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更换的塑料膜传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9065发布日期:2018-06-22 23:0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便于更换的塑料膜传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便于更换的塑料膜传送结构。



背景技术:

塑料膜作为包装以及覆膜层,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技术领域,其生产速度快、产量高,生产出的薄膜透明性、光泽性和厚度均匀良好。在塑料膜包装生产工艺中,塑料膜包覆在辊筒上进行收卷,辊筒上的塑料膜用完之后就需要换卷,而在换卷过程中,往往需要停机操作,人工卸下用完塑料膜的辊筒,再将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装到辊轴上,在整个过程中耗费时间长,极大影响了生产效率。

授权公告号为CN20470227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四工位自动换卷装置,主轴两端设有使主轴绕其中心轴旋转的换卷轴承座,主轴外套有可以绕主轴中心轴旋转的换卷大齿轮,换卷大齿轮侧壁沿其轴心均布有四个用于安装辊筒的辊筒安装孔,主轴前端固定设置有驱动主轴旋转的传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主轴转动,与主轴同轴且固连的辊筒开始绕主轴旋转,辊筒固定机构带动均匀分布在换卷大齿轮上的辊筒也随之运动,与辊筒相连的换卷大齿轮在辊筒带动下运动,当其中一个辊筒运动到指定位置停止,当辊筒用完之后,再驱动主轴的运动,另一个辊筒转到原先辊筒位置停止主轴的运动,最后把用完的辊筒换新。

采用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虽然可以解决在工业生产中的频繁换卷的技术缺陷,但是由于辊筒固定连接在换卷大齿轮,当四个辊筒的全部用完之后,工人还是得需要停机操作,将四个辊筒全部取下,一个一个换新,与之前只存在一个辊筒,每次用完之后停机更换辊筒四次的塑料膜传送结构相比,所需总的更换时间相近,工作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无需停机即可更换辊筒,生产效率高的塑料膜传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传送结构在更换辊筒过程中,需要停机操作的技术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便于更换的塑料膜传送结构,包括第一转盘、第二转盘、主轴、驱动结构和一端带有磁性的辊轴,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中心穿过所述主轴,并与所述主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主轴转动,所述辊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转盘边缘设有均等分布的凹槽,所述辊轴的数量与所述凹槽的数量相同,所述凹槽内设有电磁铁,所述第一转盘上分别设有控制电磁铁通断电的开关,所述辊轴带有磁性端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辊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盘铰接。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第一转盘边缘设有均等分布的凹槽,凹槽内分别设有电磁铁,第一转盘设有控制不同凹槽内电磁铁磁性的开关,当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辊轴带有磁性的一端将会与电磁铁吸合从而卡合在凹槽中,从而实现辊轴与第一转盘的连接,另外,辊轴与凹槽的数量相同。当辊筒上的塑料膜用完后,驱动机构驱动主轴转动一定的角度,主轴带动辊轴、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转动,将需要换卷的辊轴转动换卷区域,并由于辊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以当一个辊轴转动到相应的换卷区域,另一个辊轴转动到工作区域,其余的辊轴备用或等待换卷。又由于辊轴与第二转盘通过铰链连接,所以断开开关,电磁铁断电失去磁性,辊轴带有磁性的一端与第一转盘分离,另一端与第二转盘保持连接,取下用完的辊筒,将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套接到辊轴上,最后闭合开关,电磁铁通电,辊轴带有磁性的一端在磁力作用下重新卡合在凹槽中,从而完成整个换卷过程。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更换辊筒过程中,无需停机将整个辊轴取下,与现有技术中更换辊筒时需要停机操作的塑料膜传送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操作简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优选,所述辊轴包括第一辊轴与第二辊轴,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辊轴的磁性端用于与第一凹槽内的电磁铁相吸,所述第二辊轴的磁性端用于与第二凹槽内的电磁铁相吸,所述开关包括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凹槽内电磁铁的通断电,所述第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凹槽内电磁铁的通断电。当需要换卷时,驱动机构带动主轴转动180度,第一辊轴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二辊轴处于换卷状态,第一开关控制第一凹槽内电磁铁的通断电,第二开关控制第二凹槽内电磁铁的通断电,二者之间互不影响,又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所述第一转盘上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与第二开关连接。在换卷过程中,只需要按住开关,电磁铁就会失去磁性,待完成换卷后,松开开关,电磁铁即可恢复磁性。

优选方案三:作为基础方案或优选方案二的优选,还包括拆卸或安装辊轴时用于传送辊轴的传送滑道,所述传送滑道上设有能够控制开关断开的支杆。由于开关后设有弹簧,当塑料膜用完的辊轴转动到换卷区域时,支杆正好抵住开关,并与开关形成一定角度,随着转盘的继续转动,支杆相对于开关向上运动,按动开关,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开关处于断开,辊轴带有磁性端失去束缚力,瞬间与第一转盘分离,辊筒与辊轴分离后,传送滑道可将其运出,又可将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套在相应辊轴上,随着驱动结构带动主轴的继续转动,支杆与开关分开,弹簧恢复拉伸,电磁铁恢复磁性。采用支杆控制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无需人工操作,这与需要人工控制开关的断开与闭合的塑料膜传送结构相比,更加节省人力。

