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437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3月28日、申请号为201410122796.8、发明名称为“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13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073332和在2013年12月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253439的优先权,其公开在此通过引用而被整体并入。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设备和一种设置有该片材输送设备的图像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其中,输送路径在设备壳体的内侧处形成,并且图像被记录在引导到输送路径且通过输送路径输送的片材上。在一些情形中,这种图像记录设备具有用于支撑多张片材的纸张进给盒。此外,已知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该图像记录设备具有用于独特地将片材从纸张进给盒引导到输送路径的手动供纸盘(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2-1329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224463)。

在如上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的情形中,为了执行维护和/或解决塞纸,可以采用一种构造,从而图像记录设备的壳体的一部分被打开/关闭。在另一方面,在作为具有扫描器功能的多功能机实现图像记录设备的形式的情形中,可以采用一种构造,从而平板式扫描器的原稿盖被打开/关闭(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2-1329)。



技术实现要素: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的图像记录设备的情形中,如果布置手动供纸盘,同时避免壳体和原稿盖的旋转范围,从而例如待打开/关闭的壳体和原稿盖不与手动供纸盘碰撞,则出现的问题是图像记录设备为大型设备。

已经对于前面的问题加以考虑而实现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壳体和将会经历状态变化的片材支撑单元的小型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在该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用于输送片材的输送路径;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被构造成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片材支撑单元,该片材支撑单元在第一壳体中在第二壳体移动所朝向的一侧上的位置处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并且该片材支撑单元被构造成能够按照片材支撑单元的旋转前端更靠近第二壳体布置的次序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变化,且被构造成至少在第三状态中支撑待进给到输送路径的片材;以及推压单元,该推压单元被构造成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范围内朝向第一状态推压片材支撑单元,并且在从第二状态到第三状态的范围内朝向第三状态推压片材支撑单元,其中,处于第一状态中的片材支撑单元被构造成随着抵靠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的第二壳体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跟随第二壳体。

当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时,片材支撑单元随着第二壳体抵靠片材支撑单元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旋转。在这种情况中,推压单元推压片材支撑单元以提供第一状态。因此,片材支撑单元跟随第二壳体的状态变化。如果使用者将第二壳体移动到邻接状态并且片材支撑单元从第一状态越过第二状态而被旋转到第三状态,则片材支撑单元被保持在第三状态中,这是因为推压单元推压片材支撑单元从而提供第三状态。相应地,片材支撑单元能够被布置在第二壳体的移动范围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设备,包括:第一壳体,在该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用于输送片材的输送路径;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被构造成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并且被构造成能够在第二壳体的旋转前端侧抵靠第一壳体的邻接状态和第二壳体的旋转前端侧与第一壳体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变化;片材支撑单元,该片材支撑单元在第二壳体的旋转基端侧上设置在第一壳体中,且被构造成围绕与第二壳体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该片材支撑单元被构造成能够按照片材支撑单元的旋转前端更靠近第二壳体布置的次序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变化,且被构造成至少在第三状态中支撑待进给到输送路径的片材;以及推压单元,该推压单元被构造成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范围内朝向第一状态推压片材支撑单元,并且在从第二状态到第三状态的范围内朝向第三状态推压片材支撑单元,其中,处于第一状态中的片材支撑单元被构造成随着抵靠在邻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变化的第二壳体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跟随第二壳体。

当第二壳体在邻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变化时,片材支撑单元随着抵靠第二壳体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旋转。在这种情况中,推压单元推压片材支撑单元以提供第一状态。因此,片材支撑单元跟随第二壳体的状态变化。如果当第二壳体处于邻接状态中时片材支撑单元被用户从第一状态越过第二状态而旋转到第三状态,则片材支撑单元被保持在第三状态中,这是因为推压单元推压片材支撑单元从而提供第三状态。相应地,片材支撑单元能够被布置在第二壳体的旋转范围中。

推压单元可以具有:凸轮,该凸轮被构造成不能与片材支撑单元一起移动;凸轮随动件,该凸轮随动件被构造成能够随片材支撑单元的旋转一起移动;和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被构造成朝向凸轮推压凸轮随动件;凸轮可以被构造成在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二状态中的状态中使弹性部件最大程度地弹性变形;并且凸轮可以被构造成将弹性部件的推压力转换成用于移动凸轮随动件的力,从而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之一中。

相应地,利用简单且方便的构造实现了推压单元。

推压单元可以具有:凸轮,该凸轮被构造成能够随着片材支撑单元的旋转而一起移动;凸轮随动件,该凸轮随动件被构造成不能与片材支撑单元一起移动;和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被构造成朝向凸轮推压凸轮随动件;凸轮可以被构造成在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二状态中的状态中使弹性部件最大程度地弹性变形;并且凸轮可以被构造成将弹性部件的推压力转换成用于移动凸轮随动件的力,从而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之一中。

相应地,利用简单且方便的构造实现了推压单元。

凸轮和凸轮随动件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凸轮可以具有沿着竖直方向变形的凸轮表面。

片材支撑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旋转角度大于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的旋转角度。

相应地,片材支撑单元跟随第二壳体的旋转的范围增加。因此,增加第二壳体的旋转范围是可能的。

第二壳体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在第一壳体的上方,片材支撑单元可以沿着与该竖直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布置在第二壳体的后方处,并且输送单元可以被构造成沿着该前后方向向前地输送由片材支撑单元支撑的片材。

第二壳体布置在第一壳体的上方,并且因此第二壳体的操作是容易的。此外,片材支撑单元布置在第二壳体的后方处,并且第二壳体的旋转轴线(旋转轴)也位于片材支撑单元一侧上,即,在第二壳体的后部处。因此,当第二壳体处于分离状态中时,能够从第二壳体的前部达到第一壳体。此外,在跟随第二壳体时旋转的片材支撑单元不朝向从前部操作第二壳体的用户旋转。此外,片材被从片材支撑单元朝向第一壳体的前部输送。因此,在从第一壳体的前部输送之后,用户能够接触片材。

