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液压提升机升降载荷的起重机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2206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液压提升机升降载荷的起重机小车。



背景技术:

在核电站建造期间,反应堆厂房的压力容器等大件安装依靠环吊上的安装小车,常规的安装小车结构组成与工作小车相同,包括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和小车架等,起升机构包括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器、卷筒组、钢丝绳、滑轮组、吊钩组等部件。该机构包含诸多部件,结构复杂,在整个电站建造期间安装小车仅用于压力容器等大件安装,使用频次低,而且在下次使用前由于部件众多需较长时间检查和维护保养。

因此开发一种结构简单容易维修保养的起重机小车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起重机小车,降低维修保养时间和成本,并能够满足精确吊运的一种采用液压提升机升降载荷的起重机小车。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采用液压提升机升降载荷的起重机小车,包括:下部车架、上部车架、平移机构、起升机构、旋转机构和运行机构;

运行机构带动小车整体沿轨道方向做往复运动,运行机构安装于下部车架的两端;

平移机构设置于下部车架上部中间区域,平移机构承载着上部车架、起升机构和旋转机构;

旋转机构设置于上部车架和起升机构之间并固定于上部车架上;

起升机构固定于旋转机构之上,旋转机构能够带动起升机构做360度旋转;

下部车架包括:登机直梯、组合工字主梁和组合箱型端梁;

其中,组合工字主梁作为主体横梁,组合箱型端梁为两个,且分别固定于组合工字主梁的两端部,登机直梯至少一个,且登机直梯固定于组合工字主梁上,运行机构装配于组合工字主梁底部;

运行机构包括:铰轴Ⅰ、铰轴Ⅱ、三合一减速器、主动台车组、被动台车组和平衡梁;

其中,平衡梁至少为4个,每一个组合工字主梁至少在前端和后端部通过铰轴Ⅱ装配有一个平衡梁,且其中一个平衡梁装配主动台车组,其余平衡梁装配被动台车组,且被动台车组和主动台车组均通过铰轴Ⅰ与对应的平衡梁连接;三合一减速器套装在主动台车组上;

上部车架包括:平台Ⅰ、小车架、反钩和平台Ⅱ;

其中,平台Ⅰ和平台Ⅱ焊接在小车架平行于运行机构运行方向的两端;反钩固定在小车架上,且勾于组合工字主梁上,即反钩的钩头部分勾于组合工字主梁工字钢翼板下端面,能够防止上部车架、起升机构和旋转机构倾翻;

平移机构包括:支座、螺旋升降机和滚轮;

其中,螺旋升降机通过支座固定在组合工字主梁上,螺旋升降机螺旋端头固定在小车架垂直于运行机构运行方向的两端的其中一端,即螺旋升降机驱动小车架平移;滚轮底部固定在组合工字主梁上;小车架垂直运行机构运行方向的两端作用在滚轮上方;

旋转机构包括:回转轴承、小齿轮、三合一减速器Ⅰ;

其中,回转轴承固定在小车架中心,三合一减速器Ⅰ固定在小车架的侧面,小齿轮固定在三合一减速器Ⅰ输出轴上并与回转轴承外齿圈啮合,即通过三合一减速器Ⅰ驱动小齿轮从而带动回转轴承外齿圈转动;

起升机构包括:钢绞线、锚盘、支座、支撑平台、液压提升机、直梯、卷盘和导向架;

其中,支座底面固定在回转轴承的外齿圈上,液压提升器和支撑平台固定在支座上平面,钢绞线一端通过锚盘固定,另一端从液压提升机底部穿入,上部穿出,通过导向架导向最终卷绕在卷盘上;导向架和卷盘均固定于支撑平台上端;液压提升机通过对钢绞线收放实现对重物的上升和下降;

直梯安装在支撑平台侧面,通过直梯攀爬到支撑平台对导向架、液压提升器和卷盘进行维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优势在于:

1、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拆卸及维护方便;

2、大件物体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可实现微调;

3、重量轻,节约成本;

4、安全可靠。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2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部车架,2、上部车架,3、平移机构,4、起升机构,5、旋转机构,6、运行机构;

1a、登机直梯,1b、组合工字主梁,1c、组合箱型端梁;

