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监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865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纱线监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监视行进的纱线的状态的纱线监视装置。详细为,涉及在纱线监视装置中用来将废纤维吹跑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我们知道具备对纱线行进的纱线行进空间喷出压缩空气,通过这样将纱线行进空间内的废纤维吹跑的结构的纱线监视装置。日本特开2013-230908号公报公开了这种纱线监视装置。

在日本特开2013-230908号公报的纱线监视装置中,形成沿纱线的行进路径形成为沟槽状的纱线通道。并且,该纱线监视装置具备检测纱线行进的行进空间内的纱线的状态(有无纱疵等)的检测部。在比该检测部靠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具备用来限制纱线行进空间内的纱线的行进位置的纱线通道引导器。该纱线监视装置还具备吹出部,从该吹出部向检测部、其附近喷出压缩空气。

更具体为,上述纱线通道具有隔着纱线的行进路径互相平行地配置的一组侧壁面,从吹出部沿倾斜方向对这一组侧壁面中的一个侧壁面喷出压缩空气,通过这样对另一个侧壁面等也作用空气流,来防止废纤维滞留在纱线通道内。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3-230908号公报的结构中,由于纱线通道引导器配置在纱线行进空间内靠里面的位置上,因此,可能会有从吹出部倾斜地吹出的压缩空气流难以到达纱线通道引导器的附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废纤维滞留在纱线通道引导器的附近的情况。因此,希望开发能够更效率良好地将废纤维吹跑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纱线监视装置中将配置在比检测部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废纤维效率良好地吹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下面说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纱线监视装置。即,该纱线监视装置具备检测部和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上述检测部检测纱线行进的纱线行进空间内的纱线的状态。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配置在比该检测部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限制上述纱线行进空间内纱线的行进位置即纱线通道。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形成有用来对至少包含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区域喷出流体的第1吹出口。上述第1吹出口包含配置在比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这样,第1吹出口包含配置在比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由此在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附近形成流体流。由此,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顺畅地到达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部分。因此,能够用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将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废纤维效率良好地吹跑。结果,能够防止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废纤维伴随行进的纱线进入纱线行进空间内的尤其是检测区域内而滞留在检测区域内。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与铅垂方向上侧一致。另外,这里的铅垂方向上侧并不只局限于完全的竖直方向上侧,允许相对于铅垂方向多少有些角度的倾斜方向。即,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只要至少具有铅垂方向向上的成分就可以。

由此,即使废纤维因自重而堆积在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上侧(即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也能够利用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将该废纤维吹跑从而除去。并且,能够防止堆积在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上的废纤维伴随纱线进入检测区域内而滞留在检测区域内。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上述第1吹出口优选沿纱线行进方向形成为细长的形状。

由此,能够从第1吹出口遍及沿纱线行进方向的比较宽的范围强有力地吹出流体,因此能够将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废纤维良好地吹跑。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该纱线监视装置还具备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该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配置在比上述检测部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限制上述纱线通道。从上述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的吹出方向的一部分,以随着离开上述第1吹出口而靠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方式,相对于被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和上述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规定的纱线通道倾斜。

由此,由于废纤维被从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附近以离开纱线通道下游侧的方式吹跑,因此能够防止暂时被吹跑的废纤维伴随行进的纱线返回到纱线行进空间来。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从上述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的吹出方向的一部分成为朝向上述检测部的方向。

由此,利用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不仅能够清扫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还能够同时清扫检测部。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上述纱线行进空间用一对侧壁和后壁将3方围起来形成。从上述第1吹出口向上述检测部吹出的流体的吹出方向形成为,吹出的流体从上述纱线行进空间的开放的一侧进入该纱线行进空间、对上述一对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喷出的方向。

由此,从第1吹出口向检测部吹出的流体从开放的一侧进入纱线行进空间内,对一对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喷出,由此,在纱线行进空间内产生回旋一样的流体流,流体也对后壁和另一个侧壁喷出。因而,能够遍及宽阔的区域清扫纱线行进空间内。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上述检测部具备第1传感器部,该第1传感器部具有向纱线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收从该投光部照射的光的受光部。当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从上述第1吹出口向检测部吹出的流体的吹出方向形成为,朝向避开了上述侧壁中的上述投光部的光的出射面和上述受光部的光的入射面中的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方向。

即,若投光部的光的出射面、受光部的光的入射面被弄脏,则存在对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有影响的风险。对于这一点,本结构由于流体向侧壁中的避开了投光部的光的出射面和受光部的光的入射面中的每一个面的位置吹出,因此即使假设流体被弄脏了,也能够维持高的第1传感器部的检测性能。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上述检测部还具备配置在比上述第1传感器部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第2传感器部。上述第1吹出口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于比上述第2传感器部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由此,由于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不会过多地流到第2传感器部一侧,因此能够将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集中地对包含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区域喷出,从而能够重点并且效率良好地清扫该区域。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该纱线监视装置还具备切断部和第2吹出口。上述切断部配置在比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将在上述纱线行进空间内行进的纱线切断。上述第2吹出口为了向上述切断部喷出流体而设置。上述第2吹出口形成在比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

由此,切断部不是利用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流体、而是利用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流体进行清扫,因此能够将第1吹出口作为用来除去关系到第1传感器部的检测性能的废纤维的专用的流体吹出口。因此,能够将第1吹出口配置到适合于将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废纤维吹跑的位置上,或者能够使第1吹出口的形状为适合于将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附近的废纤维吹跑的形状。因此,能够利用从个别的吹出口吹出的流体适当地清扫各个部位。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上述纱线行进空间用一对侧壁和后壁将3方围起来形成。从上述第2吹出口吹出的流体的吹出方向形成为朝向上述纱线行进空间的开放一侧的方向。

