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动车能量单元的综合参数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403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用于动车能量单元的综合参数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动车能量单元的综合参数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能量单元呈扁平块状是用来储存能量的,动车能量单元是动车上的重要元件,质量控制严格,对其参数的检测至关重要。现有的对其参数的测量采用人工检测,因为需要检测多种参数,所以需要的检测工具多且占用空间大,其次占用大量人力且效率低,不能流水化批量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用于动车能量单元的综合参数检测装置,其通过一套设备完成多个工位的检测工作,多工位整合减小了检测装置的占用面积,同时自动完成上料、检测、储存和下料的工作,流水化批量检测方式不仅节约人力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采用机器测量还有助于提高了测量准确度;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动车能量单元的综合参数检测装置,包括

护罩,其内设置有用于安装各个机构部件的机架;

转移机构,其位于机架顶部;所述转移机构包括抓手、抓取气缸、用于带动抓取气缸水平移动的平移气缸和用于辅助抓取气缸水平移动的平移导轨,所述抓取气缸通过连接件与平移气缸的活塞杆相连且连接件固接于平移导轨上方,所述平移导轨与固接于机架上的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平移气缸的缸体横向安装于机架上,且位于护罩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称重模块,其位于机架底部;所述称重模块包括升降平台、电机、丝杠、丝母、第一伸缩臂、第二伸缩臂、称重器和用于安装称重器的支撑架,所述升降平台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支撑架穿装于凹槽中,且放置在称重器上;所述称重器位于升降平台下方,所述第一伸缩臂与第二伸缩臂对称分布且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伸缩臂的四个自由端均为铰接端,所述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顶部的铰接端均铰接于升降平台上,底部的两个铰接端与第二伸缩臂底部的两个铰接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固接于丝母上,第二连接板固接于机架上,所述丝杠和丝母组成滚珠丝杠副,所述电机安装于机架内,并与丝杠相连;所述电机通过滚珠丝杠副驱动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伸缩,通过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伸缩带动升降平台上下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测厚模块,其位于转移机构和称重模块中间;所述测厚模块包括测厚靠板、支撑板、浮动弹簧、测厚滑轨、测厚气缸和测厚传感器,所述测厚滑轨数量为两条且横向对称安装于机架上,所述支撑板通过测厚滑块滑动连接于测厚滑轨上,所述测厚气缸的活塞杆通过连接件与支撑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支撑板上方,所述浮动弹簧顶部固接于支撑板下表面,底部固接于测厚靠板上表面;所述测厚传感器设置于升降平台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于判断电极方向及为条形码录入准备的拍摄模块,其包括摄像头、光源,所述摄像头通过支架安装于机架上,且位于护罩上方;所述光源为两个且以摄像头为轴线对称分布在机架两侧,所述拍摄模块位于测厚模块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移机构还包括抓取吸盘,其设置于抓手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测厚传感器为激光传感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测厚模块还包括用于防止浮动弹簧左右偏移的导向柱,其固接于支撑板下方且插装于浮动弹簧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伸缩臂至少包括一组伸缩臂,当包括至少两组伸缩臂时,上方伸缩臂的底部的铰接端与下方伸缩臂的顶部的铰接端相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其通过一套设备完成多个工位的检测工作,多工位整合减小了检测装置的占用面积,同时自动完成上料、检测、储存和下料的工作,流水化批量检测方式不仅节约人力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采用机器测量还有助于提高了测量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除去护罩);

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转移机构位于称重模块正上方的主视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转移机构位于称重模块正上方的右视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转移机构伸出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转移机构伸出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所述测厚模块位于称重模块正上方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动车能量单元的综合参数检测装置,包括

护罩1,其内设置有用于安装各个机构部件的机架2;

转移机构3,其位于机架2顶部;所述转移机构3包括抓手301、抓取气缸 302、用于带动抓取气缸水平移动的平移气缸303和用于辅助抓取气缸水平移动的平移导轨304,所述抓取气缸302通过连接件305与平移气缸303的活塞杆相连且连接件305固接于平移导轨304上方,所述平移导轨304与固接于机架2上的滑块306滑动连接,所述平移气缸303的缸体横向安装于机架2上,且位于护罩1上方。

通过抓取气缸动作,带动抓手将能量单元从来料位置抓起,通过平移气缸动作,带动抓取气缸从来料位置移动至称重模块即升降平台上方,再次通过抓取气缸动作,带动抓手将能量单元放置在升降平台上;通过转移机构实现抓手在来料位置和检测工位之间的移动。