第一壳体可以设置有具有压盘的平板式扫描器,并且第二壳体可以是被构造成覆盖压盘的原稿盖。

相应地,在设置有较高使用频率的平板式扫描器的构造中,片材支撑单元能够被布置在原稿盖的旋转范围中。

片材支撑单元可以具有被构造成支撑片材的支撑表面,支撑表面可以被构造成接近第一壳体的侧表面并且在第一状态中竖立,并且支撑表面可以被构造成沿着支撑表面与第一壳体的侧表面分离的方向在第三状态中倾斜。

相应地,能够有效地使得在第一状态中的片材支撑单元是小型的。

片材支撑单元可以具有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侧壁上的固定单元和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该固定单元旋转的可移动单元,并且可移动单元可以被构造成能够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变化。

固定单元可以具有被构造成支撑待进给到输送路径的片材的辅助片材支撑单元。

相应地,片材支撑单元和辅助片材支撑单元能够被布置在第二壳体的旋转范围中。

辅助片材支撑单元可以被构造成在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三状态的状态中,朝向片材支撑单元旋转以被固定单元支撑,辅助片材支撑单元可以设置有侧引导件,该侧引导件被构造成引导片材的端缘,并且侧引导件可以被构造成在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三状态的状态中,抵靠朝向辅助片材支撑单元移动的第二壳体。

相应地,在片材支撑单元处于第三状态的状态中,能够防止第二壳体抵靠由辅助片材支撑单元支撑的片材。此外,第二壳体由固定单元经由侧引导件支撑。

固定单元可以具有进给单元,该进给单元被构造成向输送路径进给由片材支撑单元支撑的片材。

进给单元不与可移动单元一起旋转,并且因此向进给单元的驱动传递得以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片材输送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盖,该盖被构造成覆盖处于第一状态中的片材支撑单元的支撑表面。

相应地,防止了任何尘土从处于第一状态中的片材支撑单元的支撑表面一侧进入第一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之一的片材输送设备;和记录单元,该记录单元被构造成在输送路径中的片材上记录图像。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具有经历状态变化的壳体和片材支撑单元的小型设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多功能机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处于倾斜状态中的多功能机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动单元处于直立状态中并且侧壁被移除的状态中的多功能机的透视图。

图4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动单元被移除的状态中在后表面侧上的多功能机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示意打印机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6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处于直立状态中旁路盘和手动供纸盘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7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处于倾斜状态中旁路盘和手动供纸盘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8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处于倾斜状态中且后表面盖和外引导部件处于打开状态中旁路盘和手动供纸盘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9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动单元被移除的状态中旁路盘和手动供纸盘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10示出了示意联锁机构的结构的示意简图。

图11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动单元的直立状态中联锁机构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2示出了示意当可移动单元在跟随原稿盖的同时朝向中间状态被旋转时联锁机构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3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动单元的倾斜状态中联锁机构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4示出了示意原稿盖被关闭并且可移动单元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多功能机的侧视图。

图15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跟随打开的原稿盖的状态中的多功能机的侧视图。

图16示出了示意原稿盖被关闭并且可移动单元处于倾斜状态中的多功能机的侧视图。

图17示出了示意原稿盖被关闭且可移动单元处于直立状态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机的放大截面图。

图18示出了示意可移动单元跟随打开的原稿盖的状态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机的放大截面图。

图19示出了示意原稿盖被关闭且可移动单元处于倾斜状态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机的放大截面图。

图20示出了示意扫描器单元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通过并行连接而移动的改进实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面解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机10。在下面解释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显然该实施例能够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或者基本特性的范围内被适当地改变。此外,在以下解释中,基于多功能机10(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设备的实例)以可使用的方式安装的状态(图1所示状态)定义上下方向7(竖直方向),假定在设置开口13的侧是前侧(前表面)而定义前后方向8,并且在从前侧(前表面)观察多功能机10时定义左右方向9。

<多功能机10的总体布置>

如在图1中所示,多功能机10被形成为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多功能机10设置有打印机单元11,该打印机单元11用于根据喷墨记录系统在记录纸张等片材上记录图像。多功能机10具有各种功能,包括例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打印机单元11对应于图像记录设备。

打印机单元11具有壳体14,该壳体14形成有布置在前表面上的开口13。此外,可以相对于开口13沿着前后方向8插入/移除能够放置各种尺寸的记录纸片的供纸盘20和排出盘21。

如在图5中所示,打印机单元11设置有例如用于从供纸盘20进给记录纸张的进给单元15、用于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的记录单元24、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片材输送设备由除了记录单元24的输送单元15、第一输送辊对54、第二输送辊对55、供纸盘20、旁路盘70、手动供纸盘80和扫描器单元12构造。

如在图1中所示,扫描器单元12被设置在打印机单元11之上或者上方。扫描器单元12的壳体16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与打印机单元11的壳体14的上述尺寸相同。因此,通过在扫描器单元12被布置在上部位置处时将打印机单元11的壳体14和扫描器单元12的壳体16集成为一个单元,而形成多功能机10的大致长方体形轮廓(外形)。壳体14和壳体16对应于第一壳体。

扫描器单元12是平板式扫描器。能够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传感器34被设置在壳体16的内侧处。用于放置原稿的压盘玻璃30被设置在壳体16的上表面处。压盘玻璃30被原稿盖17覆盖。图1和5示出压盘玻璃30被原稿盖17覆盖的状态。

原稿盖17被连接到壳体16的后表面侧,且原稿盖17能够围绕沿着左右方向9设置的旋转轴旋转。如在图1中所示,原稿盖17抵靠壳体16的上表面,并且因此原稿盖17维持在压盘玻璃30被覆盖的状态(邻接状态)中。原稿盖17的前表面侧如从图1所示状态开始地被向上提起,并且因此原稿盖17旋转且压盘玻璃30暴露(分离状态)。原稿盖17可以设置有自动文件进给器(adf),该自动文件进给器(adf)用于一张接一张地拾取并输送被执行图像读取的多张原稿或者文件。原稿盖17对应于第二壳体。

<打印机单元11>

将在下面详细地解释打印机单元11的结构。

<供纸盘20>

供纸盘20具有如下外形,即,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沿着上下方向7的长度长,并且供纸盘20具有上部被打开或者释放的盒形形式。排出盘21被布置在供纸盘20的前侧上。例如,具有例如基于日本工业标准的a4尺寸和被用于照相记录(photographrecording)的l尺寸的各种大的和小的尺寸的记录纸片可以被布置在供纸盘20上。供纸盘20被容纳在与壳体14的开口13连通的内部空间中。供纸盘20能够经由开口13相对于壳体14沿着前后方向8前后地移动。

