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905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主要适用于锚杆生产的自动化输送。
背景技术
目前,锚杆生产过程需要进行缩径、滚丝和螺母安装等加工工序,由于各个工序所用加工设备均相互独立,前后加工工序之间衔接操作是通过人工来实现的,其缺点是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产品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各个工序之间工艺衔接自动化的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辊轮、前托架、后辊轮和后托架,其中前托架和后辊轮之间设有用于接住从前托架上滚落的锚杆、并将该锚杆输送至加工装置中加工并返回的滑轮组;所述前辊轮和后辊轮水平且相互平行布置,并在边缘处均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提升锚杆的提升杆,前托架和后托架均沿输送方向向下倾斜,且两者的最高点分别低于或持平于前辊轮和后棍轮的最闻点。所述前辊轮和后辊轮均由同轴安装于一根转轴上的至少两个圆盘形辊轮片组成,所述提升杆固定于辊轮片的边缘处,且每个辊轮片上至少设置一个提升杆,各辊轮片上的提升杆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位于不同辊轮片上且相对应的各提升杆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
口 o所述前辊轮和后辊轮均为滚筒状,所述提升杆固定于滚筒状辊轮的圆周面上,且每个辊轮上布置至少一组提升杆,每组包括至少两根提升杆,同一组的各提升杆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所述滑轮组由若干带有凹槽的滑轮水平并排布置而成,且各滑轮轴线相互平行且同时垂直于前辊轮、后辊轮和位于滑轮组上锚杆的轴线。所述提升杆沿前辊轮或后辊轮的径向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前辊轮、前托架、后辊轮和后托架形成锚杆输送轨道,并利用锚杆自身重力使其按加工顺序进行输送,实现了前后加工工艺的无缝衔接,同时利用滑轮组将锚杆输送至加工装置中进行加工,并在加工完成后控制锚杆返回至滑轮组上以便后辊轮将其提升后进行下一步输送,从而实现了输送过程的工艺衔接自动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操作导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持续稳定地保持了加工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保证了产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锚杆滚落在滑轮组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辊轮3、前托架5、后辊轮I和后托架6 ;其中前托架5和后辊轮I之间设有滑轮组2,用于接住从前托架5上滚落的锚杆4,并将该锚杆输送至加工装置中进行加工,待加工完成后返回至滑轮组2上;所述前辊轮3和后辊轮I水平且相互平行布置,且边缘处均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提升锚杆4的提升杆7,各提升杆7沿前辊轮3或后辊轮I的径向布置;前托架5和后托架6均沿锚杆4的输送方向向下倾斜,以便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并且所述前托架5和后托架6的最高点分别低于或持平于前辊轮3和后辊轮I的最高点,以便被前辊轮3提升的锚杆4能够顺利的输送至前托架5上,同理,便于被后辊轮I提升的锚杆4能够顺利的输送至后托架6上。所述前辊轮3和后辊轮I均由同轴安装于一根转轴上的至少两个圆盘形辊轮片组成,所述提升杆7固定于辊轮片的边缘处,且每个辊轮片上至少设置一个提升杆7,各辊轮片上的提升杆7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位于不同辊轮片上且相对应的各提升杆7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以保证提升过程中锚杆4始终保持水平。本例中,前辊轮3和后辊轮I均由同轴安装于一根转轴上的两个圆盘形辊轮片组成,每个辊轮片上设置一个提升杆7,且两提升杆7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所述前辊轮3和后辊轮I还可以制成滚筒状,所述提升杆7固定于滚筒状辊轮(包括前辊轮和后辊轮)的圆周面上,且每个辊轮上布置至少一组提升杆7,每组包括至少两根提升杆7,同一组的各提升杆7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如图2所示,所述滑轮组2由若干滑轮水平并排布置而成,且各滑轮轴线相互平行且同时垂直于前辊轮3、后辊轮I和位于滑轮组2上锚杆的轴线;安装完成后,各滑轮的凹槽拼接成一条供锚杆4移动的输送轨道。实际应用中,需要分别在缩径机、滚丝机和螺母安装机前各安装一个本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分别为第一级输送装置、第二级输送装置和第三级输送装置),相邻两输送装置之间通过后托架6连接,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对于第一级输送装置(对应于缩径机),待加工锚杆4输送至输送装置上后,前棍轮3在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在提升杆7的作用下将锚杆4提升送至前托架5上,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滑轮组2上;此时驱动滑轮组2动作,将锚杆输送至缩径机内进行缩径加工,加工完成后,将缩径加工后的锚杆4退回至滑轮组2上;后辊轮I在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在提升杆7的作用下将锚杆4提升送至后托架6上,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至第二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上,与此同时,另一根待加工锚杆4在第一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及提升杆7的作用下输送至前托架5上,并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滑轮组2上。