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梯系统轨道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8140阅读:1427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梯系统轨道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发明背景

本文中公开的主题涉及电梯系统。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用于电梯系统的导轨结构和支撑。

在当前典型电梯系统中,紧固在井道中的导轨用于沿着井道引导电梯轿厢和/或配重。导轨经由导轨支架紧固在井道壁上。导轨的尺寸设定为承受来自正常电梯系统操作、来自在轿厢或配重导轨处的安全制动器致动、来自建筑物沉降等等的负荷。在建筑物沉降的情况下,导轨必须保持由导轨支架支撑而不在沉降期间屈曲。管理机构最近对电梯系统标准做出的改变引入新的要求,其要求了在具有40米或更高的上升高度的电梯系统中,在设定导轨尺寸时必须要考虑到在沿着导轨长度的所有支架处而非在单一导轨支架处的推力。这将具有增大在电梯系统中必要的轨道尺寸的效果,这也增加成本。因此,期望满足必要标准要求而不显著增加轨道尺寸或系统成本的解决方案。

发明概要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一种电梯系统包括井道,所述井道具有多个层站楼层,每个层站楼层具有层站楼层门。一个或多个导轨定位于所述井道中,以沿着所述井道而引导一个或多个电梯系统部件。减震器定位于井道底坑处并且支撑所述一个或多个导轨中的导轨。所述减震器被配置为吸收因所述井道的垂直平移和/或加压而施加至所述导轨的负荷。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器外壳;以及减震器活塞,所述减震器活塞定位于所述减震器外壳中,并且连同所述减震器外壳一起限定容纳某体积流体的外壳腔室。所述减震器活塞包括与所述导轨相互作用的活塞上表面,其中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底坑底板的相对运动增大所述外壳腔室中的流体压力。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释压阀周期性地将流体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出来,从而减小所述减震器活塞在所述减震器外壳中的冲程。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流体收集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释压阀以收集经由所述释压阀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的所述流体。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释压阀在所述外壳腔室中的流体压力超过选定阈值时将流体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出来。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减震器活塞包括所述活塞上表面中接纳所述导轨的凹部。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导轨是至少两个导轨。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电梯系统部件包括电梯轿厢和/或电梯系统配重。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一种用于电梯系统导轨的减震器包括:减震器外壳;以及减震器活塞,所述减震器活塞定位于所述减震器外壳中,连同所述减震器外壳一起限定容纳某体积流体的外壳腔室。所述减震器活塞包括与电梯系统的导轨相互作用的活塞上表面,其中所述导轨相对于井道底坑底板的相对运动增大所述外壳腔室中的流体压力。所述减震器被配置为吸收因所述电梯系统的井道的垂直平移和/或加压而施加至所述导轨的负荷。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释压阀周期性地将流体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出来,从而减小所述减震器活塞在所述减震器外壳中的冲程。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流体收集器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释压阀以收集经由所述释压阀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的所述流体。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释压阀在所述外壳腔室中的流体压力超过选定阈值时将流体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出来。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减震器活塞包括所述活塞上表面中接纳所述导轨的凹部。

在又一实施方案中,一种支撑电梯系统的导轨的方法包括以与电梯系统的导轨可操作地通信的方式将减震器定位在电梯井道中。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器外壳;减震器活塞,所述减震器活塞定位于所述减震器外壳中,从而限定容纳某体积流体的外壳腔室。垂直地作用的负荷从所述导轨经由所述减震器活塞传输到所述减震器,从而增大外壳腔室中的流体压力。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经由释压阀的开口来周期性地将流体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出来,并且由此减小所述减震器活塞在所述减震器外壳中的冲程。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流体在所述外壳腔室中的流体压力超过第一阈值时经由所述释压阀的开口从所述外壳腔室释放出来。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释压阀在所述外壳腔室中的所述流体压力降至低于第二阈值时关闭。

另外或替代地,在此或其它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阈值基本上等于所述第二阈值。

附图简述

本说明书的结尾处具体指出且明确地要求保护主题。本公开的前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而进行的详细描述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电梯系统的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2是电梯系统的实施方案的井道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3是用于电梯系统的减震器的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4是用于电梯系统的减震器的实施方案的截面图;以及

图5是用于电梯系统的减震器的操作的图形表示。

详细描述

图1中示出了示例性电梯系统10的示意图。电梯系统10包括电梯轿厢12,所述电梯轿厢利用一个或多个悬挂构件16(诸如绳索或带)可操作地悬挂或支撑在井道14中。一个或多个悬挂构件16与一个或多个滑轮18相互作用而绕过电梯系统10的各种部件。一个或多个滑轮18还可以连接到配重22,所述配重用于帮助平衡电梯系统10并且减小在操作期间在牵引滑轮24两侧上的悬挂构件16张力的差异。

