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4660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



背景技术:

食品生产过程中升降车是常用的物料转移设备,升降车可将物料由低处运到高处,或将物料由高处运到低处。升降车也能方便在地面移动,将物料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将升降车上的万向轮锁紧,启动升降机进行升降物料。

由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经常为散装物料,散装物料一般需要使用料斗装载,所以升降机的顶端设置有料斗,以方便散装物料的输送,同时,卸载物料时可以通过倾斜料斗的方式,方便快捷地卸载物料。但是进行卸料操作时,由于料斗倾斜,升降车重心改变,升降车稳定性降低,仅仅通过锁紧万向轮来支撑升降车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升降车的底部设置有稳定装置,稳定装置抵触至地面从而实现升降车的固定,使带料斗的升降车具有在卸料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包括升降机,所述升降机下方设置有万向轮,所述升降机下方设置有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包括稳定平台,所述稳定平台朝向地面的一侧对称垂直焊接有支撑板,两块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回转支撑有传动轴,两根所述传动轴于两块支撑板的同侧分别套接固定有两个支撑齿轮,所述支撑齿轮于同一方向分别设置有开口朝向支撑齿轮的U型滑道,所述U型滑道的端部焊接于稳定平台上,所述U型滑道内放置伸出稳定平台的支撑齿条,所述支撑齿条与支撑齿轮相啮合,所述支撑齿条背离稳定平台的一端焊接有抵触至地面的稳定盘,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阻止传动轴转动的锁紧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支撑齿轮转动,支撑齿轮转动带动支撑齿条沿U型滑道滑动,直至稳定盘抵触于地面上,此时,利用锁紧机构将转动轴固定,使稳定盘在卸料过程中一直抵触于地面。稳定盘将带有可控料斗的升降车撑起,增加升降车卸载物料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分别套接固定于两根传动轴上的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套接有传动链,所述支撑板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焊接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穿设有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锁紧齿轮,所述固定轴的自由端旋设有锁紧螺母,所述第一齿轮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驱动第一齿轮旋转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通过传动链使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相连的两个传动轴自转。当稳定盘抵触于地面后,拧紧锁紧螺母,从而实现升降车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为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手柄可以方便旋转第一齿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结构大小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结构大小相同,传动链在传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位于支撑板的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支撑板外部方便旋转第一齿轮,从而方便将稳定盘抵触于地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机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上方设置有可控料斗,所述可控料斗与托板相接面的一边设置有翻转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翻转机构可以方便将可控料斗内部的物料下方指定地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固定于托板端部的翻转铰链,以及分别固定于托板与可控料斗之间的翻转油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启翻转油缸,翻转油缸推动可控料斗绕翻转铰链转动,从而将可控料斗内部的物料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定盘朝向地面的端面设置有防滑条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条纹增加稳定盘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锁紧螺母未拧紧时,手柄绕第一齿轮的轴线旋转,从而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通过传动链使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相连的两个传动轴自转。当传动轴绕自身轴线转动时,传动轴带动支撑齿轮转动,支撑齿轮转动带动支撑齿条沿U型滑道滑动,直至稳定盘抵触于地面上。此时,稳定盘将带有可控料斗的升降车撑起,增加升降车卸载物料时的稳定性。当稳定盘抵触于地面后,拧紧锁紧螺母,从而实现升降车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升降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稳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稳定装置内部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4是锁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可控料斗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可控料斗A-A方向剖视图;

图7是图5可控料斗B处放大图。

图中,1、稳定装置;11、锁紧机构;111、锁紧齿轮;112、固定轴;113、传动链;114、手柄;115、锁紧螺母;116、第一齿轮;117、第二齿轮;12、支撑组件;121、支撑齿条;122、支撑齿轮;123、U型滑道;124、稳定盘;125、传动轴;13、稳定平台;14、支撑板;2、升降机;3、可控料斗;31、料斗壳体;311、挡板方杆;312、料斗条板;32、料斗挡板;321、第一挡板;322、第二挡板;323、挡板轴;324、加强板;325、第三挡板;33、压紧机构;331、压紧轴;332、定位块;3321、固定孔;333、压紧插销;334、压紧块;335、压紧扭簧;336、扭簧块;337、压紧六方;4、万向轮;5、翻转机构;51、翻转油缸;52、翻转铰链;6、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如图1所示,包括放置于地面的稳定装置1,固定于稳定装置1的升降机2、以及设置于升降机2上方的可控料斗3。

结合图1与图2,稳定装置1包括稳定平台13,稳定平台13朝向地面的一侧对称垂直焊接有支撑板14,稳定平台13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支撑于地面的支撑组件12,支撑组件12位于两块支撑板14之间。稳定平台13于支撑组件12的内侧固定设置有万向轮4,升降车可以依靠万向轮4实现移动。

结合图2与图3,支撑组件12包括分别回转支撑于相互对称的支撑板14两端的传动轴125,两根传动轴125于两块支撑板14的同侧分别套接固定有两个支撑齿轮122,四个支撑齿轮122于同一方向分别设置有U型滑道123,U型滑道123的端部焊接于稳定平台13上,同时,U型滑道123的开口朝向支撑齿轮122。U型滑道123内放置伸出稳定平台13的支撑齿条121,支撑齿条121与支撑齿轮122相啮合,支撑齿条121在支撑齿轮122的带动下沿U型滑道123的长度方向移动。为了增加支撑齿条12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支撑齿条121背离稳定平台13的一端焊接有稳定盘124,稳定盘124朝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防滑条纹。

