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7975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更准确地算出片材间隔。片材供给装置(53)具备:载置部(71),其能够载置片材摞;第一送风机构(67)及第二送风机构(69),其向片材摞吹送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浮起;吸附/输送机构(61),其包括设在载置部的上方的吸附带(74),使浮起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带上,并且在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该最上层片材。在此,在从层叠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最上层片材的边与吸附带在该最上层片材的浮起过程中接近至该最上层片材的边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片材供给装置(53)还具备拍摄设备,其以能够拍到这种接近部分的方式配置,拍摄该最上层片材和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
【专利说明】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空气压力从片材摞中逐片拾取片材并将该片材向输送路径送出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为了将片材(例如纸张)供给到成像单元而设置上述那种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以下,参照图13,对专利文献I的片材供给装置100进行详细说明。
[0003]在片材供给装置100中,送风设备102向片材摞S的上端部(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吹送空气,使最上层的片材SI浮起。在片材摞S的上方,配置有形成了很多个贯通孔的环状吸附带104。通过这些贯通孔,配置在吸附带104的内侧的腔室(省略图示)利用内置的风扇抽吸片材摞S与吸附带104之间的空气,使最上层片材吸附在吸附带104上。另外,吸附带104被来自电机(省略图示)的驱动力驱动旋转。由此,被吸附的片材沿X轴方向被输送至输送路径106的接收口 108。之后,最上层片材SI在输送路径106内通过而被输送至成像单元(省略图示)。
[0004]片材供给装置100还具备拍摄设备110和控制电路112。拍摄设备110从以片材摞S的一个侧面Pl为基准的、在y轴方向上相距规定距离的位置,拍摄浮起的最上层片材SI和其下的一张片材。控制电路112根据拍摄设备110拍摄到的拍摄图像,算出这些片材的间隔。控制电路112进一步基于算出的片材间隔调整送风设备102的风量。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4462号公报
[0006]然而,在图13的结构中,在从z轴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有片材的侧面Pl侧的边附近比吸附带104的端部大且向y轴正方向侧偏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该片材的边附近不被吸附带104吸附,而是向下方下垂。由于该下垂,在拍摄图像中,有最上层片材SI的侧面Pl侧的边附近与其下的片材重合的情况。其结果是,有控制电路112不能正确地算出片材间隔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地算出片材间隔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0008]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该片材供给装置具备: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的层叠方向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摞;送风设备,其向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送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浮起;吸附/输送设备,其包括设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的吸附带,使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而浮起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带上,并且在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该最上层片材;拍摄设备,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与所述吸附带在该最上层片材的浮起过程中接近至该最上层片材的边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所述拍摄设备以能够拍到该接近部分的方式配置,拍摄该最上层片材和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