由此,借助从第2吹出口吹出流体,能够将位于纱线行进空间内的废纤维向纱线行进空间外吹跑。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该纱线监视装置具备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上述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配置在比上述检测部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限制上述纱线通道。在不对纱线进行切断的待机状态下,当从与上述后壁垂直的方向看时,上述切断部配置在偏离由上述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和上述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规定的纱线通道的位置上,从上述第2吹出口吹出的流体的吹出方向形成为不通过纱线通道而朝向处于上述待机状态的上述切断部的方向。

由此,能够对不切断纱线的待机状态的切断部适当地喷出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流体而清扫切断部。而且具有即使在纱线行进中将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流体吹到切断部,也不会摇晃纱线这样的优点。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该纱线监视装置还具备流体导入口和流体流路。流体被导入上述流体导入口。上述流体流路将从该流体导入口导入的流体向上述第1吹出口和上述第2吹出口引导。上述流体流路具有导入路径、第1流路、第2流路和中间路径。在上述导入路径的一端形成有上述流体导入口。在上述第1流路的一端形成有上述第1吹出口。在上述第2流路的一端形成有上述第2吹出口。上述导入路径的另一端、上述第1流路的另一端和上述第2流路的另一端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与上述中间路径连接。上述中间路径沿与上述导入路径的延伸方向、上述第1流路的延伸方向和上述第2流路的延伸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都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上述中间路径中,上述第2流路的上述另一端位于比上述导入路径的上述另一端靠流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由此,通过适当设定第1吹出口和第2吹出口、各流路的直径和截面积等,能够适当地将从流体导入口导入的流体分配成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部分和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部分。由此,能够使从第1吹出口向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和检测部喷出的流体的流量和从第2吹出口向切断部喷出的流体的流量分别成为合适地进行调整,能够适当地清扫每一个部位。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流路连接到上述中间路径上的开口比上述第2流路连接到上述中间路径上的开口大。

由此,能够使在第1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流量比在第2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大,进而能够使向包含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区域吹出的流体的量比向切断部吹出的流体的量多。这样,对希望遍及宽范围地喷出流体的包含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区域提供大量的流体,对希望精准定位地喷出流体的切断部提供少量的流体,通过这样能够不徒劳地消耗流体地将清扫对象效率良好地清扫。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所涉及的纱线监视装置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具备纱线监视装置的络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为纱线监视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为纱线监视装置的外观主视图;

图5为第1壳体及其内部的示意的俯视剖视图;

图6为第2壳体及其内部的示意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形成于纱线监视装置中的沟槽及其周边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8为纱线监视装置所具备的流路部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的a-a线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b-b线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将纱线监视装置中的压缩空气的分配流路投影到与纱线行进方向垂直的假想平面上的样子的投影图;

图12为表示将变形例所涉及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压缩空气的分配流路投影到与纱线行进方向垂直的假想平面上的样子的投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机)1主要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纱线卷取单元)10和配置在其排列方向的一端的机体控制部11。

机体控制部11具备能够显示与各络纱单元10有关的信息的显示装置12以及用于供操作人员对机体控制部11输入各种指示的指示输入部13等。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人员能够确认显示在显示装置12中的各种显示并且对指示输入部13适当地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在机体控制部11中统一管理多个络纱单元10。

图1以及图2所示的各络纱单元10构成为从供纱筒管20将纱线21退绕并重新卷绕于卷取筒管22上。另外,将在卷取筒管22上卷取有纱线21的状态的部件称为卷装23。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到“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时,分别意味着在纱线21的行进方向看时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如图2所示,络纱单元10主要具备主体框架24、供纱部25和卷取部26。

主体框架24配置在络纱单元10的侧部。该络纱单元10所具备的结构的大部分都由该主体框架24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并且,在主体框架24的正面一侧,设置有供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部27。

供纱部25构成为能够将用于供给纱线21的供纱筒管20以直立状态保持。卷取部26具备摇架28和卷取滚筒29。

摇架28将卷取筒管22支承成能够旋转。并且,摇架28构成为能够使所支承的卷取筒管22的周面与卷取滚筒29的周面接触。卷取滚筒29与卷取筒管22相向配置,且构成为由图示省略的电动机旋转驱动。并且,在卷取滚筒29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使卷取于卷取筒管22的纱线21往复移动(横动)的往复螺旋状的横动槽(图示省略)。

通过在使卷取筒管22的外周面与卷取滚筒29接触的状态下使该卷取滚筒29旋转驱动,由此使卷取筒管22从动旋转。由此,能够一边用上述横动槽使从供纱筒管20退绕的纱线21往复移动一边将其卷取于卷取筒管22。另外,用于使纱线21往复移动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卷取滚筒29,例如也可以代替于此,由通过以规定的往复移动宽度被往复驱动的横动导纱器引导纱线21的臂式横动装置构成。

各络纱单元10具备单元控制部30。该单元控制部30由cpu、rom、ram等硬件和存储于上述ram中的控制程序等软件构成。进而,通过上述硬件和软件协作来控制络纱单元10的各结构。并且,各络纱单元10的单元控制部30构成为能够与上述机体控制部11通信。由此,能够在机体控制部11中集中地管理各络纱单元10的动作。

并且,络纱单元10形成为在供纱部25与卷取部26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从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有退绕辅助装置31、张力赋予装置32、接头装置33和纱线监视装置6的结构。

退绕辅助装置31具有与从供纱筒管20退绕的纱线21借助离心力舞动而朝外侧鼓出的部分(气圈)接触的限制部件35。通过使限制部件35与气圈接触来抑制纱线21过度地舞动,将该气圈保持在恒定的大小,通过这样能够以恒定的张力进行纱线21从供纱筒管20的退绕。