结合图2与图3,为了固定传动轴125,传动轴125的端部设置有锁紧机构11。锁紧机构11包括分别套接固定于两根传动轴125上的第一齿轮116以及与第一齿轮116结构大小相同的第二齿轮117,第一齿轮116与第二齿轮117位于支撑板14的外侧。第一齿轮116与第二齿轮117之间套接有传动链113。

结合图3与图4,支撑板14于第一齿轮116与第二齿轮117之间焊接设置有固定轴112,固定轴112上穿设有绕固定轴112轴线转动的锁紧齿轮111,锁紧齿轮111与第一齿轮116啮合。固定轴112的自由端旋设有锁紧螺母115,第一齿轮116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手柄114。当锁紧螺母115未拧紧时,手柄114绕第一齿轮116的轴线旋转,从而带动第一齿轮116转动。第一齿轮116转动,从而通过传动链113使第二齿轮117同步转动。第一齿轮116和第二齿轮117转动,从而带动相连的两个传动轴125自转。当传动轴125绕自身轴线转动时,传动轴125带动支撑齿轮122转动,支撑齿轮122转动带动支撑齿条121沿U型滑道123滑动,直至稳定盘124抵触于地面上。此时,稳定盘124将升降车撑起,增加升降车卸载物料时的稳定性。当稳定盘124抵触于地面后,拧紧锁紧螺母115,从而实现升降车的固定。

结合图1,升降机2位于稳定平台13上方,开启升降机2后,调节可控料斗3至相应的下料位置。

结合图1与图5,升降机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托板6,可控料斗3位于托板6上方。为了方便实现可控料斗3翻转,可控料斗3与托板6相接面的一边设置有翻转机构5。翻转机构5包括固定于托板6端部的翻转铰链52,以及分别固定于托板6与可控料斗3之间的翻转油缸51,开启翻转油缸51,翻转油缸51推动可控料斗3绕翻转铰链52转动,从而将可控料斗3内部的物料倒出。

结合图1与图5,可控料斗3包括铰接设置于托板6的料斗壳体31,料斗壳体31为顶端敞口的空心长方体。料斗壳体31靠近翻转铰链52的侧面为下料口,下料口处设置有可以开启以便于下料的料斗挡板32。料斗壳体31于料斗挡板32的两侧垂直焊接固定有相互平行的料斗条板312,料斗条板312伸出料斗壳体31。料斗壳体31内部的四个拐角处分别焊接固定有表面贴合于料斗壳体31内表面的挡板方杆311,挡板方杆311保证料斗壳体31结构稳定。

结合图1与图6,料斗挡板32包括垂直焊接于两个料斗条板312之间的第一挡板321,第一挡板321的顶端与料斗壳体31的顶端齐平,第一挡板321的底端延伸至料斗条板312距其顶端的三分之一处。同时,两个料斗条板312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强板324,加强板324位于料斗条板312距其顶端的三分之二处。加强板324减少料斗壳体31的变形几率,增加料斗壳体31的稳定性。两个料斗条板312之间回转支撑有挡板轴323,挡板轴323位于第一挡板321朝向托板6的端部,挡板轴323上穿设有绕挡板轴323转动的第二挡板322。第二挡板322的自由端抵触至加强板324的表面。下料口底端设置有与第二挡板322结构一致的第三挡板325,第三挡板325与第二挡板32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挡板325的开口方向于第二挡板322的开口方向相对。第一挡板321、第二挡板322、第三挡板325以及加强板324共同作用将下料口封闭。

结合图6与图7,加强板324背向料斗壳体3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分别压紧第二挡板322与第三挡板325的压紧机构33。压紧机构33包括焊接于加强板324两端的定位块332,定位块332上穿设有压紧轴331,同时,压紧轴331的两端回转支撑于料斗条板312上。

结合图5与图7,压紧轴331伸出料斗条板312的一端过盈配合有压紧六方337,转动压紧六方337可以实现压紧轴331可绕自身轴线转动。

结合图6与图7,压紧轴331的中间固定套接有扭簧块336,同时,压紧轴331上套接有压紧扭簧335,压紧扭簧335的中间部分与扭簧块336抵触,压紧扭簧335两端与第二挡板322抵触,使压紧扭簧335压紧第二挡板322。压紧轴331于压紧扭簧335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压紧块334,压紧块334与压紧轴331过盈配合,压紧块334的自由端与第二挡板322抵触。

结合图6与图7,定位块332于定位块332与压紧轴331的相接处开设有固定孔3321,固定孔3321内穿设有压紧插销333,压紧插销333穿过压紧轴331,使压紧块334和压紧扭簧335抵触于第二挡板322。拔出压紧插销333后,压紧插销333解除了对压紧轴331的固定,压紧轴331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带动压紧块334和扭簧块336转动。压紧块334和扭簧块336转动,压紧块334和压紧扭簧335解除了对第二挡板322以及第三挡板325的约束,第二挡板322与第三挡板325绕挡板轴323转动,从而将下料口开启,实现物料的下放。

一种带料斗的升降车,其使用过程如下:

当把装有物料的升降车移动到合适位置后,转动手柄114使稳定盘124与地面抵触,之后拧紧锁紧螺母115,稳定盘124位置固定。开启升降机2,使可控料斗3移动至预定的下料位置后,控制翻转油缸51伸长使可控料斗3绕翻转铰链52转动。此时,取出第二挡板322处的压紧插销333,第二挡板322转动,使可控料斗3中的物料倒出。之后,继续取出第三挡板325处的压紧插销333,第三挡板325转动,此时,可控料斗3中的物料全部倒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