间隙,在纵向上的该端部处,成 对的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44被支承为它们可围绕竖向上延伸的轴线 进行转动。应认识到所述第一随动件144之间的间隙被调整为所述 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144的外周表面以可滚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凸 轮142的凸轮表面142a、 142b恒定接触。另外,所述摆动臂146在纵 向上的另 一端包括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在纵向上的所述另 一端 中心处装配塔台122的小直径部122a。所述摆动臂146的所述另一纵 向端被螺栓紧固在塔台122的台肩122c上且所述小直径部122a安装 到所述安装孔中。
利用以这种方式构造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当输入轴110转 动时,所述第一凸轮142与输入轴IIO—体转动。所述成对的第一凸
轮随动件144在滚动的同时保持其与凸轮表面142a、142b相接触的状 态,如图8A、 8B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所述摆动臂146相应于所述 凸轮表面142a、142b的弯曲表面的形状而在与输入轴110的轴向相平 行的方向上摆动。此外,当摆动臂146的摆动被传输至其上固定有摆 动臂146的塔台122上时,所述塔台122围绕支承轴134与所述摆动 臂146 —体转动(也就是说,摆动臂146轴向上的往复运动被转换为 塔台122的旋转运动)。然后,通过使所述塔台122围绕支承轴134 与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 —体转动,紧固到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 附着板124上的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也围绕支承轴134转动。此处,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输送平台12的周向相一致, 即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上的产品W的输送方向相一致。因此,所 述第 一凸轮机构140使所述输出部120与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在所述 输送方向上一体振动(往复运动)(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 在输送方向上产生振动)。应注意到塔台122的转动运动的转动范围 足够小,而使得该转动运动(即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在输送方向上的 振动)可被认为是在输入轴IIO轴向上的线性往复运动。因此,提供 给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 将在下文中解释为在输入轴IIO轴向上的振动。但是,由于所述第一 凸轮才几构140的原因,因此所述振动方向不限于该输送方向。例如, 该振动方向可具有除所述输送方向之外的分量(例如,在竖向上的分 量或者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相交叉方向上的分量)。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使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输出部120 在竖向上振动。例如如图4所示,该第二凸轮机构150包括随着输入 轴110的转动而转动的一对第二凸轮152以及与所述第二凸轮152相 配合的一对提升臂154。所述成对第二凸轮152大致为三角板状凸轮,其具有形成在其外 周表面上的凸轮表面152a,所述成对第二凸轮152被支承在距外侧比 所述第一凸轮142支承在所述输入轴110上的位置要远的位置处。当 输入轴110转动时,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152与输入轴110 —体转动。 此外,所述凸轮表面152a具有外周表面,所述外周表面相对于输入轴 110是平坦的,这些凸轮表面152a的形状代表第二凸轮152的凸轮轮 廓。如图3、 4所示,所述成对提升臂154中的每一个的一纵向端为具 有"U"形侧面的板构件。提升臂154的具有"U"形侧面的部分的内 表面与所述第二凸轮152的凸轮表面152a恒定接触以配合各个第二凸 轮152。也就是说,各个提升臂154在其纵向端具有"U"形侧面的部 分的内表面处布置有第二随动件154a。所述成对提升臂154的另一纵 向端被螺栓紧固到塔台122的大直径部122b的外周表面上,从而使得 所述两个提升臂154相互平行。应认识到所述第二随动件154a (即 具有"U"形侧面的部分的内表面的上下表面)为相对于输入轴110 的轴向平坦的表面,从而使其与所述第二凸轮152的凸轮表面152a 恒定接触。如图8A、8B所示,利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 当所述输入轴110转动时,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152与所述输入轴110 一体转动。此外,所述成对的提升臂154相应于第二凸轮152的凸轮 表面的形状而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同时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54a被保 持为与所述凸轮表面152a相接触的状态,其上具有所述凸轮表面152a 的各个第二凸轮152处于转动状态。此外,当所述成对提升臂154的 竖向运动被传输给其上固定有提升臂154的塔台122上时,塔台122 在支承轴134的轴向上(即竖向方向上)与所述成对的提升臂154 — 体上下运动。通过使所述塔台122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在 竖向上一体往复运动,紧固到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附着板124上的所述 第一输送平台12也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因此,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 与所述输出部120和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起在竖向上振动(上下运 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在竖向上产生振动,但由所述 第二凸轮机构150产生的振动的方向不限于所述竖向方向。例如,所 述振动方向可具有除所述竖向之外的分量(例如在输入轴110轴向上 的分量)。
现在,当塔台122由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的驱动而围绕所述 支承轴134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成对的提升臂154相对于所述第 二凸轮152在所述输入轴110的轴向上向前行进,且保持所述第二凸 轮随动件154a和所述第二凸轮152的凸轮表面152a之间的接触状态 (参见附图8B)。这是因为所述第二凸轮152的凸轮表面152a和所述 第二凸轮随动件154a均具有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10的轴向的平坦表 面。因此,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所引起的所述输出部120的旋转 运动(即在输出部120的输送方向上的振动)不会阻止由所述第二凸 轮机构150所引起的所述输出部120的竖向运动。另一方面,当所述塔台122由于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的驱动而 在所述支承轴134的轴向上竖直(竖向)运动时,所述摆动臂146相 对于所述第一凸轮142在竖向上运动,同时保持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 随动件144的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轮142的凸轮表面142a、 142b 之间的接触状态(参见图8B)。因此,由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引起 的所述输出部120的竖向运动不阻止由所述第一凸轮才几构140所引起 的所述输出部120的旋转运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部120和所述第一输出平台12 可在两个方向即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上同时进行振动。换句话说,所 述输出部120和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在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的复合方 向(下文中简单地称作"复合方向")上振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升臂154纵向中的一个端部具有"U" 形的侧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还可使用其在纵 向上的一端部大致为L形的提升臂(下文中称作"其他提升臂155")。 如果使用这种不同的提升臂155,则在所述不同的提升臂155的纵向 的另一端部的上端与壳体130的顶壁之间插入偏压构件156,例如弹 簧。利用由该偏压构件156产生的偏压力,在所述不同提升臂155的 纵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处形成的所述第二随动件155a(即与所述第二凸 轮152相对的所述其他提升臂155的表面)恒定地压靠在所述第二凸 轮152的凸轮表面152a上。因此,就像所述提升臂154那样,所述不
同的提升臂155在竖向上进行上下运动。下面将对按照上述内容所构造的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操作示例 进行描述。当所述输入轴110随着驱动马达300的起动而转动时,所述第一 凸轮142、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152与输入轴110—体转动,从而驱 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然后,由于所述 第一凸轮机构14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之间的协作作用,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12与所述输出部120在所述复合方向上一体振动。更具体 地说,通过与所述输出部120在复合方向上一体振动,所述第一输送 平台12在位置A(如图IO中的点化线所示的第一输送平台12的位置) 与位置B (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的第一输送平台12的位置)之间前 后往复运动。应认识到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来说,位置B比位置A 更处于下游侧。此外,如图IO所示,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在输送方向上施加 的振动的宽度标记为Wl,由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在输送方向上施 加的振动的宽度标记为W2。此处,由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的驱 动与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50的驱动同步,因此,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12从所述位置A在输送方向上向下游侧移动距离Wl时,其到达在竖 向上从位置A向上移动距离W2的位置处。换句话说,位置A在输送 方向上的位置Ax与位置B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Bx以距离Wl相互间 隔,而位置A在竖向上的位置Ay与位置B在竖向上的位置By以距 离W2相互间隔。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在输送 方向和竖向上振动多次(在本实施例中为3次)而所述输入轴110转 动一次,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周期与在竖向上的振动周期相同。此处, "振动周期"是指当在输送方向或竖向上完成单次往复运动时输入轴 110的旋转角度。因此,在所述复合方向上的振动周期也与在输送方 向上的振动周期及在竖向上的振动周期相同。换句话说,在输入轴110 旋转一次时,由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在复合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即 位置A和位置B之间的往复次数)为3。由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在位置A和位置B往复运动,从而放 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上的产品W在输送方向上产生相对滑动的 现象。产生该相对滑动现象的机构是已知的,所述相对滑动是由如下 原因引起的即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从位置A运动至位置B且当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从位置B运动至位置A时,作用于产品W上的 惯性力和摩擦力之间存在差值。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从位置A运 动至位置B所需的时间比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从位置B运动至位置 A所需的时间长,如图9所示。也就是说,在输送方向上向前运动的 加速度小,而在输送方向上向后运动的加速度大。这样,如图11A所 示,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从位置A运动至位置B时,作用到产品 W上而使其向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运动的惯性力变小,从而抑制了产 品W和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之间的相对滑动。相反,如图IIB所示, 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从位置B运动至位置A时,作用到产品W上 而使其向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运动的惯性力变大。这样就引发产品W 的相对滑动,如图11C所示。此外,当从位置A运动至位置B时,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在竖 向上提升的加速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A所示,作用在产品 W上的摩擦力增大,从而进一步抑制所述相对滑动。相反,当从位置 B运动至位置A时,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在竖向上下降的加速度增 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B所示,作用在产品W上的摩擦力减小, 从而提高了产品W的所述相对滑动。由于这种相对滑动现象,产品W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上沿输 送方向朝着下游侧移动。应认识到由于由所述旋转进给机IOO施加 的振动的原因,在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宽度Wl、 W2以及在 所述输入轴110的单次转动过程中的振动数由所述第一凸轮142的凸 轮表面142a、 142b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凸轮152的凸轮表面152a的形 状(即凸轮轮廓)决定。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凸轮142和第二凸轮152
的凸轮轮廓均被调整为使得产品W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朝着 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运动。关于线性进给机200参考附图12-16,下面将对线性进给机200的构造示例和操作示 例进行解释。附图12和附图13显示了线性进给机200的内部结构。附图12 为沿着图1中的剖面L-L所作的简图。附图13为沿着图12中的剖面 M-M所作的剖视图。应认识到在附图12和附图13中,剪切表面用 阴影部分示出,图12显示了与穿过L-L剖面部分不同的剖面以用于 显示的目的。附图14为显示提升平台256在竖向上往复运动的筒图。 附图14A显示了当提升平台256已到达上止点时的状态。附图14B为 当提升平台256已到达下止点时的状态简图。附图15为第一凸轮机构 240的操作与第二凸轮机构250的操作之间关系的简图。在附图15中, 附图15A为显示第一凸轮机构240不阻止输出部220沿竖向的振动的 简图,附图15B为显示第二凸轮机构250不阻止输出部220沿输送方 向的振动的简图。附图16为当第二输送平台14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中 振动时第二输送平台14的运动轨道的简图。应认识到在附图12和 附图15中,箭头指示线性进给机200的竖向。在附图14中,箭头指 示的是所述竖向及与输入轴210的轴向和竖向相垂直的方向(为简明 的目的在下文中称作"水平方向,,)。在附图16中,箭头指示的是所述 竖向及所述线性进给机200的输送方向。此处省略了与上述旋转进给 机100的结构部件具有相同结构的线性进给机200的结构部件。如图12和图13所示,线性进给机200包括输入轴210、输出部 220、壳体230、第一凸轮机构240和第二凸轮机构250,就如在旋转 进给机100中那样。就如旋转进给机100的壳体130那样,壳体230布置在所述第二 输送平台14的下面,该壳体230为大致盒状容器,其中容纳将在下文 中描述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和第二凸轮机构250。此外,在壳体
230的顶壁中布置有大致矩形开口。输入轴210与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具有类似的结构。输出部220布置在阻挡布置于壳体230的顶壁中的开口的位置处 且为比所述开口小的矩形盘构件。该输出部220被支承而在输入轴210 的轴向上及在壳体230的上端部处的竖向上往复运动。此外,所述输 出部220牢固支承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输出部220的顶壁抵靠所述 第二输出平台14的下壁。也就是说,在所述线性进给机200中,所述 输出部220具有与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 124相同的功能。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使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和所述输出部220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振动。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 包括随着输入轴210—起转动的第一凸轮242、与所述第一凸轮242 相配合的一对第一凸轮随动件244。所述第一凸轮242具有与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第一凸轮142相 似的构造,其支承在输入轴210的轴向中心部分处且可与所述输入轴 210 —体转动。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244也具有与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 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44相似的结构且被直接支承在所述输出部220 的底部上。利用以这种方式构造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当输入轴210转 动时,所述第一凸轮242与输入轴210—体转动。所述成对的第一凸 轮随动件244在滚动的同时保持与凸轮表面242a、 242b相接触。在这 种状态下,所述输出部220相应于所述凸轮表面242a、 242b的弯曲表 面的形状而在输入轴210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一体前后往 复运动。此外,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被固定在所述输出部220上而使 得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上的产品W的输送方向与所述输入轴210的 轴向相平行。因此,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使所述输出部220与所述 第二输送平台14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一体振动(往复运动)(换句话说,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在输送方向上产生振动)。应注意到在下面的
解释中,由所述线性进给机200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在输送方向 上引起的振动将解释为在输入轴210轴向上的振动。但是,由所述第 一凸轮机构240所产生的振动方向不限于该输送方向。例如,该振动 方向可具有除所述输送方向之外的分量(例如,在竖向上的分量等等)。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使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和所述输出部220 在竖向上振动。如图12、 13所示,该第二凸轮机构250包括随着输 入轴210的转动而转动的一对第二凸轮252;与各个第二凸轮252相 结合的第二凸轮随动件254;布置有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且在竖 向上上下运动的一对提升平台256;以及在竖向上上下导引所述提升 平台256的导引构件258。所述成对第二凸轮252为具有环形槽252a管状带槽凸轮,所述环 形槽252a形成在面向所述提升平台256的一侧的表面上(下文中称为 "相对表面"),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252被支承在比所述输入轴210 的第一凸轮242的支承位置更朝外的位置处。当输入轴210转动时, 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252与输入轴210—体转动。此外,所述环形槽 252a形成在各个第二凸轮252的所述相对表面上而使得它们包围所述 输入轴210,所述环形槽252a的内周向表面形成凸轮表面。也就是说, 所述环形槽252a的内周向表面代表所述第二凸轮252的凸轮轮廓。应 认识到,所述环形槽252a的内周向表面相对于所述输入轴210的轴向 而用作为平坦的周向表面。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244具有相 同的结构。此外,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被旋转支承在所述提升平 台256的下端部处,且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输 入轴210的轴向相一致。此外,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与所述环形 槽252a相配合,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的外周表面处于与所述环形 槽252a的内周向表面(即凸轮表面)恒定相接触的状态。所述成对的提升平台256分别为矩形实心构件,它们是各个第二 凸轮252的随动件且附着在所述输出部220的下端部上。如图12、 13 所示,所述提升平台256分别布置在壳体230纵向(即,壳体230的
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一致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此外,如图13所示, 在所述提升平台256的水平方向上的两个端面相对于所述轴向和竖向 形成为平坦表面。如图13、 14所示,所述导引构件258为布置在所述提升平台256 的水平方向中的端面和壳体230的内壁之间的矩形实心构件。所述导 引构件258上与各个提升平台256的端面相对的表面相对于所述输入 轴210的竖向和轴向为平坦表面。所述提升平台256沿着导引构件258 的表面上下运动,所述导引构件258的所述表面与所述提升平台256 的端面相对。也就是说,所述导引构件258使所述提升平台256在由 输入轴210的竖向和轴向所给出的两维平面内运动。换句话说,所述 提升平台256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受到导引构件258的限制。应认识 到在所述提升平台256和所述导引构件258之间具有间隙,在所述 间隙中形成有用于润滑所述提升平台256的运动的油膜。利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所述第二凸轮才几构250,当所述输入轴210 转动时,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252与所述输入轴210—体转动,且随 着所述第二凸轮252的转动,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沿着所述第二 凸轮252的环形槽252a的内周向表面滚动。此外,所述第二凸轮随动 件254相应于所述环形槽252a的形状而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如图14A、 14B所示,布置有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的所述成对提升平台256 均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同时其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受到所述导引构件 258的限制。因此,由于其上附加有所述成对提升平台256的输出部 220上下运动的原因,固定在所述输出部220上的所述第二输送平台 14也在竖向上上下运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使所述输 出部220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竖向上一体振动(即上下运动)。 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在竖向上产生振动,但由所述第二 凸轮机构250产生的振动的方向不限于所述竖向方向。例如,所述振 动方向可具有除所述竖向之外的分量(例如在输送方向上的分量或者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现在,由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的驱动,当所述输出部220在
