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自动排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1766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软管自动排管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管机,具体为一种软管自动排管机。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整列排管机,软管是放置在机箱一体的不锈钢箱内,在不锈钢箱的最深处设置有一个用于向上推动软管的推动块,推动块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推动块将箱底的软管向上运动,当推动块在最高点时,此时软管滚落入输送带上,由输送带传送出去,并由人工作选向后再进行排列。该种整列排管机具有以下不足:1、不锈钢箱的设置,箱内经长时间的使用后,会产生污染;2、不锈钢箱内推动块的设置,箱体内的软管在推动块上下推动过程中会挤压摩擦,软管表面易产生擦伤、磨花,易导致不良品,甚至产生报废,同时摩擦更易产生灰尘或脏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软管不易刮伤以及能够自动排管的软管自动排管机。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软管自动排管机,包括软管箱和第一传送机构,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包括传送架,所述传送架上设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中部设有软管通道,所述软管通道由两相对设置的L形板构成,所述两相对设置的L形板的外侧设有排管挡板。所述传送架的一端上部设有V字型敞口漏斗,传送架设有V字型敞口漏斗的一端外设有软管箱,所述软管箱的高度低于传送带的高度,所述软管箱的后侧设有用于将软管从软管箱内转移到传送带上的软管转移机械手,所述传送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传送机构,所述第二传送机构的后侧设有用于软管选向机构。所述软管自动排管机主要由用于存放软管的软管箱,用于传输软管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软管从软管箱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上的软管转移机械手,用于软管选向的软管选向机构,以及用于传输软管的第二传送机构构成,其结构构成简单;软管转移机械手的设置,用于将软管箱内的软管自动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上,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软管箱内设置推动块时向上推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软管的问题,软管转移机械手自动吸取或抓取软管后,自动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上,由第一传送机构传输软管至软管选向机构,然后由软管选向机构对软管进行选向,选向后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由第二传送机构传输软管,其软管转移、传输及选向均是自动化完成,其自动化完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

进一步地,位于第二传送机构一端的传送架上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用于选向的电眼。电眼的设置,用于感应软管方位,当软管选向机构在传送带上吸取软管时,如电眼感应不到,则软管选向机构上的吸取件旋转180度,然后吸起软管后再旋转180度复位,将则软管选向机构吸起软管后旋转180度复位,然后将吸取后的软管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转移机械手包括立式转移固定架,所述立式转移固定架上设有横向固定板,所述横向固定板的外侧设有第一横向滑轨,所述第一横向滑轨上通过第一滑块连接有沿第一横向滑轨移动的伸缩式传动轴,所述伸缩式传动轴的底部设有一次可吸住若干个软管的第一吸盘。所述第一吸盘随伸缩式传动轴一起沿第一横向滑轨移动至软管箱的上方,伸缩式传动轴带动第一吸盘向下运动至软管处,由第一吸盘吸取多个软管,第一吸盘吸取软管后,由伸缩式传动轴控制向上运动,然后第一吸盘和伸缩式传动轴一起沿第一横向滑轨移动至传送带端部设置的V字型敞口漏斗的上方松开软管,多个软管掉落至V字型敞口漏斗内,并沿V字型敞口漏斗掉落入传送带内的软管传送通道内,由传送带带动向前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选向机构包括“冂”型固定架,所述“冂”型固定架的内侧设有第二横向滑轨,所述第二横向滑轨通过第二滑块连接有沿第二横向滑轨移动的立式传动轴,所述立式传动轴的底部设有用于吸住单个软管的第二吸盘。第二吸盘随立式传动轴一起沿第二横向滑轨移动至第一传送机构上最后一个软管排列位置的上方进行吸取软管,此时,如定位板上的电眼感应到软管头,第一吸盘会直接吸取此位置上的软管并将其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上,如定位板上的电眼感应不到软管头,第二吸盘会先旋转180度,然后吸取软管后再旋转180度,一方面将软管方向旋转过来,另一方面第二吸盘复位,第二吸盘旋转软管并复位后,随立式传动轴一起沿第二横向滑轨移动将选向后的软管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上,由第二传送机构进行传输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箱采用塑胶材质制成或者采用现有的塑胶框或箱子作为软管箱。所述软管箱四周箱板上至少一个箱板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为条形孔,多条形孔呈阵列排布。采用塑料材质制成软管箱,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塑胶框或箱子,另一方面塑胶框不易吸附灰尘。

本实用新型软管自动排管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结构构成简单,所述软管自动排管机主要由用于存放软管的软管箱,用于传输软管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软管从软管箱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上的软管转移机械手,用于软管选向的软管选向机构,以及用于传输软管的第二传送机构构成,其结构构成简单;

第二、自动完成软管排管和选向,软管转移机械手的设置,用于将软管箱内的软管自动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上,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软管箱内设置推动块时向上推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软管的问题,软管转移机械手自动吸取或抓取软管后,自动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上,由第一传送机构传输软管至软管选向机构,然后由软管选向机构对软管进行选向,选向后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由第二传送机构传输软管,其软管转移、传输及选向均是自动化完成,其自动化完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

