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1741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设备的支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球罐相比其他形状的容器,相同容积下所需钢材表面积最小,又由于其承载能力最强, 相同直径和压力情况下,所需钢材厚度最小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石化领域和空间环模设备领域。我国国家标准GB12337-98《钢制球形储罐》介绍了球形容器的主体结构形式,为抵抗风载、地震载荷,增加球罐的稳定性,相邻的支柱间设置一组拉杆,目前此种支柱拉杆的支撑结构已普遍地应用于众多领域的球罐设备。其主结构体结构形式如

图1和图2所示。石化领域及冶金行业中的球罐,因其上的工艺开孔直径小,一般< DN600mm,主要集中在球罐的顶部(上极)和底部(下极),球罐上的开孔位置均远离支柱和拉杆,一般不会引起管路和支柱拉杆的干扰。然而在大型的真空球罐和环模设备系统中,因工艺要求,设备上开孔直径较大(>2000mm),有的甚至超过球壳板的宽度,如按照现有赤道正切柱式结构, 管路的走向容易干扰支柱与拉杆的分布,有时为了避开支柱与拉杆,管路需进行若干弯曲设计,才能法向布置在球罐上,管路的多重拐弯严重地影响流体的流动,使得流体沿程阻力加大,偏离预期的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结构, 其不仅可减少管路因拐弯设置的膨胀节的数量,节约投资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球罐的稳定性,提高球罐抗地震、风载等外载荷的能力。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机构,包括拉杆、支柱和设在其上的上、下耳板;在所述上、下耳板的之间设中间耳板,所述中间耳板和上耳板之间及中间耳板和下耳板之间各设有一组拉杆,构成相邻支柱间的双组拉杆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是现有技术在某些特定应用场合的替代,是对相关标准规范技术条款的补充,具有科学依据。(2)在某些大型环模设备、大直径开孔,高速气流流动情况下,可以采用此种结构, 一方面可降低气流对管路的冲击,降低气流的沿程阻力损失,确保环模试验的成功,另一方面减少管路因拐弯设置的膨胀节的数量,节约投资成本。(3)通过合理的双支撑设计可以提高球罐的稳定性,提高球罐抗地震、风载等外载荷的能力。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现有技术中球罐及其支撑机构示意图; 图2现有技术中相邻支柱间单组拉杆支撑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双组拉杆支撑的球罐结构示意图4本发明的相邻支柱间双组拉杆支撑示意图
3图中1、球罐,2、支柱,3、拉杆,4、大接管,5-1、上耳板,5-2、下耳板,5-3、中间耳板,6、拉杆I,7、拉杆II。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3、4所示,本发明包括支柱2,支柱2上设的上、下耳板5-1、5-2 ;在上、下耳板的之间设中间耳板5-3。中间耳板5-3和上耳板5-1之间设一组相互交错的拉杆I 6,中间耳板 5-3和下耳板5-2之间也设有一组相互交错的拉杆II 7,这两组拉杆构成相邻两支柱间的双组拉杆结构。本发明在分析球罐1设置拉杆的原理上,充分结合球罐结构形式特点,提出了在相邻支柱间设置双组栏杆的支撑技术,以便大尺寸管路以最短距离和球罐连接,减少流体的沿程损失和高速气流对管壁的冲击。本发明的核心是在相邻支柱间设置双组栏杆的支撑技术,它是设计和制造安装的关键。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当首先分析球罐相邻支柱间设置拉杆的原理,以及球罐和拉杆的结构形式特点,结合球壳的分瓣和分带情况,确立支柱的数量,其次依据大直径接管的尺寸、方位、安装高度确定其在球壳上的连接位置,根据前述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设计计算, 确定双组拉杆的尺寸。根据需要在支柱的某个位置设置中间耳板,将拉杆I、拉杆II与支柱连接起来,提高球罐的稳定性。本发明适用于大型环模球罐和设备,设置大直径进出气管路的场合。
权利要求
1. 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机构,包括拉杆、支柱和设在其上的上、下耳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下耳板的之间设中间耳板,所述中间耳板和上耳板之间及中间耳板和下耳板之间各设有一组拉杆,构成相邻支柱间的双组拉杆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球罐的支撑机构,包括拉杆、支柱和设在其上的上、下耳板;在所述上、下耳板的之间设中间耳板,所述中间耳板和上耳板之间及中间耳板和下耳板之间各设有一组拉杆,构成相邻支柱间的双组拉杆结构。本发明主要用于在某些大型环模设备、大直径开孔及高速气流流动情况下,一方面可降低气流对管路的冲击,降低气流的沿程阻力损失,确保环模试验的成功,另一方面减少管路因拐弯设置的膨胀节的数量,节约投资成本,且可提高球罐的稳定性,提高球罐抗地震、风载等外载荷的能力。
文档编号B65D90/14GK102390637SQ20111022498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8日
发明者倪利刚, 吴晓红, 李永泰, 陈永东 申请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