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430005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吏用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 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特别是对打印后的纸张进行折叠 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4吏用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 <象形成装置以 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i殳置在复印才几、打印
才几以及复合才几(MFP ( 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多功能外部i殳备) 等图 <象形成装置的下游侧,对打印后的纸张进4亍打孔处理或装订处 J里等后处玉里。
近来,这种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功能多样化起来,并且^R出了一 种纸张后处理装置,除了具有打孔处理或装订处理的功能外,还具 有对纸张的一部分进行折叠的折叠处理功能或用装订器对纸张的 中央部进行装订后在中央部折叠纸张的装订折叠处理功能。(参考 JP-A2004-59304、 JP-A2003-182928等)
在具有装订折叠处理功能的纸张后处理装置中,将打印的多张 纸张制作成册(装订)也成为可能。
在之前所冲是出的装订折叠处理中进行下列处理用装订器等将 纸张的中央部装订好后,用^皮称为4斤叠4昆(fold roller)的一对寿昆在装订部压出折痕后对其进行折叠。此时,将被称为折叠叶片的板形 部件贴在纸叠(纸摞)的装订部上,并将其塞入所述一对折叠辊的 口交入部,在纸叠上压出4斤痕。
然而,纸叠的折叠部被折叠辊的咬入部施加压力的时间很短, 而且由于整个4斤叠部同时— 皮4斤叠辊的咬入部施加压力,所以压力分 散到整个折痕。因此,由折叠辊形成的折痕成为没有被充分施加压 力的折痕。特别是在纸张的张数较多时,或者纸叠中包含有较厚的 纸张时,常常会出现不完整的折痕。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JP-A2004國59304和JP-A2003画182928中乂> 开了另外i殳置一个一皮称为强化辊(reinforce roller )的辊,并用该强 化辊强化由折叠辊形成的折痕的技术。
在JP-A2004-59304 7>开的^支术中,将乂人折叠辊4,出的纸叠暂时 停止在导^反上, 一边j吏强化辊乂人纸叠4斤痕的上方施加压力, 一边4吏 其沿着折痕移动。通过导板和强化辊之间产生的压力,被导板和强 化辊所夹持的折痕得到强化。
另外,在JP-A2003-182928中也7>开了下列技术将从折叠辊 推出的折痕夹在一对强化辊的咬入部内,通过使一对强化辊沿着折 痕移动来强化折痕。
如上所述,强化辊一边沿着折痕所在线的方向(即与纸叠的输 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对折痕施加压力, 一边沿着折痕所在线的 方向移动。这种压力越大,强化折痕的效果越高。
然而,强化辊的压力越大,当强化辊接触到纸叠的端部时,发 生巻纸或4吏纸叠一黄向偏移的可能性越高。并且,在沿着折痕移动强 化辊中, -使纸叠产生4黄向偏移的可能性也越高。而且,将纸叠从折叠辊输送至强化辊的位置时,也需要将纸叠 不发生弯曲、不发生横向偏移地顺畅地输送至折叠强化处理位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才是供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 使用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 <象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在进 行装订折叠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中,能够不在纸叠的端部发生巻 纸现象,并且不发生纸叠的4黄向偏移,而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强化折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包
括装订单元,用于对由打印后的纸张叠成的纸叠的中央部进行装 订;折叠单元,具有一对折叠辊,用于将由所述装订单元装订的所 述中央部塞入所述折叠辊的咬入部,以形成折痕;以及折叠强化单 元,用于强化在所述折叠单元形成的所述折痕。其中,所述折叠强 化单元包括辊单元,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 一边用所述第一辊和 所述第二辊夹持并4要压/人所述折叠单元输送来的所述纸叠的折痕, 一边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驱动部,用于从待机位置使所述辊 单元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所述待机位置位于离开所述纸叠端 部的位置;以及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用于将从 所述折叠单元输送来的所述纸叠载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板之上,而且 通过所述第一夹持^反和所述第二夹持^反,在所述折痕和所述折叠单 元之间的位置夹持所述纸叠;其中,所述4斤叠辊的咬入部位置与由 第一4昆和第二4昆生成的p交入部〗立置^皮配"i殳成与所述第 一夹持+反的 纸叠载置面扩展开的布i想平面上的位置大约 一致。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读取部,用于 读耳又原稿生成图l象凄t据;图l象形成部,用于在纸张上打印所述图l象 凄t悟;以及纸张后处理装置,对于在所述图^f象形成部打印的纸张,至少进4亍装订处理和:折叠处理。其中,所述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
装订单元,用于对由打印后的纸张叠成的纸叠的中央部进行装订; 折叠单元,具有一对折叠辊,用于将由所述装订单元装订的所述中 央部塞入所述折叠辊的咬入部,以形成折痕;以及折叠强化单元, 用于强化在所述折叠单元形成的所述折痕。其中,所述折叠强化单 元包4舌辊单元,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 一边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 第二辊夹持并按压从所述折叠单元输送来的所述纸叠的折痕, 一边
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驱动部,用于从待机位置使所述辊单元 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所述等4寺位置位于离开所述纸叠端部的 位置;以及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用于将从所述 折叠单元豸lr送来的所述纸叠载置于所述第一夹持一反之上,同时通过 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4反,在所述折痕和所述折叠单元之 间的位置夹持所述纸叠;其中,所述折叠辊的咬入部位置与由第一 辊和第二辊生成的咬入部位置一皮配设成与所述第 一 夹持板的纸叠 载置面扩展开的々i想平面上的位置大约一致。