[0009]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该片材供给装置具备: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的层叠方向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摞;送风设备,其向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送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浮起;吸附/输送设备,其包括设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的吸附带,使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而浮起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带上,并且在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该最上层片材;反射部件,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与所述吸附带在该最上层片材的浮起过程中接近至该最上层片材的边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所述反射部件与该接近部分对置配置;拍摄设备,其拍摄映在所述反射部件中的所述最上层片材和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
[0010]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具备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0011]根据上述各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地算出片材间隔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具备一实施方式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0013]图2是表示图1的主体装置的详细结构的图。
[0014]图3是表示图1的供给单元的详细结构的图。
[0015]图4是从前方观察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沿ZX平面的剖切面的图。
[0016]图5是从右侧观察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沿YZ平面的剖切面的图。
[0017]图6是表示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0018]图7Α是表示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吸附带与片材摞的位置关系的第一幅图。
[0019]图7Β是表示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吸附带与片材摞的位置关系的第二幅图。
[0020]图8Α是表示变形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吸附带与片材摞的位置关系的第一幅图。
[0021]图8Β是表示变形例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的吸附带与片材摞的位置关系的第二幅图。
[0022]图9Α是第一结构例的拍摄设备的主视图。
[0023]图9Β是图9Α的拍摄设备的纵剖视图。
[0024]图10是第二结构例的拍摄设备的纵剖视图。
[0025]图11是第三结构例的拍摄设备周边的纵剖视图。
[0026]图12是第四结构例的拍摄设备周边的纵剖视图。
[0027]图13是从上方观察现有的片材供给装置时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I 图像形成装置
[0030]3 主体装置
[0031]11成像单元
[0032]13定影单元
[0033]15控制电路[0034]21、53片材供给装置
[0035]55升降板
[0036]57抵接部
[0037]61吸附/输送机构
[0038]67第一送风机构
[0039]69第二送风机构
[0040]71载置部
[0041]73抵接面 [0042]74吸附带
[0043]83通道
[0044]85吹出口
[0045]93拍摄设备
[0046]95显不器
[0047]Se片材摞
【具体实施方式】
[0048]<实施方式>
[0049]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50]〈首项附注〉
[0051]首先,对附图中的X轴、y轴及z轴进行定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X轴、y轴及Z轴分别被定为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另外,在附图中,对于一些结构,有的会在附图标记的右侧加注尾标a、b、c、d。其中,a、b、c、d分别代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例如,成像设备27a代表黄色这种颜色的成像设备27。另外,没有尾标则代表Y、M、C、Bk各色。例如,成像设备27代表Y、M、C、Bk各色的成像设备。
[0052]<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动作>
[0053]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I包括主体装置3和例如可选择地追加在该主体装置3上的片材供给单元5。
[0054]主体装置3是例如MFP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事务机),如图2所示,具备片材供给单元9、成像单元11、定影单元13和控制电路15。另外,在主体装置3的上部,设置有例如可选择地追加的图像读取单元17。
[0055]片材供给单元9大体上包括片材供给装置21、多个供给辊对23和定位辊对25。在片材供给装置21 (详见后述)的内部,载置有层叠多张片材(例如纸张)而成的片材摞S。在利用片材供给装置21 (详见后述)通过空气压力的作用从片材摞S中拾取最上层的片材之后,将该片材送出到第一输送路径Rl (用单点划线表示)。利用旋转的供给辊对23把被送出的片材向下游方向输送。之后,片材顶在处于停止状态的定位辊对25上,暂时停止。定位辊对25在控制电路15上的CPU所进行的定时控制下,被来自电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驱动旋转。由此,片材在能够将形成在后述的中间转印带31上的合成调色剂像向自身的规定区域转印的时机,被从定位棍对25向后述的二次转印区域送出。