第三、软管不易刮伤或擦花,而且不易吸附灰尘,一方面采用软管转移机械手上的第一吸盘进行吸取软管,软管不会被刮伤或擦花;另一方面,采用塑料材质制成软管箱,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塑胶框或箱子,有效节药成本,而且塑胶框不易吸附灰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软管自动排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软管自动排管机软管转移机械手及第一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产品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软管自动排管机,包括软管箱10和第一传送机构30,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0包括传送架36,所述传送架36上设有传送带37,所述传送带37中部设有软管通道32,所述软管通道32由两相对设置的L形板35构成,所述两相对设置的L形板35的外侧设有排管挡板33。所述传送架36的一端上部设有V字型敞口漏斗31,传送架36设有V字型敞口漏斗31的一端外设有软管箱10,所述软管箱10的高度低于传送带37的高度,所述软管箱10的后侧设有用于将软管从软管箱10内转移到传送带37上的软管转移机械手20,所述传送架3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传送机构50,所述第二传送机构50的后侧设有用于软管选向机构40。所述软管自动排管机主要由用于存放软管的软管箱10,用于传输软管的第一传送机构30,用于将软管从软管箱10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30上的软管转移机械手20,用于软管选向的软管选向机构40,以及用于传输软管的第二传送机构50构成,其结构构成简单;软管转移机械手20的设置,用于将软管箱10内的软管自动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30上,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软管箱10内设置推动块时向上推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软管的问题,软管转移机械手20自动吸取或抓取软管后,自动转移至第一传送机构30上,由第一传送机构30传输软管至软管选向机构40,然后由软管选向机构40对软管进行选向,选向后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50,由第二传送机构50传输软管,其软管转移、传输及选向均是自动化完成,其自动化完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

如图2所示,位于第二传送机构50一端的传送架36上设有定位板38,所述定位板38上设有用于选向的电眼34。电眼34的设置,用于感应软管方位,当软管选向机构40在传送带37上吸取软管时,如电眼34感应不到,则软管选向机构40上的吸取件旋转180度,然后吸起软管后再旋转180度复位,将则软管选向机构40吸起软管后旋转180度复位,然后将吸取后的软管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50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软管转移机械手20包括立式转移固定架21,所述立式转移固定架21上设有横向固定板26,所述横向固定板26的外侧设有第一横向滑轨23,所述第一横向滑轨23上通过第一滑块22连接有沿第一横向滑轨23移动的伸缩式传动轴24,所述伸缩式传动轴24的底部设有一次可吸住若干个软管的第一吸盘25。所述第一吸盘25随伸缩式传动轴24一起沿第一横向滑轨23移动至软管箱10的上方,伸缩式传动轴24带动第一吸盘25向下运动至软管处,由第一吸盘25吸取多个软管,第一吸盘25吸取软管后,由伸缩式传动轴24控制向上运动,然后第一吸盘25和伸缩式传动轴24一起沿第一横向滑轨23移动至传送带37端部设置的V字型敞口漏斗31的上方松开软管,多个软管掉落至V字型敞口漏斗31内,并沿V字型敞口漏斗31掉落入传送带37内的软管传送通道内,由传送带37带动向前传输。

如图1所示,所述软管选向机构40包括”冂”型固定架42,所述”冂”型固定架42的内侧设有第二横向滑轨41,所述第二横向滑轨41通过第二滑块45连接有沿第二横向滑轨41移动的立式传动轴43,所述立式传动轴43的底部设有用于吸住单个软管的第二吸盘44。第二吸盘44随立式传动轴43一起沿第二横向滑轨41移动至第一传送机构30上最后一个软管排列位置的上方进行吸取软管,此时,如定位板38上的电眼34感应到软管头,第一吸盘25会直接吸取此位置上的软管并将其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50上,如定位板38上的电眼34感应不到软管头,第二吸盘44会先旋转180度,然后吸取软管后再旋转180度,一方面将软管方向旋转过来,另一方面第二吸盘44复位,第二吸盘44旋转软管并复位后,随立式传动轴43一起沿第二横向滑轨41移动将选向后的软管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50上,由第二传送机构50进行传输软管。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软管箱10采用塑胶材质制成或者采用现有的塑胶框或箱子作为软管箱10。所述软管箱10四周箱板上至少一个箱板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11。所述透气孔11为条形孔,多条形孔呈阵列排布。采用塑料材质制成软管箱10,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塑胶框或箱子,另一方面塑胶框不易吸附灰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软管自动排管机的工作原理:首先启动位于软管箱10后方的软管转移机械手20,软管转移机械手20上的第一吸盘25随伸缩式传动轴24一起沿第一横向滑轨23移动至软管箱10的上方,伸缩式传动轴24带动第一吸盘25向下运动至软管处,由第一吸盘25吸取多个软管,第一吸盘25吸取软管后,由伸缩式传动轴24控制向上运动,然后第一吸盘25和伸缩式传动轴24一起沿第一横向滑轨23移动至传送带37端部设置的V字型敞口漏斗31的上方松开软管,多个软管掉落至V字型敞口漏斗31内,并沿V字型敞口漏斗31掉落入传送带37内的软管传送通道内,由传送带37带动向前传输;然后启动软管选向机构40,软管选向机构40上的第二吸盘44随立式传动轴43一起沿第二横向滑轨41移动至第一传送机构30上最后一个软管排列位置的上方进行吸取软管,此时,如定位板38上的电眼34感应到软管头,第一吸盘25会直接吸取此位置上的软管并将其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50上,如定位板38上的电眼34感应不到软管头,第二吸盘44会先旋转180度,然后吸取软管后再旋转180度,一方面将软管方向旋转过来,另一方面第二吸盘44复位,第二吸盘44旋转软管并复位后,随立式传动轴43一起沿第二横向滑轨41移动将选向后的软管转移至第二传送机构50上,由第二传送机构50进行传输软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