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的页张输送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5991发布日期:2018-06-02 05:1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印刷机的页张输送元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机的页张输送元件,所述页张输送元件具有用于保持承印页张的抽吸喷嘴,这些抽吸喷嘴布置在喷嘴壁中。



背景技术:

在印刷机中采用滚筒(Trommeln)和托盘(Tablett)用作页张输送元件。通过关断布置在待加工页张规格以外的抽吸喷嘴处的抽吸空气,可使有效抽吸面适配于页张规格。

譬如在DE 10 2015 221 822 A1中描述了一种页张输送元件,在该页张输送元件中,设置有传感器用于激活抽吸喷嘴,当页张角或页张棱边竖起进而并未密封地封闭这些抽吸喷嘴时,所述传感器对其进行识别。通过这种措施,承印页张可在其边缘区域中可靠地被吸住并且平坦地固定在滚筒表面或者托盘表面上。为了控制抽吸强度,给单个抽吸喷嘴分别配属多个传感器。被承印页张所覆盖的传感器的数量确定出抽吸力的大小。覆盖仅一个传感器则意味着:所识别到的页张区域与支承面相隔很远,从而需要大的抽吸力以将页张区域吸到支承面上。如果两个传感器被覆盖则认为:存在竖起的页张棱边且需要中等抽吸力。如果全部传感器都被覆盖则意味着:页张平坦地承放且被良好地吸住,从而可降低抽吸力。没有传感器被覆盖则意味着:这些抽吸喷嘴都位于页张规格以外进而不应产生抽吸力。

现有技术的页张输送元件的弊端在于复杂的传感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无需复杂的传感技术的页张输送元件。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页张输送元件得以解决。根据本发明的印刷机页张输送元件包括:用于保持承印页张的抽吸喷嘴,这些抽吸喷嘴布置在喷嘴壁中;用于将第一部分抽吸喷嘴耦接到产生较高负压的第一负压产生器上的耦接块真空室,第二部分抽吸喷嘴经由所述真空室与产生较低负压的第二负压产生器连接;和用于将耦接块调节成耦接状态位置(Kupplungsposition)的XY调节机构,所述耦接状态位置与承印页张的页张角的地点位置(Lage)相对应。

在根据本发明的页张输送元件中,可在开始印刷操作之前进行规格调节设定,并且在印刷操作运行期间无需探测页张地点位置用以控制抽吸喷嘴。

根据本发明的页张输送元件具有多种可行的改进方案。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这些耦接块中至少一个耦接块既能在横向方向也能在纵向方向上调节。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这些耦接块布置在真空室中。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这些耦接块靠置在喷嘴壁上。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XY调节机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伺服驱动器用于横向方向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二伺服驱动器用于纵向方向。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这些耦接块至少在其耦接状态位置中经由软管线路系统连接至第一负压产生器。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设有连接至第一负压产生器的附加真空室。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附加真空室通过中间壁与所述真空室分隔开,并且这些耦接块靠置在中间壁上。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在中间壁中布置有截止阀。

在另一种改进方案中,这些耦接块在其耦接状态位置中操纵所述截止阀。

根据本发明的页张输送元件可被构造成页张输送滚筒或者页张输送托盘。

附图说明

其它改进方案从接下来的实施例和相关附图描述得出,附图示出:

图1和图2:第一实施例,其中,引导至第一负压产生器的软管线路系统直接附接至耦接块;

图3:第二实施例,其中,引导至第一负压产生器的软管线路系统经由附加真空室和截止阀间接附接至耦接块;和

图4:图3的细节IV的放大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页张输送元件1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页张输送元件1的内部视图,并且图2是以与图1所示的输送方向TR相反的观察方向上的横截面视图。页张输送元件1是优选用于数字印刷(尤其是喷墨印刷)的印刷机的组成部分。页张输送元件1在印刷运行中与承印页张DB一起运动,在此,承印页张DB位于页张输送元件1上。页张输送元件1用于将承印页张DB输送经过数字印刷头排列,在此,这些数字印刷头对承印页张DB印刷。