[0056]成像单元11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像单元11形成全色图像。为此,成像单元11具有串列型的结构。更具体地说,成像单元由例如Y、M、C、Bk用成像设备27a?27d及转印设备29构成。
[0057]各成像设备27a?27d具备能够旋转地安装的感光鼓。在各感光鼓的周围安装有充电设备、曝光设备、显影设备及清洁设备。
[0058]各充电器使对应颜色的感光鼓的周面带电。
[0059]向各曝光设备中输入对应颜色的图像数据。在此,图像数据首先从与主体装置3连接的个人计算机、后述的图像读取单元17发送到控制电路15的CPU。CPU根据接收图像数据生成Y、M、C、Bk各色的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输出到对应颜色的曝光设备。各曝光设备生成用对应颜色的图像数据调制成的光束,并在带电的感光鼓的周面上逐行扫描。在此,由于感光鼓是旋转着的,因此在其周面上形成对应颜色的静电潜像。
[0060]显影设备利用调色剂使形成在对应颜色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将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周面上。
[0061]转印设备29大体上由环状的中间转印带31、驱动辊33、多个从动辊35、一次转印辊37a?37d、二次转印辊39和清洁设备41构成。
[0062]中间转印带31张设在驱动辊33和多个从动辊35上。驱动辊33利用未图示的电机施予的驱动力进行旋转。从动棍35通过驱动棍33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31向箭头α的方向旋转。
[0063]在各一次转印辊37上施加有转印电压。各一次转印辊37在其与对应颜色的感光鼓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电场的作用,向该中间转印带31上的同一区域,依次转印承载在各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其结果是,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互相重叠成的合成调色剂图像。合成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而被向二次转印棍39输送。
[0064]二次转印棍39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而形成二次转印区域。自定位棍对25送出的片材被导入到二次转印区域。在二次转印辊39上施加有转印电压,从而在二次转印辊39与中间转印带31之间形成电场。通过该电场的作用,向在二次转印区域通过的片材上,二次转印中间转印带31上的合成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辊39及中间转印带31将二次转印后的片材送出到第一输送路径Rl的下游。
[0065]另外,在一次转印结束后,没有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作为转印残留调色剂而残留在各感光鼓的周面上。在各成像设备27中,清洁设备刮取并回收对应颜色的感光鼓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0066]另外,在二次转印结束后,没有转印在片材上的调色剂作为转印残留调色剂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周面上。清洁设备41刮取并回收中间转印带31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0067]定影单元13具备加热辊及加压辊,这些辊形成定影辊隙。来自二次转印区域的片材被导入到该定影辊隙。片材在通过两辊的旋转而通过定影辊隙的过程中被加热以及加压。由此,合成调色剂图像在片材上定影。之后,定影单元13向设在第一输送路径Rl的下游的排出辊对送出片材。[0068]排出辊对在被从定影单元13导入定影后的片材之后,将该片材排出到主体装置外的排出托盘。
[0069]在上述说明中对形成全色图像时的过程进行了说明,但在形成黑白图像时,一般只有Bk用的成像设备27d被驱动。
[0070]如上所述,在主体装置3上安装有图像读取单元17。图像读取单元17也被称作ADF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器),大体上包括供给托盘43、供给设备45、定位辊对47、原稿读取设备49和排出托盘51。
[0071]供给托盘43构成为能够载置应该读取的原稿D。供给设备45将原稿D从供给托盘43逐页送出到第二输送路径R2 (参照箭头)。
[0072]定位棍对47形成定位棍隙。定位棍对47最初是停止的,因此,被供给设备45送出到第二输送路径R2的片材顶到定位辊隙,暂时停止。之后,定位辊对47在控制电路15的CPU所进行的定时控制下旋转,将由供给设备45送出到第二输送路径R2的原稿D向读取位置送出。通过了读取位置的原稿D被排出到排出托盘51。
[0073]原稿读取设备49固定在读取位置的正下方,按顺序逐行读取通过读取位置的原稿D而生成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一般被输出到后述的CPU。
[0074]另外,控制电路15至少由闪速存储器、CPU及主存储器构成。CPU在主存储器上执行存储在闪速存储器等内的程序,从而控制各构成部分(包括图像读取单元17和片材供给单元5等)。
[0075]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片材供给单元5。如图1例示的那样,片材供给单元5以与主体装置3的右侧邻接的方式配置。如图3所示,该片材供给单元5具备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片材供给装置53。
[0076]另外,各片材供给装置53具有与前述的片材供给装置21 (详见后述)同样的结构,载置有层叠多张片材(例如纸张)而成的片材摞Se。在利用片材供给装置53 (详见后述)通过空气压力的作用从片材摞Se中拾取最上层的片材之后,将该片材送出到第三输送路径R3 (用单点划线表示)。送出的片材在被在第三输送路径R3中输送后,从连通孔7 (参照图1)送出到主体装置3。在主体装置3中设有将从片材供给装置53送出的片材输送至定位辊对25的输送路径(未图示)。因此,对该片材,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图像形成。