<进给单元15>

如在图5中所示,进给单元15设置有进给辊25、进给臂26、驱动传递机构27和分离垫片23。进给单元15设置在供纸盘20的上方和记录单元24的下方。进给辊25被进给臂26的前端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进给臂26能够围绕设置在近端部分处的轴28的中心沿着箭头29的方向旋转。相应地,进给辊25能够抵靠供纸盘20的底表面,并且进给辊25能够被从该底表面分离。进给辊25能够抵靠布置在供纸盘20上的记录纸张。分离垫片23在供纸盘20的底表面上被设置在与进给辊25相对的位置处。分离垫片23是具有比供纸盘20的底表面的摩擦系数大的摩擦系数的部件。

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借助于驱动传递机构27被传递到进给辊25。驱动传递机构27利用环形带向进给辊25的轴传递被传递到轴28的旋转。进给辊25以如下状态被旋转,即,进给辊25被允许抵靠布置在供纸盘20的底表面上堆叠的记录纸片的最上侧上的记录纸片,并且因此记录纸片被进给到输送路径65。当记录纸张被进给到输送路径65时,记录纸张的前端抵靠设置在供纸盘20沿着前后方向8的后侧上的分离部件35。相应地,布置在下侧上的记录纸片被保持在供纸盘20上而不被布置在最上侧上的记录纸片拖动。当进给正好在分离垫片23上布置的记录纸片时,由于相对于分离垫片23产生的摩擦力,布置在最下侧上的记录纸片不被拖动。

<输送路径65>

如在图5中所示,设置在壳体14的内部空间中的输送路径65在被弯曲时延伸,以从供纸盘20的后侧向上地实现u形转弯。此外,输送路径65从打印机单元11的后侧朝向前侧弯曲以大致笔直地延伸,并且输送路径65到达排出盘21处。输送路径65被粗略地分类成实现u形转弯的弯曲通道65a和笔直的笔直通道65b。

弯曲通道65a由在被片材能够通过的空间分离时彼此相对的外引导部件18、内引导部件19和引导部件31形成。笔直通道65b由记录单元24和压盘42、引导部件32和引导部件33形成,该记录单元24和该压盘42在被片材能够通过的空间分离时彼此相对。

被供纸盘20的进给辊25进给到输送路径65的记录纸张沿着弯曲通道65a被从下向上引导,并且因此输送方向被反转。在这之后,在不反转输送方向时,记录纸张沿着笔直通道65b被从后向前地输送。

外引导部件18是构成弯曲通道65a的外引导表面的部件。内引导部件19是构成弯曲通道65a的内部引导表面的部件。引导表面中的每一个可以由一个表面构造,或者引导表面中的每一个可以由多个肋状件的前端构造。

引导部件31相对于第一输送辊对54在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在后侧上)被布置在内引导部件19的上方。外引导部件18和引导部件31也是用于限定在后面描述的旁路线路66的部件。

<后表面盖22>

后表面盖22是支撑外引导部件18的部件,以构成壳体14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后表面盖22在下侧上在左端和右端处被壳体1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如在图8中所示,关于后表面盖22,上侧围绕在下侧上沿着左右方向9设置的旋转轴向后地落下,并且因此后表面盖22使得打开或者释放输送路径65和在以后描述的旁路线路66成为可能。

以与后表面盖22相同的方式,外引导部件18也在下侧上在左端和右端处被壳体1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关于外引导部件18,在后表面盖22打开的状态中,上侧围绕在下侧上沿着左右方向9设置的旋转轴向后地落下,并且因此弯曲通道65a还能够被打开或者释放。如在图5中所示,当后表面盖22被允许直立并且后表面盖22被关闭,然后外引导部件18被后表面盖22从后支撑时,外引导部件18被维持在直立状态中,且外引导部件18与内引导部件19相对以限定弯曲通道65a。

<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

如在图5中所示,第一输送辊对54在输送路径65中相对于记录单元24被设置在沿着输送方向(沿着前后方向8的向前取向)的上游侧上。第一输送辊对54具有第一输送辊60和夹持辊61。第二输送辊对55在输送路径65中相对于记录单元24被设置在沿着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第二输送辊对55具有第二输送辊62和齿辊63。通过传递马达(未示出)的旋转,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被旋转。在记录纸张被插入用于构造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的分别的辊之间的状态中,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通过旋转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而输送记录纸张。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对应于输送单元。

<记录单元24>

如在图5中所示,记录单元24设置在笔直通道65b的上侧上,同时在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之间与压盘42相对。记录单元24设置有滑架41和记录头39。滑架41被设置在压盘42的后侧和前侧上的导轨43、44支撑。为导轨44提供了已知的皮带机构。滑架41被连接到皮带机构的环形带。滑架41能够随着环形带的旋转沿着导轨43、44沿左右方向9移动。

在滑架41上携带记录头39。多个喷嘴(未示出)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上形成。墨水被从墨水盒(未示出)供应到记录头39。记录头39从所述多个喷嘴选择性地排出墨水作为微小墨滴。当滑架41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时,墨滴被从喷嘴排出到由压盘42支撑的记录纸张。排出的墨滴附着到在压盘42上的记录纸张,并且因此图像被记录在记录纸张上。

<旁路线路66>

开口64在壳体14的后表面上被设置在后表面盖22的上方。从开口64延伸到第一输送辊对54的旁路线路66在壳体14的内侧处形成。旁路线路66是沿着前后方向8从后向前向下倾斜地延伸的路线。旁路线路66的上引导表面由引导部件31形成,并且下引导表面由外引导部件18和后表面盖22形成。输送路径65的弯曲通道65a和笔直通道65b这两者均被布置在旁路线路66之下或者下方。关于外引导部件18和后表面盖22,上侧被旋转从而上侧被向后地落下,并且因此旁路线路66被与输送路径65一起地打开或者释放。

布置在以后描述的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上的记录纸片经由旁路线路66被向下倾斜地引导,并且记录纸片中的每一张进入输送路径65的笔直通道65b。在由第一输送辊对54输送记录纸张时,由记录单元24执行图像记录,并且记录纸张被排出到排出盘21。以此方式,经由具有大致笔直形状的路线输送了布置在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上的记录纸片。