输送方向中前后往复运动时,被提供给所述提升平台256的所述第二 凸轮随动件254也在输送方向上运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凸轮随动 件254相对于所述第二凸轮252在输送方向上向前直线行进(参见附 图15A)的同时,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与所述环形槽252a保持结 合(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54保持与所述环形槽252a的内 周向表面即凸轮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因此,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 所引起的输出部220在输送方向上的往复运动不会阻止由所述第二凸 轮机构250所引起的所述输出部220在竖向上的操作。另一方面,当所述输出部220由于所述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的 驱动而在竖向上上下运动时,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244相对于 所述第一凸轮242在竖向上运动,同时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244 保持与所述第一凸轮242的凸轮表面242a、 242b的接触状态(参见图 15B)。因此,由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引起的所述输出部220的竖向 运动不阻止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所引起的所述输出部220在输送 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部220和所述第二输出平台14 可在两个方向即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上同时进行振动。换句话说,所 述输出部220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可在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的复合 方向(下文中简单地称作"复合方向")上振动。下面将对按照上述内容所构造的所述线性进给机200的操作示例 进行描述。就如在所述旋转进给机100中那样,在所述线性进给机200中, 当所述驱动马达300起动时,输入轴210转动而驱动所述第一凸轮机 构24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然后,由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 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的协作作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与所述输 出部220在所述复合方向上一体振动。为更具体地解释该内容,通过 与所述输出部220在复合方向上一体振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位 置C (如图16中的点化线所示的第二输送平台14的位置)与位置D (如图16中的实线所示的第二输送平台14的位置)之间前后往复运
动。应认识到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来说,位置D比位置C更处于下 游侧。此外,如图16所示,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40在输送方向上施加 的振动的宽度标记为Wl,由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在输送方向上施 加的振动的宽度标记为W2。也就是说,由所述线性进给机200在输 送方向和竖向上施加的振动的宽度与由所述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 振动的宽度相同。
此外,由于所述第 一 凸轮机构240的驱动与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50 的驱动同步,因此,当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从所述位置C在输送方 向上向下游侧移动距离Wl时,其到达在竖向上从位置C向上移动距 离W2的位置处。换句话说,位置C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Cx与位置 D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Dx以距离Wl相互间隔,而位置C在竖向上 的位置Cy与位置D在竖向上的位置Dy以距离W2相互间隔。
此外,由线性进给机200所施加的振动的时间图表(图中未显示) 与由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振动的时间图表基本相同。也就是说, 在线性进给机200中,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周期与在竖向上的振动周 期相同。此外,在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的单次转动过程中由 线性进给机200所施加的复合方向上的振动数(即在位置C和位置D 之间的往复次数)与在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的单次转动过程 中由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在复合方向上的振动数相同,即在本实 施例中该振动数为3。
由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位置C和位置D之间往复运动,从 而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上的产品W在输送方向上产生相对滑 动的现象,由此所述产品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上沿着输送方向向下 游运动。上面已经解释了该相对滑动现象的原理。应注意到对于由 线性进给机200所施加的振动来说,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宽度 Wl、 W2以及所述输入轴210的单次转动过程中的振动数由所述第一 凸轮242的凸轮表面242a、242b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凸轮252的环形凸 轮槽252a的形状(即凸轮轮廓)决定。
此外,如上所述,由所述线性进给机200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所 施加的振动的宽度与由旋转进给机100所施加的振动的宽度相同。也 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和所述线性进给机200 中的每一个的第一凸轮142、242的凸轮轮廓被调整为使得它们在输送 方向上的振幅对于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和所述线性进给机200来说是 相同的。类似地,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和所述线性进给机200中的每 一个的第二凸轮152、252的凸轮轮廓也被调整为使得它们在竖向上具 有相同的振幅。此处,"振幅"是指振动宽度一半的值(换句话说,即 为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所述输送方向和竖 向中的各个方向上的往复运动距离)。驱动马达300驱动马达300是用于驱动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的马 达(更具体地说,用于旋转驱动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和线性 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进给机100 和线性进给机200将所述驱动马达300用作为共用的驱动源。此外, 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和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通过轴 联接器302或螺栓传动装置304耦合到驱动马达300的驱动轴上。更 具体地说,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通过轴联接器302与驱动马 达300的驱动轴直接耦合。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布置有 滑轮304a,而与所述滑轮304a形成一对的一滑轮304a布置在线性进 给机200的输入轴210上。此外, 一皮带悬撑在该对滑轮304a上(换 句话说,布置皮带传动装置304以将驱动力从驱动马达300输送至线 性进给纟;L 200 )。利用这种结构,则可将来自单个驱动马达300的驱动力传输至所 述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二者。应认识到在本实施例中, 各个滑轮304a均具有相同的直径。因此,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 进给机200的输入轴110、 210在每单位时间内具有相同的转数。此外, 如上所述,由所述输入轴IIO、 210转动一次在复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对于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来说也是相同的。因此, 由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在所述复合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数 (每单位时间的振动数)对于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来说 是相同的。但是,用于确保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在复合方向上 的振动数相同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如果输入轴110、 210转动一次在所述复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对于旋转进给机100 和线性进给机200来说是不相同的,则可调节所述滑轮304a对的直径 比(即齿轮减速比)。对于特定的示例,现给出如下解释,即,在输入 轴110、 210转动一次时,由旋转进给机IOO在所述复合方向上所施加 的振动数为3而由线性进给机200在所述复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 为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布置在旋转进给机100的输入轴110侧上 的滑轮304a的直径设计为布置在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侧上的 滑轮304a的直径的3/4,则由各个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 在所述复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是相同的。(1)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为了输送产品,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l包括 输送部IO,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用作振动施加部的旋转进给 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所述振动施加部包括用于使所述输送部10 在输送方向上振动的第一凸轮机构和用于使所述输送部10在竖向上 振动的第二凸轮机构;单个驱动马达300,其驱动所述旋转进给机100 和线性进给机200。利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产品输送设备l,利用旋转 进给机100施加振动的操作易于与利用线性进给机200施加振动的操 作同步。在下面的内容中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l的有 益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已提出的不同产品输送设备中,产品w放置在振动输送部上并利用相对于产品w的输送部相对滑动的现象在所述输 送方向上输送产品w。在这些产品输送设备中,有些产品输送设备布 置有多个振动施加部以对所述输送部施加振动,就如在背景技术部分 中所描述的那样。现在,公知的是振动施加部例如为利用电磁施加振动的电磁振动 施加部和利用凸轮机构施加振动的凸轮型振动施加部。此处,在包括多个电磁振动施加部的产品输送设备中,所述振动 施加部所布置的电磁的驱动频率须被调整成使所述输送部适当振动。 但是,驱动频率的这种调整是麻烦的,其难于匹配各个振动施加部施 加振动的时间。因此,若为例如改变产品输送设备的输送速度的目的 对驱动频率进行重新调整,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另 一方面,利用包括有多个凸轮型振动施加部的产品输送设备, 则施加与布置在各个振动施加部中的凸轮的形状(即凸轮轮廓)相应 的振动,因此就不需要执行诸如调整电磁振动施加部的驱动频率的操 作。此外,可通过相对容易的操作(例如调整输入轴的每单位时间的转数)来改变产品输送设备的输送速度。但是,应注意到即使使用 凸轮型振动施加部,但如果布置多个振动施加部,则需要使各个振动 施加部的振动施加操作同步。此外,对于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所施加的振动来说, 如果对各个振动施加部单独调节振动数,则存在由各个振动施加部施 加振动的时间变化的可能性。因此,由于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所施 加的振动以无序的方式被传输给输送部10,因此存在不能适当地输送 放置在所述输送部IO上的产品W的风险。特别地,如果所述输送部有间隙s (、例二,参见附图i),'则上述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进一步的解释为,假设由所述振动施加部所施加的振动的时间发生变化,如 果单独调整由所述振动施加部施加的振动的振动数,则所述间隙S具 有较长的宽度。如果由各个振动施加部施加振动的操作存在变化,则 可利用这种间隙S避免输送平台之间的冲撞,但是由于输送平台振动 (特别是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的原因,所述间隙S的宽度会变得非 常宽。因此,产品W可能不能穿过该间隙S,这样产品W会掉入间
隙s中,根据这种情况,甚至会存在产品w卡在所述间隙中而使产品w的输送中断的风险。相反,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布置单个驱动马达300以驱动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也就是说,旋转进给机 100的输入轴110和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利用相同的驱动源 转动,且在旋转进给机100上施加振动的操作更易于与在线性进给机 200上施加振动的操作相同步。此外,利用本实施例,由旋转进给机 100在所述复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与由线性进给机200在所述复 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相同,从而可精确地匹配振动施加操作的时 间。因此,若为调节产品W的输送速度来调节由旋转进给机100和线 性进给机200所施加的振动的振动数,则可通过驱动马达300的旋转 速度来同时调整各个振动数。因此,由于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 进给机200之间可精确地同步所述振动施加操作,因此不存在各个振 动施加部施加振动的时间变动的问题,从而更容易调整输送速度。此外,即使在所述输送平台之间形成有间隙S,也不需要考虑各 个振动施加部的振动施加操作之间的变动,因此可减小间隙S的宽度, 产品W就不会落入所述间隙S中,从而可实现产品S的适当输送。 此外,如果由各个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所施加的振动幅 度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是相同的,则可使所述间隙S的宽度最小。因此,这样就可使所述旋转进给机100的振动施加操作与线性进 给机200的振动施加操作同步,从而可使产品输送设备l以更适当的 方式输送产品W。(1)产品输送设备的可选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对产品输送设备l进行解释,所述产品输送 设备l包括具有形成螺旋形输送路径的第一输送平台12和形成线性输 送路径的第二输送平台14的输送部10。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1,在 第一输送平台12上移动的产品W被传送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上且
在线性排列的状态下被传送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输送方向上的 端部。特别地,产品W在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上移动时为对准状态 比其在第一输送平台12上移动时更有利,这样使得具有这种输送部 10的产品输送设备1可提供适当排列的产品W。但是,应认识到产品输送设备的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下文 中称作"主示例"),也使用其他构造示例。在本部分中解释产品输送 设备的其他构造示例(即第一至第五变更示例)。应注意到在这些变 更示例中,所述振动施加部(即所述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 )操作,因此省略了对其进一步的描述。对于由所述振动施加部在所述 复合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在所述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数、幅度 在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第一变更示例首先,参考附图17对根据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的构造 示例进行解释。附图17为根据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的示意 性俯视图。就如在主示例中那样,根据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包括 输送部10,所述输送部10具有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输送平台。 更具体地说,根据该第一变更示例的输送部10包括两个碗形第一输送 平台12和两个线性第二输送平台14。如图17所示,这些输送平台在 输送方向上排列而形成椭圆形输送路径(也称作"椭圆路径")。应注 意到在下述内容中,为进行简单解释,将所述两个第一输送平台12 中处于输送路径中的上游侧较远的那一个称为"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 12",而将在输送路径中下游侧上较远的那一个称作"下游侧第一输送 平台12"。类似地,将所述两个第二输送平台14中处于输送路径中的 上游侧较远的那一个称为"上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而将在输送路 径中下游侧上较远的那一个称作"下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就如在 主示例中那样,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之间
布置间隙S。此外,如图17所示,所述下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布置 有产品取回部14a,其用于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在输送方向上的端 部处的输送部10上取回产品W。该产品取回部14a形成从所述第二 输送平台14的输送方向弯曲远离的输送路径。此外,如图17所示, 在由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所形成的输送路径中布置有导引壁 12a,其用于将产品W导引至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用作振动施加部的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布置在所述 输送平台的下面。更具体地说,旋转进给机100布置在各个第一输送 平台12的下面,而线性进给机200布置在各个第二输送平台14的下 面。就如在主示例中那样,布置有用于驱动多个振动施加部(即所述来自该驱动马达300的驱动力通过皮带传动装置304被输送给各个振 动施加部。此外,在该变更示例中,如图17中所示,所述两个旋转进 给机100布置有作为共用输入轴的共用轴306。也就是说,布置在所 述两个旋转进给机100中的每一个中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0和所述 第二凸轮机构150由所述共用轴306的两个轴向端支承。应iU只到 三个滑轮304a由所述共用轴306支承,马达300所布置的滑轮304a 与由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所布置的滑轮304a形成滑 轮对,皮带悬撑在这些成对的滑轮304a之间。利用以上述方式所构造的根据所述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 2,通过起动驱动马达300,储存在所述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底部 处的产品W被沿着由所述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所形成的螺旋形输 送路径输送。然后,已到达所述螺旋形输送路径端部的产品W被送入 所述上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且沿着由所述上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所 形成的线性输送路径移动。然后,已到达所述线性输送路径端部的产 品W被送到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上,随后,它们与所述导引 壁12a相冲撞而被迫落入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此处, 具有扁平形状的产品W例如药片在落入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 的底部时会弹起。然后,弹起的产品W沿着由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所形成的螺旋形输送路径运动,且当其到达所述螺旋形输送路径 的端部时,它们被传送至所述下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沿着由所述下 游侧第二输送平台14所形成的线性输送路径移动且到达所述产品取 回部14a的端部的产品W在所述产品取回部14a处被取回并被传送至 下一操作步骤。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的输送距离 比所述主示例中的产品输送设备l的输送距离长。此外,这样可将产 品W在所述输送部10上保持与所述输送路径的延长量相对应的附加 时间。因此,这样可布置多种处理,例如在产品W的输送过程中对产 品的搬运操作或检查操作。应认识到由于所述输送路径是椭圆形的, 因此,可将所述输送部10的设置空间制作得比仅在输送方向上延伸的 线性输送路径更紧凑。此外,如果在产品W的输送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查,这样可从两侧 即顶侧和底侧对其进行检查,这是因为产品W在输送过程中可被弹 起。另外,在该变更示例中,在由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所形成 底输送路径中布置有导引壁12a,当产品W掉到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 平台12的底部上时其可弹起。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可在所述输送 路径中布置产品弹掷机构(未显示),利用该产品弹掷机构将产品W 弹起而不使它们落到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上。在这种情 况下,可更精确地弹起产品W。此外,当检查产品W的顶侧时的产 品W的输送顺序与在检查底侧时的输送顺序相匹配。检查产品W的 这种结构以及在产品W弹起之前和之后的输送顺序保持相同对于在 制药企业等的确认检查操作中是具有特殊优势的。第二变更示例在所述第一变更示例中,在输送路径端部处布置有产品取回部 14a,但可能的情况为例如不布置所述这种产品取回部14a而形成如 图18所示的循环输送路径(下文中称作"第二变更示例")。附图18 为根据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3的示意性俯视图。下面将根据
该第二变更示例对所述产品输送设备3进行解释。利用根据所述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3,存储在所示上游 侧笫 一输送平台12底部处的产品W从该底部处被输送且围绕所述循 环输送路径进行回转。此外,已返回至所述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 的产品W与布置在由所述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所形成的输送路径 中的导引壁12a相冲撞而掉入所述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底部中,并 再次在所述循环输送路径上输送。应认识到在所述下游侧第一输送 平台12处,产品W不掉入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而是沿着所 述下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的外周进行输送(换句话说,所述下游侧第 一输送平台12形成弧形输送路径)。利用根据所述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3 ,可实现产品W的 循环输送,这样就更容易对同样多的产品W执行重复检查操作。更具 体地说,在所述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中,为执行对同样多 的产品W的重复检查操作,需要首先将产品W从所述产品取回部14a 上取回,然后需要将这些产品W再供应到输送部10上(更精确地说 是供应到所述上游侧第一输送平台12的底部上)。相反,利用根据所 述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3,产品W在输送路径中循环,这样 就可消除将产品W取回并将其供应到输送部IO上的步骤。因此可更 容易地实施重复检查操作。第三变更示例在所述主示例、第一变更示例和第二变更示例中,所述输送部IO 包括多个输送平台,所述多个输送平台在输送路径上排列。但是,本 申请不限于此,也可只将单个输送平台布置成输送部10。作为这样一 种单个输送平台,可使用其纵向与输送方向相匹配地矩形输送平台(在 下文中称作"第三变更示例,,)。参考附图19,下面将对根据该第三变 更示例地产品输送设备4进行解释。附图19为根据第三变更示例的产 品输送设备4的示意性俯视图。在附图19中,箭头指示的是第三输送 平台16地纵向和横向。