此夕卜,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纸张后处理方法包才舌只寸由打印后的 纸张叠成的纸叠的中央部进4亍装订;将装订后的所述中央部塞入4斤 叠单元中的一对折叠辊的咬入部,以形成折痕;将从所述折叠单元 输送来的所述纸叠载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才反之上,而且通过所述第一 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在所述折痕和所述折叠单元之间的位置 夹持所述纸叠; -使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的辊单元乂人待4几位置移动, 所述待才几位置位于离开所述纸叠端部的位置,并用所述第一辊和所 述第二辊夹持并按压所述纸叠的折痕,然后使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 二辊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从而强化所述折痕;所述折叠辊的 咬入部位置与由所述第 一辊和所述第二辊生成的咬入部位置^皮配 设成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的纸叠载置面扩展开的假想平面上的位置 大约一致。附困说明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例
的立体图2是表示与本发明 一个实施例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 的剖面图3是表示装订处理部的构成例的剖面图4是表示折叠强化单元整体结构的外^见立体图5A、图5B是主要说明支承部结构的模式剖面图6是表示專昆单元的结构例的外^L立体图7是从纸叠的输送地看折叠强化单元的图8是辊单元的有效驱动范围的说明图9是上辊的上下驱动的枳4成结构的第一i兌明图IO是上辊的上下驱动的机械结构的第二说明图11是用于输送向导的上下驱动的驱动结构的第一示意图12是用于输送向导的上下驱动的驱动结构的第二示意图13A 13D是输送向导的上下驱动结构的动作的模式说明图;
图14A 14G是强化辊的形状的示例图;图15是表示纸叠的输送基准面、 一对折叠辊的咬入部(夹部)
以及下辊的上端的各个位置关系的示意图16是表示纸叠输送方向上的驱动控制和辊单元的折痕方向 上的驱动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17是表示纸叠在输送方向上的移动■停止状态、排出输送 传感器的开关状态、辊单元在折痕方向上的移动.停止状态以及静 止位置传感器的开关状态的时间关系的计时图18A、 18B是输送方向驱动控制的第一变形例的动作概念示 意图19A 19D是输送方向驱动控制的第二变形例的动作概念示 意图20是辊单元的折痕方向驱动控制的变形例的动作概念示意
图21A 21C是表示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的结构 和动作概念的模式图22A 22F是表示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的结 构和动作概念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对与本发明相关的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4吏用该纸张 后处理装置的图4象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S兌明。
(1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图1是表示与本实施例相关的图〗象形成装置10的基本构成例 的外观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10由读取原稿的读取部11、以电子 照片形式将读耳又的原稿图<象#:据打印于纸张上的图<象形成部12以 及对打印后的纸张进行整理处理、打孔处理、折叠处理、装订处理 等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等构成。并且,图^f象形成部12上设 置有用于让用户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9。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细节部分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象形成装置10的图^f象形成部12的中央部附近具有感光鼓1, 感光鼓1的周围分别配置有带电单元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 转印单元5A、除电单元5B、分离爪5C以及清洁单元6。而且,除 电单元5B的下游侧i殳置有定影单元8。由这些各个单元大致4安照 下面的顺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首先,由带电单元24吏感光l支1的表面带上相同的电。另一方 面,由读取部11读取的原稿被转换成图像数据,并被输入到曝光 单元3。在曝光单元3中,将与图像数据的电平相适应的激光光束 照射在感光鼓l上,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影。该静电潜影通过 从显影单元4^是供的调色剂进行显影,并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 图像。
另一方面,收纳于纸张收纳部7中的纸张通过多个丰俞送辊,#皮 输送到转印位置(感光鼓1和转印单元5A的间隙)。在转印位置, 通过转印单元5A将调色剂图傳^人感光鼓1转印到纸张上。转印有 调色剂图^f象的纸张通过除电单元5B除去其表面的电荷,通过分离 爪5C与感光鼓1分离。之后,纸张通过中间输送部7B输送,经定 影单元8加热、加压后,调色剂图^f象-故定影在纸张上。完成定影处 理的纸张/人排出部7C #皮排出,并,皮丰命出至纸张后处理装置20。另一方面,感光鼓1在分离爪5C的下游通过清洁单元6除去 残留在其表面上的显影剂,为下一个图像形成做准备。
另夕卜,在进4亍双面打印时,通过丰叙送^各径转换^反7D将表面定 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从通常的排出路径分出,在反向输送部7E 进行回转,使纸张的正反面发生反向。纸张发生反向后,对其反面 进行与单面打印相同的打印处理,然后从排出部7C被输出至纸张 后处理装置20。
纸张后处理装置20除了具有用于整理纸张的整理部(图中未 示出)之外,还包4舌装i丁处J里部30牙口纸叠载置部40。
装订处理部30进4亍下列处理用装订器对乂人图^f象形成部12排 出的打印完毕的多张纸张的中央部进行装订,之后,进行折叠并装 订成册(装订处理)。
经装订处理部30装订处理后的册子^UlT出至纸叠载置部40, 装订成册的册子将一皮最终载置于此。
图3是表示装订处理部30的细节部分构成例的剖面图。
在装订处理部30中,通过一对入口辊3l4妻受乂人图^f象形成部的 排出部7C排出的纸张,并交接给一对中间辊32 。 一对中间辊32 再将该纸张交接给一对出口辊33。 一对出口辊33将该纸张输送至 具有倾斜载置面的直立盘34。纸张的前端朝向直立盘34的倾名牛上 方。
堆纸4几35在直立盘34的下方4寺才几,4妻住乂人直立盘34的倾斜 上方回转落下的纸张的下端。直立盘34的中间-没置有装订器36 (装订单元)。对纸叠进4亍装 订处理(装订)时,调整堆纸机35的位置,以将纸叠应被装订的 位置(纸叠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面对装订器36。
当纸叠被装订器36装订时,堆纸机35下降,直到纸叠应蜂皮压 出折痕的位置(纸叠上下方向的中央,装订器装订的位置)到达折 叠叶片37的前面。
当应一皮压出折痕的位置到达折叠叶片37的前面时,折叠叶片 37的前端37a推冲齐在纸叠^L折叠后应当作为里面的一个面。
折叠叶片37的前进方向的前端配置有一对折叠辊38。经折叠 叶片37推挤后的纸叠被巻入一对折叠辊38的咬入部,在纸叠的中 央部形成折痕。另外,折叠叶片37和一对折叠辊38构成折叠单元。
由一对折叠辊38形成折痕的纸张进而纟皮,lr送至i殳置在其下游
