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0583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用于煤矿和选煤厂的非标设备,特别涉及ー种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ニ)
背景技术
溜槽是煤矿必备的非标件,它的数量很大。绝大多数的机械设备和存储装置,都用溜槽连接。溜槽在物料的流转和存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煤矿生产检修率较高的部位。对于大多数煤矿和选煤厂来说,由于受エ艺要求和场地限制,不可避免的出现大落差(垂直落差超过5m)的溜槽。因物料冲击カ大,对溜槽和后续设备都带来很大的冲击损坏,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噪音,严重威胁着煤矿职エ的身体健康,生产系统的可靠性不高。而且溜槽的日常维修难度大,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也因大量的维修维护带来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实用方便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ー种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溜槽段、中溜槽段和下溜槽段,其特征是所述上溜槽段设置有缓冲箱,中溜槽段底部设置有若干缓冲结构,下溜槽段末端悬挂有若干环锤。所述缓冲结构分布于中溜槽段底部,包括中溜槽段底部的中母板,中母板内侧设置有衬板,中母板和衬板之间加设有聚氨酯缓冲垫。所述中母板外侧安装有两块挡板,两块挡板之间设置有聚氨酯吸震垫。所述中母板、衬板、聚氨酯缓冲垫、挡板和聚氨酯吸震垫通过沉头螺栓固定。所述沉头螺栓的底部与衬板平齐。所述缓冲结构中最上边位于入料端的一排设置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为设置于中母板和衬板之间的聚氨酯缓冲条。所述环锤由吊环、钢筋和角钢组成,吊环焊接于下溜槽段顶部的下母板上,钢筋ー端弯成圆挂在吊环上,另一端与角钢焊接在一起。所述缓冲箱的深度为700mm,且深度根据物料厚度可调。所述中溜槽段的长度不小于2000mm,聚氨酯缓冲条的宽度为60mm。所述下溜槽段的出口上方是全封闭的,上下相邻两个环锤之间间隔为500mm,左右两个环锤之间间隔为230mm,且环锤的长度等于下溜槽段断面高度的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地解决了物料大落差冲击カ大和噪音大的问题。物料经三次缓冲减速后,到达后续设备时,其冲击カ已大大减弱,对后续设备的损坏降到了最低;对装置本身的冲击カ也大大减弱,提高了装置及后续设备的使用寿命。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大大降低了设备的维护,节约了材料费和维修费,降低了职エ劳动强度,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同时也改善了职エ劳动环境。[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说明。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缓冲结构的示意图;附图3为缓冲结构在中溜槽段的分布示意图;附图4为缓冲结构密封装置示意图;附图5为环锤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环锤在下溜槽段的分布示意图;图中,I上溜槽段,2中溜槽段,3下溜槽段,4缓冲箱,5缓冲结构,6环锤,7中母板,8衬板,9聚氨酯缓冲垫,10挡板,11聚氨酯吸震垫,12沉头螺栓,13聚氨酯缓冲条,14吊环,15钢筋,16角钢,17下母板。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ー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溜槽段1、中溜槽段2和下溜槽段3,上溜槽段I设置有缓冲箱4,中溜槽段2底部设置有若干缓冲结构5,下溜槽段3末端悬挂有若干环锤6。缓冲结构5分布于中溜槽段2底部,包括中溜槽段2底部的中母板7,中母板7内侧设置有衬板8,中母板7和衬板8之间加设有聚氨酯缓冲垫9。中母板7外侧安装有两块挡板10,两块挡板10之间设置有聚氨酯吸震垫11。中母板7、衬板8、聚氨酯缓冲垫9、挡板10和聚氨酯吸震垫11通过沉头螺栓12固定。沉头螺栓12的底部与衬板8平齐。缓冲结构5中最上边位于入料端的一排设置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为设置于中母板7和衬板8之间的聚氨酯缓冲条13。环锤6由吊环14、钢筋15和角钢16组成,吊环14焊接于下溜槽段3顶部的下母板17上,钢筋15 —端弯成圆挂在吊环14上,另一端与角钢16焊接在一起。缓冲箱4的深度为700_,且深度根据物料厚度可调。中溜槽段2的长度不小于2000mm,聚氨酯缓冲条13的宽度为60mm。下溜槽段3的出口上方是全封闭的,上下相邻两个环锤6之间间隔为500mm,左右两个环锤6之间间隔为230mm,且环锤6的长度等于下溜槽段3断面高度的2/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适用于大落差(垂直落差超过5m)的溜槽,物料由高处落下,没有落在溜槽母体上,首先堆积在上溜槽段I的缓冲箱4内,缓冲箱4有足够的深度,深度为700mm,确保后续物料不冲击溜槽母体,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微调。待物料填满后,后续落下的物料落在缓冲箱4内物料上,大大减少了物料对溜槽母体的冲击,同时也降低了噪音。部分煤矿和选煤厂用钢板代替缓冲箱4,“养料层”较薄,缓冲效果不佳,本实用新型要求对上溜槽段I的缓冲箱4进行稳定支撑,可以把缓冲箱4放在楼板或钢构平台上。当缓冲箱4积满后,物料从上溜槽段I “溢流”至中溜槽段2时,速度和冲击カ仍然很大,中溜槽段2的底板具有类似弹簧的缓冲结构5,缓冲结构5分布于中溜槽段2底部,密度沿物料行进的方向越来越小,包括设置于中溜槽段2底部的中母板7,中母板7内侧设置有衬板8,中母板7和衬板8之间加设有聚氨酯缓冲垫9,分别用沉头螺栓12固定中母板
