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差固体颗粒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182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位差固体颗粒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固体颗粒输送主要以气力输送为主,气力基本来源于空压机,空压机需要与储气罐配套使用,储气罐属于特种设备存在爆炸隐患,如果直接用空压机就会把冷凝水带入要输送的固体颗粒中;而且利用气力输送管道利用率最大只有30%左右,压缩空气不能回流,直接作用在固体物料上会导致一定的固体物料反冲回来,导致气力输送应用范围受限,输送距离有限,设备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提高输送距离且设备简单的固体颗粒输送系统,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对提出的固体颗粒输送系统进行了全方位优化,可进一步提高输送系统的输送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位差固体颗粒输送系统,所述高位差固体颗粒输送系统包括物料输送机、锥形料斗、连接软管、输送管、振荡器以及支撑锥形料斗的第一支架和支撑输送管的第二支架;所述锥形料斗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连接输送机的输送口以接收输送机传输的物料进入锥形料斗内;所述锥形料斗的底端连接软管的一端以通过重力作用将物料继续输送至连接软管内,连接软管的另一端连接输送管的一端,输送管的另一端连至物料输送目标,以实现从锥形料斗至物料输送目标的物料输送;其中所述输送管呈下倾状,输送管与连接软管相连的一端高于与物料输送目标连接的一端;并且所述振荡器固定至输送管下方以对输送管进行振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多个伸缩式支架,所述伸缩式支架的一端固定至地面,另一端固定至输送管以实现对于输送管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伸缩式支架包括位于顶端的弹性弧形箍,所述弹性弧形箍内具有弹性防滑层,所述弹性弧形箍的顶端开口能够向外张开以放入输送管,输送管就位后弹性弧形箍恢复原状以使其内部的弹性防滑层发生形变以固定输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弹性弧形箍下方连接有转轴以使得弹性弧形箍跟随输送管下倾的角度作出相应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转轴下方连接有上管,上管嵌套在下管内;所述上管的下端连接第一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至下管的下端,第一弹簧通过弹力支撑所述上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下管上具有从上之下均匀分布的多个开孔,所述上管的下端具有能够从开孔中弹出的圆柱状凸起,所述圆柱状凸起的内侧一端连接至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至上管的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开孔为椭圆形开孔,所述椭圆形开孔的高度大于所述圆柱状凸起的直径;或者所述开孔为圆形开孔,所述圆形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圆柱状凸起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振荡器包括振荡部件以及与振荡部件连接的弹性箍,所述弹性箍用于将振荡部件固定至输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输送管包括多个子输送管,多个子输送管两两之间通过卡槽式结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卡槽式结构包括位于子输送管一端的均匀分布的多个凹槽,以及位于子输送管另一端内侧的与凹槽匹配的弹性凸起,其中分布所述凹槽的子输送管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子输送管另一端的直径。

本方案中,所述锥形料斗高度可调、软管不会限制锥形料斗和传输管的连接位置、所述支架的位置和长度可调、所述传输管的高度、倾斜度、长度可调、所述振荡器的位置也可根据需要随意调整,因此,使用此结构,更为灵活、更为简单、振荡效果更好、物料输送的长度可调,从而物料输送的效率更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高位差固体颗粒输送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伸缩式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伸缩式支架的另一角度的外部示意图;

图4是振荡器的另一角度的外部示意图;

图5是卡槽式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实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所述高位差固体颗粒输送系统包括物料输送机11、锥形料斗12、连接软管13、输送管14、振荡器15以及支撑锥形料斗12的第一支架121、122和支撑输送管14的第二支架141、142、143。

所述锥形料斗12具有开口123,所述开口123连接输送机11的输送口以接收输送机11传输的物料进入锥形料斗内(如图中箭头所示)。所述锥形料斗12的底端连接软管13的一端以通过重力作用将物料继续输送至软管13内,软管13的另一端连接输送管14的一端,输送管14的另一端连至物料输送目标(未示出),以实现从锥形料斗至物料输送目标的物料输送。如图1所示,所述输送管14呈下倾状,输送管14与软管相连的一端高于与物料输送目标连接的一端。所述振荡器15固定至输送管14下方以对输送管进行振荡。

如图1所示,所述输送管14包括多个子输送管,多个子输送管两两之间通过卡槽式结构144连接(卡槽式结构144的具体构造如图5所示,将在下文描述)。

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多个伸缩式支架,其一端固定至地面,一端固定至输送管14以实现对于输送管14的支撑(伸缩式支架的具体构造如图2、3所示,将在下文描述)。

