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2532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中建筑物的摇摆以及电梯高速急停都有可能造成电梯曳引机倾翻,从而带来安全风险,因此,在电梯曳引机机座与承重梁之间设置防倾翻装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为了降低曳引机机座与承重梁之间的振动传递,通常减振装置与防倾翻装置配套使用。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 202744127C的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曳引机减振防倾翻装置,该装置具有减振防倾翻的功能,但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不易安装,且防倾翻螺栓与曳引机底架的连接孔洞之间的间隙未做任何隔离处理,曳引机水平振动情况下,可能导致孔洞与防倾翻螺栓干涉而产生噪音,同时将曳引机振动传递到承重梁。

公告号为CN 20451228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防倾翻功能的电梯曳引机防减振装置,该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安装,且螺杆与底板以及上连接板的连接孔洞之间间隙很小,上面螺母与上连接板之间未进行减振隔离,这些将导致曳引机振动通过螺杆传递到承重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在保证电梯运行安全的同时,能够起到降低曳引机振动及机房噪音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一种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包括依次叠置且被防倾翻螺栓贯穿压紧的曳引机机座、主减振垫以及承重梁,所述曳引机机座上设有供防倾翻螺栓穿过的通孔,防倾翻螺栓上套有与通孔内壁相抵的减振套。

所述防倾翻螺栓依次贯穿并压紧曳引机机座、主减振垫以及承重梁,能够在地震环境下起到防止曳引机倾翻的作用;所述主减振垫一方面起到支撑曳引机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曳引机的运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减振作用;所述减振套可以防止曳引机机座因水平振动与防倾翻螺栓发生干涉撞击而产生噪声。

每部电梯的曳引机机座上可以布置多根防倾翻螺栓,以起到可靠的防倾翻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曳引机机座的四个脚处分别布置一根防倾翻螺栓。

作为优选,减振套与主减振垫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所述减振套为尼龙或橡胶材质。所述减振套的顶部带有延伸出通孔的外翻边,该外翻边搭置在曳引机机座的顶面。

一方面,轴向间隙能够阻断减振套与主减振垫之间振动的直接传递,另一方面,轴向间隙也便于控制减振套的安装位置,使减振套顶部的外翻边贴合在曳引机机座的顶面。

作为优选,所述防倾翻螺栓的头部压紧所述外翻边。防倾翻螺栓除头部之外的其余部分在周向上均有限位,使防倾翻螺栓不易倾倒。

作为优选,所述防倾翻螺栓的头部与外翻边之间设有辅减振垫。辅减振垫能够避免曳引机的向上方向的振动通过防倾翻螺栓传递至承重梁上。

作为优选,所述防倾翻螺栓上远离头部的一端延伸出承重梁且套有锁紧螺母。为了防止锁紧螺母在振动环境下滑落,进而导致防倾翻装置失效,优选地,在防倾翻螺栓上远离头部的一端还穿设有防止锁紧螺母松脱的销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在满足防倾翻功能的前提下,具有减振降噪的作用,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提高了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1、防倾翻螺栓;2、辅减振垫;3、减振套;4、螺栓组件;5、曳引机机座;6、主减振垫;7、承重梁;8、锁紧螺母;9、开口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减振降噪的电梯曳引机防倾翻装置,包括依次叠置且被防倾翻螺栓1贯穿压紧的曳引机机座5、主减振垫6以及承重梁7,曳引机机座5上设有供防倾翻螺栓1穿过的通孔,防倾翻螺栓1上套有与通孔内壁相抵的减振套3。

本实施例中,在曳引机机座的四个脚处分别布置一根防倾翻螺栓1,防倾翻螺栓1采用GB 31.1-1988对应的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如图1所示,防倾翻螺栓1由上至下依次贯穿曳引机机座5、主减振垫6和承重梁7,主减振垫6由两块平行布置的钢板以及位于钢板层间的橡胶热硫化而成,橡胶的硬度和刚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螺栓组件4将主减振垫6的钢板分别与相贴靠的承重梁7和曳引机机座5相固定。

如图1所示,减振套3与主减振垫6之间具有轴向间隙,减振套3的顶部带有延伸出通孔的外翻边,外翻边搭置在曳引机机座5的顶面。减振套3采用尼龙6材质。

防倾翻螺栓1的头部与外翻边之间设有辅减振垫2,辅减振垫2由钢板和橡胶热硫化而成,橡胶的硬度和刚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辅减振垫的钢板与防倾翻螺栓1的头部相抵,辅减振垫2的橡胶与减振套3相抵。

如图1所示,防倾翻螺栓1上远离头部的一端延伸出承重梁7且套有锁紧螺母8,该端还穿设有防止锁紧螺母8松脱的开口销9。

本实施例中,各紧固件的型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