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敞开式货运列车装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36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敞开式货运列车装料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状物料的装载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敞开式货运列车装料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快速定量装车系统广泛应用于敞开式货运列车散装料的装载过程中,其主要基于大型料斗称的工作原理,预先在定量仓中按车皮标重装载,通过单个卸料溜槽和闸门进行控制,向行进中的车厢快速卸载,实现一次连续动态行进中的快速准确装车。该装车方式,由于需要对仓内物料进行称量,因此除设置缓冲仓外,还需要单独设置大型称量斗,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增大土建工程量;除此之外,在装车过程中,为准确的将装车溜槽对准车皮并保证准确的卸煤量需要操作员多次的实际操作和积累经验,对操作人员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技术系统存在的以上问题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敞开式货运列车装料系统,降低操作难度,实现列车行进过程中的连续装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敞开式货运列车装料系统,包括料仓,位于料仓下方的给料装置以及设置在给料装置下方用于向前后车厢连续给料的转换溜槽,在列车行进过程中,通过所述转换溜槽由向前车厢给料切换至向后车厢给料。

采用上述结构,转换溜槽用于接收来自给料装置的物料,并向下方行进的列车给料,转换溜槽可有一个或多个给料溜槽,当车厢连接处经过转换溜槽下方时,转换溜槽切换给料方式,由向前车厢给料转换至向后车厢给料,进而由前车厢装料过渡到后车厢装料,实现不停车的情况下连续装料,并且通过转换溜槽操作,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强度。

进一步,所述转换溜槽为电/液动三通溜槽、摆动式换向溜槽、旋转式换向溜槽、推拉式换向溜槽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检测车辆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识别车辆车型信息的车号识别装置以及用于检测车厢物料料位的料位检测装置。所述车号识别装置识别车辆车型信息,以便实现给料能力与车辆装载能力的合理匹配。所述料位检测装置检测物料堆积高度,以便控制系统根据物料堆积高度控制变频定量给料装置的给料能力。根据车厢与溜槽的相对位置关系控制转换溜槽切换机构的切换动作及转换时间。

进一步,所述料位检测装置安装在左溜槽和右溜槽下端。

进一步,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安装在地面或转换溜槽上。

进一步,所述给料装置为变频定量给料装置。传统结构需要设置缓冲仓和定量仓,并设置称量斗,本实用新型中变频定量给料装置自带称量装置,因此不再需要单独设置称量斗,由定量给料装置控制给料量;并且只需要设置一个储料仓即可,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土建工程量。其中定量给料装置通常为带式给料机。

进一步,所述左溜槽右侧壁与右溜槽左侧壁间的距离D大于相邻车厢的间距S。避免切换过程中发生漏料现象。

转换溜槽的上溜槽用于接收来自给料装置的物料,左溜槽和右溜槽用于给料,其中左溜槽和右溜槽一前一后地设置在列车行进方向上,当车厢连接处经过溜槽下方时,通过切换机构使左溜槽给料改变为右溜槽给料,进而由前车厢装料过渡到后车厢装料,实现不停车的情况下连续装料,并且通过切换机构进行操作,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强度。

进一步,在列车行进方向上,左溜槽位于右溜槽前方,所述切换机构由左溜槽切换至右溜槽切换完成所需时间t=(D-S)/v,其中v为列车行进速度。以保证切换时间和列车行进时间对应,避免漏料。

进一步,在列车行进方向上,左溜槽位于右溜槽前方,当相邻车厢的连接处经过转换溜槽下方时,转换溜槽由左溜槽给料切换至右溜槽给料。

进一步,所述装料系统为两套以上,组合形成联合装料系统;或所述装料系统包括两套料

仓和两套给料装置,两套料仓和给料装置共用一套转换溜槽。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相比于现有技术,不再需要单独设置称量斗,由定量给料装置控制给料量,不需要设置上下两个料仓,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土建工程量。

2、变频定量给料装置与车号识别装置、料位检测装置相互协作自动调整给料量,实现给料能力与车辆装载能力的合理匹配,有效避免车辆空载、减载、超载等现象的产生。

3、通过位置检测装置检测溜槽与车厢的相对位置关系,适时切换给料溜槽,实现不停车装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布置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布置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装车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溜槽间距与车厢间距的尺寸关系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布置结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布置结构主视图。

零件标号说明:

1-料仓

2-物料

3-变频定量给料装置

4-转换溜槽

5-切换机构

6-左溜槽

7-右溜槽

8-左料位检测装置

9-右料位检测装置

10-位置检测装置

11-车号识别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敞开式货运列车装料系统,包括料仓1,位于料仓1下方的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以及设置在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下方的转换溜槽4,转换溜槽4用于列车行进过程中的连续装料,在前后车厢之间进行给料切换,具体是在不停车的情况下,由向前车厢给料转换至向后车厢给料,转换溜槽4可采用电/液动三通溜槽、摆动式换向溜槽、旋转式换向溜槽、推拉式换向溜槽中的任一种,上述溜槽在现有技术中可获得,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本例中优选采用电/液动三通溜槽,并以三通溜槽为例进行说明:

其包括上溜槽、左溜槽6和右溜槽7,上溜槽用于接收来自给料装置的物料2,左溜槽6和右溜槽7用于给料,在转换溜槽4内设置有切换机构5,切换机构5在左溜槽6和右溜槽7之间进行给料切换。

左溜槽6和右溜槽7一前一后地设置在列车行进方向上,当车厢连接处经过转换溜槽4下方时,通过切换机构5使左溜槽6给料改变为右溜槽7给料,进而由前车厢装料过渡到后车厢装料,实现不停车的情况下连续装料,并且通过切换机构5进行操作,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强度。

切换机构5为翻转式结构,具体为电动式翻板或液动式翻板。通过翻转式结构实现左溜槽6和右溜槽7之间的循序渐进的过渡,保证给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检测列车车厢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10、识别车辆车型信息的车号识别装置11以及用于检测车厢物料2料位的料位检测装置。位置检测装置10、车号识别装置11、料位检测装置、切换机构5和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均连接至控制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其中车号识别装置属于现有技术。料位检测装置检测物料2堆积高度,以便控制系统根据物料2堆积高度控制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的给料能力。位置检测装置10实时检测车厢位置,控制系统根据车厢与溜槽的相对位置关系,控制切换机构5的切换动作及转换时间;车号识别装置11识别车辆车型信息,以便实现给料能力与车辆装载能力的合理匹配。

其中,位置检测装置10为红外线探测、激光探测、雷达探测装置、超声波探测装置等中的任一种,位置检测装置10安装在转换溜槽4上或地面上,也可以单独设置支架安装在合适的空间位置。料位检测装置安装转换溜槽4上,具体地,在左溜槽6和右溜槽7下端分别安装有左料位检测装置8和右料位检测装置9。

列车装料过程中,控制系统根据左料位检测装置8或右料位检测装置9测定的料堆高度控制给料装置3的给料速度,实现给料能力与车厢装载能力的合理匹配。

如图4所示,列车装料过程中,为避免车厢连接处发生漏料现象,左溜槽6右侧壁与右溜槽7左侧壁间的距离D应大于相邻车厢间距S;为实现不停车卸料,切换机构5完成左溜槽6到右溜槽7切换过程所需的时间t=(D-S)/v,其中v为列车行进速度。

参照图3对给料过程进行说明,以具有两节车厢的列车装料过程为例,列车自右向左以速度v不停车行进,车厢91位于车厢92之前,位置检测装置10检测车厢位置,并计算车厢与溜槽的相对位置关系:

1)左溜槽6左侧壁进入车厢91时:切换机构5转换至左溜槽位,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开始给料,料仓1内物料经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左溜槽落入车厢91内;

2)右溜槽7左侧壁进入车厢92时,切换机构5开始从左溜槽6位转换至右溜槽7位,转换过程中,物料分别经左溜槽6、右溜槽7落入车厢91、车厢92;

3)左溜槽6右侧壁离开车厢91前,切换机构5完成从左溜槽位至右溜槽位的转换,物料全部通过右溜槽7进入车厢92,避免物料由于溜槽转换不及时导致漏料;

4)左溜槽6左侧壁进入车厢92后,切换机构5开始从右溜槽位转换至左溜槽位,转换过程中,物料经左溜槽6、右溜槽7落入车厢92;

5)右溜槽7右侧壁离开车厢92前,切换机构5完成从右溜槽位至左溜槽位的转换,物料全部通过左溜槽6进入车厢2,避免物料由于溜槽转换不及时导致漏料;

6)左溜槽6右侧壁离开车厢92时,完成车厢92的装料,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停止给料。

当车厢为多个时,按照上述给料过程进行循环,直至最后车厢装料完成才停止给料。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为两套实施例1所述的装料系统组合形成的联合装料系统,每套装料系统均包括料仓1、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转换溜槽4等结构,其中一套系统快速装料,另外一套系统对已装料车厢进行二次装料,实现精确装料的目的,进一步提高装车效率。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实施例采用两套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对称布置,两套变频给料装置3分别对应一个料仓1,两套变频定量给料装置3共用一个转换溜槽4,料仓储料能力、给料能力大幅提高,适用范围更广。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