所述第一支架也可具有多个伸缩式支架,其一端固定至地面,一端固定至锥形料斗以实现对于锥形料斗的支撑。第一支架可与第二支架相同或不同,下面参见图2、3对第二支架的伸缩式支架进行介绍,第一支架的伸缩结构可以与第二支架相同而其他结构可能不同。

如图2、3所示,所述伸缩式支架包括位于顶端的弹性弧形箍1411,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弧形箍1411内具有弹性防滑层,例如使用软橡胶制成。所述弹性弧形箍1411的顶端开口可向外张开以放入输送管,输送管就位后弹性弧形箍1411恢复原状以使其内部的弹性防滑层发生形变以牢牢固定输送管。

弹性弧形箍1411下方连接有转轴1412以使得弹性弧形箍1411可如图2所示左右转动,这样可以跟随输送管下倾的角度调整弹性弧形箍1411的相应方向。

转轴1412下方连接有上管1413,上管1413嵌套在下管1414内。

所述上管1413的下端连有第一弹簧1415的一端,第一弹簧1415的另一端固定至下管1414的下端。第一弹簧1415通过弹力支撑所述上管1413。

所述下管1414上具有从上之下均匀分布的多个开孔1416、1417,所述上管1413的下端具有可从开孔1416、1417中弹出的圆柱状凸起1418,所述圆柱状凸起1418的内侧一端连接至第二弹簧1419的一端,第二弹簧1419的另一端连接至上管1413的内壁。

所述圆柱状凸起1418可在外力的作用下缩进上管1413内,并在上管1413上下伸缩时从下管1414的其中一个开孔1416、1417中受第二弹簧1419的弹力作用而向外伸出,从而卡在开孔1416、1417之一内,从而实现上管与下管的伸缩式连接以及两者之间的固定。

本文提出的方案中包括了振荡器(根据一个实施例,为电力振荡器),所述振荡器可固定至所述输送管以实现对输送管的振荡,在此振荡下,输送管内的物料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更快地向物料输送目标前进,因此,本文提出的结构中首先包括了与锥形料斗连接的连接软管,该连接软管的目的之一是不会限制输送管的振荡幅度。

此外,由于本文采用了第二支架对输送管进行支撑,那么第二支架也最好不要限制输送管的振荡幅度,或者不要过多地限制输送管的振荡幅度。因此本文提出了这种上下嵌套的伸缩式支架,上管和下管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这样即使下管固定至地面,在振荡时上管也具有一定的摇摆幅度。

为了更进一步减少对于振荡幅度的影响,如图3所示,所述开孔为椭圆形(如1416所标示的)或圆形(如1417所标示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例如为椭圆形开孔的情况,所述椭圆形开孔的高度大于所述圆柱状凸起的直径,这样所述上管可以在一定宽裕范围内上下运动,当然由于第一弹簧1415的弹力支撑作用,所述上管在不振荡的情况下是可以保证输送管的稳定输送的。

根据另一实施例,例如为圆形开孔的情况,所述圆形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圆柱状凸起的直径,这样所述上管可以在一定宽裕范围内上下左右运动,同样地,由于第一弹簧1415的弹力支撑作用,所述上管在不振荡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保证输送管的稳定输送的。

由此可见,本方案使用这种伸缩式支架具有多种作用:伸缩式支撑,实现如图1所示不同高度的支架;弹性支撑并具有一定缝隙,实现不过多限制输送管的振荡;开孔比凸起截面积大,更加有助于增强振荡效果,且不会对固定于地面的下管传递过多振荡力而使其与地面松动。

接下来如图4所示,所述振荡器15包括振荡部件1501以及与振荡部件连接的弹性箍1502,弹性箍1502与之前的弹性弧形箍1411的结构可相同,以实现与输送管的牢固固定。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卡槽式结构144包括位于子输送管一端的均匀分布的多个凹槽1441,以及位于子输送管另一端内侧的与凹槽1441匹配的弹性凸起1442。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外观的连续性,分布所述凹槽1441的子输送管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子输送管另一端的直径。如图5所示,两个子输送管通过弹性凸起嵌入其中一个凹槽来实现两者的固定,并且这种结构可以实现输送管的伸缩,因为弹性凸起可以选择其中任一个凹槽进行嵌入。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连接任意多个子输送管。

此外,所述振荡器的个数可为多个,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卡和在所需的任意位置处。

如上文所述,所述第一支架也可为伸缩结构。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案中,所述锥形料斗高度可调、软管不会限制锥形料斗和传输管的连接位置、所述支架的位置和长度可调、所述传输管的高度、倾斜度、长度可调、所述振荡器的位置也可根据需要随意调整,因此,使用此结构,更为灵活、更为简单、振荡效果更好、物料输送的长度可调,从而物料输送的效率更高。

应注意,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领域仅为说明的目的,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并应用于各种实际应用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