在根据所述第三变更示例地产品输送设备4中,所述输送部10 为第三输送平台16,其为如上所述的纵向与输送方向相匹配的矩形输 送平台。在该第三输送平台16的下面布置有两个线性进给机200用作 多个振动施加部。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 的纵向(即产品W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上的输送方向)上线性排 列。更具体地说,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均具有的输入轴210与驱 动马达300的转动轴布置成它们处于相同的轴线上,且在所述第三输 送平台16的纵向上延伸。应认识到为简化对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 200描述的目的,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将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纵向 上一端侧的线性进给机200称作"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而将 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纵向上另一端侧的线性进给机200称作"另一 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就如在所述主示例中那样,在该变更示例中,所述两个线性进给 机200由单个驱动马达300驱动。此外,在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 中,输入轴210布置成其穿过壳体230的状态。如图19所示, 一端侧 上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通过轴联接器 302与驱动马达300相耦合,而另一轴向端部通过轴联接器302与所 述另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相耦合。利用根据以上述方式构造的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4,当 起动驱动马达300时,借助于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的协作,所述 第三输送平台16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的纵向和竖向上(更精确地 说是在所述纵向和竖向的复合方向上)振动。这样,放置在所述第三 输送平台16上的产品W沿着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的纵向被输送至纵 向上的所述另一端侧。此处,所述输送部10包括多个输送平台,如果在所述输送平台之 间形成有间隙S,通过使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由上述单个 驱动马达300驱动则可减小所述间隙S的宽度。也就是说,如果在所 述输送平台之间存在间隙S,利用单个驱动马达300来驱动所述多个 振动施加部的构造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利用所述第三变更示例,所述输送部IO为单个第三输 送平台16,因此不必说的是,即使不形成所述间隙S,所述第三输送 平台16在纵向上的偏转等因素也可引起输送不规律的发生。也就是 说,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的不同部分中不能实现均衡的振动状态 时,在所述不同部分中会产生产品输送速度的不规律性,这样就存在 不能适当地输送产品W的风险。此处,如果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 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的纵向上线性排列,则可抑制这种输送不规律 性,但是当在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的振动施加操作中存在变化时, 也存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扰动的风险。相反,利用所述第三变更示 例,由于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中的每一个由单个驱动马达300驱 动,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的各个振动施加部容易同步,因此则可 容易抑制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6的扰动。这样,就可实现产品W的理 想输送。也就是说,当所述输送部IO为其纵向与输送方向相匹配的矩 形第三输送平台16时,本发明的构造也是有利的。
第四变更示例作为示例所描述的第三变更示例中的输送部10为其纵向与输送 方向相匹配的第三输送平台16。但是,所述输送部IO并不仅限于所 述第三变更示例的形状。例如,所述输送部IO也可是其橫向与所述输 送方向相匹配的矩形输送平台(下文中称作"第四变更示例,,)。参考 附图20,下面将对根据所述第四变更示例的这种产品输送设备5进行 描述。附图20为根据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5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附图20中,箭头指示的是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的纵向和横向。
在根据所述第四变更示例地产品输送设备5中,所述输送部10 为第四输送平台18,其为如上所述的横向与输送方向相匹配的矩形输 送平台。在该第四输送平台18的下面布置有两个线性进给机200,就 如在第三变更示例中所述的那样。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在所述第 四输送平台18的纵向上线性排列。更具体地说,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 200在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的横向中的基本相同位置处排列。应注意
到为简化对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描述的目的,在下面的描述内 容中将在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纵向上一端侧的线性进给机200称作 "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而将在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纵向上 另 一端侧的线性进给机200称作"另 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就如在所述主示例中那样,在该变更示例中,所述两个线性进给 机200由单个驱动马达300驱动。此外,所述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 200的输入轴210通过轴联接器302与驱动马达300相耦合,而所述 一端侧上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与所述另一端侧上的线性进 给机200的输入轴210均支承滑轮304a,在所述滑轮304a之间悬撑 有皮带。利用根据以上述方式构造的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5,当 起动驱动马达300时,借助于所述两个线性进给机200的协作,所述 第四输送平台18在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的横向和竖向上(更精确地 说是在所述横向和竖向的复合方向上)振动。此外,放置在所述第四 输送平台18上的产品W沿着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的横向被输送至横 向上的所述另一端侧。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相对于输送方向具有较宽 的结构,使得根据所述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5输送在所述第 四输送平台18的纵向上处于排列状态的产品W,从而可同时输送大 量产品W。另外,通过使两个线性进给机200在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的纵向 上排列,从而可象所述第三变更示例中那样抑制第四输送平台18的输 送不规律性和扰动。因此,当所述输送部IO为其横向与输送方向相匹 配的矩形第四输送平台18时,本发明的构造也是有利的。第五变更示例在所述第四变更示例中解释了所述输送部10为相对于输送方向 来说较宽的第四输送平台18的情况,所述第四输送平台18的横向与 输送方向相匹配。但是,所述输送部IO也可为相对于输送方向较宽的、 且其纵向与输送方向相匹配的输送平台(在下文中称作"第五变更示
例")。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21、 22对根据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 备6进行描述。附图21为根据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6的示意 性俯视图。附图22为从根据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6中的驱动 马达300发送的驱动力的传动机构的相关的变更示例的视图。在附图 21、 22中,箭头指示的是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的纵向和横向。在根据所述第五变更示例地产品输送设备6中,所述输送部10 为第五输送平台19,其为相对于输送方向较宽且其纵向与输送方向相 匹配的矩形输送平台。在该第五变更示例中,在该第五输送平台19 的下面布置有四个线性进给机200。如图21所示,在所述四个线性进 给机200中,其中的两个布置在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横向上的一端侧 上而其他线性进给机200布置在另一端侧上。此外,所述两个线性进 给机200中的每一个在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的纵向上线性排列。应认 识到为使解释变得简单,在下面的内容中,四个线性进给机200在 位置在附图21中由字母A-D标识出,由所述字母标识的所述线性进 给机200被赋予给这些位置(例如,在字母A的位置处的线性进给机 200被称作"位置A处的线性进给机200")。在该变更示例中,在位置A处的线性进给机200与在位置C处的 线性进给机200均布置为输入轴210穿过壳体230的状态。此外,处 于位置A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在轴向上的一端部通过轴联 接器302与驱动马达300相耦合。也就是说,位置A处的线性进给机 200的输入轴210与驱动马达300的旋转轴在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的 纵向上共轴排列。此外,处于位置A的线性进给机200与处于位置C 的线性进给机200通过悬撑在滑轮304之间的皮带相结合,所述滑轮 304a支承在输入轴210轴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处且布置给每个线性进给 机。另外,处于位置A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在轴向上的另 一端部通过轴联接器302与位置B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相 耦合。类似地,处于位置C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210在轴向上 的另一端部通过轴联接器302与位置D的线性进给机200的输入轴 210相耦合。这样就像在主示例和其他示例中那样,在该变更示例中,四个线性进给机200也由单个驱动马达300驱动。
利用根据以上述方式构造的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6,借 助于所述四个线性进给机200的协作,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在所述五 四输送平台19的横向和竖向上(更精确地说是在所述横向和竖向的复 合方向上)振动。这样,放置在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上的产品W沿 着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的纵向被输送至纵向上的所述另一端侧。
此外,利用根据以上述方式构造的第五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 6,可一次输送大量产品W,同时限制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在纵向和 横向上的偏离。就如在所述第三变更示例和第四变更示例中那样,也 可抑制所述第五输送平台19的输送不规律性和扰动。也就是说,当所 述输送部10为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较宽且其纵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 匹配的矩形第五输送平台19时,本发明的效果也是有利的。
应认识到用于将来自驱动马达300的驱动力传输到各个线性进 给机200的结构不限于附图21所示的构造,例如其可具有附图22所 示的构造。更具体地说,通过轴联接器302与驱动马达300的转动轴 相耦合的驱动轴308以及在位置A处与位置B处的线性进给机200的 各个输入轴210均通过皮带传动装置304相结合。此外,在位置A的 线性进给机200与处于位置C的线性进给机200中的每一个的输入轴 210通过皮带传动装置304相结合,而在位置B的线性进给机200与 处于位置D的线性进给机200中的每一个的输入轴210通过皮带传动 装置304相结合。利用这种结构,在驱动所述驱动马达300时,驱动 轴308与紧固到所述驱动轴308上的滑轮304a —体转动,使得来自驱 动马达300的驱动力通过皮带传动装置304输送至所述四个线性进给 机200中的每一个的输入轴210。
(1)其他实施例
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根据所述第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产品输送设备 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例仅用于清楚理解本发明的目 的而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性解释。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情
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变更和改进而包括功能上的等效结构。对所述第 一 实施例的解释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输送平台的情况,例如,第一输送平台12和第二输送平台14紧固在旋转进给机100和线 性进给机200中的每一个的输出部120、 220上。也就是说,所述输出 平台与所述输出部120、 220 —体振动,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即 使将所述输送平台放置在所述输出部120、 220上,也不将其固定到所 述输出部120、 220上。但是,所述振动施加部的振动通过所述输出部 120、 220传输到所述输送平台上,则如果所述输送平台是被紧固到所 述输出部120、 220上的,振动就会被适当传输。针对这一方面,所述 第一实施例是优选的。在第一实施例中,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中的每一个 的第一凸轮142、 242以及第二凸轮152、 252由所述输入轴110、 210 支承,当输入轴110、 210转动时,它们一体转动,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也可将支承所述第一凸轮142、 242并与这些第一凸轮142、 242 —体 转动的转动轴以及支承所述第二凸轮152、252并与这些第二凸轮一体 转动的转动轴布置成不同的轴。但是,在各个进给机中的第一凸轮 142、 242和第二凸轮152、 252如果全部由输入轴110、 210支承,则 所述第一凸轮142、 242的转动可容易与所述第二凸轮152、 252的转 动同步。因此,旋转进给机100和线性进给机200中的每一个就施加 使输送平台的相位在输送方向和竖向方向上改变的振动,如图9所示 的那样。也就是说,这样更容易对所述输送平台施加提高产品W的相 对滑动现象的振动,从而可更适当地输送产品W。针对这一方面,第 一实施例是优选的。此外,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是针对于布置多个振动施加部例如旋 转进给机100或线性进给机200的情况,各个振动施加部的第一凸轮 142、 242均布置有这样的凸轮轮廓,即由所述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 在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此 外,所述振动施加部中每一个的第二凸轮152、 252布置有这样的凸轮 轮廓,即由所述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
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可能的情况为由各个振动施加部在所述输送方向或竖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施加的 振动幅度在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是不同的。此外,由各个振动施加部 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和纵向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 也可以是不同的。如上所述,产品W的输送速度取决于由所述振动施加部在输送方 向和竖向上所施加的振动的幅度。因此,如果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 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输送方向和竖向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所述振动施加 部之间是相同的,则可抑制输送不规律性,这是因为在输送部10的不 同部分中得到了一致的输送速度。此外,如果所述输送部10包括多个输送平台(例如所述第一输送 平台12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4 )且在所述输送平台之间形成有间隙S, 如上所述,如果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的振动幅度相同,则所述间隙S 的宽度最小。也就是说,如果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的振幅不同,则在 设置所述间隙S的宽度时需要考虑振动施加部之间的振动幅度的差 值,如果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的振幅相同,则可将所需的间隙S的宽 度减至最小而不考虑振幅差值。特别地,如果在竖向上的振幅在所述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 则所述输送部10的不同部件在竖向上的相位容易匹配。因此,在由输 送部IO所形成的输送路径中不产生波动(当输送部IO的不同部件在 竖向中的相位产生变化时在输送路径中形成的高度差)的情况下可适 当地输送产品W。针对这一点来说,上述第一实施例是优选的。2.第二实施例 (2)产品输送设备下面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的构造示例和操 作示例。应认识到在下面的内容中,"产品W,,是由产品输送设备l 输送的物品的概括性术语,其为例如加工部件或药丸等。
产品输送设备的构造示例
首先将参考附图23对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的构造 示例进行描述。附图23为产品输送设备1001的单元布局示意图,图 中显示了该单元布局的俯视图(上面的视图)以及该单元布局的侧视 图(下面的视图)。此外,在附图23中上面的视图中,箭头指示的是 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横向,而在附图23中下面的视图中,箭头指 示的是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竖向。
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IOOI为在预定的输送方向上(由附 图23中上面的视图中的字母"F"所标识的方向)以直线方式输送产 品的设备。如图23所示,产品输送设备IOOI包括振动板IOIO、 一个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和驱动马达 1300。此外,如图23中下面的^f见图所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 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和驱动马达1300固定在基座构件1020 上。下面将对该产品输送设备IOOI的不同结构元件进行解释。
振动板1010
参考如上所述的附图23对振动板1010进行解释。如附图23中上 面的附图所示,该振动板1010为其纵向与产品W的输送方向(下文 中仅称作"输送方向")相匹配的矩形钢板。该振动板1010的上表面 上布置有用于放置产品W的平坦放置表面1011。当然,该放置表面 1011是矩形的且其纵向在输送方向上延伸。应认识到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放置表面1011在横向上的长度(即振动板1010的宽度)比较长, 因此可将大量产品W放置到所述放置表面1011上。这样则可利用本 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同时输送大量产品W。
另一方面,所述振动板IOIO的下表面固定到后面将描述的第一振 动施加单元1100的第一输出部1120和第二振动施加部1200的第二输 出部1220上并由它们支承。另外,所述振动板1010由所述第一输出 部1120和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支承而使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 此处,所述竖向是指与放置表面1011相垂直的方向。此外,振动板
1010被支承为所述放置表面1011大致处于水平面内。也就是说,所 述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横向与水平方向大致相一致。另外,所述输送方向也与水平方向大致相一致。另一方面,所述竖向是与水平面相 交叉的方向。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下面将参考上述附图23和24对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结 构示例和操作示例进行描述。附图24为显示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 的内部结构简图。在附图24中,左边的视图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 IIOO的长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的中心的示意性剖视图,而 右边的视图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相 交叉且沿着输送表面1011的横向的方向)的中心的示意性剖视图。在 附图24左边的视图中,箭头指示的是竖向方向,而在附图24右边的 视图中,箭头指示的是竖向及所述输入轴1110的轴向。如图23中下面的视图中所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布置 在振动板1010的下面,在其内部布置有凸轮机构(即为将在下文中描 述的第一凸轮机构1140)。另外,通过该凸轮机构,第一振动施加单 元1100在输送方向上从振动板1010的下面对振动板IOIO施加振动。 应认识到在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IOOI中,只在振动板1010的 纵向上的一端处相对于振动板1010的横向而在中心处布置有一个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如图24所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包括输入轴1110、第 一输出部1120、壳体1130、第一凸轮机构1140和导引构件1150。壳体1130为大致盒形壳体,其内部容纳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 等,所述壳体1130固定到基座构件1020上。此外,在壳体1130的顶 壁上布置有大致为矩形的开口。所述输入轴1110为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的轴以驱动所述第一凸 轮机构11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110穿过壳体1130的侧壁 且由壳体1130通过轴承1131转动支承,就如附图24中的右边的视图
所示的那样。此外,输入轴1110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 的长度方向(即输送方向)相一致。如图23所示,输入轴1110的一 轴向端通过轴联接器1302与驱动马达1300的转动轴1300a相耦合。 因此,当驱动马达1300:l皮起动而转动轴1300a转动时,来自驱动马达 1300的驱动力通过轴联接器1302被输送至输入轴1110,从而使输入 轴1110转动。此外,输入轴1110的一个轴向端部布置有用于将来自 驱动马达1300的驱动力传递至其他振动施加单元(即第二振动施加单 元1200)的滑轮1304a。此外,如图23所示,所述输入轴1110的另 一轴向端部通过轴联接器1302与一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输入 轴1210相耦合。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为矩形板构件,其放置在将布置于所述壳体 1130顶壁中的孔封闭的位置处,且比所述孔小。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 被支承在所述壳体1130中而使其可在输入轴1110的轴向(即在附图 24中右面的视图中箭头所指示的输送方向)上前后往复运动。此外, 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在下述状态下固定到振动板1010上并利用其上 表面支承所述振动板1010,所述状态为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的上表 面定位在壳体1130的上端面之上。这样,通过使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 在输入轴1110的轴向上前后往复运动,振动板1010就在输送方向上 与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体振动。如图24中左边的视图所示,所述 第一输出部1120宽度方向(即所述第一振动施加部1100的宽度方向) 上的两端部与矩形实心导引构件1150相邻。更具体地说,所述导引构 件1150充满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宽度上的两个端面与壳体1130的内 壁之间的间隙。在导引构件1150的不同表面中,面向所述第一输出部 1120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面的表面(下文中称作"相对表面")相对于 所述输入轴1110的轴向和竖向为平坦表面。此外,所述第一输出部 1120沿着所述相对表面前后往复运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输出部 1120在轴向上移动且其在与所述输入轴1110的轴向相交叉方向(即 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上的运动受到导引构件1150的限制。应认识 到在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和导引构件1150之间形成有润滑油膜,
