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撬及滑撬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1694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滑撬及滑撬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撬,包括底座(11)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11)上的车身定位部,所述车身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可折叠定位部(12),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相对于所述底座(11)具有转动行程,且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在所述转动行程中具有高度不相同的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撬可输送不同车型的车身,进而减少操作人员拆装不同的滑撬的次数。显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撬能够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滑撬组。
【专利说明】滑撬及滑撬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撬。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滑撬组。

【背景技术】
[0002]滑橇是汽车车身在涂装生产线上输送的载体,其属于机械化输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其在涂装生产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0003]传统技术中,单规格的滑撬一般只适用于同系列或相似系列产品的使用,而在涂装生产线上,滑撬需要输送的车身规格则有很多种,因此,为了保证多种规格的车身能够被顺利输送,可针对每种规格的车身均设置对应的滑撬。此时,当需要在多种规格的车身之间切换输送时,需要频繁的拆装当前滑撬,以更换与所需输送的车身规格相适应的滑撬,导致人力物力的耗费较大。
[0004]另外,整个涂装生产线所需滑撬的数量比较庞大,存放各滑撬时,滑撬占用的空间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撬,该滑撬的结构能够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滑撬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滑撬,包括底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车身定位部,所述车身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可折叠定位部,所述可折叠定位部相对于所述底座具有转动行程,且所述可折叠定位部在所述转动行程中具有高度不相同的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
[0008]优选地,在上述滑撬中,所述可折叠定位部包括支撑杆以及与所述底座相固定的基座,所述支撑杆上具有腰形孔,所述支撑杆通过穿过所述腰形孔的转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上设置限位销,所述基座上具有延伸方向与所述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条形开口孔,所述限位销能够位于所述条形开口孔中。
[0009]优选地,在上述滑撬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用于定位卡车的车身的卡车前定位部和卡车后定位部,所述可折叠定位部位于所述卡车前定位部与所述卡车后定位部之间。
[0010]优选地,在上述滑撬中,所述卡车前定位部包括定位销组件,所述定位销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定位销,各所述定位销具有互不相同的定位位置。
[0011]优选地,在上述滑撬中,所述第一定位部还包括用于定位微型客车的车身的微客前定位部和微客后定位部,所述可折叠定位部和所述卡车后定位部均位于所述微客前定位部与所述微客后定位部之间。
[0012]一种滑撬组,包括至少两个滑撬,所述滑撬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滑撬。
[0013]优选地,在上述滑撬组中,所述底座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安装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均沿输送方向延伸,所述安装横梁固定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均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侧部,一个所述滑撬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具有能够容纳另一所述滑撬的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的空间。
[0014]优选地,在上述滑撬组中,所述安装横梁上设置堆叠支撑部,所述堆叠支撑部的顶部具有两个分别与另一所述滑撬的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相作用的支撑端。
[0015]优选地,在上述滑撬组中,所述堆叠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底座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分相对于所述底座的支撑高度相等。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撬包括底座以及安装于该底座上的车身定位部,该车身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为可折叠定位部,可折叠定位部相对于底座具有转动行程,且可折叠定位部在转动行程中具有高度不相同的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输送车身时,可转动可折叠定位部,使其在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当其位于支撑位置时,其可单独工作或者与第一定位部组合使用,以适用于一种车型的车身输送;当其位于避让位置时,可防止其与另一种车型的车身发生干涉,使得第一定位部单独实现车身的定位。
[0017]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撬可输送不同车型的车身,进而减少操作人员拆装不同的滑撬的次数。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撬能够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
[0018]由于上述滑撬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滑撬的滑撬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O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撬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定位部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定位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车前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0028]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客前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00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车后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003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客后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4为图13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0034]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撬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堆叠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7为图16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11-底座,111-第一纵梁,112-第二纵梁,113-安装横梁,12-可折叠定位部,121-支撑杆,122-基座,123-转轴,124-限位销,13-卡车前定位部,14-卡车后定位部,15-微客前定位部,16-微客后定位部,17-堆叠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滑撬,该滑撬的结构能够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滑撬组。
[004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41]如图1-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滑撬,该滑撬包括底座11和车身定位部,底座11为整个滑撬与输送线滑动配合的部分,底座11的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车身定位部安装于底座11上,其用于定位需要输送的车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的结构可根据车身结构设计,只要能够给车身提供支撑力即可,第二定位部为可折叠定位部12,该可折叠定位部12相对于底座11具有转动行程,且可折叠定位部12在转动行程中具有高度不相同的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