<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

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被设置在多功能机10的后表面侧上。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独立于供纸盘20地支撑记录纸张。旁路盘70在多功能机10的后表面侧上被以沿着上下方向7对准的方式布置,同时允许在旁路盘70之上或者上方布置手动供纸盘80。旁路盘70对应于片材支撑单元。手动供纸盘80对应于辅助片材支撑单元。

如在图1和6中所示,固定单元68在扫描器单元12的壳体16的后表面侧上形成,该固定单元68向下地延伸从而开口64被固定单元68覆盖。固定单元68构成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的在沿着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的部件。可移动单元69被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固定单元68的上侧上。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由固定单元68和可移动单元69构造。

如在图4和9中所示,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的狭缝形开口67在固定单元68的上表面上形成。从开口67朝向旁路线路66形成通道。形成手动供纸盘80的支撑表面81的支撑部件82被设置在通道的下侧上。支撑表面81倾斜,从而相对于放置有多功能机10的安放面,下端被更向前引导。与支撑表面81相对的引导部件83被设置在通道的上侧上。由支撑部件82和引导部件83限定的通道从开口67向下倾斜地延伸,并且该通道被连接到旁路线路66。支撑部件82的下端在旁路线路66的上侧上形成引导表面的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布置有多功能机10的安放面是沿着左右方向9和前后方向8伸展的表面。

在固定单元68中,分离翼片72被设置在支撑部件82之下或者下方。分离翼片72位于与开口64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下端周缘的高度相等的高度处。分离翼片72从开口64的下端周缘向下倾斜地延伸。分离翼片72的上表面是由旁路盘70支撑的记录纸张的前端抵靠的表面。多个齿73在沿着前后方向8布置在分离翼片72的上表面上的同时,从该上表面向上突出。由旁路盘70支撑的多张记录纸片的前端被齿73解开或者散开。

被从开口64向后地分离并形成旁路盘70的支撑表面74的支撑部件75被设置在分离翼片72的上方。支撑表面74相对于放置有多功能机10的安放面倾斜。支撑表面74基本平行于手动供纸盘80的支撑表面81。

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进给辊76的驱动轴77的轴承单元71在支撑部件82的上端侧上被设置在与支撑表面81相对的相对侧上。通过从未图示的马达经由驱动传递单元79(见图3和4)传递驱动力以使由轴承单元71支撑的驱动轴77旋转。

如在图3和4中所示,由多个小齿轮构成的驱动传递单元79被设置在固定单元68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右侧上。驱动力被从设置在打印机单元11的壳体14的内侧处的马达(未示出)传递到驱动传递单元79。驱动轴77(参见图6至9)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并且其一端与构成驱动传递单元79的小齿轮啮合。驱动轴77的另一端延伸到在固定单元68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央。

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进给辊76的臂78被设置在驱动轴77的另一端侧上。臂78从驱动轴77朝向支撑部件75的支撑表面74向下地延伸。臂78被布置在在固定单元68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央处。臂78被构造成能够围绕驱动轴77旋转。

进给辊76被设置在臂78的旋转的前端侧上。进给辊76利用未图示的环形带而被连接到驱动轴77。驱动轴77的旋转利用环形带而被传递到进给辊76,并且使进给辊76旋转。当在进给辊76抵靠布置在由旁路盘70的支撑表面74支撑的记录纸片的最上侧上的记录纸片的状态中进给辊76被旋转时,相关的记录纸片由此被进给到旁路线路66。被布置在下侧上的记录纸片被分离翼片72的齿73解开或者散开,并且记录纸片被保持在旁路盘70中而不被布置在最上侧上的记录纸片拖动。以此方式,由进给辊76、驱动轴77和臂78构造的进给单元在壳体14的外侧处被布置在由支撑表面74、81限定的空间中。

增强部件84被设置在支撑部件82的上端侧上在与支撑表面81相对的相对侧上。形成相对于支撑表面81的台阶或者高度差的凹部85被设置在支撑部件82的上端侧上。增强部件84被设置在凹部85中。增强部件84是通过折叠并弯曲金属板而获得的部件,并且设置增强部件84从而增强支撑部件82的刚度。增强部件84沿着支撑表面81沿着支撑部件82的左右方向9延伸,并且增强部件84的两端到达置于支撑部件82的两端附近的位置处。增强部件84所延伸的左右方向9与记录纸张的相对于手动供纸盘80的输送方向垂直。

如在图2和7中所示,可移动单元69被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在固定单元68的下侧上。可移动单元69能够在可移动单元69如图1和6中所示地沿着上下方向7直立的直立状态(第一状态)和可移动单元69如在图2和7中所示地相对于上下方向7倾斜的倾斜状态(第三状态)之间旋转。直立状态是如下状态,即,该状态被设置成使得当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未被使用时在壳体14的后表面侧上用于可移动单元69的空间减少。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具有与壳体14的后表面大致平行的后表面。倾斜状态是如下状态,在该状态中,通过使可移动单元69朝向壳体14的外侧斜向上地倾斜,支撑表面74、81分别地被倾斜,并且能够使用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任意地选择允许可移动单元69处于直立状态中还是处于倾斜状态中。

侧壁86、87被设置在可移动单元69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两侧上。侧壁86、87覆盖固定单元68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两侧的部分。设置在固定单元68沿着左右方向9的右侧上的驱动传递单元79被可移动单元69的侧壁86覆盖。

支撑部件88和支撑部件89被设置成跨越可移动单元69的侧壁86、87。在倾斜状态中,是支撑部件88的上表面的支撑表面90形成与支撑表面74齐平的平坦表面。换言之,由支撑表面74和支撑表面90形成的表面支撑在旁路盘70中的记录纸张。此外,在直立状态中,支撑表面90垂直于用于多功能机10的安放面,即,支撑表面90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延伸。

沿着可移动单元69的支撑表面90的输送方向设置的长度l1比沿着固定单元68的支撑表面74的输送方向设置的长度l2长(l1>l2)。通过将长度l1和长度l2相加而获得的长度被与能够由旁路盘70支撑的记录纸张的尺寸相符合地设定。