侧的折叠强化单元(fold reinforcing unit等)50。被输送至折叠强化 单元50的纸叠暂时在此停止输送。
折叠强化单元50上i殳置有一对强化辊51 (上辊(第二辊)51a 和下辊(第一辊)51b )。 一对强化辊51在与纸叠的MT送方向垂直 相交的方向(沿着折痕所在的线的方向)上, 一边对折痕施加压力 一边移动,强化折痕。
经折痕强化单元50强化折痕后的纸叠再次开始输送,被一对 排出辊39所牵引,向纸叠载置部40输出,经过装订处理的纸叠(册 子)将^皮载置于纸叠载置部40上。
13与本发明相关的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在于4斤叠强^f匕单元50的结 构、功能以及动作等,下面将对折叠强化单元50的结构、功能以 及动作等进行详细说明。
(2)折叠强化单元的结构、动作
图4是表示折叠强化单元50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图。折叠 强化单元包括强化辊单元60 (下面〗又称为辊单元60)、支承部70 以及马区动部80。
辊单元60具有一对强化辊51,以该一对强化辊51夹持从位于 上游的 一对折叠辊38 4,出的纸叠的4斤痕,只十该折痕施加压力,并 沿着4斤痕移动,乂人而强^b4斤痕。
支^义部70支7"R辊单元60,以-使所述辊单元60能够在折痕方向 上滑动,同时所述支7 义部70包4舌纸叠的夹持部4牛和4斤叠强〗匕单元 50整体的结构部件等。
马区动部80具有马区动电动才几81,通过该马区动电动才几81沿4斤痕马区 动寿昆单元60。
在上述的辊单元60、支承部70以及驱动部80中,首先利用图 4和图5A、 5B对支承部7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A、 5B是主要说 明支承部70的结构的模式剖面图。图5A是辊单元60位于静止位 置(待机位置图4中左端的位置)时的剖面图,图5B是辊单元 60移动(强化折痕)时的剖面图。
支7 义部70具有支架71,支架71包4舌顶^反711、左右侧一反 712a,712b、底板713、内板714和紙叠载置台(第一夹持板)715 (参考图5A、图5B等)等。顶板711上设置有向其长边方向延伸的支7fc孔711a。
而且,两侧才反712a,712b之间i殳置有用于支7 义辊单元60的支7 义 轴75、剖面呈L字形的豸命送向导72以及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驱动车# 送向导72的驱动轴(参考图5A、图5B等)等。
从输送向导72的底板(第二夹持板)72a延伸出由薄膜状的聚 对苯二曱酸乙二脂(PET)等树脂材料形成的带状可挠性部件(第 二可挠性部件)73。从纸叠载置台(第一夹持板)715也延伸出同 才羊的可挠性部件(第一可挠性部件)74。
此外,由纸叠载置台(第一夹持板)715、可挠性部件(第一 可挠性部件)74、输送向导72的底板(第二夹持板)72a以及可挠 性部件(第二可挠性部件)73构成夹持部。
如图5A、图5B所示,纸叠100的折痕100a被夹持在可挠性 部件73、 74之间,通过可挠性部件73、 74一皮一对强化辊51 (上辊 51a以及下辊51b)施加压力,乂人而折痕净皮强化。通过可挠性部件 73、 74可以防止在折痕及其附近产生伤痕或褶皱。
可挠性部件73、 74的前端部i殳置有切口部73a、 74b。这些切 口部73a、 74b设置在与折痕的装订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防止 可挠性部件73、 74因装订器而受到损伤。
如下文所述,辊单元6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贯通支承轴75的贯 通孔61。而且,辊单元6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保持姿势的支承辊62, 支承辊62沿着设置在顶板711上的支承孑L 711a移动。辊单元60的位置(除了移动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和3轴的姿 势由所述支7 义轴75和贯通孔61以及支岸义孔711a和支7 义辊62所控 制,并且在辊单元60的移动中也被固定地保持。
下面对辊单元60的结构进4亍i兌明。图6是表示辊单元的结构 例的外观立体图,是从纸叠的输送来源方向(与图4相反的方向) 看的图。
辊单元60是内置有一对强化辊51的单元,包括位于下部且设 有贯通孔61的单元支承部63和固定于单元支7 义部63上部的单元 支架67。
单元支架67由具有中空部的上部支架67a和同4羊具有中空部 的下吾卩支架67b通过支架才反67c固定结合而成。
另外,辊单元60具有上连4妄部件(第二连4妻部件)65和下连 才妻部件(第一连"t妄部件)66,两者通过弹簧68弹簧连"^妾。弹簧68 的一端4妻合于上连才妄部件65的钩孔65b,弹簧68的另一端冲妻合于 下连4妻部件66的切口部66b。图6表示弹簧68的另一端与切口部 66b脱离的自由状态的弹簧68, ^旦实际上在弹簧68的另一端与切 口部66b 4妻合的状态下,上连4姿部件65和下连4妄部件66之间 一皮施 加了弹簧68的^立力。
下部支架67b的中空部中收容了一对强化辊51之一的下辊 51b。下辊51b被轴支承,以使所述下辊51b能够围绕固定在下部 支架67b上的下辊轴(图中未示出)自由旋转。
下连4妻部件66通过固定在下部支架67b上的下连4妻轴66a(参 考图4)旋转自如地结合于下部支架67b的侧面。上部支架67a的中空部中收容了一对强化辊51之一的上辊 51a。上4昆51a蜂皮轴支4义,以4吏所述上4昆51a能够围绕固定在上连 才妻部件65 (不是上部支架67a)上的上辊轴(图中未示出)自由旋转。
下辊51b的旋转轴(下辊轴)固定在下部支架67a上(即,固 定于单元支架67上),即使辊单元60移动,下辊51b的位置在上 下方向上也不发生变化。下辊51b的上端位置一皮调整到与可挠性部 件74的位置相同,当辊单元60移动时,下辊51b—边与可挠性部 件74的下表面4妻触, 一边旋转。
另一方面,上辊51a的上辊轴固定在上连4妄部件65上。当辊 单元60离开,争止位置开始移动时,上连4妻部件65被弹簧68所牵 引,开始在下方围绕上连4妄轴65a旋转。通过该;旋转,;旋转自如地 安装在上连纟妄部件65上的上辊51a开始下降,移动到和下辊51b 接触的位置。由弹簧68的拉力引起的按压力在上辊51a和下辊51b 之间相互作用。实际上,由于上辊51a和下辊51b之间通过可挠性 部件73、 74夹持有纸叠,因此纸叠的折痕通过上辊51a和下辊51b 之间的按压力得到强化。
下面3于马区动部80的结构进4亍i兌明。图7是马区动部80的构成和 结构例的示意图。图7是乂人纸叠的输送地看输送来源方向的图,图 7还一并示出了位于4争止位置的辊单元60和一对折叠辊38以及一 对折叠辊38的驱动机构。而为了便于说明,支承部70的结构部件 部分在图示中省略。
驱动部80具有作为4斤叠强化单元50的唯一驱动源的驱动电动 才几81 。驱动电动才几81是直流电动才几,能够乂人外部控制S走转方向和 旋转速度。驱动电动4几81产生的驱动力通过电动4几带82传送至滑豸仑83, 然后从滑轮83的齿轮83通过齿轮84、齿轮85传送至驱动侧滑轮 86a。另 一方面,单元驱动带87在驱动侧滑4仑86a和/人动侧滑4仑86b 之间4立伸。单元驱动带87由于驱动电动才几81产生的驱动力在驱动 侧滑4仑86a和乂人动侧滑4仑86b之间移动。
单元驱动带87的表面形成有齿条,通过〗吏该齿条和:没置于辊 单元60下部的嵌合部63a (参考图6 )的齿相嵌合,能够〗吏辊单元 60在4斤痕方向上确确实实;也移动,而非滑动。通过逆寿争马区动电动才几 81的旋转方向,单元驱动带87的移动方向可以发生变更,并且能 够^f吏4S单元4主复移动。
通过驱动电动机81的旋转控制,能够控制单元驱动带87的移 动量禾口移动速度、即4昆单元60的移动量和移动速度。马区动电动才几 81的旋转量和旋转速度根据从配设在驱动电动机81附近的编码器 传感器88输出的脉沖信号串来检测,并基于检测出的旋转量和旋 转速度来进行驱动电动机81的旋转控制。
马区动电动才几81可以由月永冲电动才几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通过计算从驱动电动机81直接输出的脉沖来检测旋转速度。
