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754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因包装箱体不规整或者破损变形超限位停机的快速复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搬箱机由抱臂、翻转机构和转体机构组成,其动作分别由交流伺服电机、变频调速电机和交流电机驱动。其主要功能是把工作台送到位的烟箱经人工拆箱后搬运到皮带输送机上。在实际的批量生产中,由于烟箱的不规整或者破损变形,会导致搬箱机翻起落下时出现超限位,造成设备停机,影响正常生产。

出现超限位的解决方法一般是首先由维修工将超限位开关拆下,手动给予正常到位信号。然后,操作工手动开机将设备恢复正常工作位,然后维修工对各检测器件复原后才能正常生产。

但是,该解决办法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系统无报警提示,故障出现后如果操作人员继续强制操作,会对设备造成损坏。

2、工作人员需要对限位开关进行拆卸才能进行复位,过程耗时耗力。

3、操作人员需要对各个监测器件进行复原,操作流程极其复杂,而且需要多人多处同时操作,过程中信息传达不及时还会造成人身伤害。

每次故障处理时间长达30分钟,同时造成后工序生产断料,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该系统可靠、安全、快捷,能够解决因烟箱不规整或者破损变形引起的超限位停机,而操作人员继续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包括PLC,翻转机构的变频器,变频器用于驱动翻转机构的交流电机,所述翻转机构的变频器供电线路上设有接触器KM,两个限位开关与所述接触器KM的线圈串联;其特征在于,所述PLC输出端口上连接有限位报警器。

所述PLC数字输入端上连接有选择开关。

所述两个串联的限位开关与一个复位开关并联。

作为对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的改进,该所述选择开关为三挡开关。

所述复位开关为旋钮开关。

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限位报警器可以用限位报警指示灯、蜂鸣器或声光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在PLC数字输出口接有超限位报警指示灯,能够快速提醒操作人员故障原因;避免操作人员继续操作造成设备损坏。

设置两个串联的限位开关与旋钮开关并联,是操作人员不必拆卸开关就能对设备进行复位。

在PLC数字输入口接入选择开关,使操作人员能够迅速根据超限位位置给予到位信号,对PLC进行使能,使复位开关满足手动操作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PLC外部接线图;

图2为控制系统的电气原理图;

图3为复位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在原有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报警装置,即在PLC的输出端连接一个报警指示灯,或者蜂鸣器,或者声光报警器。原有的控制系统包括,PLC,翻转机构的变频器,变频器用于驱动翻转机构的交流电机,翻转机构的变频器供电线路上设有接触器,两个限位开关与接触器的线圈串联;由于搬箱机控制系统本身属于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仅对其结构进行简要说明,不再详细叙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在电气柜上装有PLC控制模块,PLC的Q0.1端口接有报警指示灯1HD。

同时,在PLC的I0.1、I0.2端口分别与选择开关SA1的两个挡位相连接。

如图2所示,在电气柜中,供电线路依次通过空气开关QF和接触器KM的主 触点为变频器供电;接触器KM的线圈与两个限位开关SQ1和SQ2串联。两个限位开关分别对应0°位置超限位或者100°位置超限位。两个限位开关串联后与一个旋钮开关SA2并联。

如图3所示,该快速复位的搬箱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搬箱机出现故障,无法运行。此时,观察超限位报警装置是否有报警信号,根据判断,若无报警信号,则排查其他故障点,故障排除后,对设备进行恢复生产;若超限位报警指示灯1HD亮起,则出现超限位故障。

操作人员通过观察判定是0°位置超限位或者100°位置超限位;确定后手动给予PLC到位信号,即拨动选择开关SA1对PLC进行使能。

接通复位开关SA2,进行手动上电复位,接触器主触点通电,搬箱机变速调频、电机交流接触器辅助触点吸合,设备恢复生产。

上述实施例中,选择开关SA1使操作人员能够迅速根据超限位位置给予到位信号,对PLC进行使能,使复位开关满足手动操作条件。选择开关SA1为三档开关,还可以用多个普通的开关替代。

上述实施例中,利用一个复位开关SA2和串联的两个限位开关并联,使操作人员不用拆卸限位开关就能对设备进行上电。复位开关可以用旋钮开关或者是翘板开关。

本实用新型用超限位报警指示灯提醒操作人员故障原因,然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三挡旋钮开关实现快速复位,解决了因烟箱不规整或者破损变形引起的超限位停机,而操作人员继续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有效运行时间和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