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155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起重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重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己知有具备起伏自如地设置的动臂和使该动臂起伏的起伏装置的起重机。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此种起重机的一例。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起重机中,动臂的基端部以能够绕沿着机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起重机的机身的前部。在机身上的动臂的后方位置设置有活动桅杆(live mast),在其后方的位置还设置有高桅杆(high mast)。活动桅杆和高桅杆的基端部以能够绕沿着机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分别安装于机身,由此,该活动桅杆和高桅杆能够以它们的基端部为中心分别转动。

在动臂的前端部的前面一侧设置有顶部连杆(top link)。用于悬吊吊载的吊钩经由吊钩绳索(hook rope)从设置于该顶部连杆的顶部滑轮垂下。在动臂的前端部的后面一侧固定设置有悬挂索连杆(pendant link)。该悬挂索连杆的后端与活动桅杆的前端部经由相当于拉索(guyline)的悬挂索相连接。

而且,动臂绳索卷挂在设置于高桅杆的前端部的滑轮和设置于活动桅杆的前端部的滑轮上,由设置于机身的绞盘卷绕/放出该动臂绳索。利用绞盘卷绕动臂绳索,由此活动桅杆向后方转动,使得活动桅杆的前端部接近高桅杆的前端部侧。随之,悬挂索向后方受到拉拽,并且由该悬挂索向后方拉拽动臂的前端部,使得动臂竖立。

在该起重机中,利用从动臂的前端部向后方突出的悬挂索连杆,使悬挂索的连接位置处于向后方离开动臂前端部的位置,由此,使作为悬挂索的张力与吊载负荷的合力而作用于动臂的压缩力的作用位置靠近动臂的轴心。由此,使动臂能够承受大压缩力,从而提高起重机的起吊能力。

起重机一般使用长度可变的结构的动臂,根据起吊作业的内容或作业现场的状况等,将动臂的长度变更为适当的长度。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的起重机,虽然通过设置悬挂索连杆提高了起吊能力,但是在减小了动臂长度的情况下,有可能必须降低起吊能力。另外,在增大了动臂长度的情况下,会产生拉起放倒状态的动臂所需的拉力增大这另外一个问题。

具体来说,在减小了动臂长度的情况下,悬挂索的延伸方向与吊载负荷的作用方向之间的角度增大,因此,压缩力的作用位置变成向前方离开动臂轴心的位置,弯曲力矩增大,结果必须降低起吊能力以抑制动臂的弯曲。另一方面,在增大了动臂长度的情况下,在动臂大致水平地放倒的状态下,悬挂索与动臂轴心之间的角度减小,因此,悬挂索的拉力的垂直分量减小,结果需要更大的悬挂索的拉力来拉起动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43288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既能够提高起吊能力,又能够减小拉起动臂所需的拉力。

本发明的起重机包括:机身;动臂,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机身,并且具有长度可变的结构;以及起伏装置,转动所述动臂使其相对于所述机身起伏,其中,所述起伏装置包括:拉索;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动臂的前端部,将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动臂的前端部;以及拉索操作装置,通过向后方拉拽所述拉索使所述动臂竖立,通过向前方送出所述拉索来放倒所述动臂,所述动臂的前端部具有在所述动臂竖立的状态下朝向后方的背面和在所述动臂竖立的状态下朝向前方的腹面,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结合部,与所述拉索的一端相结合;以及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前端部,以使所述结合部位于向与所述腹面相反的一侧离开所述前端部的所述背面的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结合部,所述支撑装置具有保持所述结合部的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允许所述结合部的位置在与所述动臂的轴心及所述动臂的转动轴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侧视图,其表示动臂处于竖立状态的情况。

图2是图1所示的起重机的动臂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使用了长度比图1所示的起重机的动臂的长度更大的动臂时所采用的拉索偏位连杆(guyline offset link)的形态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4是比较例的起重机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起重机中作用于动臂的压缩力与图4所示的比较例的起重机中作用于动臂的压缩力之间的差异的动臂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侧视图,其表示动臂处于放倒状态的情况。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侧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起重机的动臂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起重机的动臂前端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包括机身6,该机身6具有能够自我行驶的下部行驶体2和以能够绕纵轴回转的方式搭载于下部行驶体2的上部回转体4。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下部行驶体2是履带式下部行驶体,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轮式下部行驶体。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及“后方”是指上部回转体4的前方及后方。即,图1中的右方相当于“前方”,图1中的左方相当于“后方”。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宽度方向”相当于上部回转体4的宽度方向,是指水平方向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相当于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