图8是表示辊单元60的有效驱动范围和可处理最大纸张尺寸 (例如A3尺寸)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辊单 元60的静止位置设定在对可处理最大尺寸的纸叠都不会发生干涉 的位置上。另一方面,距离辊单元60的静止位置最远的位置设定 在一,于强^^昆51的咬入部不越过可处理最大尺寸的纸叠的端部这 一范围内的最远位置。辊单元60离开省争止位置开始移动, 一边强化折痕一边沿着4斤 痕移动,然后暂时停止在与纸叠的静止位置相反侧的端部。之后, 继续一边强^^斤痕, 一边在回^各上移动,并回到^争止^立置。
暂时停止在与纸叠的静止位置相反侧的端部位置才艮据纸张尺 寸而有所不同,暂时停止的位置根据纸张尺寸的信息来决定。
在折叠强化单元50中,除了辊单元60在折痕方向上的移动, 还进行上辊51a在辊单元60内部的上下驱动以及输送向导72的上 下驱动,这些上下驱动的驱动源都是驱动电动机81。也就是说,折 叠强化单元50中的驱动动作都是由单一的驱动电动机81进行的。 下面针对上辊51a的上下驱动的机械结构和输送向导72的上下驱 动的枳4成结构依次进^S兌明。
图9和图10是上辊51a的上下驱动的才几械结构的说明图。如 前文所述,辊单元60的上连4妄部件65和下连4妻部件66在距离各 自的旋转轴(65a、 66a)最远的位置通过弹簧68弹簧连接。而且, 下连接部件66上设有能够旋转自如的导辊66c (参考图4等)。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支^R部70具有剖面呈L字形的导4九 77。导4九77具有在,争止4立置的附近倾杀牛的倾杀牛部77a,倾杀牛部77a 以外的部分与纸叠的折痕方向平行。
如图IO所示,当辊单元60净皮驱动带87驱动离开静止位置时, 不久后导寿昆66c ,尤会与导4九77的倾杀+部77a的底面4妄触。然后, 导辊66c将沿着倾斜部77a的底面下降。伴随着导辊66c的下降, 下连4妻部4牛66以下连4妻轴66a为中心,沿图10中的逆时4十方向S走 转。而且,上连^妻部件65也#皮弹簧68所牵引,以上连4妻轴65a为 中心沿逆时4十方向》走转。这才羊,在寿昆单元60在倾4+部77a上移动 的期间,位于上连接轴65a和弹簧68的钩孔65b之间的上辊51a徐徐下降,上辊51a和下辊51b之间的间隔渐行渐近。然后,上辊 51a和下辊51b在倾斜部77a终结的区域附近相4妄触。此时,互相 4安压的压力(4要压)在上辊51a和下辊51b之间作用。该4妄压力是 由弹簧68的4立力而引起的。
在导轨77的7K平区域(即有效驱动区域)上,上辊51a和下 辊51b—边维持上述按压, 一边对纸叠的折痕施加压力,强化折痕。
下面对输送向导72的上下驱动的机械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A 所示,当辊单元60位于l争止位置时,丰叙送向导72一皮向上抬起,/人 车lr送向导72的底才反72a和纸叠载置台715之间的开口部^T送纸叠 100。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当辊单元60在有效移动范围内移 动,进4于强化折痕动作时,输送向导72下降并夹持纸叠。
图11和图12是用于输送向导72的上下驱动的驱动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输送向导72和一对4斤叠辊38之间配"i殳 有用于^T送向导72的上下驱动的驱动轴76。驱动轴76的静止位置 一侧的一端上固定有凸4仑部4牛761。
如图12所示,凸轮部件761包括形成扭曲板部件形状的扭曲 部761a、与4丑曲吾卩761a片目连的7jc平吾p 761c以及^立于7jc平部761c 沖目K则的前端部761b。
而且,在凸轮部件761的更接近静止位置一侧的前端,杆部件 762固定于驱动轴76上。杆部件762的前端部i殳置有长孔762b, 固定于输送向导72的端部上的杆辊762a能够滑动地一皮插入该长孔 762b内。另外,在输送向导72的端部固定有轴岸义部件722,该轴7 义部件 722氺皮插入形成于辊单元60的单元支架67上的长孔722a内,并且 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另一方面,输送向导72的底板72a的静止位置一侧的端部和 支架71的底板713之间通过输送向导弹簧721弹簧连接,通过输 送向导弹簧721的拉力将输送向导72牵引到下方(底板713的方 向)。
下面利用图13A-图13D,只于这些驱动结构的动作进4亍i兌明。
图13A和图13B是辊单元60离开静止位置移动、即进行强化 折痕动作的状态示意图。
图13A是表示固定在驱动轴76上的凸4仑部件761和4#送向导 支承台67d的位置关系的图。辊单元60具有从单元支架67水平延 伸出来的输送向导支承台67d (参考图11、图6),当辊单元60离 开静止位置时,凸库仑部件761和输送向导支7fc台67d位于分开的位 置,互不干扰。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在进行强化折痕动作时,输送向导 72由于输送向导弹簧721的拉力^皮牵引到下方,输送向导72的底 板72a (以及可挠性部件73)处于夹持纸叠(省略图示)且被纸叠 载置台715 (以及可挠性部件74) 4安压的状态。
此时,固定在输送向导72上的轴承部件722和杆辊762a也被 牵引到下方,由此杆部件762的前端处于稍孩£朝下且停止的状态。 而且,如图13A所示,凸轮部件761的前端部761b在平行于辊单 元60的llT送向导支7K台67d的位置处4亭止。当辊单元60到达静止位置的相反侧,并且之后再次回到静止
位置的附近时,辊单元60的输送向导支承台67d初次与凸轮部件 761的前端部761b的下表面4妻触。
然后,当辊单元60再次移动到,争止位置一侧时,iir送向导支 7 义台67d —边在凸4仑部件761的扭曲部761a的下表面上滑动一边 移动。此时,由于扭曲部761a的弯曲对凸轮部件761产生了向上 的力,并JU吏固定在凸4仑部件761上的驱动轴76旋转(在图13C 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伴随着驱动轴76的^走转,杆部件762也在相同方向上S走转, 并且牙干吾M牛762的前端上升。这才羊,4翁入斥干吾M牛762的长孑L 762b 内的才干4昆762a净皮向上牵引,固定在牙干4昆762a上的车命送向导72也 一边反抗^T送向导弹簧721的4立力一边向上方移动。
当辊单元60完全回到静止位置时,辊单元60的输送向导支承 台67d穿过凸4仑部件761的^丑曲部761a到达水平部761c,并在此 停止。
由于输送向导弹簧721的拉力, 一个向下移动的力作用于输送 向导72。但是,在l争止^立置上,由于凸4仑部4牛761的7^平部761c 置于输送向导支承台67d的上表面,所以无法向下方移动。因此, 马区动轴76以及杆部件762处于#皮禁止沿顺时4十方向^走转的状态, 杆辊762a以及固定于其上的^T送向导72无法向下方移动。
由此,当辊单元60位于静止位置时,输送向导72以及可挠性 部件73纟皮保持在纟皮向上抬起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已经^皮强化折痕的纸叠由于一对折叠辊38的 旋转而被推出,并被输送至纸叠载置部40。另外,此后将要被强化折痕的纸叠在这种状态下被输送,以使折痕位于可挠性部件73、 74 之间的^f立置。
为了强化折痕,当辊单元60离开静止位置时,上述动作变成 相反的动作。当辊单元60开始离开静止位置时,辊单元60的输送 向导支7 c台67d 乂人凸4仑部^牛761的水平部761c移动到:扭曲部761a 的位置。由输送向导弹簧721的拉力引起的顺时针方向的力作用于 马区动轴76,在專lr送向导支7 义台67d在4丑曲部761a的弯曲部上移动 的期间,所述驱动轴76沿顺时针方向徐徐旋转。伴随于此,杆部 件762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杆辊762a、轴7R部件722以及固定 于这些部件上的输送向导72逐渐下降。最终,输送向导72的底板 72a和可挠性部件73到达纸叠的位置,在用,叙送向导弹簧721的拉— 力按压纸叠的阶段停止下降的动作。
至此,对辊单元60沿着纸叠的折痕在横向上的移动、上辊51a 在辊单元60内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输送向导72的上下方向的 移动进行了说明,对这些移动进行整理,概括如下。