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可在轴向上平顺地前后运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在输入轴 1110的轴向上前后往复运动。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用 于使振动板1010在输送方向上经由所述输出部1120振动。如图24 所示,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包括随着所述输入轴1110的转动而转 动的第一凸轮1142,以及与所述第一凸轮1142相配合的一对凸轮随 动件1144。所述第一凸轮1142为筒形凸棱凸轮,其支承在第一输出部1120 下面的输入轴1110轴向上的中心处。当输入轴1110转动时,所述第 一凸轮1142与输入轴1110 —体转动。此外,带凸棱的凸轮表面1142a、 1142b形成为沿着第一凸轮1142轴向上的两个端面的整个圆周延伸。 如图24中右面的视图所示,所述凸轮表面1142a、 1142b相对于输入 轴1110的轴向弯曲,形成在轴向上一个端表面的所述凸轮表面1142a 与形成在轴向上另一端表面上的凸轮表面1142b具有相同的形状。这 些凸轮表面1142a、 1142b的形状形成第一凸轮1142的凸轮轮廓。成对的凸轮随动件1144为一对旋转辊子,其均被旋转支承在所述 第一输出部1120的底部处且在竖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周围。所述成对 的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抵靠所述凸轮表面1142a、 1142b且将所述第 一凸轮1142夹持在它们之间。各个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的周向表面 与所述凸轮表面1142a、 1142b恒定接触,且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 之间的间隔被调整成使得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可在所述凸轮表 面1142a、 1142b上滚动。为解释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操作示例。首先,所述第一凸轮1142随着输入轴1110的转动而与输入轴1110 —体 转动。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在转动的第一凸轮1142的凸轮表 面1142a、 1142b上滚动同时保持与凸轮表面1142a、 1142b相接触的 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凸轮表面1142a、 1142b在输入 轴1110的轴向上是弯曲的,因此,滚动的成对第一凸轮表面1144在 各个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的周向表面与所述凸轮表面1142a、
1142b之间的接触位置改变的同时在轴向上往复前后运动。这样,支 承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的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在轴向上 往复运动的同时其在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宽度方向上的运动受到导 引构件1150的限制。因此,固定到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上的振动板 1010在其于轴向延伸的方向即输送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 — 体振动。通过这种操作,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输送方向上对振动 板1010施加振动。应认识到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在轴向上的运动 距离(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1144轴向上的运动行程)与在 输送方向上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所施加的振幅相对应。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下面将参考上述附图23和25对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结 构示例和操作示例进行描述。在附图25中,图中显示了第二振动施加 单元1200的内部结构,即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长度方向(沿输送 方向延伸的方向)中央的示意性剖视图(附图25A)及第二振动施加 单元1200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相交叉且沿着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 延伸的方向)中央的示意性剖视图(附图25B)。附图25A显示了当 在竖向上上下运动的第二输出部1220达到上止点时的状态(上边的视 图),以及当其到达下止点时的状态(下面的视图)。在附图25A中, 箭头指示的是竖向,而在附图25B中,箭头指示的是输入轴1210的 竖向和轴向。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相类似,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1200也布置在振动板1010的下面且在其内部布置有凸轮机构(即下 文中将描述的第二凸轮机构1240)。此外,通过该凸轮机构,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1200从振动板1010的下面在竖向上对振动板1010施加振 动。应认识到如附图23中上面的附图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 设备1001布置有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如图23所示,在本实 施例中,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对所述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
横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中的振动板1010的端部在竖向上施加振动。更 具体地说,所示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布置在如下位置处,即其一端 部处于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上且其一端处于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上; 以及在如下位置,及其一端处于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上而其另一端处 于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上;以及如下位置,即其所述另一端处于放置 表面1011的纵向上并处于其横向的中间位置处。也就是说,所述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1200处于与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端部相对应或与放置 表面1011的横向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或者处于与两者均对应的位置 处。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上述各个位置处在竖向上对所述振 动板1010施加振动。在所述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之间,存在有在放置表面1011 的纵向上与其他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不同的位置处对振动板1010 施加振动的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换句话说,各个第二振动施加 单元1200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纵向不对准)。此外,在所述三个振动施 加单元1200中,存在有在所述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上与所述其他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不同的位置处对所述振动板1010施加振动的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位 置相对于横向来说不对准)。如图25所示,各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均包括输入轴1210、 第二输出部1220、壳体1230、第二凸轮机构1240和导引构件1250。 此外,不同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这些结构部件的结构对于所有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都是相同的。所述壳体1230为大致盒形壳体,在其内部容纳将在下文中描述的 第二凸轮机构1240等,且所述壳体1230固定在基座构件1020上。此 外,在所述壳体1230的顶壁中布置有大致矩形开口,就如在所述第一 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壳体1130中那样。所述输入轴1210为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的轴以驱动所述第二凸 轮机构1240。就如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那样, 所述输入轴1210穿过壳体1230的侧壁且由壳体1230通过轴承1231
转动支承。输入轴1210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长度 方向(即输送方向)相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当驱动马达1300被起动 而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转动时,所述第二振动 施加单元1200的输入轴1210通过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 入轴1110相联而转动。更具体地说,如附图23中的上面的附图所示, 所述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两个的输入轴1210布置有滑轮 1304a。这些滑轮1304a与布置在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 上的滑轮1304a形成滑轮对。此外,这些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输 入轴1210接受来自皮带传动装置1304的驱动力,所述皮带传动装置 1304由所述滑轮1304a对与悬撑在这些滑轮1304a之间的皮带构成。 另一方面,所述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剩余的那一个的输入 轴1210通过轴联接器1302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 1110相耦合。这样,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的转 动就通过所述所述轴联接器1302和皮带传动装置1304传输到各个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输入轴1210。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为放置在如下位置的构件,在该位置中其封 闭布置在所述壳体1130的顶壁中的开口。如图25A所示,该第二输 出部1220包括上台阶部分1220a、中台阶部分1220b和下台阶部分 1220c。所述上台阶部分1220a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宽度方 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开口的宽度。所述中台阶部分1220b靠近所述上 台阶部分1220a布置且比所述上台阶部分1220a以及所述开口宽。所 述下台阶部分1220c靠近所述中台阶部分1220b布置且比所述中台阶 部分1220b窄但比所述上台阶部分1220a宽。应认识到所述上台阶 部分1220a、中台阶部分1220b和下台阶部分1220c均为大致矩形的 实心体,且其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 所述开口的长度。此外,所述下台阶部分1220c的底表面包括支承部 1220d用于旋转支承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被支承成其可在壳体1230内在竖向(在附 图25B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上下运动。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被 固定到振动板1010上且利用其上侧在如下状态下支承所述振动板 1010,在所述状态下,第二输出部1220的上端侧处于壳体1230的上 端侧之上。这样使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在竖向上前后往复运动,振动 板1010与所述输出部1220 —体在竖向上振动。如图25A所示,在所 述第二输出部1220宽度方向(即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宽度 方向)上的两端侧布置有矩形实心导引构件1250。更具体地说,所述 导引构件1250填充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 (更具体地说是所述第二输 出部1220的下台阶部分1220c)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与壳体1130 的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导引构件1250的不同表面中,面向所 述第二输出部1220在宽度上的端面的表面(在下文中称作"相对表 面")是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210的轴向和竖向平坦的表面。此外,所 述第二输出部1220沿着所述相对表面在竖向上上下移动。也就是说, 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在竖向上移动的同时其在与所述输入轴1210的 轴向(即所述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相交叉方向上的运动受到所述导 引构件1250的限制。应认识到在所述第二输出部1120和导引构件 1250之间形成有润滑油膜,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可在竖向上平顺地 上下运动。如图25A所示,弹簧构件1232的一端固定到在所述上台阶部分 1220a和所述中台阶部分1220b之间形成的台阶上,且所述第二输出 部1220由这些弹簧构件1232向下偏压。所述弹簧构件1232的另一端 被固定到与所述台阶相对的壳体1230的内壁面上。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240用于使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在竖向上上 下往复运动。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240用于使振动板1010 在竖向方向上经由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振动。如图25所示,所述第 二凸轮机构1240包括随着所述输入轴1210的转动而转动的第二凸轮 1242,以及随着所述第二凸轮1242运动的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所述第二凸轮1242大致为三角盘式凸轮,其具有形成在其外周面 上的凸轮表面1242a,所述第二凸轮1242支承在输入轴1210轴向上 的中心部分处。当输入轴1210转动时,所述第二凸轮1242与输入轴
1210 —体转动。此外,所述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表面1242a具有相 对于输入轴1210的轴向平坦的外周表面,所述凸轮表面1242a的形状 形成第二凸轮1242的轮廓。如上所述,各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的结构部件的构造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均是相同的, 因此,所述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轮廓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来说也是相同的。
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为由上述第二输出部1220的支承部 1220d转动支承的转动辊子。其中心轴线与所述输入轴1210的轴向相 对应。弹簧构件1232的偏压力穿过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而传至所述 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因此,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被向下压且 在其可围绕它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状态下被推靠在所述第二凸轮1242 上。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的外周表面处于与所述凸轮 表面1242a恒定接触,且当所述第二凸轮1242转动时,所述第二凸轮 随动件1244随着所述第二凸轮1242转动且在所述凸轮表面1242a上 滚动。
现在转到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操作示例。首 先,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输入轴1210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 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的转动结合转动,且所述第二凸轮1242与所 述输入轴1210—体转动。然后,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在下述状 态下在所述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表面1242a上滚动,在所述状态下, 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可转动地由弹簧构件1232的弹簧力推压抵 靠所述第二凸轮1242。在这种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第二凸轮 1242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因此,随着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1244 的外周表面与所述凸轮表面1242a相接触的位置的变化,所述第二凸 轮随动件1244以滚动状态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因此,对所述第二凸轮 随动件1244进行支承的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也在竖向上上下运动, 同时其在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宽度方向上的运动受到导引构件1250 的限制。因此,固定到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上的振动板1010也在竖 向上振动。 利用上述操作,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就在竖向上对所述振 动板1010施加振动。应认识到在附图25A中,在上面的视图中显 示的第二输出部1220的位置(上止点)与在下面的视图中显示的位置 (下止点)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笫二凸轮随动件1244在竖向上的 运动行程)与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竖向上所施加的振动的 幅度相对应。此外,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每一个的第二凸轮 1242的凸轮轮廓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是相同的,因 此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对于所有 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也是相同的。驱动马达1300驱动马达1300是用于驱动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第二振动施 加单元1200的马达(更具体地说,其为用于使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 的输入轴1110和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的输入轴1210转 动的马达)。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 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 和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将所述驱动马达1300用作为共用的驱 动源。如上所述,驱动马达1300的转动轴1300a通过轴联接器1302与 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相耦合。所述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的转动通过所述轴联接器1302和所述皮带 传动装置1304传输到各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输入轴1210。也 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来自所述驱动马达1300的驱动力由所述轴联 接器1302和所述皮带传动装置1304传输到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 1100和各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另外,在所述输入轴1110、 1210 中的每一个上的各个滑轮1304a具有相同的直径,因此,所述输入轴 1110、 1210的转速(即每单位时间的转数)相同。如上所述,所述三 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中每一个的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轮廓对 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是相同的,因此所述输入轴1210 转动一次时,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对
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是相同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凸轮1142和所述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轮廓中的每一个被调 整为在所述输入轴1110转动一次时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 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数与在所述输入轴1210转动一次时由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是相同的。因 此,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将与由所述 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相同。如果所述振动数 对于各个方向来说是相同的,则所施加的每个振动的时间被调整为各 个振动是同步的,然后,所述振动板1010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 被设置成使放置在所述放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在输送方向上直线 向前输送。这是因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各个所述第二振动 施加单元1200由相同的驱动马达1300驱动且振动数对于各个方向来 说是相同的,因此,当对所施加的振动的时间调整一次时,施加给所 述振动板IOIO的各个振动保持为同步状态。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驱 动马达1300可同步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各个所述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1200。