如图1所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起重机包括:动臂10,以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机身6的上部回转体4;以及起伏装置11,转动该动臂10使其相对于上部回转体4起伏。

动臂10是具有格构式结构且沿着某个方向延伸的格构式动臂。动臂10被构成为可以变更其轴向的长度。该动臂10具有动臂主体12和动臂头部13。

动臂主体12构成动臂10的大部分,其由具有格构式结构的多个单位动臂14相连接而形成。该动臂主体1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即基端部相当于动臂10的基端部,其被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的前端部。动臂主体12的基端部以能够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由此,动臂10能够以动臂主体12的基端部为支点而起伏。

各单位动臂14具有四根主材15和将这些主材15彼此连接的多根格构材16。此外,因为各图中从侧面观察的状态示出动臂10,所以各图中仅示出了四根主材15中的两根主材15。在与动臂1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各主材15设置在相当于矩形的四个顶点的各位置。动臂10的轴心10a通过与该动臂1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四根主材15间的正中央,并沿着动臂10的长边方向延伸。相邻的单位动臂14的相对应的主材15彼此以可分离的方式相连接。通过变更单位动臂14的连接根数,或将使用的单位动臂14变更为轴向长度不同的单位动臂,能够变更动臂10的轴向长度。

动臂头部13安装于动臂主体12的与基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并形成动臂10的前端部。动臂头部13是本发明的动臂的前端部的一例。如图1所示,动臂头部13具有:背面21,在动臂10竖立的状态下朝向后方;腹面22,在该状态下朝向前方;以及前端面23,在该状态下朝向上方。

顶部滑轮25以能够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动臂头部13的腹面22侧的部分。如图1所示,吊钩装置27经由吊索26从该顶部滑轮25向下方垂下。吊钩装置27包括可旋转的图中省略的吊钩滑轮。从搭载于上部回转体4的图中省略的吊起绞盘抽出的吊索26卷挂在该吊钩滑轮与顶部滑轮25上。由吊起绞盘卷绕/放出吊索26,从而吊钩装置27及该吊钩装置27所悬吊的吊载被吊起/放下。

起伏装置11(参照图1)包括两根拉索30、两个连接装置32及拉索操作装置34。

拉索30和连接装置32用于将后述的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与动臂头部13相连接。

两根拉索30在上部回转体4的宽度方向上分开设置。从上部回转体4的侧面观察,两根拉索30相互重叠,因此,各图中仅示出了一根拉索30。另外,两个连接装置32设置于动臂头部13,并在宽度方向上分开设置。从上部回转体4的侧面观察,这两个连接装置32也相互重叠,因此,各图中仅示出了一个连接装置32。

一个连接装置32将对应的一根拉索30的一端连接于动臂头部13。另一个连接装置32将对应的另一根拉索30的一端连接于动臂头部13。各拉索30的另一端连接于后述的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一个连接装置32设置于动臂头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另一个连接装置32设置于动臂头部1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两个连接装置32以同样的方式构成,因此,以下以一个连接装置32的结构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连接装置32具有结合部36和支撑装置38。

结合部36是与拉索30的一端相结合的部分。该结合部36包括插销55和安装于该插销55的图中省略的卸扣等连接部件。插销55将支撑装置38的后述的第一连杆部件49与第二连杆部件50相连接。拉索30的一端与安装于该插销55的所述连接部件相结合。

支撑装置38设置于动臂头部13,并以使结合部36位于向与腹面22相反的一侧离开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的方式支撑该结合部36。如图2所示,支撑装置38具有安装部42、拉索偏位连杆44(以下仅称为连杆44)及插销52、54。

安装部42是用于安装连杆44的部分。安装部42以从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向与腹面22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固定设置于背面21,并支撑连杆44。如图2所示,安装部42具有第一安装部件46和第二安装部件47。

第一安装部件46包括两块板体,该两块板体在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附近竖立设置于背面21。第一安装部件46的两块板体以使其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一致的方式设置。该两块板体在宽度方向上彼此之间隔开极小间隙地设置。在各板体的相同位置,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各板体的安装孔。

第二安装部件47由竖立设置于背面21的一块板体构成。第二安装部件47以使其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一致的方式设置,并设置在与第一安装部件46的两块板体的中间相对应的位置。在第二安装部件47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该第二安装部件47的安装孔。该安装孔设置在位于与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相反的一侧(动臂主体12侧)的基端附近。

