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济型助残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253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经济型助残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残疾人升降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升降行程较小的一种经济型助残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无障碍设施的普及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关爱残疾人的出行,体现在各种助残设备被广泛使用在车站、地铁、过街天桥等公共场合。这些助残设备中的垂直运输设备大多是传统的曳引对重式垂直升降电梯,因其造价高,一般不为残疾人专用,只是在电梯操作面板安装位置等细节针对残疾人做了改造,这种设备大多需要深基坑、井道等配套结构,比较适用与楼层之间的垂直运输。在另一些场合,比如中小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政府大楼等建筑大厅入口,这些入口大多距离地面的高度不足一个楼层,正面具有宽阔高耸的台阶,为了残疾人出入方便配备传统的升降电梯显然是不经济的,一般的做法是在入口台阶的两边做坡道,因为坡道可能用于残疾人轮椅,坡道的斜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造成坡道长,占地面积大,不仅如此,若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单独在坡道上行动会因力竭造成危险。鉴于以上原因,有必要设计一种应用于小升降行程的经济型残疾人专用的升降平台来填补这一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助残升降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济型助残升降平台,不需要基坑与井道,只需要在要跨越的高台或墙体浇砌时留出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凹台,驱动机安装于此凹台内,载人平台可沿着高台或墙体外表面升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扭力臂减速电机、驱动轴、防护板和直线动力机构,扭力臂减速电机轴装在直线动力机构外侧,扭力臂减速电机输出端为空心轴孔,扭力臂减速电机的空心轴孔经驱动轴与直线动力机构输入端连接,扭力臂减速电机自带的扭力臂与直线动力机构外侧固定;直线动力机构和扭力臂减速电机安装于需要助残升降跨越的高台或墙体内高离地面的凹台内,直线动力机构顶部与前上部空间设有用于遮挡的防护板。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左基板、右基板、提升板、载人平台、双面导向系统、单面导向系统、动力头导向系统、二级提升系统和一级提升系统,直线动力机构输出端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左基板和右基板,直线动力机构输出端正前方设有载人平台,载人平台和左、右基板之间设有提升板;提升板靠近直线动力机构的端面两侧分别和左基板、右基板之间通过结构对称相同的双面导向系统连接形成滑动副,提升板远离直线动力机构的端面两侧分别和载人平台的两侧部之间通过结构对称相同的单面导向系统连接形成滑动副,提升板的中部与左基板、右基板之间通过一级提升系统连接形成双齿条副,左基板和右基板的侧壁之间连接有动力头导向系统,一级提升系统经动力头导向系统与直线动力机构连接,一级提升系统通过动力头导向系统与左、右基板之间形成滑动副,一级提升系统两侧部分别经结构相同的二级提升系统与提升板、载人平台连接形成链传动副;扭力臂减速电机运行通过直线动力机构将动力传送到一级提升系统和二级提升系统进而提升载人平台。

所述的载人平台上表面两侧安装有扶手,扶手上栏杆下方固定有控制盒。

所述直线动力机构包括动力箱体和安装在动力箱体内的滚轮、中心盘和偏置齿轮,所述驱动轴同轴套接在中心盘中;动力箱体输出端端面中心开有三级阶梯孔,中心盘的轴部沿轴向延伸并通过轴承套在动力箱体阶梯孔的最小端中,中心盘的盘部沿周向间隔均布地安装有多个滚轮,滚轮的中心通过轴铰接安装在中心盘盘部上,滚轮的轴向与中心盘的轴向平行,滚轮的外侧面与动力箱体阶梯孔的中间端接触形成滚动连接;动力箱体阶梯孔最大端的内壁为内齿圈,中心盘盘部外端面固定有偏心的偏置轴头,偏置齿轮套在偏置轴头上形成铰接,偏置齿轮的外周面与内齿圈啮合,偏置齿轮外端面连接有沿径向延伸的动力臂,动力臂靠近外边缘处开有动力轴孔,动力轴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偏置齿轮分度圆所在的柱面上。

所述驱动轴一端伸入扭力臂减速电机的空心轴孔,驱动轴的另一端穿过动力箱体套入中心盘的中心孔中并通过键形成同轴连接,使扭力臂减速电机轴装在直线动力机构外侧,扭力臂减速电机自带的扭力臂与直线动力机构的动力箱体外侧固定。