张力赋予装置32是对行进的纱线21赋予规定的张力的部件。作为本实施形态的张力赋予装置32,采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针配置可动的梳针的栅栏式的张力赋予装置。张力赋予装置32借助使纱线21一边弯曲一边在处于啮合状态的梳针之间通过而对该纱线21赋予合适的张力。另外,张力赋予装置32除了上述那样的栅栏式的张力赋予装置以外也能够采用例如盘式的张力赋予装置。

接头装置33构成为当纱筒管20与卷取筒管22之间的纱线21例如被后述的切断装置(切断器)16切断等而成为断线状态时,将供纱筒管20一侧的纱线(下纱)和卷取筒管22一侧的纱线(上纱)接合(接头)。接头装置33的结构并无特殊限定,但例如能够采用借助由压缩空气产生的捻回气流而将纱端彼此捻合的气流式的捻接器,或者也能够采用机械式的打结器等。上纱线吸引管(第1纱线捕捉引导装置)44吸引并捕捉卷取筒管22一侧(卷取部26一侧)的纱端,并朝接头装置33引导。下纱线吸引管(第2纱线捕捉引导装置)45吸引并捕捉供纱筒管20一侧(供纱部25一侧)的纱端,并朝接头装置33引导。

纱线监视装置6构成为监视行进的纱线21的状态(质量)、检测纱线21中包含的纱疵等(纱线21中存在异常的部位)。纱线监视装置6具备当在监视中的纱线中检测到纱疵等时用来切断纱线21的切断装置16。

接着,参照图2对利用纱线监视装置6检测到纱疵等的情况下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纱线监视装置6当在监视中的纱线中检测到纱疵等的情况下,朝上述的单元控制部30发送纱疵检测信号,并且使切断器16动作而将纱线21切断。比被切断的部位靠下游侧的纱线21被暂时卷取于卷装23。另外,此时卷取于卷装23的纱线21包含由纱线监视装置6检测到的纱疵等部分。而且,单元控制部30使卷取部26中的纱线21的卷取停止。

下纱线吸引管45吸引并捕捉从供纱筒管20送出的纱端,并朝接头装置33引导。并且,与此相继,上纱线吸引管44吸引并捕捉被卷取于卷装23的纱端,朝接头装置33引导。此时,卷取于卷装23的纱疵等部分由上纱线吸引管44吸引并被拉出。

接头装置33进行由上纱线吸引管44和下纱线吸引管45引导的纱端彼此的接合。由此,由切断器16切断后的纱线21在包含纱疵等的部分被除去之后再次成为连续状态。

若接头装置33中的接头动作完毕,则单元控制部30再次开始卷取部26进行的纱线21的卷取。通过以上的动作,能够将由纱线监视装置6检测到的纱疵等除去,并再次开始纱线21朝卷装23的卷取。

下面参照图3至图11详细地说明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纱线监视装置6的结构。

如从图3到图5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主要具备第1壳体66、第2壳体67、顶板63、上游侧导纱器(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64、下游侧导纱器(下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65、检测部70、切断装置16(参照图2和图6)和监视控制部200。

第1壳体66(检测部的保持部)为至少部分地收容检测部70的壳体。第1壳体66例如用树脂构成。在本实施形态中,第1壳体66收容整个检测部70。

检测部70为检测纱线21行进的纱线行进空间68内纱线21的状态的部件。如图3和图4所示,检测部70具备保持器69、第1传感器部51和第2传感器部52。第1传感器部51和第2传感器部52被放置于第1壳体66上的保持器69保持。另外,检测部70也可以改称为测量纱线21的状态的测量部。

在本实施形态中,第1传感器部51构成为通过对纱线21照射光来检测该纱线21的状态(纱线的粗细和有无纱疵等)。第1传感器部51具备发光元件(投光部)37和受光元件(受光部)38。发光元件37例如用led等构成。受光元件38例如构成为光电二极管,将接收到的光的强度变换成电信号并输出。

第2传感器部52配置在比第1传感器部51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本实施形态的第2传感器部52构成为与第1传感器部51相同的所谓光学式的传感器。

图3、图4和图6所示的第2壳体67为保持切断装置16的壳体,切断装置16是纱线监视装置6为了切断纱线21而具备的。即,在第2壳体67中至少部分地收容切断装置16。并且,在第2壳体67中至少部分地收容后述的流路部件90。流路部件90为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第2壳体67例如用树脂构成。

切断装置16具备刀刃(切断部)81和用来驱动刀刃81的驱动机构80。如图6所示,在驱动机构80上连接有刀刃81,刀刃81的顶端部(刀尖81a)能够露出到后述的沟槽6a的内部空间内(换言之,后述的纱线行进空间68内)。驱动机构80例如构成为螺线管,伴随驱动机构80的驱动,能够使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的刀尖81a进入纱线21行进的纱线通道,或者从该纱线通道退避。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使刀刃81相对于纱线通道退避的状态称为“待机状态”。流路部件90还起承接刀尖81a的台(刀刃承接部)的作用。

图3和图4所示的顶板63是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的外形形状为沿着第1壳体66的外形形状的形状的金属制的薄板材。在第2壳体67的上侧(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嵌合有第1壳体66。顶板63在用适当的方法定位的状态下固定在第1壳体66的上侧(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

如图3所示,在纱线监视装置6上沿线行进方向形成有沟槽6a。沟槽6a形成为当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一侧(正面一侧)开放的沟形。换言之,沟槽6a构成为,沿纱线行进方向贯穿纱线监视装置6地形成,并且能够从其开放的一侧(正面一侧)插入纱线21。沟槽6a由3个内壁(后壁6b及一对侧壁6c、6d)构成。并且,在沟槽6a的内部形成有(用3个内壁围成)纱线行进空间68。纱线行进空间68为作为纱线监视装置6的监视对象的纱线21能够行进的空间。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放置于第1壳体66中的保持器69(参照图5)上形成有沟槽69a,在第1壳体66的上游侧形成有沟槽67a,在顶板63上形成有沟槽63a。将构成纱线监视装置6的各部件收容到第1壳体66和第2壳体67内,将顶板63组装到第1壳体66上时,像图3所示那样,沟槽69a、67a、63a连接,整体构成一条沟槽6a。

