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56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轿厢的上表面设有扶手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电梯装置在井道内配置从井道的顶部附近一直延伸设置到底部附近的井道内分隔壁,将井道内部划分为轿厢的升降通道和对重的升降通道。在从上方观察轿厢时,井道内分隔壁与轿厢周缘部的间隔在300mm以内。由此,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防止了在轿厢之上进行作业的维护作业人员的掉落(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13600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井道内分隔壁的设置范围在上下方向上非常长,因而导致在井道内设置井道内分隔壁的成本(例如,材料成本和安装成本等)较高。

另外,例如在作为欧洲安全标准的en81-20/50中规定,在人(例如维护作业人员等)上到轿厢之上的情况下,应在轿厢之上设置扶手。另外,根据en81-20/50,在井道的内壁面与轿厢上扶手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00m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将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设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范围,但是在井道的内壁面与轿厢上扶手之间的水平距离超过500mm的情况下,只要不在井道内设置掉落防止板,就必须将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设为1100mm以上。在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增大时,为了确保井道的顶部高度尺寸,相应地井道的高度也升高,导致井道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

另一方面,根据en81-20/50,在井道的内壁面与轿厢上扶手之间的水平距离超过500mm的情况下,通过在井道内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掉落防止板,使掉落防止板与轿厢上扶手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00mm以下,由此能够使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低于1100mm。但是,为了将掉落防止板与轿厢上扶手之间的水平距离保持为500mm以下,需要从井道的上端部一直到下端部连续设置掉落防止板,与专利文献1的井道内分隔壁一样,用于设置掉落防止板的成本增大。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井道的扩大并且低成本地确保轿厢之上的安全性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能够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移动;轿厢上扶手,其设于轿厢的上表面,具有扶手高度可变部,该扶手高度可变部能够在从轿厢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为第1尺寸的低扶手状态、和从轿厢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为大于第1尺寸的第2尺寸的高扶手状态之间变化;以及井道内固定部件,其与特定楼层对应地固定在井道内,具有配置在当从上方观察井道时位于井道的内壁面与扶手高度可变部之间的板部,所述特定楼层是最下层以外的至少任意一个楼层,在将从特定楼层的层站的地面起向上第1尺寸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时,板部的上端部的位置是比设置在特定楼层的层站出入口的上端部低且在基准高度以上的位置,板部的下端部的位置是比设置在特定楼层的下方相邻楼层的层站出入口的上端部高且在基准高度以下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维护作业人员攀爬移动于轿厢的上表面和层站之间时,能够将板部配置在比井道的内壁面靠近扶手高度可变部的位置,即使扶手高度可变部的状态是低扶手状态,也能够确保轿厢的上表面上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并且,在维护作业人员上到轿厢的上表面上时,能够将扶手高度可变部的状态设为高扶手状态,因而即使是在维护作业人员上到轿厢的上表面上的状态下使轿厢移动时,也能够确保轿厢的上表面上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能够将扶手高度可变部的状态设为低扶手状态,能够防止井道在高度方向上的扩大。此外,不需要从井道的上端部到下端部连续设置板,能够降低井道内固定部件的设置成本。因此,能够防止井道的扩大,低成本地确保轿厢之上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图2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将图2的第2扶手构成部的高度尺寸增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轿厢的上表面处于最上层的层站地面的高度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轿厢的上表面配置在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上限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图6的轿厢的上表面配置在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下限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侧视图。另外,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2的放大图。此外,图3是示出图2的轿厢2的俯视图。在图中,轿厢2及对重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井道1内。轿厢2及对重3借助设置在井道1内的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在该例中为曳引机)的驱动力,在井道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2具有轿厢室,轿厢室具有底面2a、上表面2b、正面2c、背面2d及一对侧面2e。在轿厢2的正面2c设有通过轿厢门进行开闭的未图示的轿厢出入口。在该例中,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对重3配置在轿厢2的背面2d侧。即,该例的电梯是对重后置式电梯(counterweightback-droptypeelevator)。