(a)当辊单元60位于静止位置时,输送向导72和上侧的可 挠性部件73 #皮向上抬起。而且,辊单元60内部的上寿昆51a也一皮向 上抬起。
纸叠载置台715和下侧的可才克性部件74的上下方向上的4立置 大致与一对4斤叠辊38的咬入部的位置相同,并且与4昆单元60的移 动无关,通常是固定的。同样的,辊单元60内部的下辊51b的上 下方向上的位置也与辊单元60的移动无关,通常是固定的,并且 下辊51b的上端位置被设定在大致与下侧的可挠性部件74相同的 位置。(b) 当4昆单元60 4立于静止4立置时,通过一对4斤叠寿昆38的咬 入部输送纸叠,当折痕到达可挠性部件73、 74之间时,纸叠的输 送一皮暂时4亭止。
(c) ^J:匕,马区^/电云力才几81寻皮马区云力,寿昆,iL 60 itii,it马区i力 带87开始横向的移动,开始离开静止位置。
(d) 当辊单元60离开,争止位置时,输送向导72和上侧的可 挠性部件73下降,通过输送向导72的底板72a从上按压纸叠。(图 13A-图13D的动作)。按压力是由输送向导弹簧721的拉力引起的 力。输送向导72的下降动作在辊单元60到达有效驱动范围之前完 成,并且处于纸叠的折痕被上下的可挠性部件73、 74夹持的状态。
(e) 另一方面,当辊单元60离开l争止位置时,辊单元60内 部的上寿昆51a也开始下降。然后,4安压已经完成下降动〗乍的上侧可 挠性部件73的上表面(图IO的动作)。此时,下侧可挠性部件74 的下表面上有下辊51b,上下的可挠性部件73、 74纟皮上辊51a和下 辊51b按压。该按压力是由辊单元60内部的弹簧68的拉力引起的。
(f) 此后,辊单元60随着单元驱动带87的移动而移动。当辊 单元60到达纸叠的位置时,上辊51a通过上侧可挠性部件73与纸 叠冲妻触, 一边4要压纸叠的4斤痕, 一边沿着4斤痕移动。当4昆单元60 到达4争止位置相反侧的端部时,单元驱动带87的移动发生逆转, 一边按压纸叠的折痕, 一边沿着折痕在回^各上移动。并最终回到静 止位置。
如上所述,在与本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中,由于通 过上下的可挠性部件73、 74用一对强化辊51来夹持纸叠,所以不 会在纸叠的端部发生巻纸的情况。而且,由于一对强化寿昆51不与 折痕直4妻接触,因此不会使折痕上产生褶皱或伤痕。此外,由于i殳置了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驱动的输送向导72,并且 通过l命送向导72 ^十纸叠施加压力4安压纸叠的结构,因此即4吏一对 强化辊51沿着折痕移动,纸叠也不会纟黄向偏移。
以前,为了防止纸叠的横向偏移,提出了在纸叠的端部设置固 定部件(止动部件)的结构等,^f旦是这样的固定部件必须才艮据纸张 的尺寸变更其位置,很是不便。
针对于此,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i殳置了通过输送向导72按 压纸叠的结构,所述输送向导72的宽度充分覆盖最大尺寸纸张(例 如A3尺寸)的宽度,因此,不管纸张的尺寸有多大,诸p能防止纸 叠的一黄向^扁移。
此外,在与本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中,设置了具有 进一步按压输送向导72的输送导辊64的结构。如图6等所示,输 送导辊64安装在辊单元60的上连接部件65上。当辊单元60离开 静止位置时,该llT送导辊64和上辊51a —才羊下降,,人上4要压输送 向导72的底板72a (参考图5A、 5B )。输送导辊64的下降通过和 上辊51a的下降相同的才几械结构来实现。输送向导72除了受到输 送向导弹簧721的^立力,还,皮输送导辊64 4安压,对防止纸叠的沖黄 向偏移进4亍强化。
在此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在本实施例中,辊单元60的4黄向移 动、辊单元60内部的上辊51a (以及输送导辊64)的上下方向移 动以及^T送向导72的上下方向移动这三个独立的移动不是由独立 的多个驱动源实it见的,而是〗又由单一的驱动源即驱动电动才几81实 现的。这样,减少了驱动电动机的数量,有助于低成本化和低电力 化。而且,若用多个驱动电动机实现各个独立的移动,需要将相互 的移动同步化,这样控制电^各也就变复杂了 。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用单一的驱动电动才几81来实i见各个移动,因此也就不需要马区动 电动才几之间的同步^空制电^各了 。
(3 ) —对强化辊及其附近的形状、结构
一直以来, 一对强化辊的各辊通常是正圆形。但是,用一对正 圓形的辊进行折痕强化时, 一旦在咬入部产生褶皱,由于消除该褶 皱的部分不在咬入部,有时褶铍会渐渐变大,并且连续产生,强化 处理结束时会变成4艮大的褶皱甚至损坏纸张。在本实施例中,通过
将可挠性部件73、 74介于纸叠和一对强化辊51之间来防止褶皱的 产生,但即使这样仍要考虑会产生褶皱的情况。
而且,强化处理产生的压力通过点(狭小的部分)来施加比通 过面来施加更有效果。
因此,在与本实施例相关的一对强^f匕4昆51中,其形^1犬不是纯 正圓形,而是多边形。图14A-图14C是多边形的一对强化辊51中 一个辊的形状的示例图(也参考图6中一对强化辊51的形状)。通 过将辊的形状i殳为多边形,减少了褶皱的产生,而且,由于以多边 形的角给折痕施加强压,所以更优效果的折痕强化成为可能。另夕卜, 虽然多边形的边凄t不必特别限定,但^人不损坏辊的^走转移动功能的 见点来看,最好是不少于六边的多边形。
此外,如图14D所示,可以设置在辊的表面形成平行于旋转轴 的多个凹槽的结构。产生的褶皱在凹槽部消除,可以防止连续褶铍 的产生。
另外,如图14E所示,也可以设置在辊的表面形成相对于旋转 轴倾斜的多个凹槽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F所示,当形成 凹槽,以使具有相同倾斜度的凹槽的辊,其凹槽在咬入部相互交叉时,如图14G所示,常常产生以点(狭小的部分)持续施压的效果,能够更强力度的强化折痕。在构成一对辊的两个辊中,将一个辊i殳定为如图14A 图14E 所示的形状,将另一个辊的形状设定为正圆形,也能获得大致相同 的效果。另夕卜,如图6等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辊51b的输送方向的 前后i殳有向导部件69。向导部件69通过弯曲才反部件而形成,具有 水平部和倾杀牛部。水平部配i殳在下辊51 b的附近,下辊51 b的上端部和水平部一皮调整到相同的高度。倾名牛部/人水平部向下倾杀牛延伸。如上所述,即使辊单元60移动,下辊51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也常常是固定的。然后,所述下辊51b的位置一皮调整,以沿着下侧 可挠性部件74的下表面移动。但是,当可挠性部件73、 74或纸叠 的端部由于可挠性部件73、 74的自重或纸叠的自重而垂下时,这 些端部会石並到^f氐于下4昆51b的上端部的下方部^立,会产生可挠性部 件73、 74或纸叠的端部因下辊51b的移动而巻起的问题。这样的 问题在辊单元60的上下的位置调整以及可挠性部件73、 74或纸叠 载置台715的上下的位置调整不充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与本实施例相关的向导部件69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设 置的,即〗吏在可4克性部4牛73、 74或纸叠的端部因下垂等而/人下寿昆 51b的上端部的高度偏离时,也能够通过向导部件69的倾斜部将可 挠性部件73、 74或纸叠的端部确确实实地导向下辊51b的上端部, 即一对强化辊51的咬入部。图15是表示纸叠的输送基准面S (纸叠载置台715的上表面) 和 一对4斤叠辊38的咬入部38a以及下辊51 b的上端的各个位置关系的图。纸叠的输送基准面S由虚线表示。27通过将纸叠的输送基准面S与一对折叠辊38的咬入部38a — 致,并且与下辊51b的上端一致,纸叠的顺畅输送成为可能。另夕卜, 由于自身重力,纸叠多少会向下垂,因此输送基准面可以相应地低 于一对4斤叠辊38的咬入部38a。