如更具体地说明沟槽6a,形成在第1壳体66内侧(在本实施形态中,主要形成在放置于第1壳体66内的保持器69上)的沟槽69a由3个内壁构成,一侧(正面一侧)开放。其中,3个内壁包含朝纱线行进空间68的开放一侧的后壁69b和该后壁69b以外的内壁即一对侧壁69c、69d。一对侧壁69c、69d的每一个中,与开放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后端)连接在后壁69b上。一对侧壁69c、69d彼此相向地配置。

同样,形成在第1壳体66上游侧的沟槽67a也由3个内壁(后壁67b及一对侧壁67c、67d)构成,一侧(正面一侧)开放。在本实施形态中,后壁67b由流路部件90的后壁90b构成。侧壁67c、67d中的一侧(右侧)的侧壁67c由保持在第2壳体67中的切断装置16的面向纱线行进空间68的部分(安装刀刃81的部分)构成。侧壁67c、67d中的另一侧(左侧)的侧壁67d由流路部件90中的承接刀尖81a的部分构成。

并且,顶板63的沟槽63a也形成为一侧(正面一侧)开放的沟形。

利用该结构,通过将收容构成纱线监视装置6的各部件的第1壳体66和第2壳体67以及顶板63互相固定,3个沟槽69a、67a、63a成为一体,构成一条沟槽6a。另外,沟槽6a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变更。

上游侧导纱器64为用来限制纱线21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行进的纱线通道的部件。上游侧导纱器64形成为具有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近似为v字形的沟槽的形状,以在使其的开放一侧与沟槽6a的开放侧一致的状态下,从保持器69的后壁69b突出到内侧的方式安装。上游侧导纱器64安装于保持器69的上游侧端部。上游侧导纱器64配置在比检测部70(尤其是第1传感器部51)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另外,切断装置16配置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

下游侧导纱器65也是用来限制纱线21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行进的纱线通道的部件。下游侧导纱器65具有与上游侧导纱器64相同的形状。下游侧导纱器65安装于保持器69的下游侧端部。下游侧导纱器65配置在比检测部70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

上游侧导纱器64和下游侧导纱器65用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本实施形态中为陶瓷)构成。如图4所示,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行进的纱线21一边与这些导纱器64、65的近似v字形的沟槽的底部接触一边行进。由此,由于纱线21行进的纱线通道相对于纱线监视装置6稳定,因此在检测部70中能够稳定地监视纱线21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4、图5和图7更具体地说明组装在保持器69上的检测部70的结构。

如前所述,在保持器69上,第1传感器部51配置在比第2传感器部52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

如图5所示,在形成于纱线监视装置6(保持器69)上的沟槽69a的侧壁69c的一部分上,配置有受光元件38。在该受光元件38中,露出到沟槽69a的内部空间的面构成光进入的面(入射面)。并且,在与配置了该入射面的侧壁69c相对的侧壁69d上,镶嵌有树脂制的透明板39(透光的板),在隔着透明板39与纱线行进空间68相反的一侧(保持器69的内部),配置有发光元件37。发光元件37和受光元件38配置成隔着纱线通道相对置。在侧壁69d的一部分上,构成有来自发光元件37的光透过透明板39出来的面(出射面)。但是,也可以在沟槽69a的侧壁69d上形成入射面,而在沟槽69a的侧壁69c上形成出射面。透明板也可以位于受光元件38的前面。

发光元件37通过透明板39对纱线行进空间68内(朝受光元件38)照射光。发光元件37和受光元件38配置成隔着纱线通道相对置。并且,用来使受光元件38和发光元件37起作用的监视控制部200收容在第1壳体66内。

在以上的结构中,来自发光元件37的光,其一部分被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行进的纱线21遮挡,其余被受光元件38接收。因此,受光元件38接收的光的强度随纱线21的粗细而变化。因此,纱线监视装置6基于受光元件38接收的光的强度检测纱线21的粗细,通过这样能够检测纱疵等。但是,受光元件38也可以配置成接收由纱线21反射的光。在本实施形态中,受光元件38根据受光量而输出的检测信号被输入监视控制部200,监视控制部200通过运算处理该信号而能够发现纱疵等。

而且,在纱线监视装置6中具备用来清扫上游侧导纱器64、第1传感器部51和切断装置16的结构。纱线监视装置6从第1吹出口71对上游侧导纱器64和第1传感器部51喷出压缩空气(流体),并且从第2吹出口72对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喷出压缩空气,从而将废纤维吹跑,通过这样来清扫上游侧导纱器64、第1传感器部51和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

下面参照图3至图10详述用来清扫上游侧导纱器64、第1传感器部51和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的结构。

纱线监视装置6具备压缩空气导入口(流体导入口)73、第1吹出口71、第2吹出口72和分配流路(流体流路)100。压缩空气导入口73、第1吹出口71、第2吹出口72和分配流路100形成在纱线监视装置6所具备的第1壳体66、第2壳体67以及收容在这些壳体内的部件中的任一个上。

如图6所示,压缩空气导入口73为导入压缩空气的开口(入口)。在本实施形态中,压缩空气导入口73形成在纱线监视装置6中与沟槽6a的开放侧相反一侧的面(背面)上。在该压缩空气导入口73上连接有用来提供压缩空气的软管48。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第1吹出口71为用来将压缩空气向上游侧导纱器64和第1传感器部51喷出的吹出口(开口)。换言之,第1吹出口71为用来将压缩空气向至少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喷出的吹出口。第1吹出口71形成在后述的第1流路91的下游端。