连杆44安装于安装部42并支撑结合部36。连杆44能够对安装部42进行装卸。如图2所示,连杆44具有第一连杆部件49及第二连杆部件50。

第一连杆部件49是本发明的保持部件的一例。第一连杆部件49保持结合部36的插销55。第一连杆部件49允许结合部36的位置在与动臂10的轴心10a及动臂10的转动轴正交的A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具体来说,第一连杆部件49包括细长的平板。在第一连杆部件49设置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该第一连杆部件49的多个孔49a。该孔49a是本发明的保持部的一例。多个孔49a隔开间隔地排列在第一连杆部件49的长边方向上。各孔49a分别可装卸地保持插销52。第一连杆部件49具有作为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基端部49b和作为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49c。孔49a也设置于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和前端部49c。

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插入在第一安装部件46的两块板体之间。通过将插销52插入嵌合到该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上所设置的孔49a与第一安装部件46的两块板体上设置的安装孔,从而该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被安装到第一安装部件46。插销52能够对基端部49b的孔49a及第一安装部件46的安装孔进行插拔。通过从这些孔中拔出插销52,能够从第一安装部件46分离基端部49b。即,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能够对第一安装部件46进行装卸。

第二连杆部件50是本发明的支撑部件的一例。第二连杆部件50沿着与第一连杆部件49及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49与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之间。第二连杆部件50与由第一连杆部件49所保持的结合部36的插销55相结合,由此,经由该插销55在该插销55的位置支撑第一连杆部件49。

具体来说,第二连杆部件50包括细长的两块平板。该两块平板形成为相同形状。第二连杆部件50的各平板具有作为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基端部50a和作为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50b。在各平板的基端部50a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该平板的孔51a。在各平板的前端部50b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该平板的孔51b。

第二连杆部件50的两块平板的基端部50a连接于第二安装部件47。具体来说,这些基端部50a以使孔51a与第二安装部件47的安装孔相重叠的方式,从第二安装部件47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包夹该第二安装部件47,在该状态下,将插销54插入嵌合到各基端部50a的孔51a和第二安装部件47的安装孔。由此,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安装于第二安装部件47。插销54能够对基端部50a的孔51a及第二安装部件47的安装孔进行插拔。通过从这些孔中拔出插销54,能够从第二安装部件47分离基端部50a。即,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能够对第二安装部件47进行装卸。

另外,第二连杆部件50的两块平板的前端部50b连接于第一连杆部件49。具体来说,这些前端部50b以使孔51b与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49的多个孔49a中的某个孔49a相重叠的方式,从第一连杆部件49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包夹该第一连杆部件49,在该状态下,插销55插入嵌合到与孔51b相对应的孔49a。由此,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安装于第一连杆部件49。插销55能够对前端部50b的孔51b及第一连杆部件49的孔49a进行插拔。通过从孔49a、51b中拔出插销55,能够使第一连杆部件49与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彼此分离。即,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连杆部件49。第二连杆部件50通过插销55支撑第一连杆部件49中被插入嵌合有插销55的设置有孔49a的部位。

第一连杆部件49,在其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46,并且与安装于第二安装部件47的第二连杆部件50相连接的状态下,向大致沿着所述A方向的方向延伸。即,第一连杆部件49在由第二连杆部件50及插销55支撑的状态下,在所述A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多个孔49a沿着第一连杆部件49的长边方向排列,因此,在第一连杆部件49由第二连杆部件50及插销55支撑的状态下,该多个孔49a设置在所述A方向上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因此,通过将插销55插入嵌合到选自多个孔49a的某个孔49a与第二连杆部件50的孔51b,并在所选择的孔49a的位置将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连接于第一连杆部件49,从而能够将结合部36设置在与所选择的孔49a对应的所述A方向上的某个位置。而通过从插入嵌合有插销55的孔49a与第二连杆部件50的孔51b中拔出插销55,将第二连杆部件50的孔51b对准其它孔49a,并将插销55插入嵌合到该孔49a、51b,变更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49的连接位置,由此,能够在所述A方向上变更结合部36的位置。

例如,如图2所示,在将插销55插入嵌合到第一连杆部件49的前端部49c上所设置的孔49a与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的孔51b,从而将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连接于第一连杆部件49的前端部49c的情况下,结合部36被设置在所述A方向上的该结合部36的位置变更范围中最远离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

