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2265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环作为一种新型智能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包装盒作为包装智能手环的附带产品,可以使智能手环在运输、携带和传递过程中更加安全和方便,并且也可以向人们展示手环的美观性。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手环的包装盒通常只是将智能手环卡合在包装盒中,由于智能手环在运输过程中会被颠簸或者发生碰撞,进而导致智能手环被损坏,或者,会导致智能手环在包装盒中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利于运输、携带和传递的包装盒。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盒盖和盒本体,所述盒盖可沿着第一折叠板翻转到所述盒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盒本体上开设有第一设定宽度和第一设定深度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长条状;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均为第二设定宽度,深度均为第二设定深度,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宽度,所述第一设定深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深度,所述第二凹槽旋转180度后可与所述第三凹槽重合。可选的,所述盒盖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个侧面粘接在一起。可选的,所述盒本体包括:第三连接板、第二折叠板、第四连接板、第三折叠板、第五连接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折叠板、所述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折叠板和所述第五连接板折叠形成所述盒本体的腔体,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一个侧面重合粘接在一起。可选的,所述盒本体还包括:第四折叠板、与所述第四折叠板连接的第一粘接板、第五折叠板、以及与所述第五折叠板连接的第二粘接板;其中,所述第一粘接板和所述第二粘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个侧面重合粘接在一起。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所述一个侧面上。可选的,所述腔体内填充有填充层,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均开设在所述填充层中。可选的,所述包装盒还包括封口贴,所述封口贴粘接在所述盒盖的外表和所述第二折叠板的外表面上。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隐形洞和第二隐形洞。可选的,所述第一隐形洞和所述第二隐形洞均与所述第一凹槽呈45度夹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在盒本体上设置有盛放智能手环腕带的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盛放智能手环腕带一端凸起部分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在运输、携带、传递过程中不会因颠簸和碰撞而损坏智能手环腕带或者使智能手环腕带变形,从而确保了包装盒在被用户打开之后,智能手环腕带的摆放仍具视觉美感。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1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装盒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装盒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填充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装盒的截面层状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包装盒的立体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盒盖、2-盒本体、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5-第一折叠板、6-第三连接板、7-第二折叠板、8-第四连接板、9-第三折叠板、10-第五连接板、11-第四折叠板、12-第五折叠板、13-第二粘接板、14-第一粘接板、15-第一通孔、16-第二通孔、17-第三通孔、18-第一凹槽、19-第二凹槽、20-第三凹槽、21-填充层、22-第一隐形洞、23-第二隐形洞、24-封口贴。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参考图1所示,包装盒可以包括盒盖1和盒本体2。其中,盒盖1可沿着第一折叠板5翻转到盒本体2的上表面,盒本体2上开设有第一设定宽度和第一设定深度的第一凹槽18,第一凹槽18为长条状,并且,第一凹槽18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凹槽19和第三凹槽20,第二凹槽19和第三凹槽20的宽度均为第二设定宽度,深度均为第二设定深度,第二凹槽19旋转180度后可与第三凹槽20重合,第一设定宽度小于第二设定宽度,第一设定深度小于第二设定深度。在一实施例中,包装盒可以盛放与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以及第三凹槽20的宽度与深度相一致的产品。以需要盛放的产品为智能手环腕带进行示例性说明,当第一凹槽18用于盛放智能手环腕带时,则第一设定宽度与智能手环腕带的宽度相匹配,第一设定深度与智能手环腕带的厚度相匹配。第二凹槽19和第三凹槽20分别用于固定智能手环腕带一端的凸起部分,并且第二设定宽度与智能手环腕带一端凸起部分的宽度相匹配,第二设定深度与智能手环腕带一端凸起部分的厚度相匹配。由于智能手环腕带一端的凸起部分的宽度和厚度均大于智能手环腕带的宽度和厚度,因此,第一设定宽度小于第二设定宽度,第一设定深度小于第二设定深度。在一实施例中,该包装盒的盒盖1和盒本体2由一张基板弯折组装而成,该基板可以但不限于硬纸片等能够弯折的片状材质。例如,智能手环腕带为圆柱状,其直径为0.3厘米,其一端的凸起部分的厚度为0.4厘米,宽度为0.7厘米由于智能手环主体是由两根腕带固定,因此第一凹槽18应该盛放两根智能手环腕带,因此第一设定深度为0.3厘米,第一设定宽度为0.6厘米,第二设定深度为0.4厘米,第二设定宽度为0.7厘米。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由于可以通过一张基板形成,因此结构简单,成本低。由于智能手环腕带可以完全被固定在第一凹槽18中,同时第二凹槽19和第三凹槽20还可以将智能手环腕带一端的凸起部分固定在凹槽中,因而该包装盒不会因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和碰撞,而损坏智能手环腕带或者使智能手环腕带变形,从而确保了包装盒在被用户打开之后,智能手环腕带的摆放仍具视觉美感。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盒盖1由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的一个侧面粘接在一起组成。在一实施例中,盒本体2包括由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板6、第二折叠板7、第四连接板8、第三折叠板9和第五连接板10依次折叠形成盒本体2的腔体,并且第三连接板6的一个侧面与第五连接板10的一个侧面重合粘接在一起。同时,第四连接板8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折叠板11和第五折叠板12,并且第四折叠板11远离第四连接板8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粘接板14,第五折叠板12远离第四连接板8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粘接板13,其中,第一粘接板14和第二粘接板13与第三连接板6的一个侧面重合粘接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8的底部可以位于第五连接板10的另一个侧面,第二凹槽19和第三凹槽20的底部位于第三连接板6的一个侧面上。此外,第四连接板8上还开设有第一通孔15、第二通孔16、以及第三通孔17,第一通孔15的形状与第一凹槽18的设定形状一致,第二通孔16与第二凹槽19的设定形状一致,第三通孔17与第三凹槽20的设定形状一致。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腔体内可以填充填充层21,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第三凹槽20均开设在填充层21中。此外,第二凹槽19和第三凹槽20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隐形洞22和第二隐形洞23,第一隐形洞22和第二隐形洞23均与第一凹槽18呈45度夹角。由于第一隐形洞22和第二隐形洞23在盒本体内部,用户看不到,因此可以确保智能手环腕带摆放在包装盒中具有视觉美感。填充层21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PVC材质。再以被盛放的产品为智能手环腕带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一隐形洞22和第二隐形洞23用于盛放智能手环腕带固定绳,智能手环腕带固定绳可以将智能手环主体与腕带连接在一起。参见图4所示为包装盒的截面层状示意图,第一层为第二连接板4、第二层为第一连接板3、第三层为第四连接板8、第四层为填充层21、第五层为第五连接板10、第六层为第三连接板6。例如,以包装盒的整体厚度10毫米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3、第四连接板8、第五连接板10、第三连接板6的厚度均为1毫米,则填充层21的厚度为5毫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4所示的层状结构仅为了示意上述连接板以及填充层之间的位置关系,其厚度的示意不能形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包装盒的盒盖1和盒本体2可以由封口贴24进行封闭,封口贴24可以粘接在盒盖1的外表面和第二折叠板5的外表面上。在传输、携带、传递过程中,盒盖1和盒本体2不会处于打开状态。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并且使用也方便。盒本体2上开设的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第三凹槽20可以使智能手环腕带固定在相应的凹槽中,不会因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和碰撞,而损坏智能手环腕带或者使智能手环腕带变形,从而可以确保包装盒在被用户打开之后,智能手环腕带的摆放仍具视觉美感。以上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