[0077]<片材供给装置的结构.动作>
[0078]接着,参照图4?图6对片材供给装置5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片材供给装置21具有与片材供给装置53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0079]片材供给装置53具备升降板55、抵接部57、极限传感器59、吸附/输送机构61、输送棍对63、供给传感器65、第一送风机构67、第二送风机构69和吸附传感器70。
[0080]升降板55具备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长方形状的载置部71。以下,将该载置部71的法线方向称为层叠方向z。在载置部71上,载置沿层叠方向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摞Se。升降板55构成为能够在从规定的下限位置到上限位置的这段区间内沿层叠方向z移动,即能够升降。关于升降机构,由于能够采用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其说明。
[0081]抵接部57具有抵接面73。抵接面73从沿着载置部71的四条边中的x轴负方向侧的边的位置起,与层叠方向z平行地延伸。片材摞Se的四个面中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面(即左端面)与该抵接面73抵接。各片材从与I轴平行的两条边中的X轴负方向侧的边起,被向第三输送路径R3送出。因此,以下,有将片材摞Se的左端面称为片材摞Se的前端面、将片材的左端边称为片材前端的情况。
[0082]在载置部71的周围,设有限制片材摞Se的y轴方向位置的一对限制板和用于限制片材摞Se的右端面的X轴方向位置而使左端面与抵接面73抵接的限制板,由于这不是本申请的主要部分,因此不进行详细说明。
[0083]极限传感器59—般为光学式主动传感器,被固定在抵接部57上。如果片材擦Se的最上层片材到达了规定的上限位置,则极限传感器59向控制电路15 (后述)输出例如表示Hi的电信号。相反,在最上层片材没有到达上限位置的情况下,极限传感器59输出表示Lo的电信号。
[0084]吸附/输送机构61设在升降板55和抵接部57的上方,具体地说,包括例如两个吸附带74、腔室79、驱动辊75和例如三个从动辊77。
[0085]各吸附带74为环状。在各带74上,设有从外周面侧向内周面侧贯通的很多个孔。更详细地说,沿各带74的宽度方向(即与y轴平行的方向)形成有规定数量的贯通孔(即贯通孔的列)。该贯通孔的列以遍布各带的整个周向的方式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
[0086]腔室79设在各吸附带74的内侧,大体上由空气吸引口、风扇和电机构成。空气吸引口被设为与各吸附带74的下方侧的内周面对置。风扇收纳在腔室内,由电机施予的驱动力驱动旋转。由此,通过吸附带74的贯通孔将吸附带74与片材摞Se之间的空气吸入腔室79内,使利用后述的第一送风机构67等而浮起的最上层片材被吸附在吸附带74的下端面(即吸附面)上。
[0087]在从y轴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驱动辊75配置在例如载置片材摞Se的沿x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上方。另外,两个从动辊77配置在第二送风机构69的上方,大致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这些辊77的X轴方向位置是以抵接面73为基准而向负方向侧偏移的位置。另外,在下方侧的从动辊77 (以下,有称为左端从动辊的情况)与驱动辊75之间,配置有剩下的一个从动辊77 (以下,有称为中间从动辊的情况)。
[0088]各辊75、77具有与y轴大致平行的旋转轴。驱动辊75被来自未图示电机的驱动力驱动旋转。若驱动辊75旋转,则各从动辊77与之从动地旋转。
[0089]上述两个吸附带74以在y轴方向排列的方式张设在各辊75、77上。更具体地说,驱动辊75及中间从动辊77以使各自的下端的z轴方向位置彼此大致相同的方式配置。另夕卜,中间从动辊77及左端从动辊77以左端从动辊77的下端相比中间从动辊77的下端位于稍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由此,在驱动辊75与中间从动辊77之间,各吸附带74与xy平面大致平行,并且,在中间从动辊77与左端从动辊77之间,各吸附带74相对于xy平面向斜上方倾斜。换句话说,各吸附带74在中间从动辊77的位置弯曲。这种吸附带74伴随着驱动辊75的旋转而顺时针旋转。由此,吸附在吸附带74的吸附面上的最上层片材向X轴的负方向(即输送方向)被输送。
[0090]在此,图4及图5中示出了第三输送路径R3的开头部分。第三输送路径R3大体上由多个引导部件构成。第三输送路径R3的开头部分为片材的进入口 80。该进入口 80由抵接部57的上端与左端从动辊77的下方之间的空间构成。
[0091]上述输送辊对63在第三输送路径R3上且设在进入口 80的附近。输送辊对63利用电机(省略图示)施予的驱动力进行旋转,夹紧被导入到成对的辊之间的片材并将该片材送出到第三输送路径R3的下游方向。
[0092]在此,供给传感器65 —般为光学式主动传感器,在第三输送路径R3上且设在进入口 80与输送辊对63之间。供给传感器65把用Hi或Lo来表示片材是否已经通过进入口80与输送棍对63之间的基准位置的电信号输出到控制电路15。
[0093]第一送风机构67以升降板55为基准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前方侧及后方侧各设一个。各第一送风机构67 —般包括风扇81、通道83和吹出口 85。
[0094]各风扇81将周边的空气取入到通道83内。在前方侧的第一送风机构67中,在通道83上形成有面向片材摞Se的前端面的上端附近的吹出口 85。在前方侧的第一送风机构67中,取入到通道83的空气在通道83内向吹出口 85流动,从该吹出口 85被吹送到片材摞Se的前方侧的侧面上端部分。