应认识到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输入轴1110转动一次时由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数与在所述输入轴 1210转动一次时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 所施加的振动数是相同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的情况为在所 述输入轴1110、 1210转动一次时所施加的振动数对于所述两种振动施 加单元来说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成对的滑轮1304a的 直径比(即齿轮减速比),可使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输送 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 在竖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相同。为给出一个具体示例,下面将对下述 情况进行解释,即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转动 一次在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为3而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1200中的每一个的输入轴1210转动一次在竖向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 数为4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侧上的滑轮1304a的直径应被设计为布置在所述两个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即在附图23中下面的视图中,布置在放置表 面11纵向上的一端侧处的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侧上的滑轮 1304a直径的3/4。这样可使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数与所述竖向上的 振动数相同。产品输送设备的操作示例下面将对以上述内容构造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的操作示例进行 描述。首先,在产品W放置在所述振动板1010的放置表面1011上而起 动驱动马达1300时,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输入轴1110与所 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输入轴1210以相同的转速转动。在所述 输入轴1110、 1210转动时,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中的所述第 一输出部1120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的驱动下在输送方向上前后 往复运动,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 由于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240的驱动而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因此,输送 方向上的振动和竖向上的振动均被施加在固定于所述第一输出部 1120和第二输出部1220并由其支承的振动板1010上。在这种状态下, 由所述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 数和振幅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均是相同的。此外,由 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 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相同。因 此,如上所述,当每个振动的施加时间被调整一次时,则随后的振动 以同步状态被施加给振动板1010。因此,振动板1010在所述输送方 向和所述竖向上振动(更精确地说,振动板1010在由所述输送方向和 竖向所限定的平面内进行椭圆运动)。此外,放置在振动板1010的放 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由于振动板1010的振动(即振动板1010的 椭圆运动)而相对于所述振动板1010进行相对滑动,这样产品w由于这种相对滑动现象而在输送方向上被线性输送。 (2)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包括振动板1010, 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线性输送产品W;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1100,其在输送方向上通过第一凸轮机构1140对所述振动板 1010施加振动;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其在竖向上通过所 述第二凸轮机构1240对所述振动板1010施加振动。利用这种产品输 送设备,防止了在所述振动板1010产生的振动不规律性且可适当地输 送产品。在下面的内容中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 的有益效果。通常情况下,具有振动板的已知产品输送设备在输送方向和竖向 上振动以线性输送产品,并利用产品W相对于振动板1010的相对滑 动现象来输送产品W。此外,已知的产品输送设备包括平坦板,具有 较宽放置表面的平坦板用作为振动板。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可将大 量产品W放置到振动板的放置表面上,这样就可同时输送大量产品。 也就是说,将所述放置表面的表面积制作得越大,产品输送设备输送 产品得能力(单位时间内输送得产品W的量)越大。但是,将放置表面的表面积制作得越大,则越难于实现振动板的 适当的振动。更具体地说,施加在振动板上的振动在被传输至振动板 的不同部分上的同时倾向于衰减。特别地,在竖向上的振动易于衰减, 这样所述振动就不能从振动在竖向上施加的位置被适当地传输至更远 的位置。因此,如果在产品输送设备中只使用一个振动装置(例如, 诸如线性进给机的振动进给机)在竖向和输送方向上对振动板施加振 动,则相对于所述放置表面的表面积不能确保该装置与振动板相接触 的足够的表面积以施加振动(下文中称作"接触面积")。从而存在所 述振动不能被适当地传输至远离与所述振动装置相接触的位置的振动 板部分的风险。因此,在振动板内存在振动被适当传输的部分以及振 动未被适当传输的部分的现象,即产生所谓的不规律振动,其难于适 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
相反,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布置有至少三个(在本 实施例中恰好是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其施加易于衰减的竖 向振动,因此,在竖向上的振动就被适当传输过振动板1010的较宽区 域。这样,即使布置具有较宽放置表面1011的振动板,也可阻止振动 不规律性而可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2)产品输送设备的变更示例在上面的内容中,对包括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三个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产品输送设备进行了描述(下文中称作"主示 例"),但是,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的数目不限于上述这些数目。更特别地,布置如果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能满足需要 的话,也可布置四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 (下文中称作"第一变更 示例"),如图26所示。附图26为根据第一变更示例而从上面观察的 产品输送设备1002的布局的示意性简图。在附图26中,箭头指示的 是振动板1010的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横向。下面将对根据所述第 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2的结构进行解释。应认识到将不再 对该第一变更示例产品输送设备1002的构造与所述主示例中相同的 部分进行更进一步的解释。在该变更示例中,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布置在 振动板1010的拐角部分处,如图26所示。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振动 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的第二输出部1220被固定在所述振动板 1010的拐角部分上并对所述拐角进行支承。应认识到,还是在该变更 示例中,所述四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的第二凸轮1242 的凸轮轮廓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都是相同的。因此, 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 和振动数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都是相同的。另外,由 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是相同的。因此,
还是在该第一变更示例中,当对各个振动所施加的时间调整一次时,各个振动则以同步状态被施加到振动板1010上。换句话说,本实施例 的驱动马达1300也同步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各个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1200。如上所述的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数目增加的越多,也能提高 防止振动板IOIO中的振动不规律性的效果。此外,当增大所述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1200的数目时,所述振动板1010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 元1200所支承的位置数也增大,因此就可更有效地抑制振动板1010 在其重量作用下所产生的偏离。针对这一方面,根据所述第一变更示 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2是优选的。但是,随着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1200数目的增加,产品输送设备的制造成本也增大,因此,考虑到成 本问题,根据所述主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布置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就足够了, 则可例如布置两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 (下文中称作"第二变更示 例"),如图27所示。附图27为根据上述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 备1003的单元布局的示意性简图。在附图27中,箭头指示的是振动 板1010地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横向。下面将对根据所述第二变更 示例地产品输送设备1003的构造进行描述。应认识到就如在所述第 一变更示例中那样,将不再对该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3 中在结构上与所述主示例中的结构相同的部分进行描述。在该变更示例中,各个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布置在振动板 IOIO的纵向中心部、在其横向端部处的位置处,如图27所示的那样。 应认识到就如在第一变更示例中那样,布置有四个第二振动施加单 元1200,这些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均布置在振动板1010 的拐角部分处。此外,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结构部件(例如 第一凸轮机构1140)在所有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之间是相同的。 因此,各个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第一凸轮1142的凸轮轮廓 对于所有第一振动施加单元IIOO来说也是相同的。因此,由所述第一 振动施加单元1100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幅和振动数对于所有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来说均是相同的。此外,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 单元11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 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是相同的。因此,在第二变更示例中, 当对各个振动施加的时间调整一次时,各个振动以同步的状态被施加 到振动板1010上。换句话说,该变更示例的驱动马达1300可同步驱 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 —个《这样,如果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IIOO的数量增大,则由所述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对所述振动板1010进行支承的位置的数目也增 大,这样就可有效地抑制振动板1010的偏离的发生。另外,随着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数目的增大,也改进了防止振动板1010中振动部规律性的效果(但是,可能存在在输送方向中的振动几乎不衰减,因此一个振动施加单元1100即足够的情况)。针对这一方面来说, 根据所述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3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当 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的数量增加时,就如在所述第一变更示例中那样,产品输送设备的制造成本也增加,因此,考虑到成本问题,根据所述主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是优选的。另外,所述主示例解释了下述情况即壳体1130、 1230分别布置 给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但是, 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使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 单元分享相同的壳体(下文中称作"第三变更示例"),如图28所示。 附图28为根据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4的单元布局的示意 性简图。图中显示了从顶表面观察的所述结构的剖视图(上面的视图) 以及从侧面观察的所述结构的剖视图(下面的视图)。此外,在附图 28中的上面的视图中,箭头指示的是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横向, 而在附图28中下面的视图中,箭头指示的是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 竖向。下面的内容是对根据该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4的结 构所作的描述。应认识到下面不再对该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 备1004的结构中与主示例中相同的部分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28所示,在该变更示例中,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和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下文中称作第三变更示例的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410 和第三变更示例的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420)不是布置在分离的壳体 中,而是布置在单个壳体(下文中称作第三变更示例的壳体1430 )中。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44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450均容纳 在所述第三变更示例的壳体1430中。此外,在该第三变更示例中,共 用轴1460布置成用于所述第三变更示例的一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1420的第一凸轮机构1440和第二凸轮机构1450的共用输入轴(所述 第三变更示例的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420布置在附图28中的上面的附 图中的放置表面1011纵向上的另一端部处),如图28所示。该共用轴 1460通过轴联接器1302与驱动马达1300的转动轴1300a相耦合。所 述第三变更示例的其他两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420均布置有独立的 输入轴1470,所述共用轴1460的转动通过皮带传动装置1304被传输 到这些输入轴1470上。应i人识到所述共用轴1460和输入轴1470 由所述第三变更示例的壳体1430经由轴承1431支承。此外,在所述 第三变更示例的壳体1430部分中布置的开口处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 144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1450之上。所述第三变更示例的所述第一 振动施加单元1410的第一输出部1412和所述第三变更示例的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420的第二输出部1422布置成关闭这些开口 。这样,对于各个振动施加单元而提供共用壳体来取代分离壳体的 情况下,就实现了具有成本优势的结构。针对这一方面,该第三变更 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1004是优选的。但是,如果布置分离的壳体,则容易调整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的布置。针 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主示例中的产品输送设备1001是优选的。(2)其他实施例在前面的内容中,通过第二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产品输送设备 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例仅为用于清楚理解本发明的 目的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发明的实质的情况下当然可对本 发明进行改变和改进而包含功能上的等效结构。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板1010被支承为使所述振 动板1010的放置表面1011基本处于水平面上,但是,例如,其也可 被支承为使所述放置表面1011具有倾斜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振动板 1010在输送方向(放置表面1011的倾斜方向)及与所述倾斜放置表 面1011相交叉的方向上振动。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振动板1010的放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 通过振动板1010的振动在输送方向上线性输送。产品w的输送方向可总是恒定的。可选的是,也可提供调整构件(图中为显示)用于调整放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的输送方向,这样,当在放置表面1011上输送的产品w冲击到所述调整构件时,产品w就在由所述调整构件调整后的方向上输送。也就是说,利用调整构件可改变通过振动所输送的产品w的方向。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将产品W的输送方向设置为放置表面1011 的纵向,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也可将其设置为放置表面1011的横向。 此外,也可将所述输送方向既不i殳置为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也不i殳置 为横向,例如可将其设置为放置表面1011的对角方向。但是,如果所述输送方向为放置表面的纵向或横向,则可实现具有更多功能的产品输送设备。更特别地,如果输送方向为对角方向,则产品w移过放置表面1011所到达的端部位置变宽,则需要保证用于收集已被输送的产 品W的更宽收集空间。相反,如果所述输送方向是在放置表面1011 的纵向(或横向)上,则产品W移动过放置表面1011后所到达的位 置被限定在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端部(或横向端部),这样,与输送方向为对角方向的情况相比,就不需要确保较宽的收集空间。针对这 一方面来说,上述实施例是更优选的。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 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布置成其在放置表面1011纵向上的位置不 同于另外两个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纵向上的位置的位置处 对振动板1010施加振动。此外,在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1200中, 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布置成其在放置表面1011横向上 的位置不同于另外两个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在横向上的位置 的位置处对振动板1010施加振动。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也可 将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布置在放置表面1011纵向或横向上的 相同位置处。但是,利用该第二实施例,由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 加单元1200所施加的振动的传输范围(即在竖向上的振动)变宽,因 此提高了防止振动板振动不规律的效果。这样就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 产品W。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二实施例是优选的。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三个或更多个第二振动施 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放置表面1011的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 一个上对所述振动板1010的端部施加振动,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 在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在所述放置表面1011的 纵向中心部和横向中心部的位置处也可存在对振动板1010施加振动的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但是,利用上述第二实施例,由所述至 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所施加的振动的传输范围变宽了 ,从而 改进了防止振动板1010的振动部规律性的效果,因此,这样就可更适 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针对这一方面,上所第二实施例是优选的。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只布置了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1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的单个驱动马达1300,但 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对各个振动施加单元布置驱动马达,这 些驱动马达中的每一个是伺服控制的。但是,利用上述第二实施例, 更易于以同步状态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和所述第二振动 施加单元1200。此外,例如,为调整放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的输 送速度(下文中称作"产品输送速度,,),其足以调整驱动马达1300 的转动轴1300a的转动速度,这样就易于调整产品输送速度。此外, 施加振动的时间中的变化也变小,从而消除了由于施加时间的变化而 对产品的输送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振动板1010中产生的扰动。这 样就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二实施 例是优选的。