对于第二级输送装置(对应于滚丝机),经缩径加工后的锚杆4滚落至第二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上后,前辊轮3在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在提升杆7的作用下将锚杆4提升送至前托架5上,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滑轮组2上;此时驱动滑轮组2动作,将锚杆输送至滚丝机内进行滚丝加工,加工完成后,将滚丝加工后的锚杆4退回至滑轮组2上;后辊轮I在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在提升杆7的作用下将锚杆4提升送至后托架6上,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至第三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上,与此同时,另一根经缩径加工后的锚杆4在第二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及提升杆7的作用下输送至前托架5上,并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滑轮组2上。对于第三级输送装置(对应于螺母安装机),经滚丝加工后的锚杆4滚落至第三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上后,前辊轮3在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在提升杆7的作用下将锚杆4提升送至前托架5上,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滑轮组2上;此时驱动滑轮组2动作,将锚杆输送至螺母安装机内进行螺母安装,加工完成后,将安装好螺母的锚杆4退回至滑轮组2上;后辊轮I在动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在提升杆7的作用下将锚杆4提升送至后托架6上,锚杆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此完成整个锚杆的自动化生产,与此同时,另一根经滚丝加工后的锚杆4在第三级输送装置的前辊轮3及提升杆7的作用下输送至前托架5上,并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滑轮组2上。
权利要求1.一种 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辊轮(3)、前托架(5)、后辊轮(I)和后托架(6),其中前托架(5)和后辊轮(I)之间设有用于接住从前托架(5)上滚落的锚杆、并将该锚杆输送至加工装置中加工并返回的滑轮组(2);所述前辊轮(3)和后辊轮(I)水平且相互平行布置,并在边缘处均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提升锚杆的提升杆(7),前托架(5)和后托架(6)均沿输送方向向下倾斜,且两者的最高点分别低于或持平于前辊轮(3)和后辊轮(I)的最高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辊轮(3)和后辊轮(I)均由同轴安装于一根转轴上的至少两个圆盘形辊轮片组成,所述提升杆(7)固定于辊轮片的边缘处,且每个辊轮片上至少设置一个提升杆(7 ),各辊轮片上的提升杆(7 )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位于不同辊轮片上且相对应的各提升杆(7)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辊轮(3)和后辊轮(I)均为滚筒状,所述提升杆(7)固定于滚筒状辊轮的圆周面上,且每个辊轮上布置至少一组提升杆(7),每组包括至少两根提升杆(7),同一组的各提升杆(7)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2)由若干带有凹槽的滑轮水平并排布置而成,且各滑轮轴线相互平行且同时垂直于前辊轮(3)、后辊轮(1)和位于滑轮组(2)上锚杆的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杆(7)沿前辊轮(3)或后辊轮(1)的径向布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各个工序之间工艺衔接自动化的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用于生产锚杆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前辊轮、前托架、后辊轮和后托架,其中前托架和后辊轮之间设有用于接住从前托架上滚落的锚杆、并将该锚杆输送至加工装置中加工并返回的滑轮组;所述前辊轮和后辊轮水平且相互平行布置,并在边缘处均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提升锚杆的提升杆,前托架和后托架均沿输送方向向下倾斜,且两者的最高点分别低于或持平于前辊轮和后辊轮的最高点。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锚杆生产的自动化输送。
文档编号B65G47/52GK202912369SQ20122051968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1日
发明者刘力, 吴祥望 申请人:刘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