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线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把数据线绕成线圈的自动绕线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行业中,普遍要用到数据线,数据线的两端设有电连接器头,数据线在转运、组装、包装等过程中需要绕线,以保证工艺简洁、包装美观。目前,电子行业通常使用手工绕线方案,在绕线时,操作员一手捏住其中一个电连接器头,另一手理顺数据线,并将其缠绕在该其中一个电连接器头外围,直至完成绕线。当然,在某些场所可以采用治具固定该其中一个电连接器头,上述绕线方式的缺点有:对人力依赖性较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绕线松紧度难以做到一致;绕线的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生产效率高与产品一致性高的自动绕线设备。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绕线设备,用以把数据线卷绕成线圈,数据线两末端分别设有一电连接器头,其包括一支架、一升降机构及一绕线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升降板及驱动升降板上下移动的升降电机,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绕线电机、绕线盘、旋转筒及连接绕线电机与旋转筒的转轴,所述升降电机与绕线电机分别固定于支架上,所述绕线盘设有向上凸伸用以缠绕数据线的支撑臂及位于支撑臂内侧用以定位其中一个电连接器头的凹槽,所述绕线盘固定于旋转筒上端,所述转轴插入于旋转筒内,能够驱动旋转筒在上下移动过程中带动绕线盘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上托板、位于上托板下方的下托板及固定在上托板与下托板之间的若干支柱,所述升降电机与绕线电机分别固定于下托板上,所述升降板位于上托板与下托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绕线盘位于上托板的上方,所述上托板具有供旋转筒向上穿过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板上固定有沿上下方向滑动在支柱上的若干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有供立柱穿过的圆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动绕线设备还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的夹线机构,所述夹线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一托架、抵压块、第二托架及一对夹持臂,所述第一气缸与第一托架相连,用以驱动第一托架带动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一托架、抵压块、第二托架及夹持臂左右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分别固定第一托架上,第二气缸与抵压块连接用以驱动抵压块向前移动后把另一个电连接器头挡入线圈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气缸与第二托架连接用以驱动第二托架前后移动,所述第四气缸与夹持臂固定于第二托架上能够共同跟随第二托架前后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臂一上一下设置,其中一夹持臂枢接在第二托架上,所述第四气缸具有位于前端抵推杆,抵推杆抵压在该其中一夹持臂上,使得夹持臂张开,所述夹持臂在抵推杆向后松开后自动合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绕线盘设有向上凸出并左右间隔开的一对支撑臂及位于该对支撑臂之间的定位块,所述凹槽设于定位块上。
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圈绕数据线,对人力依赖性极低,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很容易保证绕线的松紧度,产品一致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完成绕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的立体示意图,显示上托板与其他部件分离开。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的夹线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的夹线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的夹线机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100,用以把数据线200卷绕成单层的线圈,数据线100两末端分别设有一电连接器头202。自动绕线设备100包括一支架10、一升降机构20、一绕线机构30及一夹线机构40。
支架10包括上托板11、位于上托板11下方的下托板12及固定在上托板11与下托板12之间的若干立柱13。上托板11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111。
升降机构20包括一升降电机21及与升降电机21连接的一升降板22,升降电机21固定于下托板12底部,能够驱动升降板22上下移动,升降板22位于上托板11与下托板12之间。升降板22上固定有若干滑动块221,滑动块221上设有供立柱13穿过的圆孔222,使得升降板22可以相对于立柱13上下移动。
绕线机构30包括固定于下托板12上的绕线电机31、绕线盘32、旋转筒33、连接绕线电机31与旋转筒33的转轴34。绕线电机31固定于下托板12底部,绕线盘32位于上托板11的上方,绕线盘32设有向上凸出并左右间隔开的一对支撑臂321及位于该对支撑臂321之间的一定位块322,定位块322设有凹槽323,用以定位电连接器头202。旋转筒33上端穿过上托板11的通孔111,与绕线盘32固定,使得绕线盘32能够跟随旋转筒33旋转,下端固定于升降板22上,使得旋转筒33和绕线盘32能够跟随升降板22上下移动。转轴34上端插入旋转筒33内,用以驱动旋转筒33旋转。
夹线机构40包括第一气缸411、第二气缸412、第三气缸413、第四气缸414、第一托架421、抵压块43、第二托架422及一对夹持臂44。第一气缸411固定于支架10,位于上托板11上方,第一气缸411与第一托架421相连,用以驱动第一托架421左右移动。
第二气缸412与第三气缸413分别固定第一托架421上,第二气缸412位于第三气缸413下方,与抵压块43连接,用以驱动抵压块43前后移动。第三气缸413与第二托架422连接,用以驱动第二托架422前后移动,而第四气缸414与夹持臂44固定于第二托架422上,共同跟随第二托架422前后移动。该对夹持臂44一上一下设置,其中一夹持臂44枢接在第二托架422上,第四气缸414具有位于前端抵推杆415,抵推杆415抵压在该其中一夹持臂44上,使得该两夹持臂44张开,当抵推杆415向后松开后,该两夹持臂44合拢。
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100运行时,按如下步骤:
第1步,操作人员把数据线200的其中一个电连接器头202定位于绕线机构30绕线盘32的凹槽323内,数据线200靠近电连接器头202的部分放置于该两夹持臂44之间。
第2步,第四气缸414驱动推杆415向后移动,使得夹持臂44合拢,把数据线200定位住。
第3步,绕线机构30的绕线盘32在绕线电机31驱动下发生旋转,数据线200在夹持臂44上滑动,同时,升降机构20的升降电机21驱动升降板22向下移动,绕线盘32跟随升降板22向下移动,使得数据线200呈单层缠绕在支撑臂321上。
第4步,第一气缸411驱动第一托架421载动第二气缸412、第三气缸413、第四气缸414、抵压块43、第二托架422及一对夹持臂44向左侧移动,抵压块43位于绕线盘32后方。
第5步,第二气缸412驱动抵压块43向前移动,抵压块43把另一个电连接器头200挡入线圈内,第四气缸414驱动推杆415抵推夹持臂44,使得夹持臂44张开。
第6步,第三气缸413驱动第二托架422,带动第四气缸414与夹持臂44向后退回。
最后,第一气缸411驱动第一托架421载动第二气缸412、第三气缸413、第四气缸414、抵压块43、第二托架422及一对夹持臂44向右侧退回,便于进行下一次的绕线步骤。
本实用新型自动绕线设备100能够实现自动化圈绕数据线200,对人力依赖性极低,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很容易保证绕线的松紧度,产品一致性高。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