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24351发布日期:2019-06-05 22:31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适用于包装易碎物品,而防止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



背景技术:

一些易碎物品,如塑料,玻璃制品,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难免受到撞击而被损坏,所以需要使用一些缓冲制品如气泡垫,瓦棱纸等来给这些易碎物品提供缓冲作用,然而这些缓冲制品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其起到的缓冲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例如,在包装吊灯或吸顶灯的灯具壳的时候,先要在灯罩外套上一个纸壳,然而在灯罩以及纸壳上包一层收缩膜,再经过高温处理,使收缩膜紧密包覆灯罩以及纸壳,这样在运输的过程中,纸壳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然而,这种包装方式工序多,时间长,比较还需要高温处理,所以比较复杂,而且增加了成本。另外,在运输过程中,快递员上下货时,如果用力过猛时,还是可能会导致灯罩的损坏。也就是说,这种用纸壳来提供缓冲作用的方法还是不能充分保证其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适用于包装易碎物品,而防止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可以环绕在待包装物品周围,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时,都能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而使所述待包装物品不会受到挤压,并且所述待包装物品不用全部容纳在由包装装置形成的封闭空间内,节省了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述待包装物品紧密地固持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之内,从而所述待包装物品不容易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滑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藉由至少一充气阀向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充气,所述充气阀在充气结束后能自动封闭,从而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通道由两密封膜密封,从而形成第一重密封效果,然后所述充气通道由止回密封膜进一步密封,从而形成第二重密封效果,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也就是说,假使空气泄露时,空气会被导引流向由所述止回密封膜形成的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补偿所述密封膜密封效果的不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运输和储存比较方便,并且可以在现场充气,然后直接用于包装所述待包装物品,从而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不需要复杂的结构,成本低,并且增强了对所述待包装物品的缓冲性能。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

至少一可充气主体,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并且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形成一充气腔;以及

至少一充气阀,所述充气阀各自设置在所述充气单元内,充气时,空气从所述充气口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并且充满所述充气腔,其中所述充气单元排列成使所述可充气主体得以环绕在一待包装物品上从而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两个或多个互相连接并且并排排列的所述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各自进一步包括两个或多个子充气单元,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通过至少一连通通道相连通,从而所述子充气单元使所述可充气主体沿着环绕方向形成多个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单元中的外侧充气单元是大直径的充气单元,并且所述可充气主体的至少一内侧充气单元是小直径的充气单元,从而大直径的充气单元防止所述待包装物品滑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的至少一内侧充气单元充气并形成环状后,具有较大的内径,并且所述可充气主体的外侧充气单元充气并形成环状后,具有较小的内径,从而在所述可充气主体内部形成一环形卡槽,用于固定所述待包装物品,并且使所述待包装物品不容易滑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一充气端和一封闭端,所述充气口和所述充气阀设置在所述充气端,所述充气端和所述封闭端封合连接,从而形成所述环状可充气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两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其中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端与另外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端或所述封闭端封合,从而形成环状空气包装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还形成一充气通路,所述充气通路与所述充气阀连通,从而当从所述充气口充气时,空气通过所述充气通路分配至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充气腔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待包装物品选自塑料制品,陶瓷制品和玻璃制品中的一种。例如,所述待包装物品是吸顶灯的灯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单元沿着水平或竖直的方向延伸并且排列形成环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一第一气室层以及一第二气室层,所述充气阀是单向止回阀,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层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当所述充气腔中充满空气后,所述单向止回自动封闭,从而防止空气泄露。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阀包括两阀膜分别与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阀是自粘膜止回阀,其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经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内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充气单元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气体反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渗腔,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充气单元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一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与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将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端以及一封闭端,从而形成具有至少一充气单元的可充气主体,其中所述充气单元各自形成一充气腔,并且所述可充气主体设置有至少一充气口;

(b)将至少一充气阀设置于所述充气单元之中,其中,当充气时,空气从所述充气口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并且充满所述充气腔;以及