第1吹出口71位于沟槽6a的外侧并且其开放侧的附近。

第1吹出口71包含配置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即,如图7所示,当考虑与上游侧导纱器64的上端(纱线行进下游侧的一端)相切、与纱线行进方向垂直的假想平面p1时,第1吹出口71的大部分配置在比该假想平面p1靠上方(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通过像上述那样地构成第1吹出口71,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流到上游侧导纱器64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附近。由此,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流畅地到达上游侧导纱器64附近的部分。

另外,优选第1吹出口71中的一半以上的部分配置在比假想平面p1靠上方(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更优选第1吹出口71中的75%以上的部分配置在比假想平面p1靠上方。尤其优选第1吹出口71中的90%以上的部分配置在比假想平面p1靠上方。这样,通过增加第1吹出口71中的配置在比假想平面p1靠上方的部分,使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更流畅地到达上游侧导纱器64的下游侧的部分。

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压缩空气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方向如图5所示为靠近第1传感器部51的方向,但是严格地说,是朝向沟槽6a一侧的侧壁6d中的稍微偏离透明板39的位置。更详细为,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虽然朝第1传感器部51,但是吹出的压缩空气是沿不直接碰到第1传感器部51的光进出的面的方向。第1吹出口71以直接碰到沟槽6a的一个侧壁6d的方式吹出压缩空气。吹出的压缩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沿与侧壁6d倾斜的方向吹出。后面有时将压缩空气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方向(图5和图7所示的粗箭头的方向中的每一个)称为第1吹出方向。如图7所示,第1吹出方向根据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有接近与沟槽6a的侧壁6d垂直的方向,也有越靠近侧壁6d越朝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地倾斜的方向。

当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如图5所示,第1吹出方向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沟槽6a的侧壁6c、6d倾斜。因此,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从沟槽6a的开放一侧进入纱线行进空间68内,对沟槽6a的一个侧壁6d中的稍微偏离透明板39的位置(比透明板39靠近沟槽6a的开放侧的位置)喷出。

并且,从与沟槽6a的后壁6b垂直的方向看时,如图7等所示,第1吹出口71沿纱线行进方向形成为细长的形状。由此,能够将压缩空气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并且势头强劲地吹出。

并且,从与沟槽6a的后壁6b垂直的方向看时,在第1吹出口71上连续地设置有引导从该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的梯形的引导面71a。形成该引导面71a的梯形所具有的2组对边中的互相平行的对边朝向沿着纱线行进方向。沿该平行的对边中的短的边(短边)设置细长的压缩空气的出口(第1吹出口71),从该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沿引导面71a流动。引导面71a的剩余的对边中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边与纱线通道大致垂直,另一方面,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边以越靠近沟槽6a越位于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方式相对于纱线通道倾斜。通过被以该引导面71a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边为一条边形成的顶面(第2引导面)71b和以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边为一条边形成的底面(第3引导面)71c引导,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朝第1吹出方向(朝引导面71a的平行的对边中的长的一边)流动。顶面71b为沿与引导面71a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边平行的方向、并且是纱线监视装置6的进深方向(前后方向)展开的平面。底面71c为沿与引导面71a的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边平行的方向、并且是纱线监视装置6的进深方向展开的平面。

因此,当从与沟槽6a的后壁6b垂直的方向看时,从第1吹出口71吹出压缩空气的方向(第1吹出方向)像图7所示那样根据在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有接近与沟槽6a的侧壁6d垂直的方向,也有越靠近侧壁6d越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地倾斜的方向。由此,能够将压缩空气大范围地向由沟槽6a形成的纱线行进空间68内喷出。从第1吹出口71喷出到一个侧壁6d上的压缩空气中的像上述那样倾斜的空气在通过上游侧导纱器64的下游侧后,在沟槽6a内螺旋形地回旋,还间接地喷出到配置有第1传感器部51的部分中的后壁6b及另一个侧壁6c上。并且,若附着在上游侧导纱器64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面等上的废纤维由于被压缩空气喷出而脱离,则该废纤维乘着像上述那样螺旋状地流动的空气流而被向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吹跑。因此,能够防止暂时被吹跑的废纤维伴随行进的纱线21回到上游侧导纱器64。

这样,通过从第1吹出口71向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喷出压缩空气,能够使压缩空气强有力地作用于以往的结构中压缩空气到达不了的上游侧导纱器64的紧挨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由此,能够用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的气流将附着在上游侧导纱器64上的废纤维良好地吹跑。

另外,纱线21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向上方行进,但废纤维有时因为自重而落下并堆积到上游侧导纱器64的上侧(即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能够用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的气流将废纤维吹跑从而除去,能够防止附着在上游侧导纱器64上的废纤维伴随纱线21进入纱线行进空间68内的检测区域内、防止它们滞留在检测区域内。

并且,由于第1吹出口71不仅对上游侧导纱器64的上侧喷出压缩空气,而且还对第1传感器部51喷出压缩空气,因此用一个吹出口(第1吹出口71)不仅能够清扫上游侧导纱器64的附近,还能够清扫第1传感器部51。即,用这一个吹出口(第1吹出口71)能够遍及宽范围地清扫涉及第1传感器部51的检测性能的部分。

并且,由于压缩空气不直接地喷出(间接地喷出)受光元件38或透明板39,因此即使假设压缩空气的清洁度差,也能够抑制受光元件38或透明板39(光的入射面和出射面)被由压缩空气携带的污垢弄脏而使检测部70的检测性能下降。

另外,如图7所示,由于第1吹出口71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上端部)位于比第2传感器部52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下侧),因此能够防止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过多地流到第2传感器部52一侧。由此,由于能够将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集中地喷出到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重点清扫该区域。

另外,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导入口73经由分配流路100向第1吹出口71提供。有关该压缩空气的供给路径后述。

