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674发布日期:2018-10-23 20:5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物品的输送装置,特别涉及以物品载置于托盘等物品支承体上的状态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飞机场将乘客的行李从飞机场内的行李交接区域向各乘客预定搭乘的飞机的货物装载区域输送等情况下需要将多件物品从出发地向各自的目的地输送的设备中,有时采用进行如下动作的输送装置,即,将各物品分别载置于在输送路径上排列移动的各托盘(物品支承体),使得各托盘在与载置的物品对应的位置倾倒(相对于输送方向而言向左右侧倾斜),由此,向沿着输送路径配置并通向各目的地的滑槽将各物品输出。

上述输送装置中,由于在相邻的物品支承体彼此之间、即托盘与托盘之间存在间隙,所以行李(物品)的一部分(包的肩带等)有可能掉落或夹入该间隙中。为了防止该现象的发生,有时像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准备用于将间隙(Gap)覆盖的覆盖部件。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覆盖部件借助枢轴销而与物品支承部件(托盘)的下方直接连结,因此,在物品支承部件倾倒时,覆盖部件也一同倾倒。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00/02802



技术实现要素:

此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覆盖部件在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央部与物品支承部件直接连结,因此,覆盖部件的重量仅由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支承。即,覆盖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的重量未受到支承,因此,如果以该状态长时间地使用覆盖部件,则宽度方向端部有时无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下垂。于是,在覆盖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与物品支承部件之间会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从而行李的一部分有可能掉落或夹入该间隙中。另外,在物品支承部件倾倒时,覆盖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会从物品支承部件受到挤压,因此,因该挤压也有可能使得宽度方向端部下垂。

专利文献1中,作为覆盖部件的支承方法之一,还记载有利用由加强筋加强的支承部件对覆盖部件进行支承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中,作为用于将物品支承体部件彼此的间隙封堵的构造物,除了覆盖部件以外,还需要支承部件,因此,零件数量增多,输送设备的构建成本会升高。另外,如果想要不使用支承部件而通过焊接在覆盖部件自身追加安装加强筋,则因用于该焊接的加热而使得覆盖部件向加强筋的安装面侧、亦即下表面侧翘曲,从而在覆盖部件的形状与物品支承部件的形状之间产生差异,其结果,会在覆盖部件与物品支承部件之间产生间隙。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其中,对于将在输送路径上排列的多个物品支承体彼此之间封堵的间隙弥补部件,不需要支承部件,能将输送设备的构建成本抑制得较低,并且,间隙弥补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在与物品支承体之间不会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是用于输送物品的输送装置,具有:多个移动单元,该多个移动单元沿着所述物品的输送路径串联排列并移动;以及多个物品支承体,该多个物品支承体具有用于对物品进行支承的物品支承面,且分别借助各所述移动单元而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移动,所述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用于将在所述输送路径内前后相邻的所述物品支承体彼此之间产生的间隙封堵的间隙弥补部件设置成与各所述物品支承体分别对应,所述物品支承体在沿着输送路径的后端部具有支承接触部分,所述间隙弥补部件在沿着输送路径的前端部具有与所述支承接触部分接触的弥补接触部分,所述弥补接触部分的曲率大于所述支承接触部分的曲率。

根据该结构,由于弥补接触部分和支承接触部分的曲率不同,从而间隙弥补部件的弥补接触部分在宽度方向端部可靠地与物品支承体的支承接触部分接触,在宽度方向端部不会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此外,即便假设宽度方向端部下垂(曲率下降),在该情况下,弥补接触部分的曲率也接近于支承接触部分的曲率,因此,弥补接触部分借助支承接触部分而实现密接,从而未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另外,同样地,即便在间隙弥补部件的弥补接触部分通过焊接而追加安装加强筋、且使得弥补接触部分因该焊接而向下表面侧略微翘曲(曲率下降),由此也会使得弥补接触部分的曲率接近于支承接触部分的曲率,从而不会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为:设置有对间隙弥补部件的弥补接触部分朝向物品支承体的支承接触部分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弥补接触部分由具有柔性的材料形成,所述弥补接触部分被所述施力部件朝向所述支承接触部分施力,由此使得所述弥补接触部分以顺着所述支承接触部分的形状而挠曲的状态与所述支承接触部分接触。