而且,例如如图3所示,在将插销55插入嵌合到孔49a和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的孔51b,从而将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与设置有插入嵌合了该插销55的孔49a的第一连杆部件49的部位相连接时,结合部36被设置在所述A方向上比图2中的位置更靠近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其中,孔49a被设置在比第一连杆部件49的前端部49c靠向基端部49b的部位。

如上所述,只要将插销55插入嵌合到第一连杆部件49上所设置的多个孔49a中的处于更靠基端部49b侧的位置的孔49a,从而连接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就能够将结合部36设置在更靠近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相反地,只要将插销55插入嵌合到第一连杆部件49上所设置的多个孔49a中的处于更靠前端部49c侧的位置的孔49a,从而连接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就能够将结合部36设置在更向与腹面22相反的一侧离开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

拉索操作装置34(参照图1)通过向后方拉拽拉索30来使动臂10竖立,另一方面,通过向前方送出拉索30来放倒动臂10。拉索操作装置34具有起重机桅杆60和桅杆转动装置61。

如图1所示,起重机桅杆60具有基端部60a,该基端部60a在动臂10的基端部的安装位置的后方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基端部60a以能够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由此,起重机桅杆60能够以其基端部60a为中心而绕水平轴转动。连接于结合部36的拉索30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另一端连接于起重机桅杆60的与基端部60a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前端部60b。在动臂10竖立的状态(参照图1)下,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设置在比动臂头部13相当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动臂10以从上部回转体4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方式而放倒的状态(图中省略)下,动臂头部13设置在比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更低的位置。

桅杆转动装置61通过使起重机桅杆60转动,来进行拉索30的向后方拉拽和向前方送出。如图1所示,该桅杆转动装置61具有上部吊架62、下部吊架64、起伏绞盘66及起伏绳索68。

上部吊架62安装于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上部吊架62具有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自如旋转的上部滑轮62a。

下部吊架64设置于上部回转体4的后端部。下部吊架64具有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自如旋转的下部滑轮64a。

起伏绞盘66搭载于上部回转体4。从起伏绞盘66抽出的起伏绳索68卷挂在上部滑轮62a与下部滑轮64a上。起伏绞盘66卷绕/放出起伏绳索68。

通过由起伏绞盘66卷绕起伏绳索68,上部吊架62被拉靠向下部吊架64侧,起重机桅杆60随之向后方转动,结果是由起重机桅杆60向后方拉拽拉索30。由此,经由拉索30及连接装置32向后方拉拽动臂头部13,使得动臂10竖立。

另一方面,通过由起伏绞盘66放出起伏绳索68,上部吊架62与下部吊架64之间的间隔扩大,并且起重机桅杆60在经由拉索30支撑动臂10的负荷及吊载负荷的状态下向前方转动,结果是向前方送出拉索30。由此,动臂10向前方放倒。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与拉索30的一端相结合的结合部36(参照图2)由支撑装置38支撑,从而该结合部36位于向与腹面22相反的一侧离开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作为作用于竖立状态的动臂10的拉索30的张力与吊载负荷的合力的压缩力的作用位置靠近动臂10的轴心10a。据此,由作用于动臂10的压缩力所引起的弯曲力矩减小。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作用于动臂10的压缩力P1在交点N1处被作为将拉索30的张力T1与吊载负荷W合成所得的合力而求出,其中,交点N1是结合于结合部36的拉索30的延长线与在铅垂方向上从顶部滑轮25的旋转轴的中心向上方延伸的直线之间的交点。

另一方面,将如图4所示的起重机作为比较例,该起重机未设置有支撑装置38,在第二安装部件47处设置有结合部36,该结合部36设置在靠近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的位置。在该比较例,作用于动臂10的压缩力P2(参照图5)在交点N2处被作为将拉索30a的张力T2与吊载负荷W合成所得的合力而求出,其中,交点N2是拉索30a的延长线与在铅垂方向上从顶部滑轮25的旋转轴的中心向上方延伸的直线之间的交点。

如图5所示,在与动臂10的轴心10a垂直的面内,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臂10的压缩力P1的作用位置与轴心10a之间的距离L1,小于在相同面内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动臂10的压缩力P2的作用位置与轴心10a之间的距离L2。即,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动臂10的压缩力P2的作用位置相比,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臂10的压缩力P1的作用位置更靠近动臂10的轴心10a。因此,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因压缩力P1作用于动臂10而产生于动臂10的弯曲力矩,小于比较例中因压缩力P2作用于动臂10而产生的弯曲力矩。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由弯曲力矩引起的动臂10的弯曲,从而能够悬吊更大的吊载负荷。结果能够提高起吊能力。