(c)将所述充气端以及所述封闭端封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环状可充气主体,以使所述可充气主体得以环绕在一待包装物品上从而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a)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可充气主体长度方向上沿着至少一连接缝封合,从而使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两个或多个所述充气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a)还包括步骤:沿着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的至少一分隔缝封合,将每个所述充气单元分成两个或多个子充气单元,并且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之间通过至少一连通通道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将两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中每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端和封闭端与另外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端或封闭端封合,从而由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封合成环状空气包装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在所述方法中,使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单元形成环状时,内侧的所述充气单元具有较大的内径,而外侧的所述充气单元具有较小的内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在所述方法中,使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单元形成环状时,内侧的所述充气单元是小直径的充气单元,而外侧的所述充气单元是大直径的充气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在所述方法中,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设有两个或多个所述充气阀,沿着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的长度方向上封合使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分成具有一个多个所述充气阀的所述小直径充气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阀为一双止回阀,其包括;

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与所述充气单元的充气腔连通,以将空气充入所述充气腔,从而填充所述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充气单元填充满空气后所述充气通道关闭;和

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其中所述充气通道的充气方向与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其中当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后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装入待包装物品后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上述变形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装置装入待包装物品后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外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外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剖视图。

图10A和10B是根据本发明上述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示意图,其用于储存一个待包装物品,所述待包装物品可以是易碎物品,例如玻璃,陶瓷,或塑料制品,具体地,所述待包装物品可以是吸顶灯的灯具外壳,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用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的效果。相应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可充气主体10以及至少一充气阀20,所述可充气主体10以环绕的方式容纳一个待包装物品,所述充气阀20用于向所述可充气主体10内充气。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可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11,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其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2并形成一充气口13,所述充气口13与所述充气腔12相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充气。如图中所示,两个或多个充气单元11并排排列以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气阀20设置于每所述充气单元11。换句话说,每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两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一延长的连接缝103,从而藉由这些连接缝103可以将所述充气腔12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这些连接缝103可以由热封工艺形成。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充气阀20,就可以对所有所述充气单元11充气。另外,因为每所述充气单元11的形状在充气后可以变化,从而可充气主体10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在图中,所述充气单元11各自形成一环状充气单元,并且这些充气单元11沿着水平方向并排排列,当然,这些充气单元11也可以沿着倾斜或竖直的方向延伸,并且这些充气单元11一起沿着环形方向排列,从而形成环状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

如图2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还可以形成一充气通路14,所述充气通路14与所述充气口13相连通,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所述充气阀20与每个充气单元11相连通,这样当从所述充气口13充气时,空气会进入所述充气通路14,然后所述充气通路14将空气导引进入每个所述充气阀20,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也就是说,所述充气通路14将空气分配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然后这些充气单元11两端封合在一起,以用于环绕在待包装物品上,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多个分隔缝104,这样使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充气单元11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分隔缝104的位置对应,从而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沿着环绕方向形成了多个侧面,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分隔缝10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以使所述充气单元11能紧密贴附在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外表面为宜,如所述待包装物品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其他多边形或圆形,对应的所述可充气主体可以具有3、4或多个侧面。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可以形成8个侧面。也就是说,由8组分隔缝提供了8组子充气单元111。这些分隔缝104可以由热封工艺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空气包装装置不需要形成密封的容纳腔,也就是说,只提供上述的多个侧面,而不需要底面或顶面。从而大大节省了包装材料的成本。如图3中所示,当这些充气单元11热封成环绕状时,其内部形成一容纳空间15,当所述待包装物品被挤压进入所述容纳空间15中,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外侧表面抵压于至少一所述充气单元11的内侧表面,从而所述待包装物品稳固地保持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形成的容纳空间15中。

这些分隔缝104没有将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隔开,也就是说,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112,从而在充气时,空气通过这些连通通道112进入每个所述子充气单元111。