还包括用于对动车能量单元进行称重的称重模块4,其位于机架2底部;所述称重模块4包括升降平台401、电机402、丝杠403、丝母(图中未示出)、第一伸缩臂405、第二伸缩臂406、称重器410和用于安装称重器的支撑架407,所述升降平台401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图中未示出),所述支撑架407 穿装于凹槽中,且放置在称重器410上;所述称重器410位于升降平台401下方,所述第一伸缩臂405与第二伸缩臂406结构相同且对称分布在升降平台401两侧,所述第一伸缩臂405的四个自由端均为铰接端,所述第一伸缩臂405和第二伸缩臂406顶部的铰接端均铰接于升降平台401上,底部的两个铰接端与第二伸缩臂406底部的两个铰接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408和第二连接板409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408固接于丝母404上,第二连接板409固接于机架2上,所述丝杠403和丝母404组成滚珠丝杠副,所述电机402安装于机架2内,并与丝杠 403相连;所述电机402通过滚珠丝杠副驱动第一伸缩臂405和第二伸缩臂406 伸缩,通过第一伸缩臂405和第二伸缩臂406伸缩带动升降平台401上下移动,所述第一伸缩臂405至少包括一组伸缩臂,当根据实际需要包括至少两组伸缩臂时,上方伸缩臂的底部的铰接端与下方伸缩臂的顶部的铰接端相铰接;升降平台凹槽上表面低于称量支撑架上表面后,能量单元100就由支撑架支撑,并通过称重器称量。

还包括用于测量动车能量单元厚度的测厚模块5,其位于转移机构3和称重模块4中间;所述测厚模块5包括测厚靠板501、支撑板502、浮动弹簧503、测厚滑轨504、测厚气缸505和测厚传感器506,所述测厚滑轨504数量为两条且横向对称安装于机架2上,所述支撑板502通过测厚滑块507滑动连接于测厚滑轨504上,所述测厚气缸505的活塞杆通过连接件508与支撑板502固定连接且位于支撑板502上方,所述浮动弹簧503顶部固接于支撑板502下表面,底部固接于测厚靠板501上表面;所述测厚传感器506设置于升降平台401上。

所述电机通过滚珠丝杠副驱动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伸缩,通过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伸缩带动升降平台向下移动,能量单元脱离升降平台,由支撑架托起,称重器进行称重,称重完成后升降平台上升,能量单元脱离支撑架并由升降平台托起,能量单元跟随升降平台向上运动准备测厚,测厚靠板在测厚气缸的动作下,向升降平台方向伸出至能量单元上方,升降平台上的能量单元与测厚靠板接触,浮动弹簧压缩使得测厚靠板贴紧能量单元,测厚传感器通过测量其与测厚靠板之间的距离,换算能量单元的最大厚度。

和用于控制整个检测装置气缸动作及电子器件工作的控制器。

还包括用于判断电极方向及为条形码录入准备的拍摄模块6,其包括摄像头 601、光源602,所述摄像头601通过支架603安装于机架2上,且位于护罩1 上方;所述光源602为两个且以摄像头601为轴线对称分布在机架2两侧,所述拍摄模块6位于测厚模块5上方;通过护罩屏蔽外界光源的干扰,并通过光源进行光照补偿,使得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清晰明确,动车能量单元的不同电极颜色不同,通过辨别摄像头内拍摄的电极的颜色判断能量单元的方向是否放置准确,并且判断与标识牌记录的电极是否一致,检验标识牌上的信息是否准确,从而更好的为下一工序作准备;录入仪通过扫描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录入能量单元的编号及存放的具体位置,同时记录整条流水线下线的能量单元的数量;除此之外还可将摄像头拍摄的照片导入软件对照片中的能量单元的长宽尺寸测量及角度换算,从而得到能量单元实际的长宽尺寸。

由于能量单元的质量至关重要,所以为了防止坚硬的机械器具对能量单元造成划伤或其他损坏,所述转移机构3还包括抓取吸盘307,其设置于抓手301底部,所述吸盘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工作时利用真空吸附在能量单元表面,不会对能量单元造成损坏。

下面列举一种具体的测厚传感器,所述测厚传感器506为激光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通过激光测量其与测厚靠板的距离,之后换算能量单元的最大厚度。

由于弹簧的空间不稳定性,所以所述测厚模块5还包括用于防止浮动弹簧左右偏移的导向柱509,其固接于支撑板502下方且插装于浮动弹簧503内。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