[0095]与之相对,后方的第一送风机构67实质上以载置部71的y轴方向中心面Pv (参照图5)为基准而与前方的第一送风机构67对称。因此,从后方的吹出口 85向片材摞Se的后方侧的侧面上端部分吹送空气。在此,更详细地说,前方侧及后方侧侧面是与最上层片材的输送方向X及片材的层叠方向z这两者平行的片材摞Se的面。
[0096]从两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吹送到片材摞Se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侧面。该空气主要起到使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浮起的作用。
[0097]另外,第二送风机构69 —般以载置部71为基准设在X轴负方向侧。更具体地说,第二送风机构69与抵接部57的X轴负方向侧邻接。该第二送风机构69 —般包括风扇87、通道89和例如两个吹出口 91。
[0098]风扇87将自身周围的空气吸入通道89内。通道89以达到第三输送路径R3的进入口 80附近的方式设置。该通道89在途中分为两支,在各前端部分各设一个吹出口 9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两个吹出口 91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更具体地说,前方侧及后方侧的吹出口 91被设为面向前方侧及后方侧的吸附带74的正下方的空间。吸入到上述通道89的空气向两个吹出口 91流动,被从各个吹出口 91向X轴的正方向吹出。由此,向对应的吸附带74的正下方吹送来自吹出口 91的空气。这些空气主要起到使最上层片材与上数第二张片材分离的作用。
[0099]吸附传感器70至少包括光学式主动传感器及检测元件,把用Hi或Lo来表示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是否吸附在吸附带74上的电信号输出到控制电路15。
[0100]在片材供给装置53中还设有拍摄设备(即照相机)93。如图5所示,拍摄设备93设在不阻碍从两个吹出口 91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参照箭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将拍摄设备93设在从z轴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的两个吹出口 91之间。
[0101]更具体地说,拍摄设备93以能够拍到各吸附带74与最上层的片材的前端(与y轴平行且处于X轴负方向侧的边)之间的空间Y (参照图4的单点划线框内)且与该空间Y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此,所谓“拍到”,代表在拍摄设备93的镜头与空间Y之间没有遮挡拍摄设备93的物体的状态。另外,所谓“对置”,既有拍摄设备93所具有的镜头的正面与空间Y沿X轴方向对置的情况,又包括以xy平面为基准而从斜下方倾斜对置的情况。
[0102]这种拍摄设备93 —般拍摄浮起的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和上数第二张片材的前端部分,并将表示它们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控制电路15 (后述)。
[0103]如上所述,为了拍摄浮起的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和上数第二张片材的前端部分,拍摄设备93优选能够在最上层的片材未吸附到吸附带74上时拍摄该吸附带74的吸附面。另外,拍摄设备93的光轴、至少第二送风机构69的各吹出口 91及吸附带74的吸附面的z轴方向位置(即层叠方向位置)优选彼此接近。
[0104]接着,参照图6对片材供给装置53的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片材供给装置53在CPU的控制下,通过空气压力的作用来拾取片材摞Se的最上层的片材,并将该片材送出到第三输送路径R3。为了进行该控制,片材供给装置53的必要的各构成部分与主体装置3的控制电路15所包括的CPU等电气性连接。更具体地说,控制电路15构成为能够接收来自极限传感器59、供给传感器65及吸附传感器70的电信号。另外,控制电路15构成为能够接收来自拍摄设备93的图像数据。
[0105]控制电路15还构成为能够将控制信号发送到载置部71用的驱动电机Ml、输送辊对63用的驱动电机M2、吸附带74用的驱动电机M3、风扇81用的驱动电机M4、风扇87用的驱动电机M5及腔室79内的风扇用的驱动电机M6。另外,在控制电路15上,连接有能够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95。作为该显示器95,一般使用例如设置在主体装置3上的显示器。[0106]控制电路15将与片材的尺寸及基重(即片材类别)和片材类别对应的最佳空气量的初始值预先存储在闪速存储器等中。控制电路15控制驱动电机M4及驱动电机M5的旋转,调整从第一送风机构67吹出的空气量和/或从第二送风机构69吹出的空气量,以使其达到该初始值。另外,控制电路15控制腔室79内的驱动电机M6的旋转。
[0107]吸附传感器70将表示最上层片材是否被吸附在上述吸附带74上的电信号输出到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基于从吸附传感器70得到的电信号,控制驱动电机M3的旋转。
[0108]供给传感器65将表示被送出到第三输送路径R3的片材是否已经通过基准位置(前述)的电信号输出到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基于从供给传感器65得到的电信号,控制驱动电机M2的旋转。
[0109]极限传感器59将片材摞Se的上表面位置Pu是否达到规定的高度、即最上层片材是否处于能够吸附在吸附带74上的高度的电信号输出到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基于从极限传感器59得到的电信号,控制驱动电机Ml的旋转,将上表面位置Pu维持在规定高度。