另外,振动板1010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和所述第二输出 部1220上并由它们支承,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使所述第一输出部 1120和所述振动板1010在输送方向上一体振动。所述第二凸轮机构 1240使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和所述振动板1010在竖向上一体振动。 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也可使所述振动板1010不固定在所述第 一输出 部1120和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上,而是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 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的上侧上。但是,在所述第二实施例 中,振动板1010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部1120和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 上,这样,所述第一凸轮机构1140和第二凸轮机构1240就可通过所 述第一输出部1120和所述第二输出部1220适当地振动所述振动板 1010。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二实施例是优选的。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 1100中的每一个的第一凸轮1142的凸轮轮廓被设置成对于所有第一 振动施加单元IIOO来说均是相同的。此外,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 加单元1200中每一个的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轮廓被设置成对于所有 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均是相同的。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例 如,所述第一凸轮1142的凸轮轮廓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之 间可以是不同的。类似地,所述第二凸轮1242的凸轮轮廓在所述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1200之间也可以是不同的。但是,利用该第二实施例, 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更特别地,在振动板1010(更精确地说 是放置表面1011)各个部分处的产品输送速度取决于振动板1010在 各个部分处的振幅。此处,如果所述第一凸轮1142的凸轮轮廓对于所 有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来说是相同的,则由所述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 1100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幅对于所有所述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1100来说也是相同的。类似地,如果所述第二凸轮1242的凸 轮轮廓对于所有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是相同的,则由所述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幅对于所有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也是相同的。因此,产品输送速度在振动板 1010的不同部分处变得相一致,从而消除了由于产品输送速度的不同(所述放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不能在输送方向上被局部输送的现象)而造成的输送不规律性。此外,也消除了由于在不同方向上的振动幅度的差别所产生的振动板1010的扰动。因此,针对可更适当地线 性输送产品w的实际情况,所述第二实施例是优选的。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对如下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其中,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 振动数对于所有这些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来说均是相同的,另外, 由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所施加 的振动数对于所有这些第二振动施加单元1200来说均是相同的。此 外,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数与在所述竖向上的振动数被设置成相 同的数目,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数与 在所述竖向上的振动数可不同。此外,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数在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1100之间可不同。在竖向上的振动数在所述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1200之间可不同。但是,利用该第二实施例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更特别地, 在上述各个部分处的输送速度取决于振动板1010在这些部分中各个 部分处的振动数。因此,如果由不同的部分所施加的振动的振动数是 相同的,则可提高产品输送速度的一致性且可防止输送不规律性,因 此,可更适当地线性输送产品W。此外,如上所述,如果在不同方向 上的振动数是相同的,则在调整施加各个振动的时间而使这些振动同 步时,所述振动板IOIO就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适当地振动,从而在输 送方向上线性输送放置在所述放置表面1011上的产品w。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二实施例是优选的。3.第三实施例 (3)产品输送设备的构造示例首先参考附图29来概括解释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 。 附图29为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示意图,图中示意性地显 示了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顶视图(上面的视图)及产品输送设备2001 的侧视图(下面的视图)。在附图29中下面的视图中,箭头指示的是 竖向。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包括如图29所示的椭圆形输送路 径(也称作"椭圆轨道"),其为沿着该椭圆形轨道输送产品的设备。 该椭圆圆形路径由多个输送平台(更具体地说,为下文中将描述的第 一输送平台2012、第二输送平台2014、第三输送平台2016和第四输 送平台2018)形成。为输送产品,所述输送平台在这些输送平台的产 品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此外,为对所述多个输送平台中特定的一 个施加振动,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布置有用作为"第一凸轮 型振动施加机构"的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和用作为"第二凸轮型振 动施加机构"的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这些振动施加单元均固定在 基座构件2040上且在其内部均布置有用于使特定输送平台振动的凸 轮机构。此外, 一驱动马达2300被布置来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 2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此外,布置作为"振动传输构件" 的示例的钢带2030来将来自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或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已对其施加振动的输送平台的振动传输至与该 输送平台相邻的输送平台。利用这种产品输送设备2001,产品在各个输送平台上移动,使得 它们沿着椭圆形路径输送。此外,已经移动到各个输送平台在输送方 向上的端部处的产品在所述输送平台之间传送而被输送到下游侧的输 送平台,并在该下游侧输送平台上移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 椭圓形轨道形成封闭路径,产品被循环输送。下面将对该产品输送设 备2001的不同结构元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针对所述多个输送平台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包括四个输送平台,即第一输送平 台2012、第二输送平台2014、第三输送平台2016和第四输送平台 2018,这四个输送平台排列而形成椭圆形轨道。此外,在所述四个输 送平台中,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第三输送平台2016为在旋转输
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并在旋转输送方向上输送产品的碗形输送平台。另一方面,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和第四输送平台2018为在线性输 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并在线性输送方向上输送产品的直轨道形输送平 台。此外,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布置有产品容纳部(未显示),插 入在该产品容纳部中的产品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第二输送平台 2014、第三输送平台2016和第四输送平台2018中的每一个上顺序移 动。如图29所示,所述输送平台布置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放置表面 2012a、 2014a、 2016a和2018a及布置成与所述放置表面2012a、 2014a、 2016a和2018a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放置表面相交叉的横向壁2012b、 2014b、 2016b和2018b。应认识到所述横向壁2012b、 2014b、 2016b 和2018b在各个输送平台的输送方向上从始端延伸至尾端以限制放置 在各个输送平台的所述放置表面2012a、 2014a、 2016a和2018a上的 产品的输送方向。此外,各个输送平台布置有产品输送部2012h、 2014h、 2016h和2018h以将产品从一个输送平台传送至相邻的输送平 台。应认识到在这些产品输送部的每一个之间形成有间隙,产品通 过穿过这些间隙而在所述产品输送部之间传送。下面将对各个独立的 输送平台的构造进行详细描述。第一输送平台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竖向和旋转输送方向(更精确地说是包 括旋转输送方向及其相反的方向在内的方向,在附图29中用VI标识 出)上振动以在旋转输送方向(图29中的Dl所标识的方向)上输送 处于放置表面2012a上的产品。该第一输送平台2012以可振动的方式 固定在第一输送平台固定板2124上并由其支承,所述第一输送平台固 定板2124布置在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 (参见附图 35)上。此外,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放置表面2012a为螺旋形表面, 上述产品容纳部布置在处于放置表面2012a最低位置(即所述第一输 送平台2012的底部)部分处。因此,当产品已被输送至所述产品容纳 部时,它们在放置表面2012a上移动,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旋
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时,所述产品在螺旋形放置表面2012a上上 升。另外,已到达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旋转输送方向上的端部的 产品从产品输送部2012h的端部传送至布置在第二输送平台2014在线 性输送方向上的起始部处的产品输送部2014h。就如在附图29中上面 的视图中显示的那样,在与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的线性输送方向上 的端部处的产品输送部2018h相邻的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部分处, 也布置有一产品输送部2012h。用于使产品返回至所述产品容纳部的 产品返回部2012c布置在该产品输送部2012h的顶部。因此,已在所 述椭圆形轨道上移动的产品从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的产品输送部 2018h (更精确地说是在所述线性输送方向端部处的产品输送部 2018h)传送至所述第一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部2012h之后,由产品 返回部2012c阻挡其移动方向(换句话说,产品在由图29中上面的视 图中的虛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然后,产品下落至所述产品容纳 部并再次在椭圆形轨道上移动。第二输送平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在竖向和线性输送方向(更精确地说是包 括所述线性输送方向及其相反的方向在内的方向,在附图29中用V2 标识出)上振动以在线性输送方向(图29中的D2所标识的方向)上 输送处于放置表面2014a上的产品。如图29所示,该第二输送平台 2014放置成其抵靠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外 周面。此外,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在线性输送方向上的端部(即产 品输送部2014h)由钢带2030结合至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所述 第三输送平台2016。因此,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被支承为其可与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起振动。此外, 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的放置表面2014a为处于水平方向上的平面, 因此,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的产 品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在线性输送方向上 的起始部移动至其端部。 第三输送平台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在竖向和旋转输送方向(更精确地说是包 括所述旋转输送方向及其相反的方向在内的方向,在附图29中用V3 标识出)上振动以在旋转输送方向(图29中的D3所标识的方向)上 输送处于放置表面2016a上的产品。该第三输送平台2016被固定且支 承为其可与布置在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 (参见附图39 )上的一第 三输送平台固定板2224 —起振动。如图29中上面的视图所示,所述 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放置表面2016a处于沿着所述第三输送平台 2016的外周弯成弧形(换句话说,由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所形成 的输送路径是弯曲的)的面内,并处于水平面内。因此,从所述第二 输送平台2014传送至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产品在水平方向上从 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旋转输送方向上的起始部输送至其端部。第四输送平台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在竖向和线性输送方向(更精确地说是包 括所述线性输送方向及其相反的方向在内的方向,在附图29中用V4 标识出)上振动以在线性输送方向(图29中的D4所标识的方向)上 输送处于放置表面2018a上的产品。就如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那样, 该第四输送平台2018放置成其抵靠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所述第三输 送平台2016的外周面。此外,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在线性输送方 向上的端部(即产品输送部2018h)由钢带2030结合至所述第一输送 平台2012和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因此,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 也被支承为其可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 一起振动。就如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的放置表面2014a那样,所述 第四输送平台2018的放置表面2018a为处于水平方向上的平面,因此, 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输送至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的产品在大 致水平的方向上从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在线性输送方向上的起始
部移动至其端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结构示例下面将参考附图30 - 35对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结构示 例进行描述。附图30 - 35显示了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内部结构的示 意性剖视图。附图30- 32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主要结构 部件的剖视图。附图30为与输入轴2110的轴向相交叉的部分的剖视 图。附图31为沿附图30中的A-A所作的剖视图。附图32为与竖向 相交叉的部分的剖视图。附图33和附图34为与输入轴2110的轴向相 交叉的部分的剖视图。附图33中显示了第一凸轮机构2150,附图34 图中显示了第二凸轮机构2140。附图35为显示输出部2120的简图。 在附图30、 31、 33- 35中,箭头指示的是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 竖向。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布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下 面且为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对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施加振动 的机构(在由附图29中下面的视图中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振动)。 如图30、 31所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布置有壳体2130、输 入轴2U0、输出轴2120、第一凸轮机构2150和第二凸轮机构2140, 就如在附图29中下面的附图中所示的那样,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 2100固定在基座构件2040中。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 将由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下面的两个凸轮机构所产生的振动施加到该第一输送平台2012上。下面将对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 不同结构部件进行解释。壳体壳体2130为大致盒状容器,其中容纳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所述第一 凸轮机构2150和第二凸轮机构2140。壳体2130布置在所述第一输送 平台2012的下面。此外,例如如图33所示,在壳体2130的底部内侧
布置有平截头体形基架部2132。在所述基架部2132的中心部分上布 置有在竖向上延伸的柱状支承轴2134。该支承轴2134与将在下文中 描述的中空筒形塔台2122以下述方式相结合,即支承轴2134支承安 装在其上的塔台2122,且所述支承轴2134的上端穿过壳体2130的顶 壁而从所述壳体2130中凸伸出来。输入轴所述输入轴2110由壳体2130通过轴承2131旋转支承并驱动将在 下文中描述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所述输入轴2110的轴向与水平方向相一致,如图31所示,其在 轴向上的一端与固定至壳体2130的驱动马达2300 (将在下文中描述) 直接耦合。另一方面,其另一轴向端部从壳体2130中凸伸出来并通过 轴联接器2302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输入轴2210相结合, 如图29所示。输出部输出部2120围绕支承轴2134转动且沿所述支承轴2134的轴向往 复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对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施 加振动。如图35所示,该输出部2120包括中空的筒形塔台2122及盘 形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2124。所述塔台2122以下述状态由所述支承轴2134支承,在所述状态 下,所述塔台2122可围绕支承轴2134相对转动且可在支承轴2134 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前后往复运动(即在竖向上上下运动)。如 图35所示,塔台2122包括小直径部2122a和大直径部2122b,它们 为共轴的中空筒形件且具有不同的直径。当所述塔台2122由所述支承 轴2134支承时,所述小直径部2122a定位在所述大直径部2122b之上。 此外,所述小直径部2122a的上端穿过壳体2130的顶壁而从壳体2130 中凸伸出来。应认识到具有环形表面的台肩2122c形成在所述小直 径部2122a和大直径部2122b之间的边界处。如图35所示,下文中将
描述的一摆动臂2146固定在该台肩2122c上。另外,下文中将描述的 提升臂2154固定在所述大直径部2122b的外周表面上。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固定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2124的 上表面上。也就是说,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被螺栓 紧固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2124上且抵靠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 着板2124。另外,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2124的中心布置有用于 安装所述支承轴2134的上端部的安装部,如图35所示,所述支承轴 2134的上端部被安装在该安装部中,所述安装部被结合并螺栓固定到 所述小直径部2122a的上端部上。因此,塔台2122与所述第一输送平 台附着板2124 (即所述输出部2120)和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围绕 所述支承轴2134整体转动,并在支承轴2134的轴向上往复运动。此 处,所述塔台2122和所述第一输送平台附着板2124的转动方向与所 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旋转输送方向(即上述方向VI)相一致。因 此,所述输出部2120围绕所述支承轴2134旋转并在所述支承轴2134 的轴向上往复运动,从而使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施加到所 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上。第一凸轮机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使所述输出部2120在所述支承轴2134 的轴向上前后往复运动。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在竖向上 对第一输送平台2012施加振动。如图31和图33所示,所述第一凸轮 机构2150包括 一对第一凸轮2152和一对提升臂2154。所述两个第一凸轮2152为大致三角盘式凸轮,其布置成利用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在竖向上施加振动。各个第一凸轮2152由输 入轴2110支承在距外侧的位置比下文中将描述的第二凸轮2142的位 置更远的位置处。当输入轴2110转动时,所述第一凸轮2152中的每 一个与输入轴2110—体转动。另外,在各个第一凸轮2152的外周面 上形成有凸轮表面,这些凸轮表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凸轮2152的轮廓 相对应。所述两个提升臂2154为所述两个第一凸轮2152的随动件,
如图32、 33所示,所述提升臂2154为在与所述输入轴2110的轴向相 交叉且与所述支承轴2134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构件。如图 33所示,提升臂2154的一个纵向端部为具有"U"形侧面形状且与所 述第一凸轮2152相结合。也就是说,所述提升臂2154—个纵向端部 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2152的第一凸轮随动件2154a,这些第一凸 轮随动件2154a与所述第一凸轮2152的凸轮表面恒定接触。另 一方面, 如上所述,提升臂2154的另一纵向端部固定到所述塔台2122的大直 径部2122b的外周表面上(参见附图35)。利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当所述输入轴 2110转动时,所述成对的第一凸轮2152与所述输入轴2110 —体转动。 与旋转的第一凸轮2152的凸轮表面恒定接触的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 2154a由于所述凸轮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2154a之间接触位置 的变化而在竖向上前后往复运动。因此,布置有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 2154a的所述提升臂2154也在竖向上往复运动。这样,通过使所述提 升臂2154在竖向上运动,所述提升臂2154固定在其上的塔台2122 也在支承轴2134的轴向上往复运动。因此,所述输出部2120就在竖 向上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 —体振动。换句话说,通过使所述提升 臂2154在竖向上根据所述第一凸轮2152的凸轮表面的形状(即凸轮 轮廓)而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就通过所述输出部2120 在竖向上对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施加振动。应认识到所述成对的 提升臂2154的运动行程对应于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在竖向上施 加的振动幅度。第二凸轮机构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使所述输出部2120围绕支承轴2134进行 转动。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使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 在旋转输送方向上振动。如图31、 34所示,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 包括第二凸轮2142以及一对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和摆动臂2146。所述第二凸轮2142为筒形凸棱凸轮,其用于在旋转输送方向上与
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 —起施加振动。所述第二凸轮2142支承 在输入轴2110轴向上的中心处。当输入轴2110转动时,所述第二凸 轮2142与输入轴2110—体转动。此外,带凸棱的凸轮表面形成在所 述第二凸轮2142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处,且这些凸轮表面的形状对应于 第二凸轮2142的凸轮轮廓。所述两个凸轮随动件2144为围绕在竖向 上延伸的旋转轴线转动的辊子,其抵靠所述凸轮表面并将所述第二凸 轮2142夹持在其间。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之间的间隔被调整成 使得它们的周向表面与所述第二凸轮2142的凸轮表面恒定接触。具有 大致矩形形状的摆动臂2146用作为所述第二凸轮2142的随动件,其 在纵向上的一端部处旋转支承成对的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应注 意到所述摆动臂2146在纵向上的一端部在一位置处面向所述第二凸 轮2142,所述位置在竖向上距所述第二凸轮2142预定的距离。所述 摆动臂2146在纵向上的另一端部包括用于将塔台2122的小直径部 2122a安装至所述另一纵向端部的中部的安装孔。摆动臂2146的所述 另一纵向端部在所述小直径部2122a安装到所述安装孔的情况下被螺 栓固定到塔台2122的台肩2122c上。利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当所述输入轴 2110转动时,所述第二凸轮2142与所述输入轴2110 —体转动。此外, 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在与旋转的第二凸轮2142的凸轮表 面相接触的同时围绕其转动轴线进行滚动,且由于所述凸轮表面和各 个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之间的接触位置的改变而在沿着所述输入轴 2110轴向的方向上进行摆动。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的这种摆动 运动被传输到支承所述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的摆动臂2146,这样, 所述摆动臂2146就围绕支承轴2134而与所述塔台2122 —体转动。即 为,所述成对的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沿着轴向上的摆动运动通过所述 摆动臂2146被转换为塔台2122的旋转操作。这样,所述输出部2120 在旋转输送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 —体振动。换句话说,通 过使所述两个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依据所述第二凸轮2142的凸轮表 面的形状(即凸轮轮廓)而在轴向上进行摆动,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