一对轿厢导轨4和一对对重导轨5分别沿上下方向设置在井道1内。轿厢2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4之间,对重3配置在一对对重导轨5之间。轿厢2的一个侧面2e与一方的轿厢导轨4对置,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e与另一方的轿厢导轨4对置(图3)。在轿厢2及对重3移动时,轿厢2由一对轿厢导轨4进行引导,对重3由一对对重导轨5进行引导。

在建筑物的各个楼层设有连通井道1内部和层站6的层站出入口7。层站出入口7通过层站门进行开闭。在轿厢2停靠于楼层的状态下,相互对置的轿厢出入口及层站出入口7同时打开,由此能够在层站6和轿厢2内部之间乘梯及下梯。

电梯的运转由控制装置18控制。通过控制装置18实现的电梯的运转模式能够在进行通常的服务运转的通常运转模式、和使轿厢2以比通常运转模式时低的速度移动的维护运转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电梯的运转模式的切换通过在轿厢2的上表面2b的靠近层站6的位置处设置的未图示的切换开关的操作来进行。

除最下层以外的至少任意一个楼层被设为维护作业用的特定楼层。在特定楼层设有使轿厢2低速移动的层站手动操作部。在该例中,除最下层以外的所有楼层被设为特定楼层,在各个特定楼层的层站6设有层站手动操作部。层站手动操作部的操作仅在层站出入口7关闭的状态下有效。

对电梯而言,存在维护作业人员(即,人)8在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状态下进行井道1内的设备的维护作业的情况。在维护作业人员8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时,维护作业人员8一边在层站出入口7关闭的状态下操作特定楼层的层站手动操作部使轿厢2低速移动,一边调整轿厢2的停止位置。由此,使轿厢2的上表面2b停止在与特定楼层对应的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内。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是以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为基准在上下方向上设定的范围。在该例中,从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位置起向上500mm到向下500mm的范围成为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当轿厢2的上表面2b停止在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内的状态下,维护作业人员8能够在层站6和轿厢2的上表面2b之间攀爬移动。维护作业人员在使轿厢2停止后,打开层站出入口7,从层站6操作切换开关,将电梯的运转从通常运转模式切换为维护运转模式。然后,维护作业人员8从特定楼层的层站6攀爬移动到轿厢2的上表面2b。

在轿厢2的上表面2b设有未图示的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在层站出入口7打开时及通常运转模式时无效,而在维护运转模式下层站出入口7关闭时有效。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当在维护运转模式下层站出入口7关闭时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由此能够使轿厢2低速移动。

在轿厢2的上表面2b设有轿厢上扶手9。如图3所示,轿厢上扶手9具有:一对第1扶手构成部10,在从上方观察轿厢2时它们分别沿着轿厢2的一对侧面2e配置;第2扶手构成部11,在从上方观察轿厢2时该第2扶手构成部11沿着轿厢2的背面2d配置在一对第1扶手构成部10各自的端部之间。

轿厢2的正面2c隔着比轿厢2的背面2d及各侧面2e各自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小的间隙,与井道1的内壁面对置。与轿厢2的背面2d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2扶手构成部11之间的水平距离l1,大于与轿厢2的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1扶手构成部10之间的水平距离l2。

在该例中,水平距离l1为比作为防止从轿厢2掉落的基准的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大的距离。并且,在该例中,水平距离l2为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以下的距离。

在此,在从轿厢上扶手9到井道1的内壁面的水平距离为安全基准距离以下的情况下,即使轿厢上扶手9的高度尺寸较小(例如,轿厢上扶手9的高度尺寸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尺寸),维护作业人员8的手也能够容易触及到井道1的内壁面,因而能够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与此相对,在从轿厢上扶手9到井道1的内壁面的水平距离大于安全基准距离的情况下,维护作业人员8的手不易触及到井道1的内壁面,因而为了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需要增大轿厢上扶手9的高度尺寸(例如,需要将轿厢上扶手9的高度尺寸设为1100mm以上的尺寸)。