页张输送元件1是所谓的托盘并且具有基本上四周闭合的、呈扁盒形式的壳体2。在图1中,并未一同示出壳体2的底部、两个侧壁、前壁和背壁,并且虽然能看到壳体2的盖部,然而并未示出盖部的限界部位。在图2中,可看到壳体2的盖部、底部、两个侧壁、以及背壁,并未一同示出壳体2的前壁。

页张输送元件1包括由壳体2包围的真空室3。真空室3由喷嘴壁4限界,所述喷嘴壁4构成壳体2的盖部。在页张输送元件1构造成托盘的所示出构型中,喷嘴壁4是平坦或平的板,并且在页张输送元件构造成滚筒的替代性构型中,喷嘴壁4可以是弯曲的圆周壳。在喷嘴壁4中置入被构造成通孔的抽吸喷嘴5。抽吸喷嘴5以纵排列和横排列布置,所述纵排列和横排列一起构成方形网格。

真空室3经由接口28附接至第一负压产生器6。第二负压产生器7经由软管线路系统8与耦接块9,10,11和12连接。真空室3中由第一负压产生器6所产生的负压显著低于耦接块9,10,11和12中由第二负压产生器7所产生的负压。这些耦接块布置在真空室3中并且靠置在喷嘴壁4的内侧上。这些耦接块用于:使部分抽吸喷嘴5与第二负压产生器7处于引导抽吸空气的连接状态,或将部分抽吸喷嘴5耦接至第二负压产生器7。待耦接的部分抽吸喷嘴5位于被吸附在页张输送元件1上的承印页张DB的四个页张角(BE)的区域中。非待耦接的、譬如位于承印页张DB中心的其余抽吸喷嘴5经由真空室3被第一负压产生器6加载以较低的负压。由此,在承印页张DB的支承面以内,一些抽吸喷嘴5被加载以高的负压,并且同时其它抽吸喷嘴5被加载以低负压。

经由耦接块以页张支承面内在局部上提高的负压对喷嘴进行加载,这用于特别可靠地使页张角(BE)保持固定,因为承印页张DB在其页张角处特别倾向于从喷嘴壁4揭下。被加载以高负压的抽吸喷嘴5位于承印页张DB的、无印刷图像的边缘区域中。

在该处通过强烈的抽吸所可能导致的抽吸喷嘴5的压痕(Abdrücke)或者承印页张DB的变形并无干扰性,因为它们位于印刷图像以外且譬如位于切割边缘上。承印页张DB在其印刷图像区域中仅通过被加载以低负压的抽吸喷嘴5保持固定,其中,通过低负压能够可靠地避免印刷图像区域以内的抽吸喷嘴压痕和页张变形。

每个耦接块9,10,11和12具有多个空气入口27和一个空气出口26。这些空气入口27汇入到引导至空气出口26的收集线路29中。空气入口27与相邻空气入口27之间的平均间隔相应于抽吸喷嘴5网格的网格宽度。各耦接块的空气入口27构成以直角延伸的排列。这些空气入口27轴向对齐(in Axialflucht),并且与耦接至第二负压产生器7的抽吸喷嘴5处于引导抽吸空气的连接状态。

第一耦接块9和第二耦接块10用于:将承印页张DE在页张输送元件1以及承印页张DB输送方向TR上处于前方的角保持固定。第三耦接块11和第四耦接块12用于将后方的页张角保持固定。在软管线路系统8中,第一和第三耦接块9,11与第二和第四耦接块10,12并联。来自耦接块11,12的抽吸空气经由属于软管线路系统8的连接软管流入到耦接块9,10中,并且从该处经由软管线路系统8流入到第二负压产生器7中。

承印页张DB的规格可在不同的印刷任务中关于取向和/或尺寸方面发生变化。譬如,可在一印刷任务中处理横向规格而在另一印刷任务中处理纵向规格。同样可行的是,在一印刷任务中处理大型承印页张DB而在另一印刷任务中处理小型承印页张DB。为了使页张输送元件1适配于待输送的承印页张DB的规格,于是将耦接块在纵向方向Y(输送方向TR和与之相反的方向)上和/或在横向方向X(正交于输送方向TR)上调节,其中,这些空气入口27与相较于之前不同的抽吸喷嘴5处于引导空气的连接状态。