如图2中所示,支撑部件89设置成跨过可移动单元69的侧壁86和87之间的空间。支撑部件89由固定单元68在支撑部件89的下端侧处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且支撑部件89能够独立于可移动单元69旋转。支撑部件89能够在支撑表面91沿着上下方向7直立的直立状态与支撑表面91相对于安放面倾斜的倾斜状态之间变化。当支撑部件89处于倾斜状态中时,支撑部件89由为固定单元68设置的辅助部件120沿着左右方向9而支撑。

当支撑部件89处于倾斜状态中时,作为支撑部件89的上表面的支撑表面91形成用于与支撑表面81一起支撑记录纸张的支撑表面。即,由支撑表面81和支撑表面91形成的支撑表面支撑在手动供纸盘80中的记录纸张。此外,在直立状态中,支撑表面91垂直于多功能机10的安放面,即,支撑表面91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延伸。

支撑部件89的支撑表面91的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的长度l3比固定单元68的支撑表面81的沿着输送方向设置的长度l4短(l3<l4)。通过将长度l3和长度l4相加获得的长度被设定为与能够由手动供纸盘80支撑的记录纸张的尺寸相符合。

支撑部件88设置有侧引导件92。侧引导件92沿着左右方向9相互分离以形成一对,并且侧引导件92从支撑表面90向上突出。侧引导件92具有沿着旁路盘70的输送方向延伸的引导表面,并且侧引导件92利用该引导表面沿着输送方向引导由支撑表面90支撑的记录纸张的端缘。所述一对侧引导件92沿着左右方向9相互分离的距离是可变的。相应地,侧引导件92能够引导由支撑表面90支撑的具有各种尺寸的记录纸片的端缘。

支撑部件89设置有侧引导件93。侧引导件93沿着左右方向9相互分离以形成一对,并且侧引导件93从支撑表面91向上突出。侧引导件93具有沿着手动供纸盘80的输送方向延伸的引导表面,并且侧引导件93利用引导表面沿着输送方向引导由支撑表面91支撑的记录纸张的端缘。该一对侧引导件93沿着左右方向9以此相互分离的距离是可变的。相应地,侧引导件93能够引导由支撑表面91支撑的、具有各种尺寸的记录纸片的端缘。

盘盖94被设置在支撑部件88的上端处。盘盖94相对于支撑部件88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盘盖94是能够在上端侧上密封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的开口的平板形部件。如在图1和6中所示,盘盖94能够旋转以到达如下位置,对于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的在上端侧上的开口在该位置处被覆盖。此外,如在图2和7中所示,盘盖94能够旋转以到达如下位置,对于处于倾斜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的在上端侧上的开口在该位置处被打开。在此位置处,盘盖94的内表面与旁路盘70的支撑表面90平行地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且能够支撑记录纸张的从支撑表面90突出的上端侧。

<联锁机构101>

为固定单元68和可移动单元69设置图10和11所示的联锁机构101。联锁机构101如下通过利用设置在可移动单元69的直立状态和倾斜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第二状态)的边界来推压可移动单元69。即,联锁机构101在从直立状态到中间状态的范围内朝向直立状态推压可移动单元69,而联锁机构101在从中间状态到倾斜状态的范围内朝向倾斜状态推压可移动单元69。联锁机构101对应于推压单元。

联锁机构101被分别地设置在可移动单元69的侧壁86、87附近。联锁机构101沿着左右方向9线性对称地构造。因此,以下将仅解释一个联锁机构101的构造。

如在图10中所示,联锁机构101具有为固定单元68设置的凸轮102、为可移动单元69设置的凸轮随动件103和朝向凸轮102推压凸轮随动件103的卷簧104。卷簧104对应于弹性部件。卷簧104在凸轮随动件103和为可移动单元69设置的弹簧座108之间以沿着左右方向9可伸展/可收缩的方式设置。凸轮随动件103和卷簧104随着可移动单元69相对于固定单元68的旋转而移动。

如在图11中所示,凸轮102具有如下突出形状,即,朝向可移动单元69突出的宽度是沿着可移动单元69的旋转轨迹而可变的。倾斜表面105、106被设置在凸轮102的突出前端处。倾斜表面105、106中的任意一个都是沿着上下方向7延伸的表面。

倾斜表面105是如下平坦表面,该平坦表面位于沿着前后方向8的与倾斜表面106相比的前侧上,并且该平坦表面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与后端相比远离弹簧座108地布置的前端。换言之,倾斜表面105是后侧被倾斜以沿着左右方向9朝向弹簧座108隆起或者突出的平坦表面。倾斜表面106是如下平坦表面,该平坦表面位于沿着前后方向8的与倾斜表面105相比的后侧上且接续到倾斜表面105,并且该平坦表面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与后端相比靠近弹簧座108地布置的前端。换言之,倾斜表面106是后侧倾斜以从弹簧座108沿着左右方向9分离的平坦表面。

倾斜表面105沿着前后方向8的长度比倾斜表面106沿着前后方向8的长度长。换言之,倾斜表面105相对于前后方向8倾斜的角度小于倾斜表面106以此相对于前后方向8倾斜的角度。因此,由倾斜表面105相对于凸轮随动件103形成的倾斜比由倾斜表面106形成的倾斜平缓。

在倾斜表面105和倾斜表面106之间的边界形成具有突出形状的脊线109。凸轮随动件103位于脊线109上(抵靠脊线109)的状态是可移动单元69的中间状态。因此,在可移动单元69的旋转范围中在直立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设置的旋转角度大于在中间状态和倾斜状态之间设置的旋转角度。

凸轮随动件103能够沿着凸轮102的倾斜表面105、106移动。凸轮随动件103具有抵靠倾斜表面105、106的辊107。虽然未详细地在各个图中示出,但是辊107的轴或者轴线垂直于可移动单元69的旋转轨迹。辊107在随着可移动单元69的旋转而被旋转时沿着倾斜表面105、106移动。

卷簧104在弹簧座108和凸轮随动件103之间被压缩,并且凸轮随动件103利用卷簧104的恢复力朝向凸轮103被推压。能够进一步随着凸轮随动件103沿凸轮102的移动在弹簧座108和凸轮随动件103之间压缩卷簧104。

