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介质收纳盒及具备该记录介质收纳盒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345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介质收纳盒及具备该记录介质收纳盒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码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收纳片状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及具备该记录介质收纳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层积收纳多张片状纸张(记录介质),且根据图像形成动作将纸张逐张分离并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图像形成部运送的供纸盒被广泛使用。对以往的供纸盒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以往的供纸盒10的侧视剖视图。放置于供纸盒10的盒底座25上的叠状纸张沈通过利用升降机构(未图示)上下升降的纸张装载板观的上升,以规定的压力按压于设置在装置主体侧的搓纸辊四上。在此,当开始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字动作时,搓纸辊四及进纸辊对30中的进纸辊30a沿图中的箭头方向被旋转驱动。放置于纸张装载板观上的纸张沈利用搓纸辊四通常上层的多张被送往进纸辊对30。进纸辊对30由进纸辊30a及与进纸辊30a压接或分离开的分离轮30b构成,在分离轮30b内设有扭矩限制器,从而仅在旋转负载高于规定扭矩时才与进纸辊30a—起从动旋转。被送到进纸辊对30的多张纸张通过分离轮30b仅最上面的一张被分离并向纸张运送路径11运送。在盒底座25中,使纸张沈的后端对齐的后端游标31被设置为在纸张的运送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能够移动。这种供纸盒10存在以下问题在将叠状的纸张沈置于纸张装载板28上时,或者将已放置的纸张沈取出并放置尺寸或纸质不同的纸张沈时,竖立设置在盒底座25的周缘部的壁部造成干扰而降低操作性。因此,提出有各种能够顺利地进行纸张相对于供纸盒的进出的供纸盒,例如已知有从供纸盒的侧面至底面设置有至少能够将手插入的切口部的结构。此外,将与盒板(纸张装载板)一体形成的纸张挡板部(后端游标)的一部分切开而设置手指插入部的结构。另外,在如上从供纸盒给送纸张时,具有产生纸张后端的弹碰音的问题。具体来说,当向纸张运送路径11运送一张纸张沈时,如图6所示,运送中的纸张沈的后端26a通过搓纸辊四与纸张装载板28之间的辊隙部后,由于纸张沈的复原力,后端26a碰撞在盒底座25的位于供纸方向的壁部25a的上端而产生纸张运送音(弹碰音)。由于该弹碰音是瞬间产生高音的所谓冲击响应,因此对用户来说非常刺耳。近年来,对减轻噪音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噪音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纸张后端的弹碰音的对策也变得很重要,但通过在供纸盒的侧面或后端游标的一部分设置切口部的上述方法无法减小纸张后端的弹碰音。作为以往的对策,在纸张后端所碰撞的地方安装弹性体等具有缓冲性的部件而实现弹碰音的减轻。然而,对于该方法而言,部件的增加将导致材料费、制造费的成本上升,而且还有所安装的部件引起卡纸等弊端的可能性。作为减轻纸张后端的弹碰音的方法,例如已知有在将从纸张盒送出的纸张翻转并引导向图像转印部的转向引导件的导引面上形成多个突条,并使突条中向纸张盒的前端突出的凸部的形状从转向导引件的中央向两端变低的供纸装置。然而,上述技术是用来防止由于从纸张盒给送的纸张的后端与转向引导件的撞击而导致弹碰音的产生,而并非用来防止由于纸张的后端与纸张盒的壁部的撞击而引起的弹碰音。此外,纸张在被进纸辊对夹持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弯曲的同时向供纸方向运送, 然而在上述供纸装置中转向引导件的中央的突条最高,因此尚未公开有考虑到纸张的弯曲而避免纸张与突条的撞击的技术思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以简便而低成本的方式提供有效地减小记录介质给送时的记录介质后端的弹碰音且改善记录介质的放置性的记录介质收纳盒。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具备壳体,包括盒底座与竖立设置在该盒底座的周缘部的多个壁部,该壳体收纳片状的记录介质;和记录介质装载板,能旋转地设置在该壳体上,所述记录介质装载板的一端根据记录介质的装载量而进行升降,在所述多个壁部之中竖立设置在记录介质的给送方向上的壁部上,朝向所述壁部的上端开口的第一切口部形成在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且用于给送所述壳体内的记录介质的进纸辊相对置的位置上,所述记录介质收纳盒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供一种具备所述记录介质收纳盒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进一步的其他目的、利用本发明所能获得的具体优点,通过以下说明的关于实施方式的说明将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供纸盒1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从供纸方向的下游侧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供纸盒10的立体图。图3是从供纸方向的下游侧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供纸盒10的局部侧视图。图4是从供纸方向的下游侧观察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供纸盒10给送纸张沈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5是表示以往的供纸盒10及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侧的进纸辊对30的周边结构的侧视剖视图。