根据该结构,弥补接触部分和支承接触部分的曲率不同,从而,即便弥补接触部分和支承接触部分的形状不同,弥补接触部分也被施力部件朝向支承接触部分施力,由此使得弥补接触部分的形状形成为顺着支承接触部分的形状的形状,因此,使得弥补接触部分与支承接触部分之间的间隙被完全封堵。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为:间隙弥补部件的弥补接触部分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所述弥补接触部分通过自身的弹性而以顺着物品支承体的支承接触部分的形状挠曲的状态与所述支承接触部分接触。

根据该结构,弥补接触部分和支承接触部分的曲率不同,从而,即便弥补接触部分和支承接触部分的形状不同,弥补接触部分也借助自身的弹性而形成为顺着支承接触部分的形状的形状,因此,使得弥补接触部分与支承接触部分之间的间隙被完全封堵。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为,间隙弥补部件形成为:间隙弥补部件的弥补接触部分的曲率越接近间隙弥补部件的端部越大。

根据该结构,越是容易产生下垂的间隙弥补部件的端部附近,弥补接触部分的曲率越大,因此,即便在弥补接触部分的端部附近较大幅度地下垂而靠近中央的部位并未大幅下垂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弥补接触部分与支承接触部分之间的间隙被封堵的状态。另外,在物品支承体在输送路径内的弯曲部进行移动等情况下,有时对弥补接触部分的端部侧施加比中央侧更强的负荷,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端部侧的曲率大于中央侧的曲率,因此,也能够保持弥补接触部分与支承接触部分之间的密接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不仅能利用间隙弥补部件将物品支承体彼此的间隙封堵,而且,即便因长时间使用该间隙弥补部件而使得间隙弥补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因自身的重量而下垂,也能够防止在间隙弥补部件与物品支承体之间产生间隙。因此,无需更换长时间使用的间隙弥补部件。由此,能够减少备用的间隙弥补部件的数量,因此,能够将运用输送装置时的资源筹措成本抑制得较低。另外,不需要现有技术那样的支承部件,能够以低成本而构建输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输送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的板支承部的俯视图。

图4A是图2的A-A向视截面图,且是示出填充板即将被弹簧施力之前的情形的图。

图4B是图2的A-A向视截面图,且是示出填充板被弹簧施力之后的情形的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的移动单元周围的情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输送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输送装置10的一部分。该输送装置10中,作为输送对象的物品12以载置于作为物品支承体的托盘14的状态被朝向输送方向W输送。此处,将沿着输送方向W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那样规定前后左右的方向。如图1所示,多个该托盘14沿着输送方向W串联排列,这些托盘14分别能够将物品12支承于其物品支承面14a上。此外,如图4A所示,托盘14的上表面略微朝上弯曲。因此,如果物品12置于托盘14的上表面,则该物品12因自身的重量而顺着托盘14的上表面的弯曲朝向托盘1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移动。由此,能够防止物品12向托盘14的宽度方向左右侧滚落,能够在托盘1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稳定地对物品12进行支承。

托盘14能够如图1中假想线所示那样相对于输送方向W而向左右倾倒(图1中仅示出向左倾倒的样子),由此,能够使托盘14的物品支承面14a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而将载置的物品12向沿着输送方向W配设的多个滑槽18中的任一个输出。该多个滑槽18分别通向多个目的地中的任一个,以如下方式对输送装置10的动作进行控制:将托盘14上的物品12朝通向该物品12所对应的目的地的滑槽18输出。

另外,与各托盘14对应地设置有作为间隙弥补部件的填充板16,以便将沿着输送方向W前后排列的(相邻的)2个托盘14彼此之间产生的间隙封堵,由此防止物品12的一部分或整体落入托盘14彼此之间的间隙中。该填充板16在对应的托盘14倾倒时与该托盘14一同倾倒。