[0110]拍摄设备93对浮起的最上层片材与从它数起的第二张片材之间进行拍摄,生成表示它的图像数据并输出到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对输入图像数据执行规定的图像处理,算出上述两张片材之间的间隔。在此,作为图像处理,例如,如(日本)特开2010-254462号公报所记载那样,有在图像数据中计数处于最上层片材与第二张片材之间的像素数的方法。除此以外,还有通过公知的特征点检测处理来检测最上层片材的边缘(即前端)和第二张片材的边缘并算出这些边缘之间的距离的方法。
[0111]控制电路15基于算出的间隔来控制驱动电机M4及驱动电机M5的旋转,调整从第一送风机构67吹出的空气量和/或从第二送风机构69吹出的空气量。
[0112]另外,控制电路15在显示器95中显示从拍摄设备93得到的图像数据或者显示表示自身算出的间隔的信息。在此,所谓显示信息,既可以是间隔这个值本身,又可以是表示间隔水平的“大”、“中”、“小”等文字信息。
[0113]对于这种片材供给装置53的详细动作例,在(日本)特开2010-254462号公报中有所记载,由于这不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因此不做多余说明。
[0114]〈作用?效果〉[0115]如上所述,在本片材供给装置53中,如图7A及图7B所示,左端从动辊77设在以抵接面73为基准而向X轴负方向侧偏移的位置,吸附带74张设在该辊77上。因此,吸附带74的左端的X轴方向位置x2相比片材摞Se的前端面的x轴方向位置xl更处于负方向侦U。换句话说,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最上层片材的前端与吸附带74交叉。因此,该最上层片材的前端被吸附在吸附带74上,因此能够不向下方下垂。另外,拍摄设备93以能够拍到这种交叉部分(即前述的空间Y)且与该交叉部分实质上对置的方式配置。
[0116]通过以上的配置,拍摄设备93能够从正面拍摄没有向下方下垂的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和上数第二张片材的前端部分。因此,在拍摄设备93的图像数据中,能够使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与第二片片材不重合。通过使用这种图像数据,控制电路15能够更准确地算出片材间隔。
[0117]另外,如上所述,拍摄设备93能够在最上层的片材未吸附到吸附带74上时拍摄该吸附带74的吸附面。另外,拍摄设备93的光轴、至少第二送风机构69的各吹出口 91及吸附带74的吸附面的z轴方向位置(即层叠方向位置)彼此接近。由此,拍摄设备93与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及第二张片材的前端部分大致在X轴方向上正对,因此能够拍摄更容易算出片材间隔的图像。
[0118]另外,如上所述,拍摄设备93设在两个吹出口 91之间,由此便不会阻碍来自各吹出口 91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最上层片材与第二张片材的分离性能下降。
[0119]〈附记〉
[012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A及图7B所示,说明了最上层片材的前端与吸附带74交叉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浮起的最上层片材的前端也可以与吸附带74的X轴方向的端部接触。另外,如图8A及图SB所示,在从层叠方向z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最上层片材的前端也可以从吸附带74的X轴方向的端部向X轴负方向侧偏离规定距离d。在此,规定距离d选为在最上层片材吸附在吸附带74上时,接近至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实质上不下垂的程度的距离。这种规定距离d由片材类别和吸附/输送机构61的吸附力等各种因素确定,因此优选通过实验酌情确定。
[0121]<拍摄设备的结构例>
[0122]拍摄设备93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下述的例子。首先,如图9A所示,在一个吹出口 91的开口面积(例如,宽为20mm、长为50mm的矩形状)充分大于拍摄设备93的大小(例如,直径IOmm)的情况下,拍摄设备93也可以在通道89内且配置在吹出口 91的附近。在此,如图9B所示,从吹出口 91看,优选在拍摄设备93的后方设有空气的整流板。
[0123]除此以外,如图10所示,在第二送风机构69中,通道89也可以由例如至少包括外管及内管的多重管构成。在此,吹出口 91被设为外管与内管之间以及该内管中的任一方,从该处吹出空气。在该情况下,拍摄设备93配置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以及该内管中的另一方(即不是吹出口 91的一方)。
[0124]除此以外,如图11所示,第二送风机构69的通道89也可以由例如丙烯酸树脂那样的透光率大的透明树脂构成。在该情况下,拍摄设备93在通道89的周围,以能够拍到各吸附带74与最上层的片材的前端之间的空间Y、且与该空间Y对置的方式设置。
[0125]而且,除此以外,如图12所示,拍摄设备93也可以配置为能够经由反射部件(反射镜)97对浮起的最上层片材与从它数起的第二张片材之间进行拍摄。在该情况下,拍摄设备93的设置自由度得以提高。
[0126]本发明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算出更正确的片材间隔,适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及具有它们的功能的复合机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的层叠方向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摞; 送风设备,其向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送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浮起; 