图6是表示在以往的供纸盒10中,被给送的纸张沈的后端通过供纸盒10的壁部 25a的情况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供纸盒 1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串联式彩色复印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内,从图1中的左侧开始依次配设有四个图像形成部Pa、Pb、Pc及Pd。图像形成部1 Pd对应不同的四种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图像而设置, 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及转印的各工序,依次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图像。在这些图像形成部1 Pd中配设有承载各种颜色的可见像(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la、lb、Ic及ld,进一步,邻接于各图像形成部1 Pd设置有在图1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在这些感光鼓Ia Id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并重叠在抵接于各感光鼓Ia Id的同时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然后,通过二次转印辊9的作用,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26上,进一步,在定影装置7中定影在纸张沈上之后从装置主体排出。在使感光鼓Ia Id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执行针对各感光鼓 Ia Id的图像形成过程。待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纸张沈收容于装置下部的供纸盒10内。纸张沈装载于供纸盒10的纸张装载板观上,在纸张沈的上表面以规定的压力压接于搓纸辊四的状态下, 通过使搓纸辊四旋转而开始纸张沈的给送。而且,通过进纸辊对30,多张纸张沈中只有最上面的一张被分离,并向纸张运送路径11运送。通过纸张运送路径11的纸张沈到达阻力辊对14,并配合图像形成定时,向二次转印辊9与后述中间转印带8的驱动辊13之间的辊隙运送。使用绝缘树脂制的片材,使其两端部重合接合,形成为环状形状的带或不具有接缝的(无缝)带被用于中间转印带8。此外,从二次转印辊9观察时,在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的调色剂的清洁刮板17。图像读取部20由搭载有在复印时照明原稿的扫描灯和改变来自原稿的反射光的光路的反射镜的扫描光学系统、汇聚来自原稿的反射光而成像的聚光透镜、以及将已成像的图像光转变为电信号的CCD传感器等(均未图示)构成,读取原稿图像并转变为图像数据。接下来,对图像形成部1 Pd进行说明。在旋转自如地配设的感光鼓Ia Id的周围及下方设置有使感光鼓Ia Id带电的带电装置h、2b、2c及2d ;对各感光鼓Ia Id曝光图像信息的曝光装置4 ;在感光鼓Ia Id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3a、3b、3c 及3d ;去除残留在感光鼓Ia Id上的显影剂(调色剂)的清洁装置fe、5b、5c及5d。当图像数据从图像读取部20输入时,首先,由带电装置加 2d使感光鼓Ia Id 的表面均勻地带电,接下来由曝光装置4根据图像数据照射光束,在各感光鼓Ia Id上形成与来自图像读取部20的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a 3d具备与感光鼓 Ia Id相对配置的显影辊(显影剂承载体),分别填充有规定量的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各色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该调色剂由显影装置3a 3d的显影辊给送到感光鼓Ia Id上,并通过静电附着,形成与通过由曝光装置4进行的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而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a 6d,在一次转印辊6a 6d与感光鼓Ia Id之间以规定的转印电压被赋予电场,感光鼓Ia Id上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这四种颜色的图像具有为了形成规定的全彩色图像而预先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关系而形成。然后,为了准备后续进行的新的静电潜像的形成,残留在感光鼓Ia Id的表面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fe 5d去除。中间转印带8挂设在从动辊12及驱动辊13上。当中间转印带8随着由带驱动电动机(未图示)所带动的驱动辊13的旋转而开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纸张沈从阻力辊对14按规定的定时向靠近中间转印带8设置的二次转印辊9与中间转印带8之间的辊隙部(二次转印辊隙部)运送。而且,在辊隙部中,全彩色图像二次转印在纸张沈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26向定影装置7运送。被运送到定影装置7的纸张沈在通过定影辊对15的辊隙部(定影辊隙部)时被加热及加压,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26的表面,从而形成规定的全彩色图像。形成有全彩色图像的纸张26经由运送辊对16,并通过配置在纸张运送路径19的分支部的运送导向部件21,运送方向分开。具体来说,直接经由出纸辊对M排出到出纸托盘18,或者被送往翻转运送路径23,并在双面复印之后,经由出纸辊对M排出到出纸托盘18。具体地,纸张运送路径19在运送辊对16的下游侧分支为左右两路,一个路径(在图1中为向左方分支的路径)构成为与出纸托盘18连通。而且,另一个路径(在图1中为向右方分支的路径)构成为与翻转运送路径23连通。