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各个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高度尺寸h0被固定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尺寸。在该例中,各个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高度尺寸h0为700mm。在该例中,与轿厢2的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1扶手构成部10之间的水平距离l2为安全基准距离以下的距离,因而即使是各个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高度尺寸h0较小为700mm时,也能够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

图4是示出将图2的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增大的状态的侧视图。第2扶手构成部11成为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可变的扶手高度可变部。即,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状态能够在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为第1尺寸h1的低扶手状态、和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为大于第1尺寸h1的第2尺寸h2的高扶手状态之间变化。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第1尺寸h1被设定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尺寸,第2扶手构成部10的第2尺寸h2被设定为1100mm以上的尺寸。在该例中,第1尺寸h1被设定为与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高度尺寸h0相同的尺寸即700mm,第2尺寸h2被设定为1100mm的尺寸。

第2扶手构成部11具有被固定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固定扶手部11a、和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设于固定扶手部11a的可动扶手部11b。

可动扶手部11b能够在从固定扶手部11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位置(图4)和位于突出位置下方的退避位置(图2)之间相对于固定扶手部11a移位。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状态通过可动扶手部11b向退避位置的移位而成为低扶手状态,通过可动扶手部11b向突出位置的移位而成为高扶手状态。

在第2扶手构成部11设有:未图示的作为第1扶手检测部的第1扶手传感器,其检测第2扶手构成部11是否为低扶手状态;未图示的作为第2扶手检测部的第2扶手传感器,其检测第2扶手构成部11是否为高扶手状态。在该例中,在可动扶手部11b到达退避位置时,第1扶手传感器检测出可动扶手部11b,在可动扶手部11b到达突出位置时,第2扶手传感器检测出可动扶手部11b。

如图1所示,多个井道内固定部件12对应于各个特定楼层被固定在井道1内。由此,在井道1内,多个井道内固定部件12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相互分开地固定。如图3所示,各个井道内固定部件12具有:作为支承部件的一对支承配件13,它们分别安装于一对对重导轨5;以及共用的板部14,其安装于一对支承配件13上。

支承配件13利用导轨夹被安装于对重导轨5的背面。并且,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支承配件13从对重导轨5一直延伸到比对重3的范围靠近轿厢2的位置处。

板部14相对于水平面竖立配置。并且,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板部14与第2扶手构成部11平行配置。另外,从上方观察时的板部14的长度与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长度大致相同。板部14配置在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的轿厢2和对重3之间。即,板部14配置在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比与轿厢2的背面2d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靠近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位置处。在该例中,第2扶手构成部11和板部14之间的水平距离l3为500mm以下。

在将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向上第1尺寸h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p时,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是比在对应的特定楼层设置的层站出入口7的上端部低且在基准高度p以上的位置。并且,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是比在对应的特定楼层的下方相邻楼层设置的层站出入口7的上端部高且在基准高度p以下的位置。因此,在第2扶手构成部11为第1尺寸h1的低扶手状态下轿厢2的上表面2b移动到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位置处时,如图2所示,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移动到板部1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高度。在该例中,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是比对应的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靠上方的高度位置(即,比层站出入口7的下端部靠上方的高度位置)。

如图1所示,与各个特定楼层中位于最上面的特定楼层即建筑物的最上层对应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的高度尺寸大于与最上层以外的特定楼层对应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的高度尺寸。在与最上层对应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的板部14设有开关15。

图5是示出图4的轿厢2的上表面2b处于最上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位置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当在轿厢2位于最上层附近的状态下维护作业人员8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进行作业时,凸轮16被安装在第2扶手构成部11。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凸轮16从第2扶手构成部11朝向板部14突出。并且,凸轮16安装于可动扶手部11b。由此,凸轮16配置在当第2扶手构成部11成为高扶手状态时比从轿厢2的上表面2b向上第1尺寸h1的位置高的位置处。

