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580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绳索拉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



背景技术:

各种危化品介质在运输或存储过程中,管道,法兰,罐体等逐渐受到腐蚀老化,容易出现泄漏,需要及时进行抢修堵漏,以降低损失、避免危害。现有技术中,有些采用紧固式堵漏方法,即利用拉紧带或钢丝绳的收紧,产生反作用于泄漏部位且大于介质本身的压力,实现最终平衡的封堵方法;然而应用现有拉绳器往往会由于绳索受力不均匀造成绳索断裂现象,进而影响封堵。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以保证拉紧用绳索受力均匀,满足封堵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包括拉紧块和推动块,所述拉紧块设有两个穿绳孔,所述推动块设有和该两个穿绳孔对应的两个绳索固定孔,每一个绳索固定孔上设有固定绳索的压紧螺钉,所述推动块内设有一气孔或油孔,该气孔或油孔内滑动设有一推杆,所述拉紧块设有安装孔,该推杆外端深入至该安装孔后和拉紧块固接,所述推动块在气孔或油孔进口处安装有快速接头。

进一步的,每一个绳索固定孔上的压紧螺钉数量为两个,该两个压紧螺钉设置在其对应绳索固定孔的两端。

进一步的,每一个所述穿绳孔上设有一个压紧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推杆设置在两个绳索固定孔的对称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拉紧块和推动块分别为三棱柱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结构简单精巧,通过单缸结构改变拉紧块和推动块间距离,保证作用力可以匀速的施加到锁具上,进而实现锁具拉紧,在锁具拉紧过程中,由于受力均匀,不会出现因局部受力严重造成锁具断裂,保证了锁具作业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单缸锁具拉紧器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单缸锁具拉紧器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单缸锁具拉紧器图1的A-A视图;

图4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单缸锁具拉紧器图1的B-B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拉紧块; 11-穿绳孔; 2-推动块; 21-固定孔;

3-快速接头; 4-推杆; 5-压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如图1-4所示,一种单缸锁具拉紧器,包括拉紧块1和推动块2,所述拉紧块1设有两个穿绳孔11,每一个所述穿绳孔上设有一个压紧螺钉5,所述推动块2设有和该两个穿绳孔11对应的两个绳索固定孔21,每一个绳索固定孔21上设有两个固定绳索的压紧螺钉5,每一个绳索固定孔21上的两个压紧螺钉设置在该绳索固定孔21的两端;所述推动块2内设有一气孔或油孔,所述气孔或油孔和绳索固定孔21平行设置,气孔或油孔中心线和两个绳索固定孔21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满足所述气孔或油孔中心线设置在两个绳索固定孔21中心线的对称面上,由此为了结构紧凑和减小体积,所述拉紧块1和推动块2分别为三棱柱结构,该气孔或油孔内滑动设有一推杆4,所述拉紧块1设有安装孔,该推杆4外端深入至该安装孔后和拉紧块1固接,所述推动块2在气孔或油孔进口处安装有快速接头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