对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起重机,通过变更单位动臂14的连接数,或将使用的单位动臂14改变为长度不同的单位动臂,从而将动臂10的长度变更为与起吊作业的内容或作业现场的状况等对应的适当的长度。在此情况下,第一连杆部件49允许将结合部36的位置在所述A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因此,既能够提高起吊能力,又能够减小拉起动臂10所需的拉力。

具体来说,在减小了动臂10的长度的情况下,通过将结合部36的插销55插入嵌合到靠近第一连杆部件49的前端部49c的孔49a,将结合部36设置在进一步向后方离开竖立状态的动臂10的轴心10a的位置。例如,将结合部36设置在图5所示的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因动臂10的长度减小而从竖立状态的动臂10的轴心10a向前方到达离开位置的压缩力的作用位置靠近动臂10的轴心10a。因此,根据与基于图5所说明的上述理由同样的理由,能够减小由弯曲力矩引起的动臂10的弯曲而提高起吊能力。

另一方面,在增大了动臂10的长度的情况下,通过将结合部36的插销55插入嵌合到比第一连杆部件49的前端部49c靠向基端部49b的孔49a,可以使结合部36设置在更靠近动臂10的轴心10a的位置。例如,将结合部36设置在图3所示的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扩大因动臂10的长度增大而减小的拉索30相对于放倒状态的动臂10的轴心10a的角度。具体来说,能够扩大图6所示的角度θ。由此,在拉起放倒状态的动臂10时,能够增大拉索30的拉力的铅垂方向的分量。结果能够减小拉起动臂10所需的拉索30的拉力。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着与第一连杆部件49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杆部件50,通过插销55支撑第一连杆部件49中被插入嵌合有结合部36的插销55的设置有孔49a的部位。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连杆部件50抵抗经由结合部36对第一连杆部件49中的插入嵌合有插销55的设置有孔49a的部位所施加的拉索30的比较大的张力。结果能够防止第一连杆部件49的变形或破损。

(第二实施方式)

图7及图8中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结构。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能够将结合部36相对于动臂头部13的相对位置在所述A方向及沿着动臂10的轴向的B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其中,B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例。

另外,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起重机能够将其规格变更为通常规格和重型起重规格。根据吊载负荷的大小来区分使用通常规格和重型起重规格。即,在吊载负荷的大小为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下,采用通常规格作为起重机的规格,在吊载负荷的大小大于所述设定值的情况下,采用重型起重规格作为起重机的规格。并且,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使起重机采用重型起重规格的情况下,将结合部36设置在所述B方向上的动臂10的更前端侧。以下,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具体结构。

通常规格相当于图1所示的起重机的规格。即,通常规格的起重机的结构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起重机的结构,因此,此处省略其说明。

重型起重规格相当于图7所示的起重机的规格。在采用该重型起重规格的情况下,拉索操作装置34除了包括起重机桅杆60和桅杆转动装置61之外,还包括与起重机桅杆60不同的HL桅杆76。此外,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起重机桅杆60是本发明的第一桅杆的一例。另外,HL桅杆76是本发明的第二桅杆的一例。

HL桅杆76是具有格构式结构且沿着某个方向延伸的桅杆。HL桅杆76具有作为该HL桅杆76的轴向的一端部的基端部76a和作为与该基端部76a相反侧的端部的前端部76b。

基端部76a可分离地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该基端部76a以能够绕与起重机桅杆60的基端部60a通用的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由此,HL桅杆76以其基端部76a为中心而在动臂10与起重机桅杆60之间转动。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拉索操作装置34包括连接绳索78,该连接绳索78将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与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相连接。该连接绳索78是本发明的连接部件的一例。另外,两根拉索30的与连接装置32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于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由此,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与动臂头部13经由拉索30及连接装置32相连接。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设置在比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更高的位置。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桅杆转动装置61通过使起重机桅杆60转动经由连接绳索78使HL桅杆76转动,来进行拉索30的向后方拉拽和向前方送出。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撑装置38的安装部42支撑第一连杆部件49,并且允许将该第一连杆部件49的位置在所述B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具体来说,安装部42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部件46及第二安装部件47同样地构成的第一安装部件46及第二安装部件47,还具有另外的第三安装部件48及第四安装部件56。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安装部件46及第三安装部件48是本发明中的安装部件的一例。