吸附/输送设备,其包括设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的吸附带,使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而浮起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带上,并且在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该最上层片材; 拍摄设备,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与所述吸附带在该最上层片材的浮起过程中接近至该最上层片材的边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所述拍摄设备以能够拍到该接近部分的方式配置,拍摄该最上层片材和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设备在所述最上层片材及所述第二张片材中拍摄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前端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设备能够在所述最上层片材未吸附到所述吸附带上时拍摄该吸附带的吸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设备的光轴、所述送风设备的空气吹出口及所述吸附带的吸附面的层叠方向位置彼此接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设备以不阻碍从所述送风设备向所述片材摞吹送的空气的流动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设备包括通道,该通道设有隔开间隔地排列的至少两个空气吹出口,所述拍摄设备配置在所述两个空气吹出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设备包括设有空气吹出口的通道,所述拍摄设备在所述通道内且配置在所述空气吹出口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设备由至少包括外管及内管的多重管构成,包括将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以及该内管的内侧中的任一方用作空气吹出口的通道,所述拍摄设备配置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以及该内管的内侧中的另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设备包括设有空气吹出口且由透明部件构成的通道,所述拍摄设备配置在所述透明部件的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设备,其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拍摄图像,求出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而浮起的最上层片材与所述第二张片材之间的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设备基于自身求出的间隔,控制所述送风设备的送风条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显示设备,其显示所述拍摄设备的拍摄图像和/或表示所述控制设备求出的间隔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设备包括: 第一送风机构,其从第一方向对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送空气; 第二送风机构,其从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对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送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与所述吸附带在该最上层片材的浮起过程中接近至该最上层片材的边的一部分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
15.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的层叠方向层叠多张片材而成的片材摞; 送风设备,其向载置 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送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浮起; 吸附/输送设备,其包括设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的吸附带,使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而浮起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带上,并且在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该最上层片材; 反射部件,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中,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与所述吸附带在该最上层片材的浮起过程中接近至该最上层片材的边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所述反射部件与该接近部分对置配置; 拍摄设备,其拍摄映在所述反射部件中的所述最上层片材和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
【文档编号】B65H3/08GK103922164SQ201410008569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0日
【发明者】梅本浩章, 大本升, 霜山淳彦, 水野浩, 大岛亮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