为了在纵向方向Y(Y方向)上调节后方耦接块11,12并且在横向方向(X方向)上调节全部耦接块9,10,11和12,于是在真空室3内部布置有XY调节机构35,下文将进一步详述。

第一和第二耦接块9,10可移动地坐置于前方横向导轨13上,所述前方横向导轨13参照抽吸喷嘴5地点固定。第三和第四耦接块11,12可移动地坐置于后方横向导轨14上。第三耦接块11可移动地坐置于左方纵向导轨15上,并且第四耦接块12可移动地坐置于右方纵向导轨16上。左方纵向导轨15以其一端与第一耦接块9固定连接,并以其另一端与第一滑座19固定连接。右方纵向导轨16以其一端与第二耦接块10固定连接,并以其另一端与第二滑座20固定连接。后方横向导轨14以其一端与第三滑座21固定连接。

为了能够使第一滑座19连同左方纵向导轨15以及位于其上的耦接块9,11和第二滑座20连同右方纵向导轨16以及位于其上的耦接块10,12在横向方向(X方向)上相互朝向以及彼此远离地调节,设置有第一螺旋传动装置。第一螺旋传动装置包括具有右螺纹22和左螺纹23的第一螺纹丝杠17。右螺纹22旋入到第一滑座19的内螺纹中,并且左螺纹23旋入到第二滑座20的内螺纹中。

替换地,第一螺纹丝杠17上的右螺纹22与左螺纹23相互交换地布置也是可行的,或者通过两个螺纹丝杠代替于第一螺纹丝杠17是可行的,在这两个螺纹丝杠中,其中一个具有右螺纹22而另一个具有左螺纹23。

在附图示出的实施例中,具有上述两个反向螺纹22,23的第一螺纹丝杠17由第一伺服驱动器24驱动。为了使第三滑座21连同后方横向导轨14以及位于其上的耦接块11,12在纵向方向(Y方向)上朝着另外两个耦接块9,10或者远离于这两个耦接块9,10地调节,设置有第二螺旋传动装置。第二螺旋传动装置包括第二螺纹丝杠18,该第二螺纹丝杠18旋入到第三滑座21的内螺纹中,并且被第二伺服驱动器25驱动。

根据第一伺服驱动器24的旋转方向,上述两个滑座19,20相互朝向或者彼此远离地行驶,用以将全部四个耦接块调节设定成待输送的承印页张DB的规格宽度。根据第二伺服驱动器25的旋转方向,第三滑座21在输送方向TR上或者在相反方向上行驶,用以将上述两个耦接块11,12根据待输送的承印页张DB的规格长度进行调节设定。通过XY调节机构确保了:在可借助页张输送元件1进行输送的全部页张规格的情况下,仅页张角区域中的抽吸喷嘴5局部地被加载以高于其余抽吸喷嘴5的负压。

第一伺服驱动器24和第二伺服驱动器25是电动机,并且替代地可以是使用或不使用工具的手动操纵用的操纵元件。譬如,这些伺服驱动器24,25可以是插接扳手轮廓(譬如内六角螺旋头)或者手柄(譬如手轮)。

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位于喷嘴壁4外侧上的承印页张DB在每种页张规格的情况下都应具有相对于抽吸喷嘴5区域在横向方向上居中的地点位置。

如果不存在这个要求,根据一种改型可取消第一和第三耦接块9,11在横向方向上的可调节性。在此,这些耦接块9,11不是可移动地、而是固定地坐置于横向导轨13,14上。在该改型中,取消了第一滑座19和右螺纹22。此外,第一耦接块9地点固定地布置,并且其空气入口27在每种页张格式的情况下都与同一抽吸喷嘴5处于引导空气的连接状态,以能够使提高的负压在这些抽吸喷嘴5中起作用。

图3示出了页张输送元件1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在图3中,给具有与图1和2中相同的功能的构件使用与图1和2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这些构件无需结合图3再做细节描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托盘的壳体2通过中间壁30被划分成真空室3和附加真空室31。真空室3附接至第一负压产生器6并被该第一负压产生器6加载以低负压。附加真空室31附接至第二负压产生器7并被该第二负压产生器7加载以高负压。