同理,下辊51b的上端可以多少<氐于丰俞送基准面S。(4 )驱动控制下面,对纸叠的输送方向上的驱动控制和辊单元60的折痕方 向上(与纸叠的输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的驱动控制进行说明。纸叠的输送方向上的驱动通过使一对折叠辊38旋转的折叠辊 电动机(图中未示出)来进行。通过控制折叠辊电动机的旋转开始、 停止以及旋转量,来进行对纸叠的输送方向上的移动开始、移动停 止的时才几和移动量等的控制。纸叠的输送方向上的驱动控制利用了排出输送传感器Sl的开 关信息。例如,如图15所示,排出输送传感器S1由设置在输送基 准面S上的杆Sla、遮光板Slb以及光传感器Slc构成。在纸叠载置台715上没有纸叠的状态下,杆Sla直立着,连才妄 于杆Sla的遮光板Slb遮断光传感器Slc内的光路。该状态为排出 输送传感器S1的关闭状态。当纸叠的前端部通过4干Sla时,杆Sla 倒向输送方向,由此,遮光板Slb从光传感器Slc内的光^各中脱离。 该状态为排出输送传感器Sl的开启状态。当纸叠的折痕强化处理 结束时,纸叠进一步向,#送方向移动,当纸叠的后端部通过杆Sla 的位置时,杆Sla回到直立的状态,排出输送传感器Sl再次回到 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关于辊单元60的折痕方向上的驱动,通过控制驱动电动4几81的凝匸转开始、停止以及S走转量,来进^亍对辊单元60的 移动开始、移动4亭止的时才几和移动量以及移动速度等的控制。辊单元60的驱动控制利用了静止位置传感器S2的开关信息。 例如,如图15所示,静止位置传感器S2由设定在静止位置的位置 上的光传感器S2a和设置在辊单元60的下部的遮光板S2b构成。当辊单元60位于静止位置的位置时,遮光板S2b遮断光传感 器S2a的光^各。该状态为,争止位置传感器S2的开启状态。当4昆单 元60离开,争止^立置时,由于遮光^反S2b也和4昆单元60 —起移动, 因此光传感器S2a的光蹈^皮打开。该状态为l争止位置传感器S2的 关闭状态。图16是表示纸叠的输送方向上的驱动控制和辊单元60的折痕 方向上的驱动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纸叠在输送方向上的移动.停止状态、排出输送 传感器Sl的开关状态、辊单元60在4斤痕方向上的移动.停止状态 以及静止位置传感器S2的开关状态的时间关系的计时图。首先,在图16的步骤ST1中,纸叠向输送方向移动,被输送 到折叠强化单元50。然后,判定纸叠的前端部是否到达了排出输送 传感器Sl的位置(步骤ST2)。该判定通过排出输送传感器Sl从 关闭变为开启来判定。进而判定纸叠的前端部是否乂人排出丰叙送传感 器S1的位置移动了指定量L1 (步骤ST3 )。该判定根据折叠辊电动 机的编码器(图中未示出)的脉冲数等来判定。当纸叠的前端部、即折痕从排出输送传感器Sl的位置被输送了指定量L1时,纸叠在输送方向上的移动停止(步骤ST4)。与此 同时,辊单元60从静止位置的移动(去路)开始(步骤ST5)。辊单元60 乂人静止位置稍一移动,该4亍为就一皮请争止位置传感器 S2冲企测出来,-狰止位置传感器S2由开启变为关闭(步艰《ST6)。辊单元60继续移动,当乂人^争止位置传感器S2关闭的位置移动 了指定量L2时(静止位置的相反侧),停止移动(步骤ST7、步骤 ST8 )。该移动量L2根据驱动电动机81的编码器的脉沖数等求出。当辊单元60停止在静止位置的相反侧时,用适当的计算器计 算4亭止时间,当停止时间经过指定时间Tl时(步-骤ST9),辊单元 60开始向相反方向(回^各)移动(步驶《ST10)。当辊单元60 4妻近,争止位置时,通过4争止位置传感器S2的位置, -青争止位置传感器S2由关闭变为开启(步骤STll的YES)。然后, 当移动了指定量L3时(步骤ST12的YES ),辊单元60的移动停 止(步艰《ST13)。在这个阶l殳,折痕强化处理结束,纸叠/人折叠强 化单元50被排出(步骤ST14 )。以上是纸叠的输送方向上的驱动控制以及辊单元60的折痕方 向上的驱动控制的基本处理流程。下面对上述基本控制的变形例进 行说明。(5)输送方向驱动控制的第一变形例图18A、图18B是输送方向驱动控制的第一变形例的概念的示 意图。如上所述,停止输送纸叠的位置设定在纸叠的前端通过排出 输送传感器S1后被输送了指定距离L1的位置上(图16的步骤ST2、ST3、 ST4)。排出输送传感器S1的通过由杆Sla从直立状态被推倒 来才企测。更具体地说,当杆Sla从直立状态旋转了倾斜角e时,才企 测排出输送传感器S1由关闭变为开启。但是,当纸叠的厚度A、 B不同时,如图18A、 B举例所示, 形成相同倾斜角^的纸叠的前端位置相差AL。因此,纸叠的停止 位置也相差AL。输送距离Ll被预先设定,以使纸叠的前端(即折 痕)位于强化辊宽度内的期望位置(例如辊宽的中心位置)。但是, 由于纸叠厚度的不同,折痕未必会停止在期望位置上。因此,在第一变形例中,根据纸叠的厚度信息,改变输送距离 L1,以使折痕常常停止在强化辊宽度内的期望位置上。具体来i兌,当纸叠变厚时,与薄纸叠相比,在前端部更靠近强 化辊的位置检测前端部的通过。因此,通过将厚纸叠的输送距离设 定为短于薄纸叠的送距离,可以固定前端部的4亭止位置。纸叠的厚度信息可以从装订处理的纸张张数预先估计。而且, 在包含有不同厚度的纸张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纸张的种类信息及 其张数来估计纸张的厚度。可以事先将这些厚度信息和输送距离Ll 的对应关系保存在适当的存储器中, 一艮据由操作部9等输入的张数 信息和纸张种类信息,选纟奪最佳的输送距离Ll。根据第一变形例,即使在纸叠厚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常常使 纸叠的折痕停止在最佳位置上,因此可以实现更优化的折痕强化动作。(6)输送方向驱动控制的第二变形例第二变形例是特别在纸叠的厚度很薄时的有效处理。在用装订 器装订纸张张数为两三张的薄纸叠时,在折痕部分上,装订器的厚 度厚于纸叠自身的厚度。对这种薄纸叠进行折叠强化处理时,强化辊的表面因装订器而 7"R受负荷。当在装订器的位置(即纸叠前端的折痕位置)和强化辊 的位置常常相同的位置关系下长时间进4亍折叠强化处理时,由于负 荷集中于强化辊的一个地方,因此有时强化辊的表面会因装订器而 受到损伤。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在第二变形例中,进行将折痕的停止位置 有意识地分散在强化辊宽度的指定范围内的处理。如图19A所示,例如,对于第一份纸叠,设定输送距离L1(L^ ), 以使折痕到达强化辊的端侧,然后对第二份纸叠进行折叠强化处理 时,将输送距离Ll设定的稍长一些(Ll2)。由此,使折痕的停止 位置依次在强化辊的指定宽度内变化,分散装订器带来的负荷,而 非集中在一个地方。输送距离Ll的分散方法不用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9B所示, 可以使输送距离Ll在强化辊的指定宽度内呈锯齿形变化,如图19C 所示,也可以4吏其呈三角波形变化。此夕卜,如图19D所示,还可以 使其从第一份到第2n份呈三角波形变化,以后呈锯齿形变化。此外,可以将进行折痕强化处理时的输送距离Ll的最近的值 保存在适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在4妻下来进行折痕强化处理的时 候,将保存的输送距离Ll作为初始值,由此增加或减少输送距离 Ll。通过这种处理,无需考虑电源关闭等中断因素,都可以将折痕 的停止位置均匀分散在强化辊的指定宽度内。另夕卜,第二变形例不必在纸叠很厚时进行,可以根据装订的纸 张张数或纸张种类来判定是否进行第二变形例的处理。
(7) 4斤痕方向-驱动的变形例
本变形例是关于辊单元60的折痕方向上的驱动控制的变形例。
本变形例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由装订器带来的影响,也是在纸叠4艮 薄时的有岁丈处理。
如上所述,对于纸张^t量4艮少的纸叠,相对于纸叠自身的厚度, 不能忽一见装订器的厚度,并且折痕方向上的驱动也开始受到装订器