接下来,对供纸盒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将供纸盒10从图像形成装置 100的主体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2中,将供纸盒1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的插入方向用箭头A表示,拉出方向用箭头A'表示,并将供纸盒10的供纸方向用箭头B来表示。在盒底座25四周的周缘部上竖立设置有壁部25a 25d。盒底座25及壁部25a 25d构成供纸盒10的壳体(框体)。相对于供纸盒10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的壁部25c上安装有盒盖33。盒盖33的表面侧(图2的左侧)裸露于外部,以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0(参照图1)的主体的外装面的一部分。此外,在盒盖33的中央部,设置有装卸供纸盒10时使用的把手部35。装载纸张沈(参照图1)的纸张装载板观被设置为以左右的摆动轴28a为支点供纸方向下游侧(图2中的箭头B方向)端部相对于盒底座25能够上下升降。此外,在纸张装载板观的宽度方向两侧,进行装载于纸张装载板观的纸张26在宽度方向的定位的一对宽度调整游标37a、37b设置为沿形成在盒底座25的导引轨道分别能够在纸张的宽度方向 (图2中的箭头AA'方向)上往复移动。此外,由于纸张向纸张运送路径11 (参照图1)沿箭头B方向送出,使纸张的后端对齐的后端游标31设置为沿形成在盒底座25的导引轨道能够与纸张运送方向(图2中的箭头B方向)平行地往复移动。通过使该宽度调整游标37a、37b及后端游标31按照待装载的纸张尺寸移动,将纸张26收纳于供纸盒10内的规定位置。在与供纸盒10的插入或拉出方向(箭头AA'方向)平行的壁部25a、25d的外侧附设有导轨40a、40b。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侧设置有能滑动地支撑导轨40a、40b的轨道支撑部(未图示),且通过使导轨40a、40b沿轨道支撑部滑动,供纸盒10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插入和拉出。图3是从供纸方向下游侧观察供纸盒10的局部侧视图。在相对于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壁部2 上形成有第一切口部41、第二切口部43、43总共三处切口部。在壁部 25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的第一切口部41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侧的进纸辊30a(参照图1)相对置,由宽度向上变宽的锥形部41a和连接在锥形部41a的下方的矩形的延长部41b构成。延长部41b延伸设置到壁部25a的下端附近,延长部41b的宽度wl 被设计成比进纸辊30a的宽度稍微宽一些。
在壁部25a的上端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的两处第二切口部43具有向第一切口部41缓慢上升的斜面43a,且形成有将斜面43a与第一切口部41的锥形部41a交叉的部分作为顶点45a的山形状的纸张限制部45。纸张限制部45用于限制供纸盒10内的纸张向供纸方向移动,纸张限制部45的顶点45a比能够收纳于供纸盒10内的最小尺寸的纸张宽度更靠近为内侧形成。此外,各纸张限制部45的高度h被设计成在收纳能够收纳于供纸盒10内的最大量的纸张时的纸张的最大高度以上。接下来,对使用本发明的供纸盒10的供纸动作进行说明。当图像形成装置100 的复印开始键按下时,通过升降机构(未图示)纸张装载板观上升,放置于纸张装载板观的纸摞的上表面以规定的压力抵靠于搓纸辊四。同时,搓纸辊四及进纸辊对30的进纸辊 30a(参照图1)开始旋转。而且,通过搓纸辊四及进纸辊对30,只有纸叠中最上面的一张被分离并运送至纸张运送路径11 (参照图1)。图4是从供纸方向下游侧观察纸张从供纸盒10给送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由于在位于供纸方向上的壁部2 上形成有第一切口部41和第二切口部43,纸张沈的后端在通过壁部25a的上端时仅与纸张限制部45的顶点4 撞击。由此,纸张沈的后端与壁部 25a的接触面积变小,能够减小纸张的弹碰音。此外,如图4中实线所示,纸张沈在被进纸辊对30夹持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弯曲的同时向供纸方向运送。在此,在壁部25a的与进纸辊30a相对置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切口部41,由于第一切口部41具有宽度向上变宽的锥形部41a,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纸张 26的弯曲部分和壁部25a的撞击。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少纸张沈的弯曲部分与纸张限制部45的接触,优选尽可能将纸张限制部45的顶点45a的间隔加宽。于是,优选将纸张限制部45的顶点4 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切口部41尽可能靠外侧的位置,即最小尺寸的纸张宽度w2(参照图3)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最近处。由此,能够保持限制最小宽度的纸张26的移动的功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纸张沈的弯曲部分与纸张限制部45的接触。此外,由于纸张限制部45的顶点45a的间隔比进纸辊30a的宽度更宽,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被进纸辊对30夹持而形成的纸张沈的弯曲部分与纸张限制部45的顶点4 的撞击。另外,纸张沈的弯曲量根据纸张沈的尺寸或纸厚而不同,但在纸张沈比较硬直的情况下,由于如图4中用虚线所示纸张沈的弯曲较小,纸张沈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容易与壁部25a的上端接触。然而,即使在此情况下,纸张沈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也不会与壁部 25a发生一次撞击,而在沿着斜面43a依次与壁部25a的上端接触的同时被给送,因此能够减轻纸张的弹碰音。