另外,因为提供了这些分隔缝隙104,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所在的两个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也就是形成了多个折弯处。而且这些分隔缝104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在受到挤压时,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可以做相对位移,互相贴合在一起,从而实质上是减少了待包装物品与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的空隙,从而增强了缓冲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分隔缝104以形成这些侧面,在待包装物品放入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内时,会在所述待包装物品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内表面形成空隙,从而达不到理想的缓冲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一充气端10a,以及一封闭端10b。所述充气端10a和所述封闭端10b最后藉由一密封缝105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环状空气包装装置。所述充气阀20都设置在所述充气端10a,通过向所述充气口13充气,空气由所述充气通路14分配至各个所述充气阀20,并且从所述充气阀20进入各个充气单元11,然后所述待包装物品由所述开口15放入所述环状空气包装装置内部。因为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设有连接缝103,使得所述充气单元11在充气后,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凹槽,并且所述环状空气包装装置的这些充气单元11形成波浪形内表面,从而增强了与所述待包装物品外表面的摩擦接触,并且使待包装物品不容易越过这些凹槽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滑出。也就是说,即使所述待包装物品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滑行时,这些凹槽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保持所述待包装物品不再滑行,而且空气包装装置内部的波浪形内表面使所述待包装物品调整到最佳的固定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环绕状时,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都相应地形成环状,些环状充气单元11可以具有相同的内径。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通过热封工艺,使形成的这些环状充气单元11具有逐渐减少的内径。也就是说,至少使所述可充气主体10在一开口侧具有较大的内径,而在另一侧具有较小的内径。这样,当所述被包装物品在通过具有较大内径的那一侧放入所述容纳空间15后,通过挤压所述待包装物品以调整至最佳的固定位置后,将具有较小内径的那一侧朝下放置,这样在运输时,所述待包装物品不容易从所述容纳空间15中滑出。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这些充气单元11在充气后具有的内径可以稍小于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外径,从而使所述待包装物品更稳固地卡合在所述可充气主体10内。

并且,将所述待包装物品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5中后,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外表面都低于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最外侧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从而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沿着所述待包装物品轴向上提供缓冲作用,也就是说,最外侧的所述充气单元11成为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侧压气室,以使冲击力不会作用到所述待包装物品,并且沿着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径向给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外边缘提供缓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易碎物品,例如吸顶灯的灯罩外边缘最容易损坏,而传统的纸壳包装,在运送过程中,如果轻拿轻放,用力过大时,还是容易导致其灯罩边缘损坏。而本发明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其能够给这种易碎物品的外边缘提供较强的缓冲作用,而在受到大的冲击力或挤压力时,仍然不会损坏。从而保证了所述待包装物品在储存和运输时的安全。

而且,本发明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使得现场包装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在包装现场,根据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尺寸,确定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充气单元11的长度以及需要的所述分隔缝104的个数,再将其两端热封在一起而形成环绕状。然后通过向所述充气口13充气,空气充满整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最后将所述待包装物品放入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容纳空间15中。另外,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先将所述可充气主体10环绕在所述待包装物品上,然后向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充气,所述可充气主体10产生膨胀并且自动调整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位置以使所述待包装物品移动到较佳的固定位置,从而稳固地保持在本发明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内。

如图4所示,所述充气阀20包括两密封膜21和22,其互相重叠的固定在所述两气室层101和102之间,从而形成四层结构,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之间形成一个充气通道24。相应地,当所述气袋10充气后,所述两密封膜21,22粘合在一起以将所述气袋所述充气通道密封,从而将空气密封于所述气袋10的所述充气腔12内,在所述气袋10包括多个充气单元11时,多个充气阀20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以分别将空气密封在各个充气单元11内。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所述第二密封膜22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在向所述气袋10充气时,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形成的所述充气通道24。当所述气袋充满气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互相粘合从而密封所述气袋的所述充气通道24。另外,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作用于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从而保证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紧密粘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20泄露出去。也就是说,所述气阀为一单向阀,其只允许气体进入所述气袋10而防止气体反渗出去。