所述一级提升系统包括动力头、驱动齿轮以及分别设于左基板和右基板上的左基板齿条和右基板齿条、设于提升板上的两道提升板齿条;左基板齿条和右基板齿条竖直平行地分别固定于靠近提升板中心线两旁的左基板与右基板端面上,两道提升板齿条竖直平行地固定在提升板端面位于竖中心线的两旁;动力头置于左基板与右基板之间,动力头的两侧分别通过结构对称相同的动力头导向系统与左基板、右基板的侧壁连接,动力头的一端设有轴头,轴头与直线动力机构内的动力轴孔铰接,直线动力机构带动动力头在左基板与右基板之间间隙中沿动力头导向系统上下升降移动;动力头的另一端设有凸块,凸块固定有水平的伸出轴,伸出轴的两端均铰接套有驱动齿轮,左端的驱动齿轮两侧分别与左基板齿条和左侧的提升板齿条同时啮合,右端的驱动齿轮两侧分别与右基板齿条和右侧的提升板齿条同时啮合。

所述的动力头导向系统包括中导轨和两个中导靴,中导轨固定于所述左基板的右侧壁或者右基板的左侧壁,两个中导靴分别固定在所述一级提升系统的动力头上部和下部的侧面,两个中导靴嵌入中导轨中形成滑动连接。

两侧的两个二级提升系统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动力头上,另一端固定在载人平台上,两侧的两个二级提升系统相对称安装。

所述的二级提升系统包括轴装式连接头、提升链条、两个提升链轮和链接头座,轴装式连接头铰接在所述一级提升系统中动力头上的伸出轴上,链接头座固定于载人平台侧壁,两个提升链轮轴装在提升板顶部,两个提升链轮相靠近安装,提升链条的一端铰接连接在轴装式连接头,另一端绕经两个提升链轮后铰接连接在链接头座,提升链条提升链轮形成链传动连接。

所述的伸出轴的两端均为阶梯轴结构,驱动齿轮铰接套在伸出轴的大轴段上,轴装式连接头铰接套在伸出轴的小轴段上。

所述的双面导向系统包括固定滑轨、双面导靴和内滑轨,固定滑轨竖直固定于所述左基板或者所述右基板上,内滑轨竖直固定在提升板上,双面导靴的两端分别嵌入到固定滑轨和内滑轨中,使得固定滑轨和内滑轨之间形成滑动连接。

所述的单面导向系统包括外滑轨和单面导靴,外滑轨竖直固定于提升板上,单面导靴竖直固定于载人平台侧壁,单面导靴嵌入外滑轨中形成滑动连接。

所述载人平台的滑动行程为动力头滑动行程的三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垂直跨越距离地面不足一个楼层高度的场合,用载人平台代替了传统电梯的轿厢,撇弃了传统电梯驱动机与载人平台(轿厢)在垂直方向上布置的方式,驱动机与载人平台在水平方向上布置。

本实用新型不仅改变了传统电梯对土建基坑及井道的要求,只需在砌筑要跨越的高台或墙体时留有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凹台,而且相比残疾人坡道,本实用新型大大减小了占地面积,可以安装于需要残疾人跨越的高台或墙体侧面的某一局部。

本实用新型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残疾人专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动力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载人平台在最低位置时的传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载人平台在最高位置时的传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右基板、提升板及载人平台的正面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7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扭力臂减速电机,2—直线动力机构,3—左基板,4—防护板,5—双面导向系统,6—提升板,7—单面导向系统,8—载人平台,9—扶手,10—右基板,11—二级提升系统,12—一级提升系统,13—动力头导向系统,14—驱动轴,201—动力箱体,202—滚轮,203—内齿圈,204—轴承,205—中心盘,206—偏置齿轮,207—偏置轴头,208—动力轴孔,301—左基板齿条,501—固定滑轨,502—双面导靴,503—内滑轨,601—提升板齿条,701—外滑轨,702—单面导靴,901—控制盒,1001—右基板齿条,1101—轴装式链接头,1102—提升链条,1103—提升链轮,1104—链接头座,1201—动力头,1202—轴头,1203—驱动齿轮,1204—伸出轴,1301—中导轨,1302—中导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扭力臂减速电机1、驱动轴14、防护板4、直线动力机构2、左基板3、右基板10、提升板6、载人平台8、双面导向系统5、单面导向系统7、动力头导向系统13、二级提升系统11和一级提升系统12。

如图4所示,扭力臂减速电机1轴装在直线动力机构2外侧,扭力臂减速电机1输出端为空心轴孔,扭力臂减速电机1的空心轴孔经驱动轴14与直线动力机构2输入端连接,扭力臂减速电机1自带的扭力臂与直线动力机构2外侧固定;如图1所示,直线动力机构2和扭力臂减速电机1安装于需要助残升降跨越的高台或墙体内高离地面的凹台内,凹台的宽度与直线动力机构2的宽度相当,直线动力机构2顶部与前上部空间设有用于遮挡的防护板4,前上部的防护板起到遮挡的作用,顶部的防护板起到平面承载的作用,防护板均有钢龙骨与凹台两侧壁固连。

