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9626发布日期:2018-06-12 22:0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印机、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纸张等片材在从MP托盘(多用途托盘)等供纸托盘到排纸托盘的输送路中被输送,通过设于输送路的中途的图像形成部,在该输送中的片材上形成图像。

MP托盘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表面。在MP托盘打开的状态下,开放的供纸口的上侧设有辊单元,该辊单元的结构为:将供纸辊(拾起辊)以及分离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一个辊保持架。通过连结于辊保持架的臂的摆动,辊单元以与分离辊的旋转轴线一致的摆动轴线为中心摆动。通过该辊单元的摆动,供纸辊在第一位置和第一位置上侧的第二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分离垫从下侧与分离辊的周面接触。

在开始供给片材前,供纸辊位于第二位置,支承于MP托盘的片材的前端部进入供纸辊的下侧。在供给片材时,开始供纸辊以及分离辊的旋转。伴随着供纸辊以及分离辊的旋转,臂摆动,辊单元摆动。通过辊单元的摆动,供纸辊从第二位置先下降到第一位置后,又从第一位置回到第二位置。供纸辊在从第二位置下降到第一位置时,一边旋转一边与MP托盘上的片材抵接并按压。由此,片材被从MP托盘上向输送路送出。然后,该被送出的片材在分离辊和分离垫之间被一张一张地处理,一张片材通过分离辊和分离垫之间而被供给到输送路27。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8283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每次开始供给片材时,会因供纸辊与片材碰撞而产生碰撞音。该碰撞音问题同样可能会在MP托盘之外的供纸托盘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开始供给片材时产生碰撞音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支承片材的托盘;辊单元,所述辊单元将片材从所述托盘向配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路供给;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将图像形成于在所述输送路中被输送的片材;以及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将所述辊单元向支承于所述托盘的所述片材按压,所述辊单元包含:供给辊,所述供给辊配置在与所述托盘的所述输送路侧的端部相比位于上侧的位置,并且所述供给辊与支承于所述托盘的所述片材的上表面接触,并通过所述供给辊的旋转而将所述片材从所述托盘送出;分离辊,在所述片材输送方向上,所述分离辊配置于所述供给辊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并且所述分离辊与由所述供给辊送出的片材的上表面接触,通过所述分离辊的旋转而使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并将片材送入所述输送路;以及辊保持架,所述辊保持架将所述供给辊支承为能够旋转,并将所述供给辊保持为能够以所述分离辊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上下摆动,所述按压机构包含:臂部件,所述臂部件设置成能够以所述分离辊的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摆动,并且所述臂部件与所述辊保持架抵接并按压所述辊保持架,以使所述辊保持架向下方摆动;以及配重部,所述配重部设置于所述臂部件,并对所述臂部件施加将所述供给辊从由所述托盘支承的所述片材的上表面抬起的方向上的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支承片材的托盘;供给辊,所述供给辊配置在与所述托盘的一端部相比位于上侧的位置,并且所述供给辊与支承于所述托盘的所述片材的上表面接触,并通过所述供给辊的旋转而将所述片材从所述托盘送出;分离辊,在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上,所述分离辊配置于所述供给辊的下游,并且所述分离辊与由所述供给辊送出的片材的上表面接触,通过所述分离辊的旋转而使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并将片材送入输送路;辊保持架,所述辊保持架将所述供给辊支承为能够旋转,并将所述供给辊保持为能够以所述分离辊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上下摆动;臂部件,所述臂部件设置成能够以所述分离辊的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摆动,并且所述臂部件与所述辊保持架抵接并按压所述辊保持架,以使所述辊保持架向下方摆动;配重部,所述配重部设置于所述臂部件,并对所述臂部件施加将所述供给辊从由所述托盘支承的所述片材的上表面抬起的方向上的载荷;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对所述臂部件施加将所述供给辊按压到由所述托盘支承的所述片材的上表面的方向上的载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按压机构包含臂部件。臂部件设置成能够以分离辊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摆动,从而臂部件与辊保持架抵接并按压辊保持架,以使辊保持架向下方摆动。由此,从臂部件向辊保持架施加载荷,该载荷以及因辊保持架的重量所产生的载荷从辊保持架施加到供给辊,供给辊以将来自辊保持架的载荷和因自重所产生的载荷加在一起后所得到的载荷而与片材的上表面接触。由于在片材供给开始前供给辊就与片材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开始供给片材时因供给辊与片材碰撞而产生的碰撞音。