7、衬板8、聚氨酯缓冲垫9、挡板10和聚氨酯吸震垫11,沉头螺栓12的底部与衬板8齐平,避免物料对沉头螺栓12的磨损。聚氨酯吸震垫11和两块挡板10可以加强整体结构的缓冲作用,同时可以使螺栓连接更加牢固,可以有效地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中溜槽段2底部的中母板7和衬板8在入料端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为聚氨酷缓冲条13,聚氨酯缓冲条13宽60mm左右即可,太宽造成材料浪费,太窄密封效果不好,用沉头螺栓12固定,防止物料进入二者之间影响缓冲效果。在中母板7和衬板8之间塞入聚氨酯缓冲条13,既可以密封,又可以加强缓冲能力,三者用沉头螺栓12固定。为了保证减震效果,中溜槽段2的长度不小于2000_,可以根据物料下落的高度适当加长。衬板8的尺寸要与中母板7相同,以便密封,同时要求衬板8与沉头螺栓12密封良好。物料从中溜槽段2滑落至下溜槽段3,在下溜槽段3的末端悬挂有环锤6,环锤6由吊环14、钢筋15和角钢16组成,吊环14焊接于下溜槽段3顶部的下母板17上,钢筋15 —端弯成圆挂在吊环14上,另一端与角钢16焊接在一起。当物料冲击环锤6时,环锤6随时摆动,吸收了物料的冲击力。合理布置环锤6的位置和数量,经试验表明,环锤排列成500mm (沿料流方向)x230mm (沿溜槽断面方向),可以有效吸收物料的剩余动能,并控制环锤6的长度等于下溜槽段3断面的2/3,可以有效吸收物料的剩余动能,太长容易堵塞溜槽,太短作用效果不明显。可转动的环锤6吸收了物料的大部分剩余冲击动能,保护了后续设备。当巨大的冲击カ被环锤6化解时,会有物料被迸溅,需要将下溜槽段3出口上方全封闭,防止物料迸出伤人。
权利要求1.一种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溜槽段(I )、中溜槽段(2)和下溜槽段(3),其特征是所述上溜槽段(I)设置有缓冲箱(4),中溜槽段(2)底部设置有若干缓冲结构(5),下溜槽段(3)末端悬挂有若干环锤(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结构(5)分布于中溜槽段(2)底部,包括中溜槽段(2)底部的中母板(7),中母板(7)内侧设置有衬板(8),中母板(7)和衬板(8)之间加设有聚氨酯缓冲垫(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母板(7)外侧安装有两块挡板(10),两块挡板(10)之间设置有聚氨酯吸震垫(U)。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母板(7)、衬板(8)、聚氨酯缓冲垫(9)、挡板(10)和聚氨酯吸震垫(11)通过沉头螺栓(12)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沉头螺栓(12)的底部与衬板(8)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结构(5)中最上边位于入料端的一排设置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为设置于中母板(7)和衬板(8)之间的聚氨酯缓冲条(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环锤(6)由吊环(14)、钢筋(15)和角钢(16)组成,吊环(14)焊接于下溜槽段(3)顶部的下母板(17)上,钢筋(15) —端弯成圆挂在吊环(14)上,另一端与角钢(16)焊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箱(4)的深度为700mm,且深度根据物料厚度可调。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溜槽段(2)的长度不小于2000mm,聚氨酯缓冲条(13)的宽度为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溜槽段(3)的出口上方是全封闭的,上下相邻两个环锤(6 )之间间隔为500mm,左右两个环锤(6 )之间间隔为230mm,且环锤(6)的长度等于下溜槽段(3)断面高度的2/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煤矿和选煤厂的非标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该大落差减震降噪缓冲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溜槽段、中溜槽段和下溜槽段,其特征是所述上溜槽段设置有缓冲箱,中溜槽段底部设置有若干缓冲结构,下溜槽段末端悬挂有若干环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装置本身及后续设备的冲击力大大减弱,提高了装置及后续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设备的维护,节约了材料费和维修费,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同时也改善了职工劳动环境。
文档编号B65G11/20GK202864210SQ2012205475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4日
发明者李鹏举, 张双燕, 刘宏, 石海明, 马丽娜, 张汉峰, 余振华, 石绍辉 申请人: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