如图1和图3所示,直线动力机构2输出端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左基板3和右基板10,直线动力机构2输出端正前方设有载人平台8,载人平台8和左、右基板3、10之间设有提升板6,提升板6和左、右基板3、10相平行。提升板6靠近直线动力机构2的端面两侧分别和左基板3、右基板10之间通过结构对称相同的双面导向系统5连接形成滑动副,提升板6远离直线动力机构2的端面两侧分别和载人平台8的两侧部之间通过结构对称相同的单面导向系统7连接形成滑动副,提升板6的中部与左基板3、右基板10之间通过一级提升系统12连接形成双齿条副,左基板3和右基板10的侧壁之间连接有动力头导向系统13,一级提升系统12经动力头导向系统13与直线动力机构2连接,一级提升系统12通过动力头导向系统13与左、右基板3、10之间形成滑动副,一级提升系统12两侧部分别经结构相同的二级提升系统11与提升板6、载人平台8连接形成链传动副。扭力臂减速电机1运行通过直线动力机构2将动力传送到一级提升系统12和二级提升系统11进而提升载人平台8。

如图1、图2所示,载人平台8上表面两侧安装有扶手9,扶手9上栏杆下方固定有控制盒901。栏杆的高度与普通的桌面相当,控制盒901上设升、降及紧急停车按钮,高度刚好适合坐在轮椅上残疾人的操作。

一级提升系统12通过动力头导向系统13与左基板3右侧面和右基板10左侧面滑动连接,载人平台8的运动由提升板6的运动通过二级提升系统11的链传动来带动。

如图4、图7所示,直线动力机构2包括动力箱体201和安装在动力箱体201内的滚轮202、中心盘205和偏置齿轮206,所述驱动轴14同轴套接在中心盘205中;动力箱体201输出端端面中心开有三级阶梯孔,左基板3、右基板10分别固定在动力箱体201阶梯孔最大端外的端面上,中心盘205的轴部沿轴向延伸并通过轴承204套在动力箱体201阶梯孔的最小端中,使得中心盘205在动力箱体201内形成转动连接,由于中心盘205的这一端带有轴肩与轴用弹性挡圈,中心盘205只可相对于动力箱体201转动。

中心盘205的盘部沿周向间隔均布地安装有多个滚轮202,滚轮202的中心通过轴铰接安装在中心盘205盘部上,滚轮202的轴向与中心盘205的轴向平行,滚轮202的外侧面与动力箱体201阶梯孔的中间端接触形成滚动连接。

动力箱体201阶梯孔最大端的内壁为内齿圈203,可与动力箱体201一起浇铸或是单独加工用螺栓固定,中心盘205盘部外端面固定有偏心的偏置轴头207,偏置齿轮206套在偏置轴头207上形成铰接,偏置齿轮206的外齿面与内齿圈203啮合,偏置齿轮206外端面连接有沿径向延伸的动力臂,动力臂靠近外边缘处开有动力轴孔208,动力轴孔208位于偏置齿轮206的齿面外,动力轴孔208的中心轴线位于偏置齿轮206分度圆所在的柱面上,即偏置齿轮206的分度圆直径与内齿圈203的分度圆半径相等,所以当偏置齿轮206啮合滚动时,动力轴孔208的中心运动轨迹为一直线。

驱动轴14一端伸入扭力臂减速电机1的空心轴孔,驱动轴14的另一端穿过动力箱体201套入中心盘205的中心孔中并通过键形成同轴连接,使扭力臂减速电机1轴装在直线动力机构2外侧,扭力臂减速电机1自带的扭力臂与直线动力机构2的动力箱体201外侧固定。

如图3、图5~图8所示,一级提升系统12包括动力头1201、驱动齿轮1203以及分别设于左基板3和右基板10上的左基板齿条301和右基板齿条1001、设于提升板6上的两道提升板齿条601。如图2和图3所示,左基板3与右基板10的结构以左基板3与右基板10之间的中心线对称,左基板齿条301和右基板齿条1001竖直平行地分别固定于靠近提升板6中心线两旁的左基板3与右基板10端面上。如图3、图5所示,提升板6的左右两侧对称,两道提升板齿条601竖直平行地固定在提升板6端面位于竖中心线的两旁。

动力头1201置于左基板3与右基板10之间,动力头1201的两侧分别通过结构对称相同的动力头导向系统13与左基板3、右基板10的侧壁连接,动力头1201的一端设有轴头1202,轴头1202与直线动力机构2连接,轴头1202套入所述偏置齿轮206上的动力轴孔208内与动力轴孔208形成转动连接,直线动力机构2带动动力头1201在左基板3与右基板10之间间隙中沿动力头导向系统13上下升降移动。