在轿厢2向上方移动、井道1的顶部与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之间的顶部间隙尺寸为设定最小值时,开关15被凸轮16按压而被操作。由此,通过开关15检测出顶部间隙尺寸成为设定最小值的情况。即,检测井道1的顶部与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之间的顶部间隙尺寸是否成为设定最小值的安全检测器17具有开关15和凸轮16。

从第1扶手传感器、第2扶手传感器及安全检测器17分别向控制电梯运转的控制装置18发送信息。控制装置18根据分别来自第1扶手传感器、第2扶手传感器及安全检测器17的信息控制电梯的运转。

控制装置18根据来自第1扶手传感器的信息判定第2扶手构成部11是否为低扶手状态,根据来自第2扶手传感器的信息判定第2扶手构成部11是否为高扶手状态。并且,控制装置18在判定为第2扶手构成部11为高扶手状态时,使维护运转模式时的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有效,在判定为第2扶手构成部11并未成为高扶手状态时,使维护运转模式时的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无效。另外,控制装置18在判定为第2扶手构成部11为低扶手状态时,使得能够将电梯的运转从维护运转模式切换为通常运转模式。另外,控制装置18在根据来自安全检测器17的信息判定为顶部间隙尺寸成为设定最小值时,停止对驱动装置的供电,而停止轿厢2的移动。

下面,对电梯的维护作业的步骤进行说明。电梯的服务运转是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进行的。在电梯以通常运转模式进行运转时,第2扶手构成部11为低扶手状态。

在维护作业人员8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进行维护作业时,维护作业人员8首先在特定楼层的层站6操作层站手动操作部,使轿厢2低速移动,以使得轿厢2的上表面2b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一致的方式使轿厢2停止。此时,层站出入口7关闭。由此,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停止在井道内固定部件12的板部14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高度位置。即,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成为在水平方向上与板部14对置的状态。

然后,维护作业人员8打开特定楼层的层站出入口7,从层站6操作设置在轿厢2的上表面的切换开关。由此,电梯的运转从通常运转模式切换为维护运转模式。

然后,维护作业人员8在维持轿厢2的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从层站6攀爬移动到轿厢2的上表面2b。此时,从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到板部14的距离是比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手所能触及到的距离短的距离,因而即使第2扶手构成部11为低扶手状态,也能够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在该例中,在从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到板部14的水平距离是500mm以下的状态下,维护作业人员8从层站6攀爬移动到轿厢2的上表面2b。

维护作业人员8在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时,将打开的层站出入口7关闭,并且将可动扶手部11b提起来而将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状态设为高扶手状态(即,将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设为第2尺寸h2)。由此,在轿厢2的上表面2b设置的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成为有效。然后,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在将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设为第2尺寸h2的状态下,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使轿厢2低速移动。此时,随着轿厢2的移动,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逐渐离开板部14,即使在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附近没有板部14时,通过使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成为第2尺寸h2,也能够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由此,维护作业人员8能够对井道1内的设备进行维护作业。

维护作业人员8在对井道1内的设备的维护作业结束时,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使轿厢2低速移动,并以使得轿厢2的上表面2b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一致的方式使轿厢2停止。由此,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成为在水平方向上与板部14对置的状态。

然后,维护作业人员8在将可动扶手部11b放低、将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设为第1尺寸h1后,打开特定楼层的层站出入口7,从轿厢2的上表面2b攀爬移动到层站6。然后,从层站6操作切换开关,将电梯的运转从维护运转模式切换为通常运转模式。然后,将层站出入口7关闭,由此结束电梯的维护作业。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轿厢上扶手9的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能够在第1尺寸h1和第2尺寸h2之间变化,在将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向上第1尺寸h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p时,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在基准高度p以上的位置、且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在基准高度p以下的位置,因而当维护作业人员8在轿厢2的上表面2b和层站6之间攀爬移动时,能够使板部14配置在比与第2扶手构成部11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靠近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位置。由此,即使是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成为第1尺寸h1时,也能够通过板部14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并且,在维护作业人员8上到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状态下,能够将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设为第2尺寸h2,使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状态成为高扶手状态,因而即使在维护运转模式时使轿厢2移动,也能够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能够将第2扶手构成部11设为低扶手状态,能够防止井道1在高度方向的扩大。另外,由于对应于特定楼层单独设置包括板部14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因而不需要从井道1的上端部一直到下端部连续地设置板。由此,能够在井道1内低成本地设置井道内固定部件12。