如图6所示,第2吹出口72为将压缩空气朝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的刀尖81a喷出地吹出(喷射)的吹出口(开口)。

第2吹出口72形成在流路部件90的当以收容到第2壳体67内的状态组装时构成沟槽67a的后壁67b的部分上。如图6所示,第2吹出口72配置在当从沟槽67a的深度方向看时(从与后壁67b垂直的方向看时),偏离纱线通道的位置上。第2吹出口72的出口附近的方向笔直地朝向处于从纱线通道退避的待机状态的刀刃81的刀尖81a。换言之,第2吹出口72沿笔直地朝向沟槽6a的开放的一侧的方向吹出压缩空气。以下有时将该方向称为“第2吹出方向”。

在第2吹出方向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待机状态的刀刃81的刀尖81a。第2吹出口72的轮廓形成为圆形,其直径优选在1.0mm以下,更优选在0.6mm以下。由此,能够将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压缩空气精准定位地喷出到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的刀尖81a上。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的刀尖81a一般为容易钩挂纱线21的断端等部位,通过对该部分精准定位地喷出压缩空气,能够以少的流量效率良好地清扫切断装置16的必要的部分。

另外,如图7所示,该第2吹出口72形成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下侧),不会对上游侧导纱器64喷出压缩空气。即,该第2吹出口72构成为用来清扫切断装置16的专用吹出口。这样,由于将每个吹出口(第1吹出口71或第2吹出口72)作为用来对清扫对象(上游侧导纱器64和第1传感器部51,或者切断装置16)进行清扫的专用的吹出口,因此能够将每个吹出口设计成能够适当地清扫各清扫对象的最合适的配置和形状。

另外,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导入口73经由分配流路100向第2吹出口72提供。有关该压缩空气的供给路径后述。

下面参照图8至图11简单地说明分配流路100。

分配流路100为将从压缩空气导入口73导入的压缩空气向第1吹出口71和第2吹出口72引导的流路。分配流路100具有导入路径93、第1流路91、第2流路92和中间路径94。

如图8所示,分配流路100中的导入路径93、第1流路91、第2流路92的至少一部分和中间路径94形成在部分地收容到第2壳体67内的金属制的部材即流路部件90上。流路部件90形成为具有凹部90a的平板状。并且,将流路部件90部分地收容到第2壳体67时,凹部90a的后壁90b构成沟槽6a的后壁6b的一部分(沟槽67a的后壁67b的一部分)。并且,当将流路部件90部分地收容到第2壳体67时,凹部90a的后壁90b和该流路部件90的与凹部90a相反一侧的面(背面)不被第2壳体67覆盖而露出。这样在露出流路部件90的部分形成压缩空气导入口73和第2吹出口7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到“空气流通方向上游侧(流体流通方向上游侧)”“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流体流通方向下游侧)”时,分别意味着压缩空气(流体)流动的方向上的流路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导入路径93为在其一端形成有压缩空气导入口73的直线状的流路。导入路径93形成为从纱线监视装置6的背面一侧与该背面(具体为流路部件90的背面)垂直地延伸。导入路径93的另一端与中间路径94连接。

第1流路91为在其一端形成有第1吹出口71的流路。第1流路91在途中弯曲多次。第1流路91横穿多个部件(具体为流路部件90、第1壳体66和第2壳体67)地形成。具体为,第1流路91中的从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端部起到中途部的流路形成在流路部件90中。并且,像图4所示那样,从该中途部到第1吹出口71的流路形成在第2壳体67中。并且,在第1吹出口71的附近部分,上述流路中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一部分形成在第1壳体66中,剩余的部分(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一部分)形成在第2壳体67中。并且,第1吹出口71形成为横跨第1壳体66和第2壳体67。如图9和图10所示,第1流路91中的形成在流路部件90的部分形成为,从流路部件9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底面)开始与该底面垂直地延伸。在第1流路91的一端像上述那样形成第1吹出口71,第1流路91的另一端与中间路径94连接。

第2流路92为在其一端形成有第2吹出口72的直线状的流路。本实施形态的第2流路92形成为,从沟槽67a的后壁67b(严格来说为流路部件90的凹部90a的后壁90b)与后壁90b垂直地延伸。第2流路92的另一端与中间路径94连接。在本实施形态中,第2流路92全部形成在流路部件90中。

中间路径94为直线状的流路,导入路径93的端部、第2流路92的端部和第1流路91的端部向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依次在不同的位置上连接。中间路径94沿与导入路径93的延伸方向、第2流路92的延伸方向和第1流路91的延伸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都不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形态中,中间路径94沿与导入路径93的延伸方向、第2流路92延伸的方向和第1流路91延伸的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延伸。这样,在中间路径94中,第2流路92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端部位于与比导入路径93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端部靠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换言之,第2流路92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位置相对于导入路径93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位置向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偏移。

从压缩空气导入口73导入纱线监视装置6(第2壳体67内)的压缩空气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分配流路100分配给第1流路91和第2流路92,从各个吹出口(第1吹出口71和第2吹出口72)吹出。

其中,第2流路92的端部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位置相对于导入路径93的端部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位置向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偏移。因此,能够防止从导入路径93导入的压缩空气明显地集中于第2流路92中流动。并且,第2流路92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圆形开口的直径(第2流路92端部的直径)d2构成为比导入路径93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圆形开口的直径(导入路径93端部的直径)d3小(d2<d3)。因此,势头变弱的状态的压缩空气从第2吹出口72对切断装置16的刀尖81a喷出。这样,能够用少量的压缩空气,借助精准定位集中地清扫切断装置16的容易钩挂废纤维的部位,能够抑制压缩空气的徒劳的消耗。