第三安装部件48包括两块板体,该两块板体在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中的靠近腹面22的位置,从该前端面23竖立设置。因此,第三安装部件48在所述B方向上与第一安装部件46不同的位置设置于动臂头部13,且设置于比第一安装部件46更靠动臂10的前端侧。第三安装部件48的两块板体以使其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一致的方式设置。该两块板体在宽度方向上彼此之间隔开极小间隙地设置,且设置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安装部件46的两块板体相一致的位置。在第三安装部件48的各板体上的相同位置,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各板体的安装孔。

第四安装部件56由一块板体构成,该一块板体在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中的背面21附近的位置,从该前端面23竖立设置。第四安装部件56以使其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一致的方式设置。第四安装部件56设置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三安装部件48的两块板体的中间相对应的位置。在第四安装部件56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该第四安装部件56的安装孔。

通过将连杆44对安装部42的安装状态从连杆44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46及第二安装部件47的第一安装状态S1(参照图8)变更为连杆44安装于第三安装部件48及第四安装部件56的第二安装状态S2(参照图8),允许将第一连杆部件49的位置在所述B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第一安装状态S1与图2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杆44的安装状态同样。在该第一安装状态S1下,第一连杆部件49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46,并且第二连杆部件50安装于第二安装部件47。在第一安装状态S1下,由连杆44支撑的结合部36(插销55)的位置处于比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靠向动臂主体12侧(动臂10的基端部侧)的位置。在起重机的通常规格中采用该第一安装状态S1。

另一方面,在第二安装状态S2下,如图8所示,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安装于第三安装部件48,并且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安装于第四安装部件56。

在该第二安装状态S2下,通过将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插入到第三安装部件48的两块板体之间,并且将插销52插入嵌合到该基端部49b上所设置的孔49a与第三安装部件48的各板体的安装孔,从而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被安装到第三安装部件48。插销52能够对基端部49b的孔49a及第三安装部件48的安装孔进行插拔。通过从这些孔中拔出插销52,能够从第三安装部件48分离基端部49b。即,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能够对第三安装部件48进行装卸。

另外,在第二安装状态S2下,第二连杆部件50的两块平板的基端部50a以使孔51a与第四安装部件56的安装孔相重叠的方式,从其板厚方向的两侧包夹第四安装部件56,在该状态下,将插销54插入嵌合到各基端部50a的孔51a与第四安装部件56的安装孔。由此,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安装于第四安装部件56。插销54能够对基端部50a的孔51a及第四安装部件56的安装孔进行插拔。通过从这些孔中拔出插销54,能够从第四安装部件56分离基端部50a。即,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能够对第四安装部件56进行装卸。

在第二安装状态S2下,连杆44在所述B方向上从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向与动臂主体12相反的一侧突出。由此,由连杆44支撑的结合部36设置在向与动臂主体12相反的一侧(与动臂10的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离开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的位置。在起重机的重型起重规格中采用该第二安装状态S2。

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起重机的结构同样。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起重机采用重型起重规格实施大吊载负荷的起吊作业,并且能够减轻会在重型起重规格中产生的动臂10的弯曲。

具体来说,在采用起重机的通常规格(参照图1)的情况下,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设置在比竖立状态的动臂10的动臂头部13相当低的位置,因此,拉索30与动臂10的轴心10a之间的角度减小,结果是与动臂10的轴心10a正交的方向上的拉索30的拉力的分量减小。因此,在通常规格下,难以进行大吊载负荷的起吊作业。对此,通过将HL桅杆76安装于上部回转体4,使起重机采用重型起重规格,就可以将拉索30连接于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该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位于比起重机桅杆60的前端部60b更高的位置,且设置在靠近竖立状态的动臂10的动臂头部13的高度位置。因此,与通常规格时相比,拉索30相对于动臂10的轴心10a的角度扩大,能够增大与动臂10的轴心10a正交的方向上的拉索30的拉力的分量。结果是在采用重型起重规格时,能够进行吊载负荷大于通常规格下所能够悬吊的吊载负荷的起吊作业。

而且,当使起重机采用重型起重规格时,将连杆44从通常规格下的第一安装状态S1的位置移动至第二安装状态S2的位置,从而将结合部36设置在动臂10的更前端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将拉索30与动臂10的轴心10a之间的角度调整为稍小的角度。