另外,在片材被支承于托盘时,片材的前端部被沿着托盘的上表面而插入供给辊的下侧,从而在片材的前端部,供给辊被抬起。在片材的腰部弱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顺利地抬起供给辊,并且在片材的前端部产生皱褶。

为此,在臂部件设有配重部,利用配重部,对臂部件施加将供给辊从片材的上表面抬起的方向上的载荷。因此,即使在片材被插入到供给辊的下侧时片材的腰部弱,也能够在片材的前端部将供给辊顺利地抬起。由此,能够减少在片材的前端部产生皱褶等不良情况。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在开始供给片材时因供给辊与片材碰撞而产生的碰撞音,同时能够抑制在片材支承于托盘时在片材的前端部产生皱褶。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MFP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3是打印机所具备的MP供纸机构(多用途供纸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MP供纸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MP供纸机构所包含的下框架、辊单元、按压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辊单元以及按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7A是在MP托盘未支承片材的状态下的辊单元以及按压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7B是在MP托盘满载片材的状态下的辊单元以及按压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驱动机构所包含的供纸压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位于传感器的位置处的MP供纸机构的剖视图。

图10A是片材未被输送的状态下的MP供纸机构的剖视图。

图10B是片材被输送的状态下的MP供纸机构的剖视图。

图11是按压机构所包含的臂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2:打印机

6:MP托盘

10:图像形成部

27:输送路

31:MP供纸机构

34:辊单元

35:供给辊

36:分离辊

37:辊保持架

44:驱动轴

51:按压机构

52:臂

56:第二支承部

58:配重部

62:配重

71:驱动机构

C:中央

G:重心

P:支承位置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S: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MFP的结构>

如图1所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设备)1包括打印机2(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扫描仪3以及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4。

在打印机2的底部设有供纸托盘5。供纸托盘5能够将多张片材S(参照图2)以层叠状态进行支承。

另外,在打印机2的正面设有MP托盘(多用途托盘)6。MP托盘6设为能够在沿打印机2的正面关闭的状态和从该状态向跟前侧倒伏而打开的状态之间位移。MP托盘6能够在打开的状态下将多张片材S以层叠状态进行支承。在MP托盘6打开的状态下,供纸口7向打印机2的正面开放,供纸口7用于将MP托盘6上的片材S供给到打印机2内。

另外,将设有MP托盘6的正面侧作为MFP1的“前侧”,将正面侧的相反侧规定为“后侧”。并且,以从“前侧”观察MFP1时的状态为基准,规定MFP1的“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在各图中,用箭头表示依据该规定的方向。

在打印机2的上表面形成有排纸托盘8。支承于供纸托盘5或MP托盘6的片材S从供纸托盘5或MP托盘6被一张一张地送出到打印机2内,并在打印机2内向排纸托盘8输送。在片材S在打印机2内被输送期间,利用收容于打印机2的图像形成部10(参照图2)而将图像形成于片材S。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印刷物)被排出到排纸托盘8。

如后所述,图像形成部1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部,但只要能够将有关图像数据的图像(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形成于片材S,则也可以在打印机2设置用喷墨方式等电子照相方式以外的方式而在片材S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在打印机2的上侧,以从打印机2的上表面分离的方式而配置有扫描仪3。