另外,第2扶手构成部11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l1大于500mm,第2扶手构成部11与板部14之间的水平距离l2为500mm以下,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第1尺寸h1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尺寸,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第2尺寸h2为1100mm以上的尺寸,因而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

另外,板部14的下端部位于比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靠上方的高度位置,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井道内固定部件12的高度尺寸,能够进一步降低用于在井道1内设置井道内固定部件12的成本。

另外,控制装置18在根据来自第2扶手传感器的信息判定为第2扶手构成部11为高扶手状态时,使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有效,因而能够防止在维护运转模式时轿厢2在第2扶手构成部11不是高扶手状态的情况下移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

另外,控制装置18能够在根据来自第1扶手传感器的信息判定为第2扶手构成部11为低扶手状态时,进行从维护运转模式向通常运转模式的切换,因而能够防止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轿厢2在第2扶手构成部11未成为低扶手状态的情况下移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通常运转模式时的井道1的顶部间隙尺寸。

另外,控制装置18在根据来自安全检测器17的信息判定为井道1的顶部与第2扶手构成部11的上端部之间的顶部间隙尺寸为设定最小值时,停止轿厢2的移动,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由于轿厢2向上方移动而使得轿厢2与井道1的顶部发生冲撞。

另外,安全检测器17具有开关15和凸轮16,开关15设置在对应于最上层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凸轮16设于第2扶手构成部11,在顶部间隙尺寸成为设定最小值时操作开关15,因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检测出顶部间隙尺寸成为设定最小值的情况。

另外,井道内固定部件12安装于对重导轨5,因而能够容易地在井道1内设置井道内固定部件12。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一对第1扶手构成部10和第2扶手构成部11中仅第2扶手构成部11为扶手高度可变部,但也可以将第1扶手构成部10设为扶手高度可变部。在这种情况下,第1扶手构成部10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l2为大于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的距离。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并且,图7是示出图6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对重3配置在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轿厢2的一个侧面2e侧。即,该例的电梯是对重侧置式电梯。

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引导轿厢2的一对轿厢导轨4中的一方的轿厢导轨4与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另一方的轿厢导轨4与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e对置。并且,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引导对重3的一对对重导轨5在沿着轿厢2的一个侧面2e的方向上隔着对重3相互对置。

在该例中,与轿厢2的靠对重3侧的侧面2e即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之间的水平距离l4为大于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的距离。并且,在该例中,与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之间的水平距离l5、以及与轿厢2的背面2d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2扶手构成部11之间的水平距离l6为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以下的距离。

由此,在该例中,一对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中靠近对重3的一侧的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成为扶手高度可变部,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各自的高度尺寸固定不变。

作为扶手高度可变部的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作为扶手高度可变部的第2扶手构成部11的结构相同。因此,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高度尺寸能够在第1尺寸h1和大于第1尺寸h1的第2尺寸h2之间变化。第1尺寸h1及第2尺寸h2各自的设定值与实施方式1的第2扶手构成部11的高度尺寸的设定值相同。即,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第1尺寸h1被设定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尺寸,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第2尺寸h2被设定为1100mm以上的尺寸。

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各自的高度尺寸的设定值、与实施方式1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高度尺寸h0的设定值相同。即,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各自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700mm以上且小于1100mm的尺寸。

多个井道内固定部件12对应于各个特定楼层而固定在井道1内。各个井道内固定部件12具有分别安装于一对对重导轨5的一对支承配件13、和安装于一对支承配件13的共用的板部14。