并且,如图9和图10所示,第1流路91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圆形开口的直径(第1流路91端部的直径)d1构成为比第2流路92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圆形开口的直径(第2流路92端部的直径)d2大(d1>d2)。由此,能够使第2流路92中流动的压缩空气的流量比第1流路91中流动的压缩空气的流量小。结果,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只要通过精准定位对刀尖81a喷出压缩空气就能充分地清扫的切断装置16,将少量的压缩空气提供给第2吹出口72,另一方面,对于上游侧导纱器64和检测部70,为了能够遍布宽范围(即遍布沟槽6a的宽广的宽度)势头良好地喷出压缩空气,能够将比较大量的压缩空气提供给第1吹出口71。由此,能够根据各个清扫对象调整提供的压缩空气的流量,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清扫清扫。

在这种结构的分配流路100中,通过适当地设定流路和/或开口的直径、形状和截面积等,能够将从压缩空气导入口73导入的压缩空气适当地分配成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部分和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部分。由此,能够根据清扫对象适当地喷出压缩空气从而进行清扫。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具备检测部70和作为上游侧纱线通道限制部件的上游侧导纱器64。检测部70检测纱线21行进的纱线行进空间68内纱线21的状态。上游侧导纱器64配置在比检测部70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限制纱线行进空间68内纱线21的行进位置即纱线通道。在纱线监视装置6中形成用来对至少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喷出作为流体的压缩空气的第1吹出口71。该第1吹出口71包含配置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这样,第1吹出口71借助包含配置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部分而在上游侧导纱器64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附近形成压缩空气流。由此,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流畅地到达上游侧导纱器64附近的部分。因此,借助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能够效率良好地将上游侧导纱器64附近的废纤维吹跑。结果,能够防止上游侧导纱器64的废纤维伴随纱线21进入纱线行进空间68内的尤其是检测区域内,防止其滞留在检测区域内。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纱线21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与铅垂方向上侧一致。

由此,即使废纤维因为自重而堆积在上游侧导纱器64的上侧(即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也能够借助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将该废纤维吹跑从而将其除去。并且能够防止堆积在上游侧导纱器64上的废纤维伴随纱线进入检测区域内,防止其滞留在检测区域内。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第1吹出口71沿纱线行进方向形成为细长形状。

由此,由于能够遍布沿纱线行进方向的比较宽的范围从第1吹出口71强有力地吹出压缩空气,因此能够将上游侧导纱器64附近的废纤维良好地吹跑。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还具备下游侧导纱器65。下游侧导纱器65配置在比检测部70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限制纱线行进空间68内纱线21的行进位置(纱线通道)。如图7所示,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一部分(第1吹出方向的部分)以越远离第1吹出口71越靠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方式相对于被上游侧导纱器64和下游侧导纱器65规定的纱线通道倾斜。

由此,由于废纤维从上游侧导纱器64的附近以离开纱线通道的下游侧的方式被吹跑,因此能够防止暂时被吹跑的废纤维伴随行进的纱线21回到纱线行进空间68中来。

在上述纱线监视装置6中,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检测部70的方向。

由此,借助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不仅能够清扫上游侧导纱器64的附近,同时还能够清扫检测部70(的光的入射面和出射面)。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即,纱线行进空间68用一对侧壁6c、6d和后壁6b将3方围起来形成。从第1吹出口71向检测部70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形成为,被吹出的压缩空气从纱线行进空间68(由沟槽6a形成的空间)的开放的一侧进入纱线行进空间68,对一对侧壁6c、6d中的一个侧壁6d喷出的方向。

由此,从第1吹出口71向检测部70吹出的压缩空气从开放的一侧进入纱线行进空间68内并且喷出一对侧壁6c、6d中的一个侧壁6d,由此产生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回旋的压缩空气流,同时压缩空气喷出后壁6b、另一个侧壁6c。因而,能够遍布宽阔的区域清扫行进空间内。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检测部70具备第1传感器部51,该第1传感器部51具有作为向纱线21照射光线的投光部的发光元件37和接收从发光元件37照射的光的受光元件38。当沿纱线行进方向看时,从第1吹出口71向检测部70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形成为,朝侧壁6c、6d中的、避开来自发光元件37的光出射的面(上述出射面)和向受光元件38的光入射的面(入射面)中的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方向。

即,若来自发光元件37的光的出射面、向受光元件38的光的入射面被弄脏,则存在对检测部70(第1传感器部51)的检测结果有影响的风险。对于这一点,本结构中,由于压缩空气向侧壁6c、6d中的、避开来自发光元件37的光的出射面和向受光元件38的光的入射面中的每一个面的位置吹出,因此,即使假设压缩空气被弄脏,也能够维持高的检测部70(第1传感器部51)的检测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检测部70还具备配置在比第1传感器部51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第2传感器部52。第1吹出口71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于比第2传感器部52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

由此,由于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不会过多地流到第2传感器部52一侧,因此能够使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集中地喷出到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能够重点、效率良好地清扫该区域。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还具备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和第2吹出口72。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配置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将在纱线行进空间68内行进的纱线21切断。第2吹出口72是为了向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喷出压缩空气而设置。该第2吹出口72形成在比上游侧导纱器64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

由此,由于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不是被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压缩空气清扫、而是被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压缩空气清扫,因此能够将第1吹出口71作为用来除去与第1传感器部51的检测性能相关的废纤维的专用吹出口。因此,能够将第1吹出口71配置在适合将上游侧导纱器64附近的废纤维吹跑的位置,或者使第1吹出口71的形状为适合将上游侧导纱器64附近的废纤维吹跑的形状。因此,能够借助从个性化的吹出口吹出的压缩空气将各个部位适当地清扫。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纱线行进空间68用沟槽6a的一对侧壁6c、6d和后壁6b将3方围起形成。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形成为成为朝纱线行进空间68的开放一侧的方向。