在扫描仪3的前端部设有操作面板9。在操作面板9配设有液晶显示器、各种操作按钮(用于选择液晶显示器所显示的键的十字按钮,用于输入数字、文字的数字键盘等)。

ADF4配置于扫描仪3的上侧。能够在ADF4处放置多张片材状的原稿。放置于ADF4的原稿被一张一张地送入设于扫描仪3的上表面的接触玻璃(未图示)上,在通过接触玻璃上后,返回到ADF4。在原稿通过接触玻璃上时,该原稿的图像被内置于扫描仪3的图像传感器读取,从而生成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

<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10包括四个感光体鼓11、四个充电器12、四个显影器13、曝光器14、四个转印辊15以及定影器16。另外,在打印机2内设有输送带17。

四个感光体鼓11分别作为黑(K)、黄(Y)、品红(M)以及青(C)各颜色用,以从前侧开始依次为黑、黄、品红以及青的顺序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并排配置。各感光体鼓11设为感光体鼓11的周面能够以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四个充电器12设置成分别与感光体鼓11对应,并配置于所对应的感光体鼓11的后上侧。充电器12例如是具备线缆以及栅极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

四个显影器13分别与感光体鼓11对应,并配置于所对应的感光体鼓11的前上侧。各显影器13包括:收容调色剂的显影框体21和保持于显影框体21的显影辊22。显影辊22设为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显影辊22的周面和感光体鼓11的周面接触。

曝光器14配置于感光体鼓11、充电器12以及显影器13的上侧。曝光器14包括激光以及多面镜等光学系统,将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光束向感光体鼓11的周面射出。

四个转印辊15分别配置于感光体鼓11的下侧。转印辊15设为能够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定影器16配置于最后侧的感光体鼓11的更后侧。定影器16包括热辊23以及压辊24。热辊23设置成能够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压辊24配置于热辊23的后下侧,并设置成能够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热辊23以及压辊24的各周面互相接触。

输送带17配置于四个感光体鼓11的下方。输送带17是卷绕于两个辊25、26的环形状的带。两个辊25、2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为空开间隔。由此,输送带17在两个辊25、26之间在上下具有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部分。上侧的平面状部分在四个感光体鼓11和四个转印辊15之间延伸,并与各感光体鼓11以及各转印辊15的周面接触。

在对片材S印刷时(形成图像时),感光体鼓11在从右侧观察时为逆时针旋转。在图2中,表示从右侧观察图像形成部10时的状态。伴随着感光体鼓11的旋转,感光体鼓11的表面在利用来自充电器12的放电而均匀带电后,通过来自曝光器14的激光光束而选择性地曝光。通过该曝光,电荷被选择性地从感光体鼓11的表面去除,从而在感光体鼓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在显影器13的显影辊22施加显影偏压。若静电潜像和显影辊22相对,则利用静电潜像和显影辊22之间的电势差,调色剂被从显影辊供给到静电潜像。由此,感光体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片材S被一张一张地从供纸托盘5或MP托盘6(参照图1)供给到打印机2内的输送路27。输送路27是经由输送带17上以及定影器16的热辊23和压辊24之间而至排纸托盘8(参照图1)的空间。在输送路27中输送的片材S被送入输送带17上。在形成图像时,输送带17从右侧观察时是顺时针旋转。被送入输送带17上的片材S和输送带17的上侧的平面状部分一体地移动,依次通过各感光体鼓11和输送带17之间。

在转印辊15供给有转印偏压。当在片材S形成黑白图像时,在黑色的感光体鼓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然后,该调色剂像通过转印偏压的作用而转印到由输送带17输送来的片材S。由此,在片材S形成由黑色的调色剂像组成的黑白图像。另外,当在片材S形成彩色图像时,在两个以上的感光体鼓11的表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然后,这些调色剂像通过转印偏压的作用而互相重合地转印到由输送带17输送的片材S。由此,在片材S形成由各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合而成的彩色图像。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S被输送到定影器16。在定影器16处,片材S通过热辊23和压辊24之间。此时,利用加热以及加压,调色剂像被定影到片材S。由此,完成在片材S形成图像的步骤,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被排出到排纸托盘8(参照图1)。