[移动单元]

图2中示出了从侧方观察输送装置10的情形。如图所示,托盘14支承于移动单元20,该移动单元20沿着顺着输送路径铺设的轨道(图2中未图示)而移动。移动单元20整体为其长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W的近似长矩形平板状的形状,沿着输送方向W前后排列的(相邻的)移动单元20彼此由连结器22连结。虽然此处并未对该连结器22的详细结构进行图示,不过,被连结的移动单元20主体彼此能够以该连结器22为中心而上下左右地回旋。由此,即便当移动单元20在输送路径内的弯曲部或升降部移动时,一连串的移动单元20也能够顺着该输送路径的形状而移动。

另外,移动单元20借助倾倒部24而对托盘14进行支承。该倾倒部24借助马达26等的驱动力而使沿着铅直方向延伸并对托盘14进行支承的托盘支承部件25绕与输送方向W平行的倾倒轴P旋转,由此,能够使托盘14以托盘14的物品支承面14a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式倾倒。

[板支承部]

此外,在移动单元20的输送方向W前侧设置有对填充板16进行支承的板支承部30。该板支承部30具备:板倾倒转轴32(间隙弥补部件倾倒轴体),其支承于移动单元20;以及板支承部件34,其与上述板倾倒转轴32连接。

板倾倒转轴32为其轴向沿着输送方向W的长条部件。该板倾倒转轴32延伸的方向与托盘14的倾倒轴P同轴。另外,该板倾倒转轴32绕其轴向旋转自如。在填充板16倾倒的情况下,板支承部件34及板倾倒转轴32随着该倾倒而一同绕板倾倒转轴32的轴向旋转。

板支承部件34具有:铅直部34a,其与板倾倒转轴32连接且向铅直上方延伸;以及前方延长部34b,其从上述铅直部34a向输送方向W前侧延伸。并且,在铅直部34a的上端部且在前方延长部34b的后端部支承有摆动杆38,该摆动杆38形成沿着输送方向W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此外,在前方延长部34b的前侧支承有向铅直上方延伸的弹簧36。填充板16被上述摆动杆38及弹簧36从下方支承。

[填充板]

填充板16例如可以由注塑成型的合成树脂形成。关于其尺寸,如图3的俯视图中的虚线所示,支承于板支承部30的填充板16在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W交叉的方向)上具有与托盘14相同程度的尺寸,在沿着输送方向W的前后方向上具有比托盘14彼此的间隙大的尺寸。由于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间隙大,从而使得填充板16从后方的托盘14(图中右侧的实线所示的托盘14)的前端扩展至前方的托盘14(图中左侧的假想线所示的托盘14)的后部下方,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毫无遗漏地将间隙封堵。以下,将填充板16中的、位于前方的托盘14的后部下方的部分(俯视时与托盘14重叠的部分)称为板接触部分16a(弥补接触部分)。另外,将托盘14中的、与板接触部分16a重叠的部分(沿着输送路径或输送方向W的后端部)称为托盘接触部分14b(支承接触部分)。

应予说明,在一连串的托盘14在弯曲部移动的情况下,如图中右端所示,托盘14的行进方向和填充板16的行进方向交叉,因此,托盘14和填充板16在铅直方向上重叠的区域的大小与在直线部移动时相比,宽度方向左右侧中的一侧(此处为右侧)变小,另一侧(此处为左侧)变大。填充板16的宽度方向左右部形成为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而前后方向尺寸较大,从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毫无遗漏地将间隙封堵。

如图5的立体图所示,填充板16的前侧(板接触部分16a)的下方被弹簧36从下方施力。此外,在填充板16的后侧的下方设置有形成为与摆动杆38嵌合的尺寸的槽、孔等杆嵌合部38a(此处为孔),嵌入于该杆嵌合部38a的摆动杆38如上所述那样支承于板支承部30。填充板16能够以该摆动杆38的轴心为中心而在铅直方向上进行上下摆动。