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充气通道24的形成可以在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之间设置阻隔装置来实现,当将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与所述两气室层101和102热封时,因为所述阻隔装置的设置,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不会完全热封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所述阻隔装置可以是耐高温的油墨。

如图5至图6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类似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可充气主体10A以及至少一充气阀20A,所述可充气主体10A以环绕的方式容纳一个待包装物品,所述充气阀20A用于向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内充气。

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具有两个充气端10a’,和位于中间的一个封闭端10b’。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在没有封合成环状前,两个最外侧端都是充气端10a’。这样,每个所述充气端10a’都相应设有一充气口13A,充气通路14A,以及一组充气阀20A。这样,通过所述两个充气端10a’充气,使充气单元11A中都完全充满空气。这种空气包装装置适用于包装尺寸较大的待包装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装置也可以由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制得。也就是说,将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的空气包装装置的两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封闭端10b封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本实施例的所述封闭端10b’,相应地,各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充气端10a成为本实施方式的可充气主体10A的所述两个充气端10a’。从而由上述两个可充气主体10环绕而形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可充气主体10A。可以预料到的是,通过将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封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具有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空气包装装置。

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A也包括多个并排排列并且互相连接的充气单元11A。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至少一内侧充气单元11A在形成环状时具有较大的内径,而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外侧充气单元11A在形成环状时具有较小的内径。这样形成了相当于中间粗两头细的结构,使得待包装物品在通过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形成的开口16A挤压进入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形成的容纳空间15A后,不容易从所述开口16A滑出所述可充气主体10A。

也就是说,因为所述内侧充气单元11A在充气后具有较大的内径,而呈现出向外突出的状态,从而相当于形成了环形卡槽17A。这样当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侧面抵压所述内侧充气单元11A的内表面时,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底面或顶面在需要的情况下也会受到所述外侧充气单元11A的内表面的抵压。从而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所述外侧充气单元11A提供了较强的开口收紧的作用。

如图7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另外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类似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可充气主体10B以及至少一充气阀20B,所述可充气主体10B以环绕的方式容纳一个待包装物品,所述充气阀20B用于向所述可充气主体10B内充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B也包括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B,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B各自形成环状。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B本身可以具有不同直径的充气腔12B。作为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10B在充气后在最外侧的所述充气单元11B形成大直径充气腔12B,而所述可充气主体10B内侧形成具有小直径充气腔12B的充气单元11B。这样,小直径充气单元11B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沿径向的缓冲力,以保护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外边缘。在最外侧的大直径充气单元11B不仅成为了本发明空气包装装置的侧压气室,以提供轴向缓冲作用,而且起到了收紧开口的作用,使所述待包装物品放入所述容纳空间15B后,不容易滑出。

值得一提的是,大小直径的充气单元11B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得。例如,先热封形成一组大直径充气单元11B。每个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11B中提供有多个所述充气阀20B,例如两个所述充气阀20B,空气可以从所述两个充气阀20B分别进入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11B。然后,沿着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11B的长度方向上,提供一条或多个热封线,从而将所述大直径充气单元11B分成各自具有一个所述充气阀20B的小直径充气单元11B。例如,上述具有两个所述充气阀20B的大直径充气单元11B可以藉由一个热封线分成两个分别具有一个所述充气阀20B的小直径充气单元11B。另外,这种分割方法,使得使用者在现场可以根据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尺寸进行合理选用所述小直径充气单元11B的个数。

如图8至图10B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置,其主要示意了另外一种充气阀20C的结构,所述充气阀20C为双止回阀,以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密封效果。其中所述充气阀20C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C,一第二密封膜22C和一止回密封膜23C。

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重叠在所述充气单元11C的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之间。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为相互重叠的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为相同的两层膜。

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所述充气单元11C的所述充气阀20C的入口,和一远边缘,其延伸至所述充气室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膜21C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相粘合。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相粘合。