<MP供纸机构>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2内,在MP托盘6以打开的状态而露出的位置设有MP供纸机构(多用途供纸机构)31,该MP供纸机构31将片材S从MP托盘6供给到输送路27(参照图2)。

如图3所示,MP供纸机构31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下框架32和在下框架32的上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上框架33。在下框架32和上框架33之间设有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间隙,利用该间隙形成供纸口7,该供纸口7供从MP托盘6供给到输送路27的片材S通过。

如图4所示,在下框架32和上框架33之间,设有辊单元34。辊单元34包括供给辊35、分离辊36以及辊保持架37。供给辊35以及分离辊36配于前后,并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地支承于辊保持架37,。

在下框架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有供给垫38。下框架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和MP托盘6一起构成托盘的一例。另外,如图3所示,在下框架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在供给垫38的左侧与供给垫38分离的位置,形成有从下框架32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限制壁321。利用限制壁321限定供纸口7的左端,限制壁321右侧的位置P是跨过下框架32的上表面和MP托盘6而载置的片材S的支承位置。辊单元34设成供给辊35能够从上侧与供给垫38抵接。

另外,在分离辊36的后下侧设有分离垫39。分离垫39保持于垫保持架40,垫保持架40单臂支承于下框架32,并且分离垫39利用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的施力而从后下侧与分离辊36弹性地抵接。

在供给辊35以及分离辊36各自的左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供给辊齿轮41以及分离辊齿轮42。另外,惰轮43可旋转地支承于保持架37,该惰轮43与供给辊齿轮41以及分离辊齿轮42啮合。

在分离辊36的左侧,图5所示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驱动轴44和分离辊36设于同轴上。驱动轴44的右端部与分离辊齿轮42结合。在驱动轴44的左端部,驱动齿轮45和驱动轴44固定于同轴。

另外,MP供纸机构包括按压机构51。按压机构51是将辊单元34按压到MP托盘6侧的机构。具体而言,按压机构51是如下机构:将供给辊35按压片材S的力即供纸压传递到辊保持架37,并在供给辊35被按压到MP托盘6的后端部的供给垫38的方向上按压辊保持架37。

按压机构51包含黑色树脂制的臂52(臂部件的一例)。如图6所示,在臂52一体地形成有:从上侧与辊保持架37的前端部抵接的抵接部53;从抵接部53向左侧延伸的延伸部54;设于延伸部54的右端部的后侧的第一支承部55;设于延伸部54的左端部的后侧的第二支承部56(支承部的一例);以及从延伸部54的前左端部向左侧延伸的输入部57。

抵接部53固定于辊保持架37。

延伸部54的右端部向上侧弯曲,并与抵接部53连接。

第一支承部55以及第二支承部56形成为其中心线与分离辊36的旋转轴线一致的圆筒状,并具有与驱动轴44的外径对应的内径。驱动轴44相对旋转自如地插通于第一支承部55以及第二支承部56,在驱动轴44支承有第一支承部55以及第二支承部56。由此,臂52可摆动地轴支承于驱动轴44。并且,由于抵接部53固定于辊保持架37,因此辊单元34能够以驱动轴44为支点和臂52一体地摆动。

输入部57形成为圆柱状。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上,输入部57配置在容纳于从左右方向投影的供给辊35的投影内的位置。

另外,按压机构51包含配重部58。配重部58配置于相对于供纸口7(参照图3)而言的左侧的位置,换言之,如图5所示,配重部58相对于限定支承位置P的左端的限制壁321设置在左右方向(与驱动轴44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左侧的位置,并具备与臂52一体地形成的配重安装部61和由金属板状部件构成的配重62。