板部14相对于水平面竖立配置。并且,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板部14与对重3侧的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平行配置。另外,从上方观察时的板部14的长度与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长度大致相同。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板部14被配置在比与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靠近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位置处。在该例中,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板部14配置在与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对重3之间。另外,在该例中,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和板部14之间的水平距离l7为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以下的距离。

在将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向上第1尺寸h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p时,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是比在对应的特定楼层设置的层站出入口7的上端部低且在基准高度p以上的位置。并且,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是比在对应的特定楼层的下方相邻楼层设置的层站出入口7的上端部高且在基准高度p以下的位置。因此,在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为第1尺寸h1的低扶手状态下轿厢2的上表面2b移动到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位置时,如图6所示,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上端部移动到板部1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高度位置。在该例中,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是比对应的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靠上方的高度位置(即,比层站出入口7的下端部靠上方的高度位置)。

图8是示出图6的轿厢2的上表面2b被配置在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上限位置处的状态的侧视图。另外,图9是示出图6的轿厢2的上表面2b被配置在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下限位置处的状态的侧视图。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上限位置是比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高出尺寸hu的位置,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下限位置是比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低出尺寸hd的位置。在该例中,尺寸hu及尺寸hd都被设定为500mm。

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是比从基准高度p向上到尺寸hu(即500mm)的高度位置还高的位置。由此,即使是轿厢2的上表面2b一直移动到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上限位置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也不会超过板部14的上端部的高度。

另外,在该例中,如图9所示,在轿厢2的上表面2b停止在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下限位置的情况下,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上端部的位置为比板部14的下端部的高度靠下方间隙尺寸a的位置。间隙尺寸a是从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而决定的尺寸。如果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上端部与板部14的下端部之间的高度差在间隙尺寸a的范围内,则即使是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上端部的位置比板部14的下端部的高度靠下时,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手也容易触及到板部14,确保了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在该例中,间隙尺寸a被设定为300mm。

因此,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处于从尺寸hd(即500mm)减去间隙尺寸a(即300mm)而得的尺寸位置,即从基准高度p向下200mm的高度位置。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处于比从基准高度p向上500mm的高度位置还高的位置,因而当维护作业人员8在轿厢2的上表面2b和层站6之间攀爬移动时,即使是轿厢2的上表面2b相比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高度偏向上方时,也能够使板部14配置在比井道1的内壁面靠近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

另外,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处于从基准高度p向下200mm的高度位置,因而当维护作业人员8在轿厢2的上表面2b和层站6之间攀爬移动时,即使是轿厢2的上表面2b相比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高度偏向下方时,也能够使板部14配置在比井道1的内壁面靠近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并且,能够减小从基准高度p到板部14的下端部的尺寸,能够进一步实现板部14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处于比从基准高度p向上500mm的高度位置还高的位置,但也可以将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设为从基准高度p向上500mm的高度位置。这样,也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板部14的下端部配置在从基准高度p向下200mm的高度位置,但也可以将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设为比从基准高度p向下200mm的高度位置还低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的尺寸hd,将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设为从基准高度p向下500mm的高度位置。这样,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一对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中仅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成为扶手高度可变部,但也可以将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为扶手高度可变部。在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成为扶手高度可变部的情况下,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l5成为大于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的距离,在第2扶手构成部11成为扶手高度可变部的情况下,第2扶手构成部11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l6成为大于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的距离。

另外,考虑到将维护时乘梯下梯容许范围设定为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向上500mm到向下500mm的范围,也可以将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设为从基准高度p向上500mm的高度位置,而且将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设为从基准高度p向下500mm的高度位置。这样,能够减小板部14的尺寸,能够易于设置井道内固定部件12及降低成本。

另外,当维护作业人员8在层站6和轿厢2的上表面2b之间攀爬移动时,考虑到轿厢2的上表面2b的停靠位置相对于特定楼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的偏差量通常在上下100mm的范围内,也可以将板部14的上端部的位置设为从基准高度p向上100mm的高度位置,而且将板部14的下端部的位置设为从基准高度p向下100mm的高度位置。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板部14的尺寸,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设置井道内固定部件12及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3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并且,图11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该例的电梯是与实施方式2一样的对重横落式的电梯。

