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0098发布日期:2018-07-07 16:54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油罐原油的储存,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对油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储油罐逐年增多,由此造成的油品损耗非常严重,其中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小呼吸”占损耗的大半。调查资料表明,油品蒸发损耗的累积数量十分惊人,我国油品的损耗率高达1.5%~3%,年损失量约五百万吨到七百万吨原油。全世界每年散失于大气的油品超过一亿多吨,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原油产量。这对于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来说,愈加显得问题严重。

油品达到了沸点就会蒸发,蒸发将造成油品质量下降,汽油的启动性变差,还会加速汽油的氧化速度,增加胶质含量,降低辛烷值。目前,储油罐现场一般设有油气回收装置,防止逸出气体污染空气,并回收能源,避免浪费,但这些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油挥发,保证原油品质。

由于原油罐蒸发损耗大部分来自外界温度高引起,因此,从温度变化方面研究降低呼吸损耗的措施非常必要,不仅能保证原油良好的品质,而且对环境的改善也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来解决储油罐原油大量挥发问题,保证原油品质,并减少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包括经管道顺次连接的储油罐、阀门、冷箱、立式分离器、抽气机、单向阀,其中:

所述储油罐出口安装有阀门,进口安装有单向阀。所述冷箱内部设有两路管道,其中一路输送储油罐出口气体,并连接立式分离器入口,另一路由泵输送冷却液提供冷量。所述立式分离器下端排出液烃,上端出料口与抽气机、单向阀串接,接入储油罐。

所述冷箱两路管道内的流体流向相反。

所述立式分离器下端排出的液烃进入下游相应的设备回收利用。

所述单向阀入口方向经管道连接抽气机,出口方向经管道接入储油罐。

所述冷箱、立式分离器、抽气机以及泵都被组装在4-5座撬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了上述结构,当储油罐外界温度变化时,打开阀门,能够使流出气体经过冷却和分离,重新进入储油罐,进而直接降低了储油罐内部空间温度,使得油品挥发速度大幅减小,从而提高了油品品质,而且避免了能源损失。同时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安全减排高效节能、适宜进行大力推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工艺流程图。

图中:储油罐1;阀门2;冷箱3;泵4;立式分离器5;抽气机6;单向阀7;气管线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经管道顺次连接的储油罐1、阀门2、冷箱3、立式分离器5、抽气机6、单向阀7;所述储油罐1出口安装有阀门2,进口安装有单向阀7;所述冷箱3内部设有两路管道,其中一路输送储油罐1出口气体,并连接立式分离器5入口,另一路由泵4输送冷却液提供冷量,并且为了保证两根管路在冷箱3中能充分换热,两根管路内的流体流向相反;所述立式分离器5下端排出液烃,排出的液烃进入下游相应的设备回收利用,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所述立式分离器5上端出料口与抽气机6、单向阀7串接,接入储油罐1,其中单向阀7入口方向经管道连接抽气机6,出口方向经管道接入储油罐1,单向阀7这样安装的目的在于使储油罐1内气体单向循环流动,更大程度的降低储油罐1内温度。

图1中所示的冷箱3、立式分离器5、抽气机6以及泵4安装在撬上,组装成4-5座撬,在使用点温度变化小时可以搬迁。

本实用新型一种减少储油罐原油挥发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是:在外界气温升高时,都会有大量的油蒸气排放,排气压力可达0.04-0.06MPa。此时,打开出口阀门2,使油蒸气从储油罐1经气管线8进入冷箱3;同时启动泵4,使冷却液在泵4的作用下循环流动,并且流动方向和气管线8内气体流动方向相反。冷却后的流体进入立式分离器5,经过分离后的液烃从立式分离器5下端排出至相应的下游设备回收利用,分离出的气体从立式分离器5上端流出;同时启动抽气机6,使得分离出的气体能够流入储油罐1内。当气体经过冷却和分离后重新流入储油罐1内,就完成一个循环,并从出口处继续流出,完成下一个循环。当外界温度降低后,不需要对油品进行降低挥发损耗处理时,先后关闭阀门2、泵4、抽气机6,使管线内不滞留气体。

本装置直接使用储油罐内气体进行循环冷却,从原油挥发的起因对原油的挥发损耗进行降低处理,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可广泛适用于降低储油库油品挥发损耗的领域,不仅环保节能,又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