如图6所示,在与驱动轴44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配重安装部61在与第二支承部56相同的位置,即相对于第二支承部56的后侧的位置,从臂52向后侧突出。配重安装部6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安装轴套63。在安装轴套63形成有在后端面开放的螺栓孔64(参照图8)。

配重62包括在安装轴套63的后侧沿上下细长地延伸的第一片部65和从第一片部65的左端向前侧延伸的第二片部66。在第一片部65插通有金属螺栓67,该金属螺栓67旋入安装轴套63的螺栓孔64,从而在第一片部65和安装轴套63的后端面抵接的状态下,配重62安装于安装轴套63。

支承于MP托盘6的一张片材S或多张片材S束的前端部(片材S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被插入到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供给辊35和供给垫38之间。供给辊35因插入于供给辊35和供给垫38之间的片材S而被抬高对应于该片材S的量(张数)的高度。因此,如图7A所示,在MP托盘6未支承有片材S的状态下,供给辊35和供给垫38抵接时,供给辊35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一位置P1,如图7B所示,在支承于MP托盘6的最上方的片材S达到规定高度的满载位置的满载状态下,供给辊35位于第一位置P1的上侧的第二位置P2。然后,配重部58以如下方式设置,由辊单元34、臂52以及配重部58构成的摆动体的重心G位于将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间的中央C和驱动轴44的中心线(分离辊36的旋转轴线)连结起来的线段上。

如图5所示,在下框架32的左侧设有驱动机构71。除驱动齿轮45外,驱动机构71包含:与驱动齿轮45啮合的输出齿轮72;与输出齿轮72一体地旋转的切换齿轮73;与输出齿轮72设于同轴的输入齿轮74;将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到输入齿轮74的齿轮组75;与输入齿轮74啮合的缺齿齿轮76;与缺齿齿轮76一体旋转的凸轮77。

输出齿轮72经由单向离合器(未图示)而支承于和输入齿轮74一体旋转的齿轮轴78。

缺齿齿轮76具有第一缺齿部分79A以及第二缺齿部分79B,第一缺齿部分79A以及第二缺齿部分79B通过使与输入齿轮74啮合的齿部在周向上分离的两处缺失而形成。从左侧观察时,缺齿齿轮76被扭转螺旋弹簧(未图示)在顺时针方向上施力。另外,在缺齿齿轮76形成有卡合部80,通过锁爪(未图示)与该卡合部80卡合,从而从左侧观察时,缺齿齿轮76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另外,驱动机构71包含图8所示的供纸压机构81。供纸压机构81包括:以与凸轮77的周面抵接的方式设置的杆82;可上下移动地保持于下框架32的供纸压释放部件83;以及螺旋弹簧84,螺旋弹簧84的下端与杆82连接,螺旋弹簧84的上端与供纸压释放部件83连接。

在下框架32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杆轴85,杆82可转动地支承于杆轴85。杆82从下侧与凸轮77的周面抵接,通过凸轮77的一次旋转,从而杆82相对地在上侧的上位置和下侧的下位置之间进行一个往复运动。

在供纸压释放部件83形成有一个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86,并且长孔86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供纸压释放部件83。在长孔86中,从右侧插入有臂52的输入部57。

<供纸动作>

在未从MP托盘6供给片材S的非供纸时,锁定件(未图示)与切换齿轮73的齿卡合,通过该卡合,输出齿轮72以及切换齿轮73的从左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另外,锁爪(未图示)与缺齿齿轮76的卡合部80卡合,从而缺齿齿轮76的从左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另外,缺齿齿轮76的第一缺齿部分79A和输入齿轮74相对,从而缺齿齿轮76和输入齿轮74的啮合被解除。