2a、平台Ⅰ,2b、小车架,2c、反钩,2d、平台Ⅱ;

3a、支座,3b、螺旋升降机,3c、滚轮;

4a、钢绞线,4b、锚盘,4c、支座,4d、支撑平台,4e、液压提升机,4f、直梯,4g、卷盘,4h、导向架;

5a、回转轴承,5b、小齿轮,5c、三合一减速器Ⅰ;

6a、铰轴Ⅰ,6b、铰轴Ⅱ,6c、三合一减速器,6d、主动台车组,6e、被动台车组,6f、平衡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采用液压提升机升降载荷的起重机小车,包括:下部车架1、上部车架2、平移机构3、起升机构4、旋转机构5和运行机构6;

运行机构6带动小车整体沿轨道方向做往复运动,运行机构6安装于下部车架1的两端;

平移机构3设置于下部车架1上部中间区域,平移机构3承载着上部车架2、起升机构4和旋转机构5;

旋转机构5设置于上部车架2和起升机构4之间并固定于上部车架2上;

起升机构4固定于旋转机构5之上,旋转机构5能够带动起升机构4做360度旋转;

下部车架1包括:登机直梯1a、组合工字主梁1b和组合箱型端梁1c;

其中,组合工字主梁1b作为主体横梁,组合箱型端梁1c为两个,且分别固定于组合工字主梁1b的两端部,登机直梯1a至少一个,且登机直梯1a固定于组合工字主梁1b上,运行机构6装配于组合工字主梁1b底部;

运行机构6包括:铰轴Ⅰ6a、铰轴Ⅱ6b、三合一减速器6c、主动台车组6d、被动台车组6e和平衡梁6f;

其中,平衡梁6f至少为4个,每一个组合工字主梁1b至少在前端和后端部通过铰轴Ⅱ6b装配有一个平衡梁6f,且其中一个平衡梁6f装配主动台车组6d,其余平衡梁6f装配被动台车组6e,且被动台车组6e和主动台车组6d均通过铰轴Ⅰ6a与对应的平衡梁6f连接;三合一减速器6c套装在主动台车组6d上;

上部车架2包括:平台Ⅰ2a、小车架2b、反钩2c和平台Ⅱ2d;

其中,平台Ⅰ2a和平台Ⅱ2d焊接在小车架2b平行于运行机构6运行方向的两端;反钩2c固定在小车架2b上,且勾于组合工字主梁1b上,即反钩2c的钩头部分勾于组合工字主梁1b工字钢翼板下端面,能够防止上部车架2、起升机构4和旋转机构5倾翻;

平移机构3包括:支座3a、螺旋升降机3b和滚轮3c;

其中,螺旋升降机3b通过支座3a固定在组合工字主梁1b上,螺旋升降机3b螺旋端头固定在小车架2b垂直于运行机构6运行方向的两端的其中一端,即螺旋升降机3b驱动小车架2b平移,平移量可按照工程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滚轮3c底部固定在组合工字主梁1b上;小车架2b垂直运行机构6运行方向的两端作用在滚轮3c上方;

旋转机构5包括:回转轴承5a、小齿轮5b、三合一减速器Ⅰ5c;

其中,回转轴承5a固定在小车架2b中心,三合一减速器Ⅰ5c固定在小车架2b的侧面,小齿轮5b固定在三合一减速器Ⅰ5c输出轴上并与回转轴承5a外齿圈啮合,即通过三合一减速器Ⅰ5c驱动小齿轮5b从而带动回转轴承5a外齿圈转动;

起升机构4包括:钢绞线4a、锚盘4b、支座4c、支撑平台4d、液压提升机4e、直梯4f、卷盘4g和导向架4h;

其中,支座4c底面固定在回转轴承5a的外齿圈上,液压提升器4e和支撑平台4d固定在支座4c上平面,钢绞线4a一端通过锚盘4b固定,另一端从液压提升机4e底部穿入,上部穿出,通过导向架4h导向最终卷绕在卷盘4g上;导向架4h和卷盘4g均固定于支撑平台4d上端;液压提升机4e通过对钢绞线4a收放实现对重物的上升和下降;

直梯4f安装在支撑平台4d侧面,通过直梯4f攀爬到支撑平台4d对导向架4h、液压提升器4e和卷盘4g进行维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