具体来说,如图7及图8所示,在使连杆44成为第二安装状态S2,利用拉索30将结合部36与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相连接的情况下,与在保持第一安装状态S1的情况下利用拉索30将结合部36与HL桅杆76的前端部76b相连接时相比,拉索30与动臂10的轴心10a之间的角度稍微减小。在此情况下,与连杆44处于第一安装状态S1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拉索30对动臂头部13进行牵拉的方向稍微朝下,从而能够稍微减弱施加至动臂10的拉力的A方向的分量。结果能够减轻在重型起重规格下产生于动臂10的弯曲。

另外,在从上部回转体4上拆除HL桅杆76,使起重机从重型起重规格恢复至通常规格的情况下,能够使连杆44恢复至从动臂头部13的背面21突出的第一安装状态S1的位置,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应理解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一种例子而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另外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结合部未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结合部。例如,结合部还可以包含插销55、第二连杆部件50及设置于第二连杆部件50的连接部。在此情况下,连接部是用于连接拉索30的部分,例如设置于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与前端部50b之间的中间部。并且,在此情况下,通过将经由插销55与第二连杆部件50的前端部50b相连接的第一连杆部件49的孔49a改为其它的孔49a,使第二连杆部件50以插销54为轴转动,由此,能够将结合部(连接部)相对于动臂头部13的相对位置在所述A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另外,用于保持结合部且允许该结合部的位置在所述A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的本发明的保持部件未必限定于上述第一连杆部件49,也可以将第一连杆部件49以外的结构的部件用作本发明的保持部件。

另外,用于安装保持部件且允许将该保持部件的位置在所述B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的本发明的安装部未必限定于上述安装部42,也可以将该安装部42以外的结构的部件用作本发明的安装部。

另外,在第二安装状态S2下的第一连杆部件49和第二连杆部件50安装于动臂头部13时的安装方式还可以是像图9所示的变形例那样的安装方式。

具体来说,在该变形例中,安装部42具有第一安装部件46、第二安装部件47及第三安装部件60。第一安装部件46及第二安装部件47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

第三安装部件60在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安装部件48同样的位置设置于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但是,该第三安装部件60由从前端面23竖立设置的一块板体构成。第三安装部件60以使其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一致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三安装部件60设置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二安装部件47的位置相一致的位置。即,第三安装部件60设置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安装部件46的两块板体的中间相对应的位置。在第三安装部件60上,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该第三安装部件60的安装孔。

并且,在该变形例的第二安装状态S2下,与第一安装状态S1时同样地,第一连杆部件49的基端部49b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46。但是,在该第二安装状态S2下,以从动臂头部13的前端面23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一连杆部件49。

另外,在该变形例的第二安装状态S2下,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安装于第三安装部件60。对该第三安装部件60安装基端部50a的安装方法与对第二安装部件47安装基端部50a的安装方法同样。因此,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能够对第三安装部件60进行装卸。

在该变形例中,当从第一安装状态S1变更为第二安装状态S2时,拆除将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连接于第二安装部件47的插销54,将基端部50a从第二安装部件47分离,使第一连杆部件49以插销52为轴,从第一安装状态S1的位置向图9中的箭头D的方向转动,并使第二连杆部件50以插销55为轴相对于第一连杆部件49以折返的方式转动,由此,将第一连杆部件49和第二连杆部件50设置在图9所示的第二安装状态S2的位置。并且,通过插销54将第二连杆部件50的基端部50a连接到第三安装部件60。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当从第二安装状态S2变更为第一安装状态S1时,按照与从第一安装状态S1变更为第二安装状态S2时相反的顺序进行该变更作业。

[实施方式的概要]

所述实施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

上述实施方式的起重机包括:机身;动臂,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机身,并且具有长度可变的结构;以及起伏装置,转动所述动臂使其相对于所述机身起伏,其中,所述起伏装置包括:拉索;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动臂的前端部,将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动臂的前端部;以及拉索操作装置,通过向后方拉拽所述拉索使所述动臂竖立,通过向前方送出所述拉索来放倒所述动臂,所述动臂的前端部具有在所述动臂竖立的状态下朝向后方的背面和在所述动臂竖立的状态下朝向前方的腹面,所述连接装置具有:结合部,与所述拉索的一端相结合;以及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前端部,以使所述结合部位于向与所述腹面相反的一侧离开所述前端部的所述背面的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结合部,所述支撑装置具有保持所述结合部的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允许所述结合部的位置在与所述动臂的轴心及所述动臂的转动轴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在该起重机中,用于保持结合部的保持部件允许结合部的位置在与动臂的轴心及动臂的转动轴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因此,既能够提高起吊能力,又能够减小拉起动臂所需的拉力。