杆82位于上位置,臂52的输入部57以不与供纸压释放部件83接触的状态而位于供纸压释放部件83的长孔86内。因此,在按压机构51上未施加外力,供给辊35以从辊单元34以及臂52的重量所产生的载荷中减去配重部58的重量所产生的载荷后所得到的载荷(以下,称为“初始载荷”)而与支承于供给垫38或MP托盘6的片材S的上表面抵接。

在片材S被从MP托盘6供给到输送路27(参照图2)时,电动机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组75而传递到输入齿轮74,通过该驱动力,输入齿轮74在从左侧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锁定件和切换齿轮73的齿卡合期间,即使输入齿轮74旋转,输出齿轮72以及切换齿轮73也不旋转。另外,在缺齿齿轮76的第一缺齿部分79A和输入齿轮74相对期间,即使输入齿轮74旋转,缺齿齿轮76也不旋转。

此后,缺齿齿轮76的卡合部80和锁爪之间的卡合解除。缺齿齿轮76被扭转螺旋弹簧(未图示)施力,因此卡合部80和锁爪之间的卡合解除,若缺齿齿轮76的旋转限制解除,则缺齿齿轮76在从左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缺齿齿轮76和输入齿轮74开始啮合。由此,输入齿轮74的旋转被传递到缺齿齿轮76,缺齿齿轮76在从左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然后,凸轮77与缺齿齿轮76一体地旋转,伴随着凸轮77的旋转,杆82从上位置向下位置移动,通过杆82,供纸压释放部件83经由螺旋弹簧84而被向下侧拉伸。由此,供纸压释放部件83向下侧移动。在供纸压释放部件83向下侧移动的途中,供纸压释放部件83和臂52的输入部57抵接,之后,从供纸压释放部件83向输入部57施加向下侧拉下的载荷(供纸压)。该载荷被从臂52传递到辊保持架37。其结果是,辊单元34以驱动轴44为支点而向下侧转动,供给辊35以初始载荷和传递到辊保持架37的载荷(供纸压)相加后所得到的载荷而按压支承于MP托盘6的最上方的片材S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刻,切换齿轮73的齿与锁爪之间的卡合解除。由此,切换齿轮73的旋转限制解除,利用传递到输入齿轮74的驱动力,输出齿轮72以及切换齿轮73从左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输出齿轮72的旋转从输出齿轮72传递到驱动齿轮45,使驱动齿轮45、驱动轴44以及分离辊齿轮42从左侧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分离辊齿轮42旋转,则该旋转经由惰轮43而传递到供给辊齿轮41,从而供给辊齿轮41从左侧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MP托盘6上的最上面位置的片材S利用供给辊35的旋转而被朝向输送路27的后侧送出。该被送出的片材S进入分离辊36和分离垫39之间,在分离辊36和分离垫39之间被一张一张地处理。由此,一张片材S通过分离辊36和分离垫39之间而被供给到输送路27。

在片材S供给开始后,在杆82开始从下位置向上位置移动的时刻,缺齿齿轮76的第二缺齿部分79B和输入齿轮74相对,从而输入齿轮74和缺齿齿轮76的啮合解除。在输入齿轮74和缺齿齿轮76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杆82利用螺旋弹簧84的弹性力而向上方位置移动,该杆82的移动使凸轮77从左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缺齿齿轮76伴随着凸轮77的旋转而旋转时,缺齿齿轮76与输入齿轮再度啮合。之后,缺齿齿轮76利用输入齿轮74的旋转而旋转,当缺齿齿轮76的第一缺齿部分79A与输入齿轮74相对时,输入齿轮74与缺齿齿轮76的啮合再度解除。然后,当缺齿齿轮76的卡合部80和锁爪抵接而卡合时,缺齿齿轮76的旋转被限制。之后,切换齿轮73与锁定件再度卡合,从而输出齿轮72以及切换齿轮73的旋转被限制。

如上,用于提供一张片材S的动作结束。

<片材检测>

如图5、图9、图10A以及图10B所示,为了检测被从MP托盘6(参照图1)供给到输送路27(参照图2)的片材S,在打印机2内设有光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91以及致动器92。