[0042]上述的第一定位部可单独完成车身的支撑定位,也可与可折叠定位部12配合以完成车身的支撑定位。另外,前述的“高度”指的是第一定位部的支撑端和第二定位部的支撑端与底座11之间的竖直距离。
[0043]输送车身时,可转动可折叠定位部12,使其在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当其位于支撑位置时,其可单独工作或者与第一定位部组合使用,以适用于一种车型的车身输送;当其位于避让位置时,可防止其与另一种车型的车身发生干涉,使得第一定位部单独实现车身的定位。
[0044]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撬可输送不同车型的车身,进而减少操作人员拆装不同的滑撬的次数。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撬能够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费。
[0045]为了得到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可折叠定位部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定位部12包括支撑杆121以及与底座11相固定的基座122,支撑杆121上具有腰形孔,支撑杆121通过穿过该腰形孔的转轴123与基座122转动连接,支撑杆121上设置限位销124,基座122上具有延伸方向与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条形开口孔,限位销124能够位于条形开口孔中。限位销124与条形开口孔配合时,可折叠定位部12位于支撑位置;将支撑杆121向上提起,使得限位销124自条形开口孔内脱出,然后转动支撑杆121,使得支撑杆121绕着转轴123转动,即可将可折叠定位部12切换至避让位置。
[0046]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定位部包括用于定位卡车的车身的卡车前定位部13和卡车后定位部14,可折叠定位部12位于卡车前定位部13与卡车后定位部14之间。此结构可通过卡车前定位部13和卡车后定位部14实现卡车的车身的输送,且可折叠定位部12与卡车前定位部13和卡车后定位部14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滑撬的结构更加紧凑。
[0047]上述卡车前定位部13与卡车后定位部14的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车前定位部13可包括定位销组件,该定位销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定位销,各定位销具有互不相同的定位位置,即各定位销可以与不同规格的车身相配合,以此使得滑撬的适用范围更广。而卡车后定位部14可采用定位板,该定位板的结构根据车身的结构设计即可。
[0048]为了进一步提高滑撬的通用性,上述第一定位部还可包括用于定位微型客车的车身的微客前定位部15和微客后定位部16,可折叠定位部12和卡车后定位部14均位于微客前定位部15与微客后定位部16之间。此处的微型客车指的是,排量在2.0L以下(含2.0L),载客人数在7人(含7人)以下的车辆。具体地,微客前定位部15与微客后定位部16的结构可根据微型客车的车身结构设计,例如采用定位销结构或者其他结构,本文对此不作限制。
[0049]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滑撬组,该滑撬组包括至少两个滑撬,该滑撬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滑撬。由于上述滑撬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滑撬的滑撬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50]更进一步地,上述滑撬的底座11可包括第一纵梁111、第二纵梁112和安装横梁113,第一纵梁111和第二纵梁112均沿输送方向延伸,安装横梁113固定于第一纵梁111和第二纵梁112之间,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均位于输送方向的侧部,且两者可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安装横梁113相固定。在此滑撬组中,一个滑撬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具有能够容纳另一滑撬的第一纵梁111和第二纵梁112的空间。如此设置后,即可将一个滑撬堆叠与另一滑撬上,相接触的两个滑撬之间具有重叠的空间,且整个滑撬组可沿竖直方向堆叠,进而使得滑撬组所占用的空间较小。
[0051]上述各滑撬之间相接触时可由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本身的结构实现滑撬间的支撑作用,但由于滑撬具有一定的重量,为了保护滑撬的结构,可在安装横梁113上设置堆叠支撑部17,该堆叠支撑部17的顶部具有两个分别与另一滑撬的第一纵梁111和第二纵梁112相作用的支撑端。如此设置后,即可由堆叠支撑部17向另一滑撬提供支撑力,使得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结构不易出现损坏。上述堆叠支撑部17可为支撑板,该支撑板上具有支撑面和导向面,以便于滑撬的堆叠操作。
[0052]具体实施方案中,上述堆叠支撑部17可单独实现滑撬的支撑,为了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力,同时简化滑撬的结构,堆叠支撑部17相对于底座11的支撑高度与第一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分相对于底座11的支撑高度相等,第一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分指的是第一定位部中起定位作用的部分,例如卡车前定位部13或者卡车后定位部14或者其他部分。此时,当堆叠滑撬时,第一定位部中的定位部分与堆叠支撑部17共同支撑另一滑撬,进而达到前述目的。
[0053]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的“前” “后”对应车身的“前” “后”方位。
[0054]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滑撬,包括底座(11)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11)上的车身定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可折叠定位部(12),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相对于所述底座(11)具有转动行程,且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在所述转动行程中具有高度不相同的支撑位置和避让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包括支撑杆(121)以及与所述底座(11)相固定的基座(122),所述支撑杆(121)上具有腰形孔,所述支撑杆(121)通过穿过所述腰形孔的转轴(123)与所述基座(122)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121)上设置限位销(124),所述基座(122)上具有延伸方向与所述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条形开口孔,所述限位销(124)能够位于所述条形开口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用于定位卡车的车身的卡车前定位部(13)和卡车后定位部(14),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位于所述卡车前定位部(13)与所述卡车后定位部(1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车前定位部(13)包括定位销组件,所述定位销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定位销,各所述定位销具有互不相同的定位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还包括用于定位微型客车的车身的微客前定位部(15)和微客后定位部(16),所述可折叠定位部(12)和所述卡车后定位部(14)均位于所述微客前定位部(15)与所述微客后定位部(16)之间。
6.一种滑撬组,包括至少两个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撬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撬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包括第一纵梁(111)、第二纵梁(112)和安装横梁(113),所述第一纵梁(111)和所述第二纵梁(112)均沿输送方向延伸,所述安装横梁(113)固定于所述第一纵梁(111)和所述第二纵梁(112)之间,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均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侧部,一个所述滑撬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具有能够容纳另一所述滑撬的所述第一纵梁(111)和所述第二纵梁(112)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撬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横梁(113)上设置堆叠支撑部(17),所述堆叠支撑部(17)的顶部具有两个分别与另一所述滑撬的所述第一纵梁(111)和所述第二纵梁(112)相作用的支撑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撬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支撑部(17)相对于所述底座(11)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分相对于所述底座(11)的支撑高度相等。
【文档编号】B65G35/00GK204184861SQ201420518436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0日
【发明者】潘辰, 张富家, 向丽琴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