当辊107位于脊线109上(抵靠脊线109)时,即,当可移动单元69处于中间状态中时,卷簧104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当辊107抵靠倾斜表面105时,卷簧104的推压力用作用于使辊107沿着斜面向前移动的力,即,用于使可移动单元69从中间状态朝向直立状态旋转的力。当辊107抵靠倾斜表面106时,卷簧104的推压力用作用于使辊107沿着倾斜向后移动的力,即,用于使可移动单元69从中间状态朝向倾斜状态旋转的力。换言之,通过使用中间状态作为边界,可移动单元69在选择性地朝向直立状态或者倾斜状态被推压时旋转。

<在原稿盖17和可移动单元69之间的联锁>

当原稿盖17从如在图14中所示地原稿盖17对于扫描器单元12关闭的状态开始而如在图15中所示地被打开时,原稿盖17的上表面抵靠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换言之,原稿盖17的上表面与关闭状态相比较随沿着打开方向的旋转被向后移动。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与处于关闭状态中的原稿盖17的上表面相邻地布置。因此,当原稿盖17的上表面被向后移动时,那么原稿盖17的上表面抵靠可移动单元69,并且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朝向倾斜状态被向下推动。

随着可移动单元69的旋转,凸轮随动件103的辊107从倾斜表面105的前端侧向后端侧即朝向倾斜表面106移动。随着该移动,在卷簧104的推压力的作用下,凸轮随动件103被移动到相对于左右方向9内侧,即,可移动单元69的相对于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辊107如在图12中所示地从脊线109向前移动,并且在原稿盖17如在图15中所示地完全打开的状态中辊107抵靠倾斜表面105。换言之,可移动单元69直至到达中间状态才被旋转。因此,在原稿盖17完全打开的状态中,利用卷簧104的推压力,可移动单元69被推压到直立状态,并且可移动单元69被维持在可移动单元69抵靠原稿盖17的上表面的状态中。

当从原稿盖17完全打开的状态关闭原稿盖17时,被推压到直立状态的可移动单元69在跟随原稿盖17时被恢复到直立状态。以此方式,随着原稿盖17的打开/关闭操作,可移动单元69在跟随原稿盖17的同时在直立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被旋转。

当在原稿盖17如在图16中所示地被关闭的状态中,可移动单元69被用户从直立状态超过中间状态而旋转到倾斜状态时,那么凸轮随动件103的辊107从脊线109向后移动,并且凸轮随动件103的辊107如在图13中所示地抵靠倾斜表面106。因此,利用卷簧104的推压力,可移动单元69被推压到倾斜状态,并且可移动单元69被维持在倾斜状态中。

当在原稿盖17被关闭的状态中,可移动单元69被用户从倾斜状态超过中间状态而旋转到直立状态时,那么凸轮随动件103的辊107从脊线109向前移动,并且凸轮随动件103的辊107如在图11中所示地抵靠倾斜表面105。因此,利用卷簧104的推压力,可移动单元69被推压到直立状态,并且可移动单元69被维持在直立状态中。

<打印机单元11的操作>

下面对关于打印机单元11的当分别使用供纸盘20、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时执行的操作进行解释。

当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未被使用时,可移动单元69如在图1和6中所示处于直立状态中。相应地,可移动单元69的凸出区域被减少。因此,能够减少在多功能机10的后表面侧上的空间。此外,盘盖94被旋转到在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的上端处的开口在此处关闭的位置。如果在多功能机10的后表面侧上设置了足够的空间,则还容许即使当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未被使用时可移动单元69也仍然处于倾斜状态中。

当使用供纸盘20时,具有所期尺寸的记录纸张被设定于供纸盘20。具体地,在多张记录纸片被堆叠的状态中,该多张记录纸片被布置在供纸盘20上。放置有记录纸片的供纸盘20被允许处于通过开口13插入壳体14中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进给辊25抵靠布置在供纸盘20上的该多张记录纸片中的最上记录纸片。打印机单元11基于例如用户输入和/或打印数据来确定或者决定从供纸盘20进给记录纸张。

如果开始打印的指令被接受,则打印机单元11驱动未图示的马达使进给辊25、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以预定的定时旋转。响应于进给辊25的旋转,最上记录纸片从纸张供纸盘20被进给到输送路径65。记录纸张受到输送路径65的弯曲通道65a引导,并且记录纸张到达第一输送辊对54。墨滴从记录头39被排出,并且所期图像被记录在通过由第一输送辊对54插入而输送到记录单元24的记录纸张上。利用第二输送辊对55,已经完成图像记录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排出盘21。

当使用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时,可移动单元69被允许处于如在图2和7中所示的倾斜状态中。相应地,支撑表面74、90在旁路盘70中形成一个平坦表面,并且支撑表面81、91整体地形成在手动供纸盘80中的记录纸张的支撑表面。盘盖94被旋转到在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的上端侧上的开口在此处被打开的位置。

当使用旁路盘70时,具有所期尺寸的记录纸张被设定于旁路盘70。具体地,在多张记录纸片被堆叠的状态中,该多张记录纸片由旁路盘70的支撑表面74、90支撑。在这种状态中,旁路盘70的进给辊76抵靠由支撑表面74、90支撑的该多张记录纸片中的最上记录纸片。此外,该多张记录纸片的下端抵靠分离翼片72。打印机单元11基于例如用户输入和/或打印数据来确定或者决定从旁路盘70进给记录纸张。

如果开始打印的指令被接受,则打印机单元11驱动未图示的马达使进给辊76、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以预定的定时旋转。响应于进给辊76的旋转,最上记录纸片从旁路盘70被进给到旁路线路66。记录纸张从旁路线路66进入输送路径65的笔直通道65b,并且记录纸张到达第一输送辊对54。在这个过程期间,形成旁路线路66和笔直通道65b的外引导部件18、后表面盖22和引导部件31朝向第一输送辊对54引导记录纸张。墨滴从记录头39排出,并且所期图像被记录在通过由第一输送辊对54插入而被输送到记录单元24的记录纸张上。利用第二输送辊对55,已经完成图像记录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排出盘21。