优选方案四: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凹槽与电磁铁的形状均呈朝向转盘外侧的U形。电磁铁与凹槽的形状相同能够保证辊轴与凹槽内的电磁铁接触面积更大,吸引力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转盘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换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开关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开关断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第一转盘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轴1、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驱动结构4、第一辊轴5、第二辊轴6、辊筒7、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电磁铁10、第一开关11、第二开关12、第一弹簧13、第二弹簧14、传送滑道15、支杆16、第三辊轴17、第三凹槽18、第三开关19。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一种便于更换的塑料膜传送结构,包括主轴1、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驱动结构4、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7和一端带有磁性辊轴,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中心穿过主轴1,并在主轴1对称分布,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分别与主轴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结构4也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主轴1两端,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7套合在辊轴上,另外辊轴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是第一辊轴5与第二辊轴6,第一转盘2边缘设有均等分布的凹槽,包括第一凹槽8与第二凹槽9,第一凹槽8与第二凹槽9内分别设有电磁铁10,第一转盘2上还分别设有控制不同凹槽内电磁铁10通断电的开关,分别是第一开关11与第二开关12,第一开关11控制第一凹槽8内电磁铁10的通断电,第二开关12控制第二凹槽9内电磁铁10的通断电,第一辊轴5的磁性端会与电磁铁10吸合,从而卡合在第一凹槽8内,第二辊轴6的磁性端会与电磁铁10吸合,从而卡合在第二凹槽9内,另外第一辊轴5、第二辊轴6未带有磁性的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二转盘2连接,这里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与电磁铁10的形状均是朝向转盘外侧的U形,这能够保证第一辊轴5与第一凹槽8内的电磁铁10接触面积更大,吸引力更大;同理,第二辊轴6与第二凹槽9内的电磁铁10接触面积大,吸引力大。在塑料膜包装生产过程中,当套合在第一辊轴5上的辊筒7塑料膜用完之后,驱动结构4驱动主轴1转动,主轴1带动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第一辊轴5、第二辊轴6和辊筒7同时转动180度,第二辊轴6转动到工作区域,第一辊轴5转动到换卷区域,断开第一转盘1上的控制第一凹槽9内电磁铁10通电的第一开关12,电磁铁10的磁性消失,第一辊轴5带有磁性端失去束缚力,由于第一辊轴5未带有磁性端与第二转盘3通过铰链连接,所以第一辊轴5带有磁性端与第一转盘2分离,未带有磁性端与第二转盘3保持铰链连接。当第一辊轴5带有磁性端失去束缚力,与第一转盘2分离后,辊筒7与第一辊轴5分离后,工人只需替换上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7,闭合第一开关11,第一凹槽8内的电磁铁10即可通电恢复磁性,第一辊轴5与第一转盘2恢复连接,最终完成整个换卷过程。同样,待第二辊轴6上辊筒7的塑料膜用完之后,驱动机构4再次驱动主轴1朝相同方向转动180度,此时第一辊轴5处于工作区域,而第二辊轴6处于换卷区域。在整个换卷过程中,当第二辊轴6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辊轴5处于换卷状态;第一辊轴5处于工作状态,第二辊轴6处于换卷状态,二者之间互不影响,无需停机即可完成换卷,这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参见图3、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便于更换的塑料膜传送结构还包括将辊筒7推送到辊轴上的传送滑道15,传送滑道15上还设有能够控制开关断开的支杆16。由于第一转盘2上设有第一弹簧13与第二弹簧14,第一弹簧13与第一开关11连接,在第一弹簧13拉伸状态下,第一开关11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弹簧14与第二开关12连接,在第二弹簧14拉伸状态下,第二开关12处于闭合状态。当第一辊轴5处于换卷区域时,驱动机构4带动第一转盘2转动180度时,支杆16正好抵住第一开关11,并与第一开关11形成一定角度,随着第一转盘2的继续转动,支杆16相对于开关向上运动,使第一弹簧13压缩,导致第一开关11断开,第一辊轴5带有磁性端失去束缚,塑料膜用完的辊筒7与第一辊轴5分离后,通过传送滑道15送出,另外,传送滑道15还能够将包覆有塑料膜的辊筒7套合到第一辊轴5上,驱动机构4再次带动主轴1朝相同方向转动,第一开关11与支杆16分离,使第一弹簧13恢复拉伸,第一开关11恢复闭合状态,电磁铁10通电恢复磁性,第一辊轴5与第一凹槽8恢复束缚,完成整个的塑料膜传送过程。

实施例三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辊轴的数量是3个,相应凹槽与开关的数量也为三个,分别是第一辊轴5、第二辊轴6和第三辊轴17,第一转盘2上设有相对应的第三凹槽18与第三开关19。每次换卷时,驱动机构4只需带动主轴转动120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