的影响。例如,当一对强化辊51 *接触到装订器时,会纟会纸叠带来 沖击,会使纸叠产生一黄向偏移,或者产生褶皱。而且, 一对强化辊 51自身也会因装订器而表面受损。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进行如下的速度控制, 当辊单元60靠近装订器的附近(包括装订器端部的指定范围)时, 从标准速度(第一速度)减小移动速度,以慢于标准速度的速度(第 二速度)在装订器上移动,当通过装订器时,加速并回到标准速度。 一对强化辊51接触到并通过装订器的期间由于是低速移动,因此 带给纸叠的沖击得到緩和。而且,与高速在装订器上移动的情形相 比,减小了一对强化辊51因装订器而遭受的损伤。
此外,当辊单元60靠近装订器的附近,并且将移动速度从标 准速度(第一速度)减到第二速度后,可以在一对强化辊51接触 到装订器的端部后马上回到标准速度,而不是以较慢的速度(第二 速度)在整个装订器上移动。由于装订器带来的影响在一对强化辊 51接触到装订器的端部时最大,因此通过这种速度控制,也可以緩 和带纟会纸叠的沖击,而且也可以减d、一对强化辊51因装订器而遭 受的损伤。而且,与以较慢的速度(第二速度)在整个装订器上移动的情形相比,这种速度控制方法可以缩短强化辊的总体移动时间。
在与本实施例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由于装订器的位置
与纸张尺寸无关常常是固定的,因此可以根据辊单元60的位置信 息来决定减速和力口速的时才几。
另外,即使在装订器的位置由于纸张尺寸而有所不同的情况 下,通过获取纸张尺寸的信息,能够指定装订器的位置,因此,同 才羊可以决定4昆单元60的减速和力o速的时才几。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当纸叠很厚时,由于装订器的影响变小, 因此本实施例也不必在纸叠很厚时进行,可以才艮据装订的纸张张数 或纸张种类来判定是否进行本实施例的处理。
而且,可以根据纸叠的厚度设定通过装订器上时的速度(第二 速度)。例如,纸叠很厚时,将通过装订器上时的速度设定为接近 标准速度,而纸叠很薄时,将通过装订器上时的速度和标准速度之 间的差设定得大一些。
在纸叠很厚时,由于因装订器遭受的损伤较小,因此以与标准 速度相同或者相近的速度在装订器上移动也无妨,可以缩短处理时间。
此外,也可以在4妄近装订器处暂时^f吏辊单元60 4亭止,然后加 速并回到々示准速度。
(8)与其他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
图21A 图21C是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a的结 构才莫式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的结构为用由上辊51a和下辊51b构成的一对强化辊51从上夹持纸叠来强化 折痕。而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a的结构为通过一个 强化辊113对折痕进行强化。
折痕强化单元50a包括辊单元110;支承轴120,用于支承 辊单元110,以-使所述辊单元110能在4斤痕方向上滑动;载置台122, 用于载置纸叠100;上面向导121,用于乂人上方4要压豸#送至载置台 122上的纸叠100;以及纸张向导123,用于引导纸叠的输送。
如图21A所示,载置台122的形状从纸叠100的输送地看,大 致呈梯形,纸叠100的搬入区域稍低于其两端的载置台支承部122a、 122b,呈下沉形状。载置台122由金属或硬质树脂等硬质材料构成。
上面向导121是由橡胶等形成的带状弹性部件,其两端被载置 台支承台(支承板)122a、 122b以指定的张力固定,当辊单元110 位于静止位置(图21A等中的左侧位置)时,保持水平状态。
纸张向导123是由诸如苯二曱酸乙二脂(PET)等树脂材料形 成的薄膜形部件。为使纸叠100的搬入顺畅地进行,所述纸张向导 123具有4甫i殳于上方的向导阀门123a。纸张向导123附着于上面向 导121的下表面的多个i也方。
辊单元110包括支架111、压缩弹簧112和强化辊113。
支架111的上部设有用于贯通支寿义轴120的贯通孔,通过图中 未显示的驱动才几构,能够在支岸义轴120的轴方向上滑动。
强化辊113能够围绕辊轴(图中未示出)自由旋转,所述辊轴 相7于于支架111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压缩弹簧112的一端固定在支架111的上部,另一端固定于寿昆
轴。由于压缩弹簧112的弹性,强化辊113上作用有向下的按压力。
和第一实施例一样,纸叠净皮折叠叶片37塞入一对折叠辊38的 咬入部,形成折痕。其后,通过一对折叠辊38的S走转,纸叠的折 痕被输送至强化辊113的大致中央部,并停止。
然后,4吏4昆单元110在4斤痕方向上移动。强〗匕一昆113—边在上 面向导121之上S走转, 一边开始移动,当通过载置台支岸义部122a 时,由于压缩弹簧112的弹性而下降,并^f吏上面向导121向下方弯 曲,以压缩弹簧112的弹力来4姿压纸叠(参考图21C)。另外,乂人上 面向导121会产生要回到水平位置的向上的弹力,则选定压缩弹簧 112,所述压缩弹簧112具有能够对抗该弹力能以足够大的力量向下 按压的弹力。
由于上面向导121由才象月交等弹性才才并牛形成,因此强4匕4昆113可 以在上面向导121的上表面上移动,而不是滑动,并且可以通过压 缩弹簧112的弹力进行稳定的折痕强化处理。而且,对于强化辊113 的总体移动范围,强化辊113和纸叠100之间有上面向导121介入, 因此不会在纸叠的端部发生巻纸现象。此外,由于强化辊113不与 纸叠100直4^接触,因此也不会在折痕附近产生褶皱或伤痕。
如图21A的扩大图所示,可以在上面向导121的上表面形成齿 条,在强化辊113的外圏形成小齿轮。通过齿条和小齿轮结构,上 面向导121和强化辊113之间的滑动得以降4氐,强化辊的稳定移动 成为可能。此外,由于强化辊113以针点(狭小的部分)按压上面 向导121,因此能以更大的压力强化折痕。
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纸叠的通过路径,需要设置使输送 向导72和可挠性部件73上下的机构以及4吏上辊51a上下的才几构,而在第二实施例中不需要这些机构,可以以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折痕
处理。而且,不会产生由输送向导72或上辊51a的上下移动引发 的噪音。
图22A 图22F是表示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b 的结构模式图,特别重点示出了载置台130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 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b和第二实施例一样,用一个强化辊113强 化折痕。基本的结构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和第二实施例的差异 在于载置台130的上表面形状。因此,下面针对载置台130的上表 面形^)犬进^f亍重点-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未使用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上面向导 121。因此,当强化辊113越过纸叠100A,B的端部时,可能会有将 纸叠巻起,给纸叠造成损伤的危险。
因此,在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折叠强化单元50b中,设置了如 下结构在载置台130上相当于纸叠100A,B的端部的^f立置,i殳置 才曹开^的边纟l^青除"^ 130a、 130b。
边缘清除部130a对应于大尺寸的纸叠100A(参考图22A、 B ), 边缘清除部130b对应于小尺寸的纸叠100B (参考图22C、 D )。
当强化辊113 ,人静止位置开始移动,并到达纸叠IOOA,B的端 部时,由于边》彖清除部130a、 130b的凹形岁文果,纸叠IOOA,B的端 部因强化辊113而向下垂(参考图22B、 22D),并不会巻起。
而且,由于在对应于纸叠IOOA,B的两端部的位置都i殳置了边 *彖清除部130a、 130b,因此乂人静止位置的相反侧在回3各上移动时, 也由于同样的效果,端部不会巻起。关于边缘清除部130a、 130b的槽形,如图22E举例所示,槽 的侧面可以是垂直的正方形截面的形状,如图22F举例所示,槽的 侧面也可以是倾存牛的 一弟形截面的形;]犬。