具体来说,在减小了动臂长度的情况下,将结合部设置在进一步向后方离开竖立状态的动臂的轴心的位置,减小拉索的延伸方向与吊载负荷的作用方向之间的角度,由此,能够使因动臂长度减小而处于向前方离开竖立状态的动臂的轴心的压缩力的作用位置靠近动臂的轴心。结果能够减小产生于动臂的弯曲力矩而减小动臂的弯曲,从而能够提高起吊能力。另一方面,在增大了动臂长度的情况下,通过将结合部设置在更靠近动臂的轴心的位置,能够扩大因动臂长度增大而减小的拉索相对于动臂的轴心的角度。由此,能够增大拉起放倒状态的动臂时的拉索的拉力的铅垂方向的分量,结果能够减小拉起动臂所需的拉索的拉力。

对于上述起重机,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不同的位置的多个保持部,各保持部分别可装卸地保持所述结合部。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某保持部所保持的结合部从该保持部拆除并让其它保持部保持,从而能够变更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结合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具体地构成保持部件,使其保持结合部,并且允许该结合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对于上述起重机,优选的是所述支撑装置具有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前端部的所述背面之间的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通过与所述保持部件所保持的所述结合部相结合,经由所述结合部在所述结合部的位置支撑所述保持部件。

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支撑部件支撑保持部件中用于保持结合部的部位。因此,能够通过支撑部件抵抗经由结合部施加至保持部件中用于保持该结合部的部位的拉索的比较大的张力,从而能够防止保持部件的变形或破损。

对于上述起重机,优选的是所述拉索操作装置具有:第一桅杆,在所述动臂的后方的位置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机身;第二桅杆,在所述动臂与所述第一桅杆之间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机身,并且具有用于连接所述拉索的与所述一端相反侧的端部的前端部;连接部件,将所述第一桅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二桅杆的前端部相连接;以及桅杆转动装置,通过使所述第一桅杆转动经由所述连接部件使所述第二桅杆转动,来进行所述拉索的后方拉拽和向前方送出,所述第二桅杆的前端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桅杆的前端部更高的位置,所述支撑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动臂的前端部的安装部,该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保持部件,所述安装部允许将所述保持部件的位置在沿着所述动臂的轴心的第二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起重机采用可实施大吊载负荷的起吊作业的重型起重规格,并且能够减轻会在该重型起重规格中产生的动臂的弯曲。具体来说,在采用起重机的通常规格的情况下,将拉索连接于第一桅杆的前端部,通过使该第一桅杆转动,将用于使动臂起伏的拉索向后方拉拽并向前方送出。在此情况下,将第一桅杆的前端部与动臂的前端部相连接的拉索和动臂的轴心之间的角度减小,结果无法增大与动臂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的拉索的拉力的分量。因此,在通常规格下,难以进行大吊载负荷的起吊作业。而在本结构中,拉索连接于设置在比第一桅杆的前端部更高的位置的第二桅杆的前端部,因此,与将拉索连接于第一桅杆的前端部的通常规格相比,能够扩大拉索与动臂的轴心之间的角度。因此,能够增大与动臂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的拉索的拉力的分量。结果能够使起重机采用可进行大吊载负荷的起吊作业的重型起重规格。另外,在本结构中,设置于动臂的前端部且用于安装保持部件的安装部允许将保持部件的位置在沿着动臂的轴心的第二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因此,通过将结合部设置于动臂的更前端侧,将拉索与动臂的轴心之间的角度调整为稍小的角度,就能够稍微减弱与动臂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的拉力的分量。因此,能够减轻使起重机采用重型起重规格时所产生的动臂的弯曲。

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安装部具有多个安装部件,该多个安装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不同的多个位置设置于所述动臂的前端部,能够分别对所述保持部件进行装卸。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安装于某安装部件的保持部件从该安装部件拆除并安装于其它安装部件,从而能够变更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保持部件的位置。因此,能够具体地构成安装部,使其安装保持部件,并且允许将该保持部件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变更为多个不同的位置。

如以上的说明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既能提高起吊能力,又能减小拉起放倒状态的动臂所需的拉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