在中间壁30中,将截止阀32布置成网格形式,该网格相应于抽吸喷嘴5的网格。由此,每个抽吸喷嘴5都有一截止阀32与之对齐。每个截止阀32包括阀体33(譬如球)和关闭弹簧34,所述关闭弹簧34给阀体33加载,以使截止阀32保持关闭。

在图3中只能看到第一耦接块9和第二耦接块10,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也是全部四个耦接块9,10,11和12都存在。在第二实施例中,上述四个耦接块可由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XY调节机构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调节。每个耦接块9,10,11和12都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嘴部(Mündung)构成空气出口26和空气入口27。在耦接块被相应定位的情况下,所述通孔使抽吸喷嘴5与截止阀32处于引导抽吸空气的连接状态。由此,将抽吸喷嘴5耦接至附加真空室31。

这些耦接块靠置在中间壁30上并在其耦接状态位置中克服关闭弹簧34的复位作用而将阀体33回压,从而截止阀32打开。

图4以第二耦接块10为例示出,其中,在空气出口26的边缘上布置有向内凸出的凸起部,作为用于阀体33的压件36。压件36不围绕空气出口26的整个圆形边缘,而是围绕小于所述边缘的一半或者优选小于所述边缘的四分之一。阀体33坐置于截止阀32的阀孔的拓宽部37中。拓宽部37的最大直径大于阀体33,从而使得当阀体33被压件36压入时,这二者之间打开了用于抽吸空气的穿通间隙。拓宽部37构成基本上球形的空心室并具有倒角的或磨面的(facettiert)内表面。在拓宽部37之前和之后,阀孔比阀体33的最大直径要窄。

抽吸空气从位于各页张角区域中的抽吸喷嘴5经由各耦接块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截止阀32流入到附加真空室31中,并且从该处流至第二负压产生器7。非位于页张角区域中的抽吸喷嘴5被加载以真空室3的低负压。通过低负压避免了承印页张DB在其印刷图像区域中的变形,并且使得通过未被承印页张DB覆盖的抽吸喷嘴5所吸入的错误空气体积得以最小化。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耦接块在其耦接状态位置中使仅一个抽吸喷嘴5与仅一个截止阀32连接。与之相应地,每个耦接块具有仅一个通孔,该通孔构成空气出口26和空气入口27。在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改型中,每个耦接块可同时使多个抽吸喷嘴5与多个截止阀32连接并且为此具有多个通孔。

在图1和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代替于多个空气入口27,每个耦接块可具有唯一的空气入口27。在该改型中,对于每个页张角而言,仅一个唯一抽吸喷嘴5被加载以提高的负压,并且在每个耦接块中,设有仅一个简单线路代替于分支式空气线路系统。

对于每个页张角而言,是唯一一个抽吸喷嘴5还是多个抽吸喷嘴5被加载以提高的负压更符合目的,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都与待输送承印页张DB的特性(譬如承印页张DB的材料特性)相关。

附图标记列表

1 页张输送元件

2 壳体

3 真空室

4 喷嘴壁

5 抽吸喷嘴

6 第一负压产生器

7 第二负压产生器

8 软管线路系统

9 第一耦接块

10 第二耦接块

11 第三耦接块

12 第四耦接块

13 前方横向导轨

14 后方横向导轨

15 左方纵向导轨

16 右方纵向导轨

17 第一螺纹丝杠

18 第二螺纹丝杠

19 第一滑座

20 第二滑座

21 第三滑座

22 右螺纹

23 左螺纹

24 第一伺服驱动器

25 第二伺服驱动器

26 空气出口

27 空气入口

28 接口

29 收集线路

30 中间壁

31 附加真空室

32 截止阀

33 阀体

34 关闭弹簧

35 XY调节机构

36 压件(Niederhalter)

37 拓宽部

BE 页张角

DB 承印页张

KP 耦接状态位置

TR 输送方向

X 横向方向

Y 纵向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