所述止回密封膜23C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C,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25C。

所述充气通道24C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C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单元11C,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12C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24C。根据本优选实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如图10A和10B所示,所述充气腔内12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C,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C,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所述充气通道24C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边缘。另外之一远开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边缘,以与所述充气腔12C相连通。压缩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C导引进入所述充气腔12C。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充气单元11C充满空气后,所述充气腔12C内的气压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施加压力,从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远边缘,并且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远开放端。另外,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止回密封膜23C,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为聚乙烯(PE)膜。另外,每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的厚度大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C,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长度,从而当所述止回密封膜23C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端时,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重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长度定义为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边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与远边缘之间的距离。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边缘处毗连。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相粘合。

所述止回通道25C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C之间,其中所述止回通道25C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充气腔12C和一封闭端面向气阀开口。换句话说,所述止回通道25C的近端为所述封闭端而所述止回通道25C的远端为所述开放端。

相应地,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C时,所述止回通道25C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C。

值得一提的是,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C向所述充气腔12C充气时,所述充气通道24C内的空气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25C的空气流向相反。因此,空气不会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C。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2C泄露回所述止回通道25C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C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C,从而防止漏气。值得一提的是,泄露的空气在从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回通道25C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空气泄露。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由于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C。

为了在所述充气单元11C形成所述充气阀20C,所述充气阀20C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以在所述充气单元11C的气阀开口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202以在所述充气单元11C的气阀开口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所述止回密封膜23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粘合在一起。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C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粘合。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C粘合在一起。优选地,两互相间隔的密封接合处201C用来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1C粘合,两互相间隔的第二密封接合处202C用来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所述止回密封膜23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C和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C可以为热封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热封。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密封膜21C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通过所述密封接合处201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2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C热封在一起。

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之间存有空间,所述充气阀20C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26C,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C的形成。所述第一耐热物26C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在所述热封过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第一耐热物26C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边缘部并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C的气阀开口处,从而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C的所述近端处于打开状态。

同样的,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之间存有空间,所述充气阀20C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27C,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C的形成。

具体地,所述第二耐热物27C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远边缘部,从而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通道25C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封闭。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耐热物26C和所述第二耐热物27C为两耐热层,其涂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以防止在所述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所述第一耐热物26C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C近端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C。所述第二耐热物27C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远端位于相反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22C,其中所述第二耐热物27C没有设置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C封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耐热物27C不仅避免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与与述第二密封膜22C粘合在一起,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之间的作用,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所述充气通道24C。

所述充气阀20C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C,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粘合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C的侧壁。所述充气通道24C的宽度由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C界定。具体地,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C为两倾斜热封线,从而所述充气通道24C的宽度从所述气阀开口各所述充气腔递减。换句话说,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放端其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而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并与所述充气腔12C连通。所述锥形的充气通道24C进一步避免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2C泄露到所述气阀开口。

优选地,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C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因此,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C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近端部分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粘合在一起。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C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远端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粘合在一起。

相应地,为了向所述充气单元11C充气,泵的插脚插入到所述充气口13C以将压缩空气充入所述充气通道24C,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近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这样所述充气单元11C开始充气。所述充气腔12C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所述第一气室层101C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C。同时,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特别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当所述充气单元11C完全填充空气后,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所述充气腔12C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以自动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C的所述远开放端。这时泵的插脚抽离所述充气口13C。

当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C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所述充气腔12C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C。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C,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封合以将所述充气通道24C的远开放端密封。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C的进气方向与所述充气通道24C的充气方向相反。另外,当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所述开放端打开时,所述充气通道24C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因此,空气从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所述开放端进入并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25C内。

所述止回通道25C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C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C。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C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C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C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C内的补充气压越高,所述止回密封膜23C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2C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气腔12C的气压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C以提高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气压。因此,所述充气压的总气压,即所述充气腔12C和所述止回通道25C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所述充气腔12C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C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24C的密封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

由此可见,本发明之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发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