电梯系统1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轿厢导轨28以沿着井道14而引导电梯轿厢12。电梯轿厢12包括一个或多个导靴或导轮30,一个或多个导靴或导轮与轿厢导轨28相互作用以引导电梯轿厢12。电梯轿厢12还可包括安全装置32,安全装置与轿厢导轨28相互作用以在某些状况(诸如超速状况)下减慢和/或停止电梯轿厢12的运动。另外,电梯系统10包括一个或多个配重导轨34以沿着井道14而引导配重22。轿厢导轨28和配重导轨34使用多个导轨支架38来安装到井道壁3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多个导轨支架沿着井道壁36以约3米的间隔而定位在导轨支架38之间。

井道14包括一个或多个层站楼层40,电梯轿厢12在层站楼层处停下,从而允许乘客通过电梯轿厢门(未示出)进入和/或离开电梯轿厢12。在井道14的最低层站楼层40下方,井道14终止于底坑42处,底坑包括底坑底板44。在建造出建筑物和安装电梯系统10后,建筑物典型地发生某种程度的沉降或垂直加压,尤其在具有较高层的建筑物的情况下。沉降可能对电梯系统10的导轨造成非所要的影响,诸如因导轨支架38和导轨28、34的相对移动而造成的移位或屈曲。另外,沉降在导轨支架38处对导轨28、34施加力,这决定了导轨28、34的尺寸设定以承受这样的力。

现在参考图2,为了减轻作用在导轨28、34和导轨支架38上的力,每个导轨28、34终止于定位于底坑底板44处的减震器46处。.减震器46被配置为吸收建筑物沉降的效应,从而允许导轨28、34在建筑物沉降时本身相对于底坑底板44来向下重新定位,使得导轨28、34实际上与固定到井道壁36的导轨支架38一起移动。这减小了在导轨28、34与导轨支架38之间的相对力。

现在参考图3和4,示出了减震器46的实施方案。减震器46包括减震器外壳48、以及可移动减震器活塞50,可移动减震器活塞定位于减震器外壳48中并且可沿着冲程轴线52而移动。如图3所示,导轨28、34搁置在活塞上表面54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减震器活塞50包括轨道凹部56,导轨28、34可以定位在轨道凹部中。减震器外壳48和减震器活塞50在减震器外壳48中限定外壳腔室58。外壳腔室58利用某体积的油或其它流体介质加压。释压阀60和集油箱62流体地连接到外壳腔室58。

在初始安装时,减震器活塞50沿着冲程轴线52而定位在其最大位置处,从而最大化外壳腔室58的体积。在建筑物沉降时,导轨28、34对活塞上表面54施加向下力,从而增大对外壳腔室58中的流体的压力。一旦流体压力增至第一阈值,释压阀60就会打开,从而将某体积的流体从外壳腔室58释放到集油箱62中并且允许减震器活塞50沿着冲程轴线52向下行进。一旦将足够体积流体从外壳腔室58释放出来,使得流体压力降至低于第二阈值,释压阀60就会关闭,从而停止减震器活塞50行进。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阈值基本上等于第二阈值。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释压阀60具有时延特征,以便在电梯轿厢12或配重22安全致动期间不使减震器活塞50缩回。这些事件也可能会增大外壳腔室58中的流体压力,但是相较建筑物沉降来说是持续时间非常短暂的事件。

如图5所示,这个操作在随着建筑物进一步沉降的时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建筑物建造出后的约前十年内)重复进行。随着建筑物沉降(其由曲线64表示),外壳腔室58中的流体压力66增大,直到在点68处将释压阀60打开以降低流体压力并且缩回减震器活塞50(在70处示出)。在每次周期性地打开释压阀60时,减震器活塞50进一步缩回,直至其达到最小冲程点72,此时,安全开关74(在图3、4中示出)被触发以停止减震器46的操作并且将提醒维修人员来重调导轨28、34和重置减震器46。

利用减震器46吸收在建筑物沉降期间将典型地转移到导轨28、34中的力。这允许了导轨28、34配置受到其它因素(诸如在安全操作期间的负荷,而非来自建筑物沉降的负荷)制约。因此,导轨28、34通常可由更轻质的材料形成,这节省了相当大的成本。另外,减震器46降低导轨28、34和/或导轨支架38发生导轨屈曲或其它变形的风险。

虽然已结合了仅有限数量的实施方案详细地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应当容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此类所公开的实施方案。相反,可以修改本公开以涵盖此前未描述但与精神和范围相当的任何数量变化、更改、替换或等效布置。另外,虽然已描述了各种实施方案,但应理解,本公开的方面可仅包括所描述的实施方案中的一些。因此,本公开不视为受到前述描述限制,而是仅由随附权利要求范围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