由此,能够通过从第2吹出口72吹出流体而将位于纱线行进空间68内的废纤维向纱线行进空间68外吹跑。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具备下游侧导纱器65。下游侧导纱器65配置在比检测部70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限制纱线行进空间68内纱线21行进的位置(纱线通道)。当从与后壁6b垂直的方向看时,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配置在偏离由上游侧导纱器64和下游侧导纱器65规定的纱线通道的位置上,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压缩空气的吹出方向形成为,成为不通过纱线通道而是朝处于待机状态的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的刀尖81a的方向。

由此,能够对不对纱线21进行切断的待机状态的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适当地喷出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压缩空气而将其清扫。而且具有即使在纱线行进中对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喷出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流体,也不会晃动纱线21这样的优点。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还具备压缩空气导入口73和分配流路100。压缩空气导入压缩空气导入口73。分配流路100将从该压缩空气导入口73导入的压缩空气向第1吹出口71和上述第2吹出口72引导。该分配流路100具有导入路径93、第1流路91、第2流路92和中间路径94。在导入路径93的一端形成压缩空气导入口73。在第1流路91的一端形成第1吹出口71。在第2流路92的一端形成第2吹出口72。导入路径93的另一端、第1流路91的另一端和第2流路92的另一端分别在中间路径94的空气流通方向(流体流通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与中间路径94连接。中间路径94沿与导入路径93的延伸方向、第1流路91的延伸方向和第2流路92的延伸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都不同的方向延伸。在该中间路径94中,第2流路92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端部(上述另一端)位于比导入路径93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端部(上述另一端)靠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

由此,通过适当设定第1吹出口71和第2吹出口72、各流路的直径和截面积等,能够将从压缩空气导入口73导入的压缩空气适当地分配成从第1吹出口71吹出的部分和从第2吹出口72吹出的部分。由此,能够使从第1吹出口71向上游侧导纱器64和检测部70(第1传感器部51)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和从第2吹出口72向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中的每一个都变得合适地进行调整,能够适当地清扫每一个部位。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纱线监视装置6中,第1流路91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开口(上述另一端)的直径d1比第2流路92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开口(上述另一端)的直径d2大(d1>d2)。换言之,第1流路91的上述开口比第2流路92的上述开口大。

由此,能够使第1流路91中流过的压缩空气的流量比第2流路92中流过的压缩空气的流量大,进而能够使向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喷出的压缩空气的量比向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喷出的压缩空气的量多。这样,对于希望遍及宽阔的区域喷出压缩空气的包含上游侧导纱器64的区域将大量的压缩空气提供给第1吹出口71,对于希望以精准定位喷出压缩空气的切断装置16的刀刃81将少量的压缩空气提供给第2吹出口72,通过这样能够不徒劳地消耗压缩空气,能够效率良好地对清扫对象进行清扫。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上述结构能够以例如以下的方式变更。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第1吹出方向为从沟槽67a、69a的开放一侧向另一个侧壁69d倾斜地喷出的方向,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替于此,使第1吹出方向为从沟槽67a、69a的开放一侧向另一个侧壁69c倾斜地喷出的方向。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从第1吹出口71和第2吹出口72吹出压缩空气,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吹出空气以外的其他气体(流体)。并且,也可以例如吹出包含少量液体的气体。

第1吹出口71和第2吹出口72的形状和大小并不局限于上述形状和大小,能够适当变更。例如,第1吹出口71的形状优选吹出的流体的至少一部分流畅地到达上游侧导纱器64的附近的形状,能够采用例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形状。并且,也可以将第1吹出口71看作是引导面71a、顶面71b和底面71c成为一体的三维的吹出口。

并且,导入路径93、第1流路91和第2流路92各自与中间路径94连接的部分的开口也可以构成为其他的形状(例如多边形)来取代上述实施形态那样的圆形。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第1传感器部51作为在一个侧壁6d上具备1个发光元件37、在另一个侧壁6c上具备1个受光元件38的光学式传感器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备1个或多个发光元件和1个或多个受光元件。即,例如,也可以采用在一个侧壁6d上具备1个发光元件和1个受光元件、在另一个侧壁6c上具备与上述发光元件相对应的受光元件和与上述受光元件相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传感器单元。另外,与1个发光元件相对应的受光元件的数量并不局限于1个,也可以是1个发光元件具备多个受光元件。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第2传感器部52采用作为与第1传感器部51同样的光学式的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单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2传感器部作为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构成,通过测量一对电极间的静电电容来检测在该电极间行进的纱线21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将第1传感器部作为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构成,将第2传感器部作为光学式的传感器构成。还可以将第1传感器部和第2传感器部两者都作为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构成。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纱线监视装置6通过监视被纱线遮挡的光的强度来检测该纱线的粗细,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监视来自纱线21的反射光的强度来检测有无包含在该纱线21中的异物。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记载“第1传感器部51”“第1吹出口71”等并进行了说明,但这并不意为将只具备1个检测部和吹出口的情况排除在外。即,作为检测部也可以是不具备第2传感器部52而只具备第1传感器部51的结构,作为吹出口也可以是不具备第2吹出口72而只具备第1吹出口71的结构。

上述实施形态采用纱线21从下方向上方向行进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代替于此而采用纱线21从上方向下方行进的结构。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图4等所示的纱线监视装置6上下颠倒过来使用。

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纱线监视装置并不局限于安装在自动络纱机中使用,也可以安装在例如纺纱机械等其他种类的纺织机械中使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从中间路径94向第2流路92流动的压缩空气在流路部件90内沿与中间路径94垂直的路径流动,但在比流路部件90靠下游的地方,沿相对于中间路径94向斜方向倾斜的方向的路径流动。但是,也不局限于此,在比流路部件90靠下游的地方,压缩空气也可以沿与中间路径94垂直的路径流动。将这个例子表示在了图12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