在旋转输送方向上对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施加振动。应认识到所 述成对的第二凸轮随动件2144在沿着所述轴向方向的行程(换句话 说,当所述摆动臂2146围绕支承轴2134转动时的旋转行程)与由所 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在旋转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相对应。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加的振动 下面将对由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加的振 动进行描述。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中,各个第一凸轮随动件2154a 与所述第一凸轮2152的凸轮表面恒定接触,且各个所述第二凸轮随动 件2144也与所述第二凸轮2142的凸轮表面进行恒定接触。因此,由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所引起的所述输出部2120在竖向上的往复操 作与由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所引起的所述支承部2120围绕所述支 承轴2134的旋转操作不相互干涉。这样,所述输出部2120可同时执 行在竖向上的往复操作及围绕支承轴2134的旋转操作。也就是说,所 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由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 构2140的协作而在所述旋转输送方向和所述竖向(更精确地说是在这 两个方向的复合方向)上进行振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凸轮2152的凸轮轮廓和所述第二凸轮2142的凸轮轮廓被调整为在所 述输入轴2110转动一次时由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在竖向上所施加 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在旋转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振 动数相同。因此,如果在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之前对所述 第一凸轮随动件2154a和所述第一凸轮2152相接触的位置与所述第二 凸轮随动件2144和所述第二凸轮2142所接触的位置进行调整,则可 在操作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同时以完全同步的状态驱动所 述第一凸轮机构2150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2140。这样,就可在所述 复合方向上对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2012适当地施加振动,从而使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2012上的产品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结构示例和操作示例 参考附图36-39,下面将对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结构示例 和操作示例进行描述。附图36 - 39为显示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 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附图36-38为显示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2200的主要结构部件的剖视图。附图36为与输入轴2210的轴向相交 叉的部分的剖视图。附图37为沿附图36中的B-B所作的剖视图。附 图38为与竖向方向相交叉的部分的剖视图。附图39为显示输出部 2220的简图。在附图36、 37和39中,箭头指示的是所述第二振动施 加单元2200的竖向。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布置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下 面且为在竖向上对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施加振动(在由附图29中 下面的视图中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的振动)的机构。如图36、 37 所示,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布置有壳体2230、输入轴2210、 输出部2220、第一凸轮机构2240,并固定到基座构件2040上。也就 是说,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将由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下面 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240在竖向上产生的振动施加到所述第三输送 平台2016上。如图36-39所示,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与所述第一振动 施加单元2100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除了其没有布置用于在旋转方向 上施加振动的凸轮机构(即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第二凸轮机 构2140)之外。因此,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上述结构部件 与包含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中的那些部件基本相同。例如, 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240包括用于在竖 向上施加振动的第 一凸轮2242以及一对提升臂2244,所述提升臂2244 布置有在其纵向上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凸轮2242相结合的第一凸轮 随动件2244a。此外,形成在所述第一凸轮2242的外周面上的凸轮表 面的形状(即第一凸轮2242的凸轮轮廓)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 2100所布置的第一凸轮2152的凸轮轮廓相同。因此,由所迷第二振
在竖向上的运动行程)与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在竖向上施加 的振动相同。如图37所示,如上所述,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输入轴 2210在轴向上的一端部凸伸出壳体2230且通过轴联接器2302与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输入轴2110相结合。因此,当起动所述驱 动马达2300时,所述两个输入轴2110、 2210以相同的转速同时转动。下面将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所施加的振动 进行描述。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240使所述输出部2220(所述塔台2222 和所述第三输送平台附加板2224)在竖向上往复运动,使得所述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2200在竖向上对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施加振动。如 上所述,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所具有的第一凸轮2242的凸轮 轮廓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具有的第一凸轮2242的凸轮轮 廓相同。此外,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输入轴2110与所述第 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输入轴2210以相同的转速同时转动。这样, 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振动施 加单元2200所施加的振动数相同。因此,如果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 元2200的驱动之前对由所述第一凸轮才几构2240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 时间进行调整,则使由所述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施加振动的时间与 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施加振动的时间完全同步。也就是说,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以同步的状态在竖 向上振动。此外,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 幅度与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幅度相同。 因此,如果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在振动 开始前在竖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则所述两个输送平台在这两个输送 平台的振动过程中在竖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驱动马达驱动马达2300为用于使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和所述第二 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输入轴2110、 2210中的每一个进行转动的马达。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驱动马达2300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 和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共用驱动源,在所述产品输送设备2001 中只布置一个驱动马达。如上所述,驱动马达2300固定在所述第一振 动施加单元2100的壳体2130上,驱动马达2300的驱动轴(未显示) 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输入轴2110轴向上的一端部直接结 合。然后,当驱动马达2300的驱动轴转动时,其驱动力被同时输送至 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输入轴 2110、 2210中的每一个。钢带所述钢带2030为跨置在所述输送平台上所布置的所述产品输送 部2012h、 2014h、 2016h、 2018h的条带形钢构件。这些钢带2030相 对于其横向和厚度方向(即与横向和纵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负载来说具有较高的强度,且在纵向上很难伸展和收缩。另一方面,钢带2030 在纵向上易于弯曲。如图29所示,这种钢带2030跨置在产品输送部 上且桥联在产品输送部之间形成的间隙(即为,在本实施例中,钢带 2030附加在四个位置处)。各个钢带2030在纵向上的两端部被螺栓固 定在输送平台的侧壁2012b、 2014b、 2016b、 2018b上。因此,所述 钢带2030以下述状态与各个输送平台相结合,在所述状态下,钢带 2030在纵向上的形状沿着所述侧壁2012b、 2014b、 2016b、 2018b弯 曲(参见附图29中上面的视图)。这样,跨置在产品输送部上的钢带 2030将两个相邻的所述输送平台相互联接,从而将上游侧的输送平台 的振动通过这些钢带输送至处于更下游侧的输送平台上。此处,钢带 2030桥联所述间隙且布置成其在纵向上的形状弯曲的状态,从而使得 输送平台的振动(特别是在旋转输送方向或线性输送方向上的振动) 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传输出去。在下文中,将通过跨置所述第一输送 平台2012的产品输送部2012h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的产品输送 部2014h的钢带2030的示例来说明由钢带2030的示例来传输振动的 机构。
所述钢带2030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传输振动,所述振动由所 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施加到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上,并从所 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传输至第二输送平台2014上。为传输振动,所 述钢带2030移动成使得钢带2030的弯曲部依据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2012的振动(更精确地说是利用在旋转输送方向上的振动)而在钢带 2030的纵向上移位。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钢带2030的运动。固定在 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侧壁2012b上的钢带2030在纵向上的一端部在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作用下在旋转输送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输送 平台2012—体运动。在这种状态下,在产品输送部之间形成间隙,使 得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不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相干涉的情况下 在旋转输送方向上振动。然后,由于所述的一端部在纵向上的运动变 为钢带2030的总体运动,另外,其上紧周所述钢带2030在纵向上的 另一端部的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与其一体运动。在这种状态下,钢 带2030在纵向上的弯曲部在纵向上移位(换句话说,钢带2030的弯 曲度改变),钢带2030在纵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在旋转输送方向上运动, 而其在纵向上的另一端部在线性输送方向上运动。通过所述钢带2030 的运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旋转输送方向上的振动被转换为所 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在线性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换句话说,钢带2030 将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旋转输送方向上的振动转换成线性输送 方向上的振动,并将这些振动传输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同时, 所述钢带2030还将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在竖向上的振动输送至所 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因此,已被传输所述振动的第二输送平台2014 在所述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利用上述机构,跨置在所述产品输送部上的钢带2030传输由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加的振动。但是,由于在竖向上的振动容 易衰减,因此通过上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来补充。因此,钢带 2030不仅传输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加的振动,而且传 输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所施加的振动。这样,所述输送平台 就可在所述输送方向(旋转输送方向或线性输送方向)上且在竖向上
振动。此外,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和所述第二振动 施加单元2200施加振动的时间完全同步,因此,各个输送平台也完全 同步振动。因此,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可以恒定的速度沿着 椭圆形路径可靠地输送产品。(3)根据本实施例地产品输送设备的有益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包括第一输送平 台2012,其用于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来旋转输送产 品;第二输送平台2014,其用于通过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 来线性输送产品;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其对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2012施加振动;钢带2030,其跨置在所述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部 2012h、 2014h上以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向所述第二输送平台 2014输送产品并将振动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传输至所述第二输 送平台2014。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这种产品输送设备2001,可降低产 品输送设备2001的成本。在下面的内容中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产品 输送设备2001的有益效果。就如在背景技术部分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利用所述产品输送设备 输送产品的过程中,所述产品经历不同种类的操作,例如检查、加工 或打印。为了在输送产品时对这些产品执行这些不同的操作,则需要 确保执行这些操作所需的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作为确保所述时间和空 间的一种措施,可通过为产品输送设备提供多个输送平台并将所述多 个输送平台相组合来形成较长的输送路径。此外,为便于执行这些操 作的目的而将产品以直线的形式排列,在所述多个输送平台中可包括 直线轨道形输送平台。此外,对于诸如药片的产品来说,为进行所谓 的确认则需要重复进行检查,通过所述多个输送平台可形成循环输送 路径。现在,为利用布置有多个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设备中的各个输送 平台的振动来输送产品,就需要使各个输送平台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 振动。此外,为使各个输送平台进行振动,则使所述产品输送设备具
有从输送平台外部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机构。但是,如果为各个输送 平台布置这种振动施加机构,则由于振动施加机构数目的增加而会提 高产品输送设备的制造成本。相反,本实施例中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布置有作为"振动传输构 件,,的钢带2030,这样就可将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加有的输送平台:因此才尤不^要对l个输送平台提供振动施加单元,从而可减小用于安装振动施加单元的空间且可减少振动施加单元的数 量。特别地,如果象在本实施例中那样通过提供多个输送平台来形成 椭圆形轨道,则可借助于跨置在所有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部上的钢带 2030,将所述的振动施加单元的数量减至最少(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 同时使所有输送平台适当地振动。因此,可将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制 造成本保持较低,从而可降低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成本。(3)其他实施例在前面的内容中,通过上述第三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产品输送 设备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的上述第三实施例仅用于清楚理解本发明 的目的而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 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变更和改进而包括功能上的等效结构。例如,上述第三实施例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解释即所述循环椭圓 形轨道由多个输送平台形成(下文中称作"主示例"),但可能的情况 为形成为如图40所示的非循环输送路径(在下文中称为"第一变更 示例")。附图40为根据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2的简图。 根据该第一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2与所述主示例的产品输送 设备2001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如图40所示,其在所述第四输 送平台2018在线性输送方向的端侧处布置有产品取回部2018d,被向 上输送至该产品取回部2018d的产品从该产区取回部2018d处#皮逐 出,然后运动至接下来的程序。此外,所述第三实施例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解释,其中,第三输送
平台2016的放置表面2016a为沿着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外周弯 曲成弧形的扁平表面,但是如图41所示,可能的情况为所述第三输 送平台2016的放置表面2016a为类似于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放 置表面2012a的螺旋形放置表面(下文中称作"第二变更示例"),如 图41所示。附图41为根据第二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3的简图。 如果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放置表面2016a为螺旋形表面,则围绕 所述椭圆形轨道的每转运行的输送距离就变得比所述主示例或所示第 一变更示例中要长。更特别地,穿过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产品输 送部2016h的产品通过布置在产品输送部2016h顶部的产品返回部 2016c而落入螺旋形放置表面2016a的最深部分(即所述第三输送平 台2016的底部)。此后,落下的产品在产品放置表面2012a上移动而 使得它们在所述螺旋形放置表面2016a上向上运动。此外,根据该变 更示例,在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产品放置表面2016a上布置有产 品弹掷部2016e,其用于强制弹起超过产品所处的位置。该产品弹掷 部2016e为通过机械方式弹起超过产品的位置的构件(所谓的"附 件,,)。当产品穿过该产品弹掷部2016e时,产品被弹起,在其穿过产 品弹掷部2016e之后,则可检查产品的反面侧(即在穿过产品弹掷部 2016e之前面对所述放置表面2016e的那一侧)。也就是说,利用该变 更示例,可检查产品的观察侧和反面侧。应认识到布置在所述放置 表面2016e上的构件不限于所述产品弹掷部2016e,例如也可布置定 位判断构件,其只允许具有所需定位的产品穿过,并使具有其他定位 的产品下落至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的底部而抛弃这些产品。此外,所述第三实施例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解释即由多个输送平 台形成椭圆形轨道。如果由所述多个输送平台形成的输送路径是椭圆 形轨道,则可确保足够的输送距离,所述输送距离用于在输送产品的 同时对产品执行不同的操作,同时减小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设置空 间。此外,由于布置直轨道形的输送平台(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 和所述第四输送平台2018),这样就在产品以直线形式排列时易于对 它们进行操作。但是,输送路径的形状不限于椭圆形轨道。例如,可
能的情况为所述输送路径形成为基本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第三变 更示例),如图42所示,或者所述输送路径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第四 变更示例),如图43所示。附图42、 43分别为显示根据第三变更示例 的产品输送设备2004和根据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5的简 图。根据所述第三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4除包括主示例中的 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输送平台之外还包括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 向上振动而旋转输送产品的第五输送平台2020;通过在线性输送方向 和竖向上振动而线性输送产品的第六输送平台2022。在所述第三变更 示例中,在将产品导入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产品容纳部中之后,它们 顺次在输送平台上移动而从第一输送平台2012移动至第六输送平台 2022,最后从布置于所述第六输送平台2022在输送方向上的端部处的 产品取回部2022d处被逐出。根据所述第四变更示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5除包括第三变更示 例中的产品输送设备2004的输送平台之外还包括通过在旋转输送方 向和竖向上振动而旋转输送产品的第七输送平台2024;通过在线性输 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线性输送产品的第八输送平台2026。在该变更 示例中,在将产品导入第一输送平台2012的产品容纳部中之后,它们 顺次在输送平台上移动而从第一输送平台2012移动至第八输送平台 2026,最后从布置于所述第八输送平台2026在输送方向上的端部处的 产品取回部2026d处被逐出。此外,在所述第三变更示例中,所述第五输送平台2020布置有用 于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第三振动施加单元2400,在所述第四变更示例 中,第七输送平台2024还布置有用于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第四振动施 加单元2500。所述第三振动施加单元2400和所述第四振动施加单元 2500与上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此外,来 自驱动马达2300的驱动力通过所述轴联接器2302和皮带传动装置 2304传输到所述第三振动施加单元2400和所述第四振动施加单元 2500的输入轴2410、 2510。因此,在所述第三变更示例和所述第四变