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引导轿厢2的一对轿厢导轨4中的一方的轿厢导轨4与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另一方的轿厢导轨4与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e对置。一方的轿厢导轨4配置在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轿厢2和对重3之间的空间中。

在与轿厢2的靠对重3侧的侧面2e即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上固定有作为井道内固定部件的导轨托架21,导轨托架21支承一方的轿厢导轨4和一对对重导轨5中的各条导轨。

导轨托架21与各个特定楼层对应地分别固定在井道1内。并且,导轨托架21具有:一对第1导轨托架部211,其单独支承一对对重导轨5;以及第2导轨托架部212,其对安装在一对第1导轨托架部211之间的一方的轿厢导轨4进行支承。

一对第1导轨托架部211沿着井道1的内壁面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配置。对重3配置在一对第1导轨托架部211之间的空间中。

第2导轨托架部212被配置为,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横穿轿厢2和对重2之间的空间。并且,第2导轨托架部212被配置为,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该第2导轨托架部212与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平行。另外,第2导轨托架部212具有作为用于安装一方的轿厢导轨4的板部的导轨安装板。第2导轨托架部212的导轨安装板相对于水平面竖立配置。在该例中,如图11所示,第2导轨托架部212的长度比第1扶手构成部10的长度短。

第2导轨托架部212的导轨安装板的上端部的位置是比在特定楼层设置的层站出入口7的上端部低且在基准高度p以上的位置。并且,第2导轨托架部212的导轨安装板的下端部的位置是比在特定楼层的下方相邻楼层设置的层站出入口7的上端部高且在基准高度p以下的位置。在该例中,第2导轨托架部212的导轨安装板的上端部的位置为比基准高度p高的位置,第2导轨托架部212的导轨安装板的下端部的位置为与基准高度p相同高度的位置。

在该例中,与轿厢2的靠对重3侧的一个侧面2e即轿厢2的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1扶手构成部10之间的水平距离l4大于与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e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1扶手构成部10之间的水平距离l5、以及与轿厢2的背面2d对置的井道1的内壁面和第2扶手构成部11之间的水平距离l6。并且,在该例中,水平距离l4为大于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的距离,水平距离l5及l6为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以下的距离。

由此,在该例中,一对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中靠近对重3的一侧的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成为扶手高度可变部,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各自的高度尺寸固定不变。

作为扶手高度可变部的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结构相同。并且,另一方的第1扶手构成部10及第2扶手构成部11各自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第1扶手构成部10的结构相同。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支承轿厢导轨4及对重导轨5的导轨托架21作为井道内固定部件对应于特定楼层而设置,因而在维护运转模式时能够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并且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能够降低轿厢上扶手9的高度尺寸,能够实现井道1在高度方向上的缩小。并且,能够使用导轨托架21作为井道内固定部件,以确保轿厢2的上表面2b上的维护作业人员8的安全性。由此,能够减少井道1内的部件数目,能够实现电梯装置的成本降低。

另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维护作业人员8能够在层站6和轿厢2的上表面2b之间攀爬移动的特定楼层是除最下层以外的所有楼层,但不限于此,只要将除最下层以外的至少任意一个楼层设为特定楼层即可。

另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7对应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上设有开关15,在第2扶手构成部11设有凸轮16,但也可以在第2扶手构成部11上设置开关15,在与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7对应的井道内固定部件12上设置凸轮16。

另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及第2扶手构成部10、11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成为扶手高度可变部,在扶手高度可变部中,可动扶手部能够相对于固定扶手部滑动,但也可以设为使可动扶手部能够相对于固定扶手部进行装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固定扶手部卸下可动扶手部,扶手高度可变部的高度尺寸成为第1尺寸h1,通过将可动扶手部安装于固定扶手部,扶手高度可变部的高度尺寸成为第2尺寸h2。此外,也可以是扶手高度可变部通过可动扶手部相对于固定扶手部的转动而能够折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