如图5所示,光学传感器91包括互相相对的元件保持板91A、91B。在元件保持板91A、91B分别设有产生传感器光的发光元件以及接收发光元件所产生的传感器光的受光元件。光学传感器91以在辊单元34的左上后侧,从发光元件到受光元件的传感器光的光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也即以元件保持板91A、91B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光学传感器91支承于上框架33。根据该配置,光学传感器91位于由MP托盘6以及下框架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构成的托盘的输送路27侧的端部,即与下框架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相比更靠近上侧的位置,同时也是在左右方向上与臂52重合的位置。

如图11所示,臂52的延伸部54在其前端具有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构成的前端面93,在下端具有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构成的下端面94。前端面93和下端面94通过曲面95连接,曲面95向前下侧隆起,并且截面为大致圆弧状。

由于光学传感器91与下框架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相比位于上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和臂52重合的位置,因此如图9、图10A以及图10B所示,下端面94与光学传感器91相比位于下侧。并且,下端面94从供给辊35侧向分离辊36侧延伸。因此,下端面94作为遮挡在片材S的上表面或者下框架32或MP托盘6的上表面反射的外部光线的遮光面而发挥功能,如图10A以及图10B的点划线所示,能够抑制外部光线入射到光学传感器91。另外,曲面95作为引导面而发挥功能,该引导面在MP托盘6上支承有多张片材S时将片材S引导到输送路27侧。

而且,供给辊35根据支承于MP托盘6的片材S的量而上下移动,臂52伴随着供给辊35的上下移动而上下移动(以分离辊36的转动轴线为中心摆动),因此无论支承于MP托盘6的片材S的量为多少,下端面94和片材S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大致恒定。因此,无论支承于MP托盘6的片材S的量为多少,都能够抑制在片材S的上表面反射的外部光线入射到光学传感器91,能够抑制光学传感器91发生误检测(输出错误的信号)。

致动器92一体地具备支承部96、接触部97以及遮光部98。

支承部96具有大致圆筒状,并以可相对于驱动轴44旋转的方式外嵌于驱动轴44。

在臂52的下端面94的在左右方向上与光学传感器91重合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支承部55的左侧的位置,形成有从后侧向前侧切去一部分而得到的切口99。接触部97从支承部96沿驱动轴44的径向延伸出,贯通切口99,并到达输送路27。

遮光部98在左右方向上与光学传感器91位于相同的位置上从支承部96向上侧延伸。

伴随着片材S的通过,致动器92在如图10A所示的遮光位置和图10B所示的非遮光位置之间摆动。

即,在致动器92不与片材S接触的状态下,致动器92位于遮光位置,如图10A所示,接触部97在上下方向上横穿输送路27,并且遮光部98位于光学传感器91的传感器光的光路上。因此,光学传感器91的光路被遮光部98遮断,从光学传感器91输出OFF信号(低电平信号)。

当从MP托盘6送出片材S,则在输送该片材S的途中,片材S的前端和致动器92的接触部97接触。之后,通过输送片材S,片材S将接触部97向后侧按压,通过该按压,致动器92在从左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致动器92从遮光位置位移到非遮光位置,如图10B所示,致动器92的遮光部98从光学传感器91的光路上向前侧偏离。其结果是,光学传感器91的光路未被遮光部98遮断,从光学传感器91输出ON信号(高电平信号)。

在片材S和致动器92的接触部97接触期间,致动器92位于非遮光位置,从光学制动器91连续输出ON信号。

然后,若随着片材S的输送的进行而片材S的后端(片材S的供给方向的上流侧的一端)从致动器92的接触部97离开,则致动器92利用未图示的线弹簧的施力而从非遮光位置回到遮光位置。若致动器92回到遮光位置,则光学传感器91的光路被致动器92的遮光部98遮断,从而从光学传感器91输出的信号从ON信号切换到OFF信号。