另外,折痕一旦在去^各中^t强化,由于纸叠100A,B 一皮压缩地 相当薄,所以在回路上就4艮难发生巻纸现象。因此,仅设置对应于 去3各的两个边缘清除部130a、130b的这种结构也可行(图22A 22D 中的左侧的两个边乡彖清除部130a、 130b)。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在实施阶段,可以在不脱离其 主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并具体化。而且,根据上述各实施例 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实施方式的发明。 例如,可以/人实施例中所体现的所有构成要素之中,删除几个构成 要素。还可以对不同实施例涉及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订单元,用于对由打印后的纸张叠成的纸叠的中央部进行装订;折叠单元,具有一对折叠辊,用于将由所述装订单元装订的所述中央部塞入所述折叠辊的咬入部,以形成折痕;以及折叠强化单元,用于强化在所述折叠单元形成的所述折痕;其中,所述折叠强化单元包括辊单元,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一边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夹持并按压从所述折叠单元输送来的所述纸叠的折痕,一边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驱动部,用于使所述辊单元从待机位置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所述待机位置位于离开所述纸叠端部的位置;以及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用于将从所述折叠单元输送来的所述纸叠载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板之上,而且通过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在所述折痕和所述折叠单元之间的位置夹持所述纸叠;其中,所述折叠辊的咬入部位置与由第一辊和第二辊生成的咬入部位置被配设成与所述第一夹持板的纸叠载置面扩展开的假想平面上的位置大约一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辊的位置与所述辊单元的位置无关,相对于所述々£想平面是 固定的;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4寺才几位置时,所述第二辊离开所述第一辊,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纸叠的折痕位置时,由所 述第二辊和所述第 一辊形成所述咬入部,并用该咬入部夹持所 述折痕。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夹持板的位置与所述辊单元的位置无关,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是固定的;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待才几位置时,所述第二夹 持板离开所述第一夹持板;所述纸叠被输送至所述第一夹持板 和所述第二夹持—反之间后,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纸叠的4斤痕 位置时,由所述第一夹持才反和所述第二夹持才反一边对所述纸叠 施加压力一边夹持所述纸叠。
4.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读耳又部,用于读取原稿生成图^f象凄t据;图像形成部,用于在纸张上打印所述图像数据;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对 于在所述图4象形成部打印的纸张,至少进4于装订处理和折叠处理。
5. —种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由打印后的纸张叠成的纸叠的中央部进行装订;将装订后的所述中央部塞入折叠单元中的 一 对折叠辊的 口交入吾P,以形成4斤痕;将从所述折叠单元输送来的所述纸叠载置于所述第一夹 持板之上,而且通过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在所述折 痕和所述折叠单元之间的位置夹持所述纸叠;Y吏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的辊单元乂人待才几位置移动,所述 待才几位置位于离开所述纸叠端部的位置,并用所述第 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夹持并4安压所述纸叠的折痕,然后<吏所述第 一辊和所述第二辊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移动,从而强化所述折痕;所述折叠辊的咬入部位置与由所述第 一 辊和所述第二辊 生成的咬入部位置#皮配"i殳成与所述第 一 夹持才反的纸叠载置面 扩展开的々i想平面上的位置大约 一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辊的位置与所述辊单元的位置无关,相对于所述4叚想平面是 固定的;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待机位置时,所述第二辊离开 所述第一辊,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纸叠的折痕位置时,由所 述第二辊和所述第一辊形成所述咬入部,并用该咬入部夹持所 述折痕。
7. 才艮据^又利要求5所述的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夹持板的位置与所述辊单元的位置无关,相对于所述假想平 面是固定的;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待扭4立置时,所述第二夹 持板离开所述第 一夹持板;所述纸束被输送至所述第 一夹持板 和所述第二夹持寿反之间后,当所述辊单元位于所述纸叠的折痕 位置时,由所述第 一 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一 边对所述纸叠 施加压力一边夹持所述纸叠。
全文摘要
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装订单元;折叠单元,具有一对折叠辊,将在装订单元装订的中央部塞入折叠辊的咬入部以形成折痕;折叠强化单元,强化在折叠单元形成的折痕,包括辊单元,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用上述辊夹持并按压从折叠单元输送来的纸叠的折痕,同时沿着折痕的方向移动;驱动部,从位于离开纸叠端部的位置的待机位置使辊单元沿着折痕的方向移动待机位置;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将从折叠单元输送来的纸叠载置于第一夹持板之上,且通过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在折痕和折叠单元之间的位置夹持纸叠;折叠辊的咬入部位置与由第一辊和第二辊生成的咬入部位置被配设成与第一夹持板的纸叠载置面扩展开的假想平面上的位置大约一致。
文档编号B65H43/00GK101314446SQ20081012692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8日
发明者井口健, 土屋克彦, 川口贵弘, 田口浩之, 笹原克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