更示例中,所述输入轴也由单个驱动马达2300驱动。应认识到如图 43所示,在所述第四变更示例中,第五输送平台2020的放置表面为 螺旋形的,且在所述第五输送平台2020的旋转输送方向上的开始侧的 产品输送部的顶端布置有产品返回部2020c,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所 述第五输送平台2020的放置表面也可形成为弯曲成弧形的扁平表面。此外,所述输送路径也可形成为与这些变更示例不同的形状。例 如,也可使用比在主示例中更少的输送平台,所述输送路径也可只由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形成。此外,所述第三实施例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解释即所述第一振动 施加单元2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 说,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具有 它们自己的壳体2130、 2230,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可能的情况 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具有共用壳体。 换句话说,如图44、 45所示,属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所 述输出部2120、第一凸轮机构2150和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 的所述输出部2220、第一凸轮机构2240可被容装在共用的壳体内。 附图44为第一复合振动施加单元2600的示意性剖视图。附图45为第 二复合振动施加单元2700的示意性剖视图。这两个示意图显示了与竖 向相交叉的部分的剖视图中的复合振动施加单元的主要结构部件。下 面将对这些复合振动施加单元的总体结构进行描述。应认识到在这 些复合振动施加单元中,省略了对与在上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 或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描述。如图44所示,第一复合振动施加单元2600布置有共用轴2610, 其驱动属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第一凸轮机构2150、第二 凸轮机构2140以及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机构2200的第一凸轮机构 2240。所述共用轴2610通过轴承2621固定到壳体2620上且其轴向上 的一端部与驱动马达2300直接耦合。此外,对属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 单元2100的塔台2122进行支承的支承轴2622a和对属于所述第二振 动施加单元2200的塔台2222进行支承的支承轴2622b布置在夹持所
述共用轴2610的相对位置处。因此,如图44所示,属于所述第一振 动施加单元2100的第一凸轮机构2150和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2200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2240相对布置而将所述共用轴2610夹持在 所述壳体2620内。应认识到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提 升臂2244布置成在所述共用轴2610的轴向上比属于所述第一振动施 加单元2100的提升臂更靠外部。为了在所述提升臂之间实现这种位置 关系,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塔台2222的大直径部2222b 布置有突出部2222d,所述突出部2222d从所述大直径部2222b的外 周凸伸至所述共用轴2610在轴向上的端部,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 元2200的提升臂2244固定在所述突出部2222d在纵向(即在轴向) 上的端部上,如图44所示。另一方面,如图45所示,还是在所述第二复合振动施加单元2700 中,共用轴2710由壳体2720通过轴承2721支承。此外,对属于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塔台2122进行支承的支承轴2722a及对属 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塔台2222进行支承的支承轴2722b 布置在所述共用轴2610的相同侧上,且在共用轴2610的轴向上排列。 因此,如图45所示,属于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第一凸轮机 构2150、第二凸轮机构2140及属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所 述第一凸轮机构2240在轴向上排列。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施加 在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上的振动由钢带2030传输至所述第二输送 平台201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能的情况为所述第一振动 施加单元2100将其振动施加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上,且这些振 动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传输至所述第一输送平台2012。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钢带2030跨置在所有输送平台之间 的产品输送部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能的情况为在所述 输送平台之间的产品输送部中,钢带2030只跨置在所述第 一输送平台 2012和所述第二输送平台2014之间的产品输送部2012h、 2014h上。 但是,在所述第三实施例的情况下,振动施加单元的数目(特别是所 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可被减少至所需的最少数目,从而降低了 产品输送设备2001的成本。此外,如果钢带2030布置成跨置在所述 输送平台的所有产品输送部之间,则容易使所有输送平台的振动同步。 针对这一方面来说,上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布置有在竖 向上施加振动的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 可能的情况为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不布置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振 动施加单元。但是,在竖向上的振动容易衰减,这样,仅利用由所述 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难于使所有输送平台在 竖向上振动。因此,通过提供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其补充了 竖向上的振动,从而就可使所有的输送平台在竖向上适当地振动并执 行更适当的产品输送。另外,可能的情况为所述第三输送平台2016 布置有在竖向上和旋转输送方向上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单元,但是在 旋转输送方向上的振动不像在竖向上的振动那样容易衰减,这样就可 利用钢带2030适当地传输振动。因此,如果布置在旋转输送方向上施 加振动的独立的机构,这样就会增加产品输送设备的成本。也就是说, 上述实施例的产品输送设备2001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 衡,因此,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 单元2100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 —单个驱动马达2300,但本 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能的情况为为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 和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中的每一个提供独立的驱动马达,且这 些驱动马达中的每一个均是伺服控制的。但是,根据所述第三实施例, 更容易实现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驱动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 单元2200的驱动的同步。这样就可限制由所述振动施加单元所时间振 动时间的变化,并利用振动传输构件适当地传输振动。因此,这样就 可使所述输送平台的振动同步,从而可利用产品输送设备更适当地输 送产品。此外,利用所述第三实施例,足可在调整各个输送平台上的 产品的输送速度(即产品输送速度)时调整驱动马达2300的旋转轴的
转动速度,从而可容易地调节产品输送速度。这对这一方面来说,所 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
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由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所施 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所施加的振动数相同。但 是,不发明不限于此,所述两种振动数可不同。但是,利用所述第三 实施例,可抑制由所述输送平台中的输送平台的振动变化所引起的对 产品输送的负面影响。因此,所述产品输送设备可更适当地输送产品, 因此,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
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2100的第一 凸轮2152的凸轮轮廓与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2200的第一凸轮2242 的凸轮轮廓相同,但不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所述凸轮轮廓可不相 同。但是,如果采用所述第三实施例,则所述输送平台在竖向上的振 动幅度会变得一致,这样就可抑制在所述输送平台之间的振幅不同时 对产品输送的负面影响的产生。因此,可适当地执行产品在所述产品 输送部之间的输送,这样所述产品输送设备可更适当地输送产品。针 对于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
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条带形钢带2030跨置在产品输送部 上而桥联形成在所述产品输送部之间形成的间隙,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可能的情况为可由振动传输构件而非钢带2030跨置在产品输送部上 (例如由螺旋弹簧等)。但是,如上所述,钢带2030相对于横向和厚 度方向上的负载来说具有较高的刚度,它们具有在纵向上不易收缩或 膨胀的性能。因此,钢带2030在纵向上不膨胀或收缩,不在横向上弯 曲或在其自重作用下变形等等,从而可将振动适当地传输至所有的输 送平台。此外,钢带2030不与输送平台产生共振,从而不干扰输送平 台的振动。此外,由于钢带2030跨置在产品输送部上而桥联在所述产 品输送部之间形成的间隙,这样就可在输送平台振动的同时传输所述 输送平台的振动,且不与其他输送平台相干涉。这对这一方面来说, 所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
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钢带2030在纵向上的端部固定到输
送平台的侧壁2012b、 2014b、 2016b和2018b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也可将钢带2030在纵向上的端部固定到所述输送平台的除侧壁 2012b、 2014b、 2016b和2018b之外的其他部分(例如,输送平台的 底表面)上。但是,利用该第三实施例,所述钢带2030的固定就变得 容易。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例的情况下,钢带2030移动而使得其在 纵向上的弯曲部分在所述输送平台的振动(更精确地说是在输送平台 的输送方向上的振动)作用下在纵向上运动。由于钢带2030的这种运 动的原因,在旋转输送方向上的振动就被转换为在线性输送方向上的 振动,而在线性输送方向上的振动被转换为在旋转输送方向上的振动 并被传输。也就是说,当钢带2030在两个相邻的输送平台之间传输振时,在所述上游侧的输送平台上的振动被转换为使得处于下游侧输送 平台在其输送方向上适当振动,这些振动可被传输至下游侧上的输送 平台。因此,输送平台就适当地振动,而使得产品输送设备更适当地 输送产品。针对这一方面来说,所述第三实施例是优选的。
权利要求
1.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其包括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输送产品;多个振动施加部,包括用于使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振动的第一凸轮机构和用于使输送部在竖向上振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单个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多 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向上和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在所述 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 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包括壳体,其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 由所述壳体转动支承的输入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以及输出部,该输出部将所述输送部固定至所述输出部并支承在所述输出部上方,所述输出部由所述壳体支承而使其可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使所述输出部和输送部 整体振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凸轮机构的一可转动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机构的一可转动第二凸轮由 所述输入轴支承,所述第 一 凸轮和第二凸轮可与所述输入轴整体转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 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凸轮具有这样的凸轮轮廓,即,使 得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幅度 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 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凸轮可具有这样的凸轮轮廓,即,  使得由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所施加的振动幅度在 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之间是相同的。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 部包括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输送平台;在相邻的输送平台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及 为所述多个输送平台中的每一个布置振动施加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 输送平台在输送方向上排列而使其形成椭圆路径。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 部是其纵向与输送方向相一致的矩形输送平台;以及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在输送平台的纵向上成直线排列。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是其横向与输送方向相一致矩形输送平台,以及 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在该输送平台的纵向上成直线排列。
11. 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包括振动板,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线性输送产品; 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其通过一凸轮机构在输送方向上对振动板施加振动;以及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其通过一凸轮机构在竖向上对振动板施力口振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包括产品放置于其上的矩形放置表面; 所述放置表面的纵向和横向处于水平面上; 所述输送方向与所述放置表面的纵向或横向相一致。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包括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该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相对于放置表面的纵 向,在不同于另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的位置处对振动板施加振动;以 及 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该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相对于所述放置表面 的横向,在不同于另 一第二振动施加单元的位置处对振动板施加振动。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均在所述放置表面的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中在所述振动板的端部处施加振动。
15.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一单个驱动马达被布置来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和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
16.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 第一输出部,其通过该第一输出部的上表面紧固和支承所述振动板,第一输出部能够在输送方向上振动,以及第一凸轮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一输出部和所述振动板在输送方向上整体振动,以及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二输出部,其通过该第二输出部的上表面紧固和支承所述振动板,该第二输出部能够在竖向上振动,以及第二凸轮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振动板在竖向上 整体振动。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中每一个的第一凸轮机构中的第一凸轮的凸轮轮廓在所述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之间是相同的;以 及布置在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每一个的第二凸轮机构 中的第二凸轮的凸轮轮廓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之间是相同的。
18.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在输送方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在所述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之间是相同的;由所述至少三个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中的每一个在竖向上施加的振动数在所述第二振动施加单元之间是相同的;并且 在输送方向上的振动数与在竖向上的振动数相同。
19.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只布置一个第 一振动施加单元。
20. —种产品输送设备包括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来旋转输送产品的输送平台; 通过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来线性输送产品的输送平台; 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其对上述两个输送平台之一施加振动;以及振动传输构件,其将来自一个输送平台的振动传输至另一个输送 平台,所述振动传输构件跨置在布置于各个输送平台上的产品输送部 上,以执行从一个输送平台至所述另一个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输送平台是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旋转输送产品的第一输送平台;所述另一个输送平台是通过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线性 输送产品的第二输送平台。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传输构件是用于将振动从第一输送平台传输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的一第一振动传输构件;以及 所述产品输送设备进一步可包括通过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而旋转输送产品的 一第三输送平台;一第二振动传输构件,其跨置在布置于所述第二输送平台和所述 第三输送平台中的每一个上的产品输送部上,以执行从所述第二输送 平台至所述第三输送平台的产品输送,该第二振动传输构件从所述第 二输送平台向所述第三输送平台传输振动。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品输送设备进一步可包括第四输送平台,其通过在线性输送方向和竖向上的振动来线性输送产品;以及,第三振动传输构件,其跨置在布置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和第四输 送平台中的每一个上的产品输送部上,以执行产品从第三输送平台至 所述第四输送平台的输送,所述第三振动传输构件将振动从第三输送平台传输至所述第四输送平台;以及所述第一输送平台、第二输送平台、第三输送平台和第四输送平 台形成椭圆形输送路径。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振动传输构件、第二振动传输构件和第三振动传输构件为条形钢带;以及所述钢带跨置产品输送部而桥联形成在所述产品输送部之间的间隙。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送平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所述第三输送平台和所述第四输送平台中的每一个包括 用于放置产品的放置表面;在所述放置表面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布置有侧壁,该侧壁与所述 放置表面相交叉;以及所述钢带在纵向上的两个端部被紧固到所述侧壁上。
26.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是在旋转输送方向和竖向上将所述振动施加到所述第一输送平台上的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以及所述产品输送设备进一步可包括一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其 在竖向上将振动施加到所述第三输送平台上。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一单个驱动马达被布置来驱动所述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和所述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
28.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施加的振动数与由所述第二凸轮 型振动施加机构施加的振动数相同。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产品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所具有的用于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凸轮轮廓与所述第二凸轮型振动施加机构所具有的用于在竖向上施加振动的凸轮轮廓相同。
全文摘要
一种产品输送设备,其包括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和竖向上振动以输送产品;多个振动施加部,包括用于使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振动的第一凸轮机构和用于使输送部在竖向上振动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单个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多个振动施加部中的每一个。
文档编号B65G27/00GK101157414SQ20071015298
公开日2008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4日
发明者加藤寿尚, 加藤平三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共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