此外,在将纸叠放置于供纸盒10的纸张装载板观上时,若抓住纸叠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从壁部25d侧(后端游标31侧)将纸叠的前端载置在纸张装载板观上,接着载置于壁部2 侧,则由于抓住纸叠的手指从第一切口部41的锥形部41a进入延长部41b, 所以能够将纸叠切实地放置到盒底座25的底面。另一方面,在更换放置于供纸盒10的纸叠时,能够将手指插入第一切口部41的延长部41b并抓住纸叠的最下部,一次取出纸张摞。 由此,当放置或更换纸叠时,壁部2 不构成障碍,操作性提高。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壁部25a中与进纸辊30a相对置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切口部41,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切口部43,但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切口部43,而仅在壁部25a中与进纸辊30a相对置的部分设置第一切口部41。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减轻由因进纸辊对30的夹持纸张向下弯曲时与壁部2 撞击,因此能够期待抑制纸张的弹碰音的效果。另外,在此由于进纸辊对30配置在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第一切口部41也形成在壁部25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但是当进纸辊对30配置在其他位置上时,第一切口部41也可以配合进纸辊对30的位置,形成在壁部25a的其他位置上。进一步,关于第一切口部41、第二切口部43的形状及大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只要根据供纸盒的规格及所使用的纸张类型进行相应的设定即可。例如,第一切口部41的延长部41b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如果不考虑纸张向供纸盒10的放置性,也可以是未设有延长部41b的结构。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收纳片状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在竖立设置在盒底座的周缘部的多个壁部之中竖立设置在记录介质的给送方向上的壁部上,将朝向壁部的上端开口的第一切口部形成在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进纸辊相对置的位置。通过利用本发明,能够以简便而低成本的方式提供能够有效地避免记录介质与竖立设置在记录介质的给送方向上的壁部之间的撞击而减少弹碰音的记录介质收纳盒。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介质收纳盒,具备壳体,包括盒底座和竖立设置在该盒底座的周缘部的多个壁部,收纳片状的记录介质;和记录介质装载板,能旋转地设置在该壳体上,所述记录介质装载板的一端根据记录介质的装载量而进行升降,所述记录介质收纳盒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 所述记录介质收纳盒的特征在于,进一歩,在所述多个壁部之中竖立设置在记录介质的给送方向上的壁部上,朝向所述壁部的上端开ロ的第一切ロ部形成在与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且用于给送所述壳体内的记录介质的进纸辊相对置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其特征在干,在所述壁部的上端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形成有第二切ロ部,在该第二切ロ部与所述第一切ロ部之间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壳体内的记录介质向给送方向移动的记录介质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其特征在干,所述记录介质限制部在记录介质的给送方向观察时,为具有顶点的山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其特征在干,所述记录介质限制部的顶点之间的间隔宽于所述进纸辊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其特征在干,所述记录介质限制部的顶点从记录介质的给送方向观察吋,配置在收纳于所述壳体内的最小宽度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内侧的最近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切ロ 部包括宽度向所述壁部的上端变宽的锥形部及连接在该锥形部的下方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延伸到所述壁部的下端附近。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介质收纳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收纳片状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及具备该记录介质收纳盒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收纳盒在盒底座四周的周缘部竖立设置有壁部。在壁部之中,在相对于供纸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壁部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进纸辊相对置的第一切口部。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便且低成本的方式提供能够有效地减少记录介质供给时的记录介质后端的弹碰音,并改善记录介质的放置性的记录介质收纳盒。
文档编号B65H1/14GK102530591SQ2011103183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日
发明者下洞祐也 申请人: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