动力头1201的另一端设有凸块,凸块固定有水平的伸出轴1204,伸出轴1204的两端均铰接套有驱动齿轮1203,伸出轴1204的两端均为阶梯轴结构,驱动齿轮1203铰接套在伸出轴1204的大轴段上。左端的驱动齿轮1203两侧分别与左基板齿条301和左侧的提升板齿条601同时啮合,右端的驱动齿轮1203两侧分别与右基板齿条1001和右侧的提升板齿条601同时啮合。

如图3、图4、图8所示,动力头导向系统13包括中导轨1301和两个中导靴1302,中导轨1301固定于所述左基板3的右侧壁或者右基板10的左侧壁,两个中导靴1302分别固定在所述一级提升系统12的动力头1201上部和下部的侧面,两个中导靴1302嵌入中导轨1301中形成滑动连接。动力头1201可在左基板3与右基板10中间的缝隙中滑动,同时由于每侧上下的中导靴1302与相对应的中导轨1301形成支撑点,可使动力头1201在滑动的同时承受垂直平面内的弯矩。

两侧的两个二级提升系统11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动力头1201上,另一端固定在载人平台8上,两侧的两个二级提升系统11相对称安装。二级提升系统11包括轴装式连接头1101、提升链条1102、两个提升链轮1103和链接头座1104。

轴装式连接头1101铰接在一级提升系统12中动力头1201上的伸出轴1204上,轴装式连接头1101铰接套在伸出轴1204的小轴段上,链接头座1104固定于载人平台8侧壁,两个提升链轮1103轴装在提升板6顶部,两个提升链轮1103相靠近安装,提升链条1102的一端铰接连接在轴装式连接头1101,另一端绕经两个提升链轮1103后铰接连接在链接头座1104,提升链条1102提升链轮1103形成链传动连接。

如图1、图2、图3所示,双面导向系统5包括固定滑轨501、双面导靴502和内滑轨503,固定滑轨501竖直固定于所述左基板3或者所述右基板10上,内滑轨503竖直固定在提升板6上,双面导靴502的两端分别嵌入到固定滑轨501和内滑轨503中,使得固定滑轨501和内滑轨503之间通过双面导靴502形成滑动连接。通过双面导向系统5提升板6的滑动行程为直线动力机构2的高度与其自身高度之和。

如图1~图3所示,单面导向系统7包括外滑轨701和单面导靴702,外滑轨701竖直固定于提升板6上,单面导靴702竖直固定于水平放置的载人平台8侧壁,单面导靴702嵌入外滑轨701中形成滑动连接。通过单面导向系统7传动使得载人平台8的滑动行程为提升板6的高度,载人平台8可从提升板6外平面的底部滑动至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本实用新型载人平台的初始位置如图5、图7所示,这时偏置齿轮206与内齿圈203的啮合点位于垂直最低点,偏置齿轮206上的动力轴孔208也同时位于垂直最低点,所以与动力轴孔208相铰接的动力头1201位于直线动力机构2的最下端;从图1中的实线部分来看,这时提升板6的上端位于直线动力机构2的下部,载人平台8位于提升板6的下部平放于地面。当残疾人乘坐轮椅由图1右侧无扶手9的一边进入载人平台8,抓好栏杆并按动控制盒901的上升按钮,在扭力臂减速电机1的带动下,提升板6的下端运动到直线动力机构2的最上端,同时载人平台8运动到提升板6的上端并与覆盖在高台上表面的承载防护板4平齐,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部分所示,完成上升后残疾人可乘坐轮椅继续向前行进离开升降平台。

残疾人载人平台的下降过程与上述相反,不再赘述。

如图5、图6所示,通过偏置齿轮206带动动力头1201由初始位于动力箱底部的位置上升运动到顶部的位置,形成一倍的动力头1201的垂直滑动行程。两个驱动齿轮1203在动力头1201带动下沿左基板齿条301与右基板齿条1001啮合滚动上升,两驱动齿轮1203的滚动带动与其啮合的提升板齿条601直线运动,提升板6相对于动力头1201的垂直运动的行程是动力头1201自身垂直运动行程的一倍,由此形成两倍的动力头1201的垂直滑动行程。驱动齿轮1203垂直向上的滚动带动了提升板6的上升,由于提升链条1102的长度是不变的,使得提升链条1102在提升板6的带动下拉动载人平台8沿着提升板6上升,载人平台8相对于提升板6的垂直运动的行程是动力头1201自身垂直运动行程的一倍,由此形成三倍的动力头1201的垂直滑动行程,即实现了本实用新型载人平台8的垂直滑动行程达到动力头1201的垂直滑动行程的三倍。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用载人平台代替了传统电梯的轿厢,撇弃了传统电梯驱动机与载人平台(轿厢)在垂直方向上布置的方式,具有其突出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低楼层高度布置安装,只需在砌筑要跨越的高台或墙体时留有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凹台,而且相比现有的助残设施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残疾人专用性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