因此,基于从光学传感器91输出的信号的变化,能够检测在输送路27中被输送的片材S。

另外,光学传感器91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在从发光元件到受光元件的传感器光的光路被遮断的状态下输出ON信号(高电平信号),在光路未被遮断的状态下输出OFF信号(低电平信号)。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利用辊单元34,片材S被从MP托盘6供给到输送路27,利用图像形成部10,图像形成于在输送路27中被输送的片材S上。

辊单元34包含供给辊35、分离辊36以及辊保持架37。供给辊35配置在与MP托盘6的输送路27侧的端部相比位于上侧的位置,和支承于MP托盘6的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通过旋转将片材S从MP托盘6送出。分离辊36与从MP托盘6送出的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通过旋转而使片材S一张一张地分离并将片材S送入输送路27。辊保持架37被设为能以分离辊36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摆动,并将供给辊35保持为能够旋转且上下摆动。

按压机构51包含臂52以及驱动机构71。臂52被设为能够以分离辊36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摆动。驱动机构71将载荷施加到臂52,该载荷的方向为将供给辊35按压到片材S的上表面的方向,臂52与辊保持架37抵接,并按压辊保持架37,以使辊保持架37向下方摆动。由此,载荷从臂52加到辊保持架37,由该载荷以及辊保持架37的重量所产生的载荷从辊保持架37施加到供给辊35,供给辊35以将从辊保持架37受到的载荷和自重所产生的载荷加在一起后所得到的载荷而与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由于在片材S供给开始前供给辊35就与片材S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开始供给片材S时因供给辊35与片材S碰撞而产生的碰撞音。

在片材S支承于MP托盘6时,片材S的前端部(片材S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的一端)被沿着MP托盘6的上表面插入于供给辊35的下侧,从而在片材S的前端部,供给辊35被抬起。在片材S的腰部弱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顺利地抬起供给辊35,而在片材S的前端部产生皱褶。

因此,在臂52处设有配重部58,利用配重部58,对臂52施加方向为将供给辊35从片材S的上表面抬起的方向的载荷。因此,即使在片材S插入于供给辊35的下侧时片材S的腰部弱,也能够在片材S的前端部顺利地抬起供给辊35。因此,能够减少在片材S的前端部产生皱褶等不良情况。

配重部58相对于供纸口7设于左侧。由此,配重部58相对于支承于MP托盘6的片材S的支承位置P而位于左侧,因此能够减少配重部58妨碍使片材S支承于MP托盘6的作业的情况。

另外,配重部58配置于相对于分离辊36而言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配重部58妨碍使片材S支承于MP托盘6的作业的情况。

在片材S未支承于MP托盘6的状态下,供给辊35位于第一位置P1(图7A所示的位置),在片材S达到规定高度的满载位置为止而支承于MP托盘6的状态下,供给辊35位于第一位置P1上侧的第二位置P2(图7B所示的位置)。并且,配重部58被设为:由辊单元34、臂52以及配重部58构成的摆动体的重心G位于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间的中央C和分离辊36的旋转轴线之间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因摆动体的摆动而导致的重心G的不规则倾斜,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配重部58的重量设定,该配重部58的重量是在片材S的前端部插入于供给辊35的下侧时,供给辊35能顺利抬起的重量。

臂52具有第二支承部56,在该第二支承部56中插通与供给辊35连结的驱动轴44,该第二支承部56支承于驱动轴44。配重部58与第二支承部56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因设置配重部58而产生的臂52的扭曲。

另外,配重部58包括由金属的板状部件构成的配重62。因此,通过变更配重62的重量,能够容易地调整通过配重部58而施加到臂52的载荷。

<变形例>

上面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能够用其他的方式实施。

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打印机2集成于MFP1的结构,但打印机2也可以是单独的装置。

其他,对于前述的结构,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实施种种的设计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