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6701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梯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对其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按照标准的要求,电梯必须设置方便人员在轿顶及轿厢内部之间攀爬的辅助工具。现有技术中设置的爬梯,并将爬梯设置在轿厢侧壁或者安全窗本体内,前者无法使得轿顶的人员使用而进入轿厢内部,后者要求在出厂时就完成制作,结构复杂且不易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结构简单,更易维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包括设置在轿顶的可开启和关闭的安全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当所述安全窗打开时伸向轿厢的内部的爬梯及用于收纳所述爬梯的收纳装置,所述收纳装置及所述爬梯设置在所述轿顶的上方,所述收纳装置为一挡板。

当操作人员在轿顶上进行机器的维护和检查而发生意外时,先后打开安全窗及收纳装置,将爬梯通过安全窗伸入轿厢的内部,进而爬入轿厢内部实现自救,撤离井道。而当载有乘客的电梯不能移动,此时轿厢也不在开锁区域时,救援人员也可利用本装置进行轿顶救援。

优选地,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爬梯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轿顶的上方。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含有两个上梁侧边端耳的电梯上梁,所述爬梯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梯上梁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挡板的两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上梁侧边端耳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爬梯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轿顶的上表面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挡板的两侧边分别向外翻折形成折弯翻边,所述折弯翻边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挡板通过螺栓组件固定在所述轿顶上表面。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轿顶护栏,所述爬梯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轿顶护栏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轿顶护栏安装所述爬梯的一侧至少包括第一横扶手及第二横扶手,所述第一横扶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横扶手的高度,所述挡板含有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向外翻折形成第一折弯翻边,所述第一折弯翻边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折弯翻边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扶手上,所述第一侧边抵触在所述第二横扶手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爬梯为绳梯,也可以为其他易收纳的爬梯,例如伸缩式爬梯;所述紧固件为挂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全窗为长方形,所述安全窗的盖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安全窗的其中一边,当所述爬梯伸向所述轿厢的内部时,所述爬梯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安全窗的其他三边的任意一边平行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将爬梯设置在轿顶的上方,并用一挡板作为收纳装置将爬梯固定,结构简单,可移植性强,便于后期维护;对于新生产的电梯,电梯轿厢本身不需要进行特殊的结构设计,而对于老式电梯也可以在不改变原始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升级,实现轿顶人员自救,也可对轿厢内的人员实现轿顶救援。

在爬梯的一端设置挂钩,并利用该挂钩将爬梯固定在轿顶上已有的轿顶上梁、轿顶护栏及轿顶上表面等位置,进一步降低了电梯救援装置的安装复杂程度;将挡板设置成含有两侧边的结构,挡板本身就可以提供容纳收缩状态的爬梯,适应范围更广;将爬梯设置在安全窗非安装有窗门旋转轴的边的对应位置,使用时爬梯不会与窗门发生干预,更方便操作。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打开时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收起时收纳装置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打开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收起时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打开时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收起时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爬梯收起时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救援装置的一种收纳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轿厢;2:爬行梯;3:轿顶护栏;4:电梯上梁;5:安全窗;6:轿顶;7:紧固件;8:挡板;81:第一折弯翻边;82:第二折弯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给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具体实施例中没有详细叙述的部分是采用现有技术、公知技术手段和行业标准获得的。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包括设置在轿顶6的可开启和关闭的安全窗5、含有两个上梁侧边端耳的电梯上梁4及轿顶护栏3,还包括收纳装置及当安全窗5打开时可伸向轿厢1内部的爬梯2,爬梯2的一端通过紧固件7固定在电梯上梁4的某一上梁侧边端耳上,所述收纳装置为一挡板8,挡板8上开设有通孔,挡板8分别与两个所述上梁侧边端耳的下表面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

电梯上梁4本身的强度足够高,而且两个上梁侧边端耳之间具有一定空间,可以利用该空间用来收纳爬梯2,用固定在两个所述上梁侧边端耳的下表面的挡板8托住爬梯2可以达到收纳爬梯2的目的,图中挡板8的外形为长方形,当空间不足时,也可以将挡板8设置成“[”形。“[”形的挡板8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详细介绍,本实施例将不作图说明。

使用时,将螺栓组件拆卸进而将挡板8拆卸,将爬梯2释放并通过打开的安全窗5伸向轿厢1的内部,安全窗5为长方形。安全窗5的盖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安全窗5的垂直于电梯上梁4的长度方向的一边,当爬梯2伸向所述轿厢1的内部时,爬梯2的宽度方向与安全窗5的平行于电梯上梁4的长度方向且靠近电梯上梁4的一边平行接触,实现轿顶人员自救及对轿厢内乘客的轿顶救援。

实施例二

如图3,图4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包括设置在轿顶6的可开启和关闭的安全窗5,安全窗5为长方形,安全窗5的盖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长方形的一边,还包括收纳装置及当安全窗5打开时可伸向轿厢1内部的爬梯2,爬梯2的一端通过紧固件7固定在轿顶6的上表面,此时爬梯2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安全窗5的盖体的转动轴的长度方向,并且与安全窗5的盖体的连接边相比,爬梯2的固定位置更靠近该连接边的对侧边。

所述收纳装置为一“[”形挡板8,挡板8的两侧边分别向外翻折形成第一折弯翻边81及第二折弯翻边82,两个折弯翻边上开设有连接孔,挡板8通过螺栓组件固定在轿顶6上表面,挡板8两侧边之间的凹槽作为收纳爬梯2的空间。

使用时,将螺栓组件拆卸进而将挡板8拆卸,将爬梯2释放并通过打开的安全窗5伸向轿厢1的内部,此时爬梯2的台阶的长度方向与安全窗5的盖体的连接边的对侧边平行接触,实现轿顶人员自救及对轿厢内乘客的轿顶救援。

实施例三

如图5-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包括设置在轿顶6的可开启和关闭的安全窗5及轿顶护栏3,安全窗5为长方形,安全窗5的盖体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长方形的一边,轿顶护栏3包括彼此平行但高度不同的第一横扶手和第二横扶手,所述第一横扶手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横扶手的高度。还包括收纳装置及当安全窗5打开时可伸向轿厢1内部的爬梯2,爬梯2的一端通过紧固件7固定在第一横扶手上,此时爬梯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安全窗5的盖体的转动轴的长度方向。

挡板8呈“[”形,所述挡板含有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向外翻折形成第一折弯翻边81,第一折弯翻边81上开设有连接孔,第一折弯翻边81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扶手上,所述第一侧边抵触在所述第二横扶手上,挡板8两侧边之间的凹槽作为收纳爬梯2的空间。

使用时,将螺栓组件拆卸进而将挡板8拆卸,将爬梯2释放并通过打开的安全窗5伸向轿厢1的内部,此时爬梯2的台阶的长度方向与安全窗5的侧边平行接触,实现轿顶人员自救及对轿厢内乘客的轿顶救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