当使用手动供纸盘80时,具有所期尺寸的记录纸张被设定于手动供纸盘80。具体地,一张记录纸片被布置在手动供纸盘80的支撑表面81、91上,并且记录纸片沿着支撑表面81、91被插入在第一输送辊对54和旁路盘70的进给辊76之间的空间中。具体地,记录纸片被插入从而该记录纸张的前端从旁路线路66进入输送路径65直至该记录纸张的前端抵靠第一输送辊对54。在记录纸张被插入直至记录纸张的前端抵靠第一输送辊对54的状态中,手动供纸盘80的支撑表面81、91在较低位置处支撑记录纸张。打印机单元11基于例如用户输入和/或打印数据来确定或者决定从手动供纸盘80进给记录纸张。基于布置在沿着第一输送辊对54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的传感器56检测在手动供纸盘80中设定的记录纸张的事实,打印机单元11可以确定或者决定从手动供纸盘80进给记录纸张。

如果开始打印的指令被接受,则打印机单元11驱动未图示的马达使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以预定的定时旋转。随着第一输送辊60的旋转,被设定于手动供纸盘80的记录纸片由第一输送辊对54插入。墨滴从记录头39排出,并且所期图像被记录在输送到记录单元24的记录纸张上。利用第二输送辊对55,已经完成图像记录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排出盘21。

[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可移动单元69在跟随待打开/关闭的原稿盖17时在直立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被旋转。因此,实现了具有由经历状态变化的可移动单元69和原稿盖17构造的旁路盘70的小型多功能机10。

联锁机构101由为固定单元68设置的凸轮102、为可移动单元69设置的凸轮随动件103和朝向凸轮102推压凸轮随动件103的卷簧104构造。因此,通过简单和方便的构造实现了联锁机构101。

关于可移动单元69,在直立状态和中间状态之间的旋转角度大于在中间状态和倾斜状态之间的旋转角度。因此,可移动单元69能够跟随原稿盖17的范围增加。相应地,能够增加原稿盖17的旋转范围。

原稿盖17被布置在壳体14、16之上或者上方。因此,易于操作原稿盖17。此外,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被布置在原稿盖17的后方处,并且原稿盖17的旋转轴(旋转轴线)也被设置在后部处。因此,用户能够通过打开原稿盖17而从原稿盖17的前部来达到壳体16,即,压盘玻璃30。此外,在跟随原稿盖17时旋转的可移动单元69不朝向从前方操作原稿盖17的用户被旋转。此外,记录纸张从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朝向壳体14的前部被输送。因此,在从壳体14的前部输送之后,用户能够接触记录纸张。

相对于如向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功能机10提供地设置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平板式扫描器的构造,在原稿盖17的旋转范围中布置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是可能的。

关于可移动单元69,在直立状态中,在接近壳体14的后表面时,支撑表面74、81、90、91直立,并且在倾斜状态中,支撑表面74、81、90、91沿着从壳体14的后表面进行分离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有效地使得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是小型的。

可移动单元69设置有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因此,在原稿盖17的旋转范围内布置这些构件是可能的。

固定单元68设置有向旁路线路66进给由旁路盘70支撑的记录纸张的进给辊76、臂78和驱动传递单元79。因此,传递到进给辊76的驱动力得以稳定。

盘盖94被设置成覆盖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的上端侧。因此,防止了任何尘土经由开口67进入壳体14的内部。

[第二实施例]

以下将解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了联锁机构110代替联锁机构101。相应地,以下将主要解释联锁机构110的结构,并且将省略其它部件的解释。在第二实施例中,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或等价的结构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

如图17至19中所示,联锁机构110被提供用于固定单元68和可移动单元69。联锁机构110如下通过将设置在可移动单元69的直立状态与倾斜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第二状态)用作边界来推压可移动单元69。即,联锁机构110在从直立状态到中间状态的范围内朝向直立状态推压可移动单元69,而联锁机构110在从中间状态到倾斜状态的范围内朝向倾斜状态推压可移动单元69。联锁机构110对应于推压单元。

联锁机构110分别设置在可移动单元69的侧壁86、87的附近。联锁机构110沿着左右方向9被线性对称地构造。因此,以下将仅解释一个联锁机构110的构造。

联锁机构110具有为可移动单元69设置的凸轮102、为固定单元68设置的凸轮随动件112和朝向凸轮111推压凸轮随动件112的卷簧113。卷簧113对应于弹性部件。卷簧113在为固定单元68设置的凸轮随动件103和弹簧座108之间以沿着上下方向7可伸展/可收缩的方式设置。凸轮111随着可移动单元69相对于固定单元68的旋转而移动。

凸轮111沿着前后方向8在可移动单元69中延伸,且沿着前后方向8相对于固定单元68被移位。凸轮111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下表面用作凸轮表面。该凸轮表面由第一凸轮表面115、第二凸轮表面116和第三凸轮表面117按照从前后方向8的后侧按此次序布置而形成。

如图17中所示,在可移动单元69处于直立状态的状态中,第一凸轮表面115位于前后方向8的后侧上的可移动单元69中。第一凸轮表面115的前端被布置在第一凸轮表面115的后端的上方,且与第一凸轮表面115的后端相比在上下方向7上被更远离弹簧座114地布置。换句话说,第一凸轮表面115是如下扁平表面,该扁平表面被倾斜使得前端在上下方向7上被最远离弹簧座114地布置。

第二凸轮表面116位于可移动单元69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中央。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前端布置在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后端的下方,且与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后端相比在上下方向7上被更接近弹簧座114地布置。换句话说,第二凸轮表面116是如下扁平表面,该扁平表面被倾斜使得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前端在上下方向7上被最接近弹簧座114地布置。第一凸轮表面115的前端与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后端接续,并且第一凸轮表面115与第二凸轮表面116之间的边界形成沿着上下方向7向上突出的脊线118。在第一凸轮表面115和第二凸轮表面116中,脊线118被距弹簧座114最远地布置。

第三凸轮表面117在可移动单元69中位于在前后方向8的前侧上。与第三凸轮表面117的后端相比,第三凸轮表面117的前端在前后方向8上被距弹簧座114最远地布置。在可移动单元69处于直立状态的状态中,第三凸轮表面117的前端和后端被布置在沿着上下方向7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在可移动单元69处于倾斜状态的状态中(参见图19),第三凸轮表面117是如下扁平表面,该扁平表面被倾斜使得第三凸轮表面117的前端在上下方向7上距距弹簧座114最远地布置。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前端与第三凸轮表面117的后端接续,并且第二凸轮表面116与第三凸轮表面117之间的边界形成沿着上下方向7向下突出的脊线119。在第二凸轮表面116和第三凸轮表面117中,脊线119被距弹簧座114最近地布置。凸轮随动件112位于脊线119上(抵靠脊线119)的状态是可移动单元69的中间状态。第三凸轮表面117的前端延伸直到可移动单元69的内壁。

凸轮随动件112能够沿着凸轮117的第一凸轮表面115、第二凸轮表面116和第三凸轮表面117移动。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是圆形的呈拱顶形状。

卷簧113在弹簧座114与凸轮随动件112之间被压缩,并且凸轮随动件112借助于卷簧113的恢复力而被朝向凸轮111推压。卷簧113能够随着凸轮随动件112沿凸轮111的移动在弹簧座114与凸轮随动件112之间被进一步压缩。

当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一凸轮表面115和第二凸轮表面116且被布置为面对脊线118时,卷簧113被最大程度地扩展。当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位于脊线119上(抵靠脊线119)时,卷簧113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当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二凸轮表面116时,卷簧113的推压力起用于使可移动单元69从中间状态朝向直立状态旋转的力的作用。当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三凸轮表面117时,卷簧113的推压力起用于使可移动单元69从中间状态朝向倾斜状态旋转的力的作用。换句话说,可移动单元69被旋转,同时通过将中间状态用作边界而被朝向直立状态或倾斜状态选择性地推压。

如图2中所示,支撑部件89被设置为跨越可移动单元69的侧壁86与87之间的空间,但是支撑部件89未在图17和19中示出。支撑部件89被固定单元68在支撑部件89的下端侧处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且能够独立于可移动单元69旋转。支撑部件89能够在支撑表面91沿着上下方向7直立的直立状态与支撑表面91相对于安放面倾斜的倾斜状态之间变化。当支撑部件89处于倾斜状态中时,支撑部件89由为固定单元68设置的辅助部件120沿着左右方向9支撑。侧引导件93在支撑表面91的侧面上被设置用于支撑部件89。

<原稿盖17与可移动单元69之间的联锁>

当从如图17中所示原稿盖17对于扫描器单元12关闭的状态开始,原稿盖17被如图18中所示地打开时,原稿盖17的后表面侧抵靠处于直立状态的可移动单元69。换句话说,与关闭状态相比,原稿盖17的后表面随着沿打开方向的旋转而被向后移动。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与处于关闭状态中的原稿盖17的后表面被相邻地布置。因此,当原稿盖17的后表面被向后移动时,那么原稿盖17的后表面抵靠可移动单元69,并且处于直立状态中的可移动单元69朝向倾斜状态被向下推动。

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随着可移动单元69的旋转从面对脊线118的位置被朝着第二凸轮表面116的前端侧移动,即,朝向脊线119移动。随着该移动,凸轮随动件112在卷簧113的推压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7被朝下移动。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位于脊线119的后方,且在如图18所示原稿盖17被完全打开的状态中抵靠第二凸轮表面116。换句话说,可移动单元69没有被旋转直到达到中间状态。因此,在原稿盖17完全打开的状态中,可移动单元69借助于卷簧113的推压力而被推压成直立状态,并且在可移动单元69抵靠原稿盖17的后表面的状态中可移动单元69被维持。

在原稿盖17完全打开的状态中,原稿盖17抵靠为在倾斜状态中的支撑部件88设置的侧引导件93。因此,原稿盖17没有抵靠布置在手动供纸盘80上的记录纸片。在原稿盖17完全打开的状态中,原稿盖17由固定单元68经由侧引导件93和辅助部件120支撑。

当原稿盖17从原稿盖17完全打开的状态被关闭时,朝向直立状态被推压的可移动单元69在跟随原稿盖17的同时恢复到直立状态。通过此方式,随着原稿盖17的打开/关闭操作,可移动单元69在跟随原稿盖17的同时在直立状态与中间状态的后侧之间旋转。

如图19中所示,当在原稿盖17关闭的状态中可移动单元69被用户从直立状态越过中间状态而旋转到倾斜状态时,那么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从脊线119被向前移动,且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三凸轮表面117。因此,可移动单元69借助于卷簧113的推压力而被朝向倾斜状态推压,并且可移动单元69被维持在倾斜状态中。

当在原稿盖17关闭的状态中可移动单元69被用户从倾斜状态越过中间状态而旋转到直立状态时,那么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从脊线119被向后移动,并且凸轮随动件112的上端如图17中所示地抵靠第二凸轮表面116。因此,可移动单元69借助于卷簧113的推压力而被推压到直立状态,并且可移动单元69被维持在直立状态中。

[改进实施例]

前面的实施例示出具有如下构造的多功能机10,即,为壳体16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的原稿盖17抵靠可移动单元69,并且可移动单元69跟随原稿盖17的打开/关闭。然而,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设备的构造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设备可以被如下地构造,在该构造中,没有设置扫描器单元12,并且图像记录设备仅仅由打印机单元11构造。即,在壳体14的上侧上作为上盖而布置的壳体16能够旋转,使得壳体14的上侧能够被打开或者释放,从而解决塞纸和/或执行维护。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实现了该构造从而可移动单元69被布置在壳体16的旋转范围中,并且可移动单元69跟随壳体16的旋转。

此外,例如,扫描器单元12可以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11移动,用于处理打印机单元11中的卡纸和打印机单元11的维护。在这种结构中,不需要使扫描器单元12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11旋转,并且扫描器单元12可以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11移动。例如,如图20中所示,扫描器单元12可以被构造成能够与打印机单元11平行地沿着上下方向7向上和沿着前后方向8向后移动。在扫描器单元12的平行移动中扫描器单元12抵靠可移动单元69的实施例中,能够成功地实现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联锁机构的构造不限于前面的实施例。只要该联锁机构是如下机构,使得推压力随着可移动单元的移动沿着可移动单元朝向直立状态和倾斜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移动的方向而被施加,则可以采用除了前面的实施例的构造之外的任何构造。

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由固定单元68和可移动单元69构造。然而,可移动单元69可以由壳体16直接地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并且旁路盘70和手动供纸盘80可以仅由可移动单元69构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