并且,如图4A所示,在从图2A-A向视方向(沿着输送方向W的正面侧)观察填充板16时,作为其前方部的板接触部分16a朝上的弯曲程度(曲率)大于作为托盘14的后方部的托盘接触部分14b朝上的弯曲程度(曲率)。即,板接触部分16a上表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托盘接触部分14b下表面的曲率半径。因此,在未由弹簧36施力的状态下,如图4A所示,形成为如下状态:板接触部分16a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端部(左右端)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下表面接触,另一方面,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未与托盘接触部分14b接触,但是,如后所述,利用弹簧36进行施力,从而如图4B所示,形成为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整体与托盘接触部分14b接触的状态。

[弹簧]

如图3、图5所示,板支承部件34的前方延长部34b朝向前方且朝左右2个方向分支,分支出的2个前方延长部34b分别在前端部对弹簧36进行支承。因此,2个弹簧36配置为:弹簧36在板接触部分16a的下方且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2处位置分别对板接触部分16a进行支承。

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36,如果相对于其平衡状态(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的长度而伸长或收缩(移位),则产生想要借助自身的弹性而向平衡状态复原的力、即复原力。平衡状态下的弹簧36的长度设计成:比从图2、图4A所示的板支承部30对弹簧36进行支承的位置(具体而言,为板支承部件34的前方延长部34b上表面)至托盘接触部分14b下表面为止的距离大。因此,如图4A所示,在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离开托盘接触部分14b而弹簧36上端与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弹簧36与平衡状态相比而收缩,想要朝向托盘接触部分14b且向上方伸长。想要向上方伸长的弹簧36将与其上端接触的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上方推顶。此时,如果填充板16由具有柔性的材料(注塑成型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则填充板16的板接触部分16a被弹簧36朝向托盘接触部分14b按压,从而板接触部分16a借助自身的柔性而顺着托盘接触部分14b下表面的形状挠曲,最终如图4B所示那样形成为板接触部分16a的上表面沿着托盘接触部分14b的下表面而接触的状态,且形成为板接触部分16a和托盘接触部分14b在整个宽度方向上接触的状态。

如上,填充板16的板接触部分16a与托盘14的托盘接触部分14b接触,因此,使得填充板16追随托盘14的动作。例如,在托盘14向左右方向倾倒时,填充板16保持与托盘14接触的状态而与托盘14一同倾倒。

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中,如上所述,作为弥补接触部分的板接触部分16a具有大于作为支承接触部分的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曲率(填充板16的曲率半径小于托盘14的曲率半径),因此,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端部与托盘接触部分14b下表面接触,不会在宽度方向端部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

另外,托盘接触部分14b被弹簧36朝向板接触部分16a施力,托盘接触部分14b在顺着板接触部分16a的形状而挠曲的状态下与板接触部分16a接触,因此,板接触部分16a不仅在宽度方向端部与板接触部分16a密接,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也与板接触部分16a密接,从而不会在整个宽度方向上产生上下方向上的间隙。

此外,在被施力而挠曲前的状态下,板接触部分16a的朝上的曲率大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朝上的曲率(板接触部分16a的曲率半径小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曲率半径),因此,即便长时间使用填充板16结果导致填充板16的宽度方向端部因自身的重量而向下方略微下垂,由于其下垂对板接触部分16a的形状带来的影响以使得朝上的曲率略微降低(使曲率半径增加)的方式而表现出来,所以也会使得板接触部分16a的曲率接近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曲率。即,即便宽度方向端部发生了下垂,其下垂也不会导致使得板接触部分16a远离托盘接触部分14b的结果,反倒会使得板接触部分16a的形状接近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形状。因此,即便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端部略微下垂,也不会在板接触部分16a与托盘接触部分14b之间产生间隙。同样地,通过使托盘14向左右倾倒多次而将板接触部分16a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按压多次,其结果,即便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端部略微向下方下垂,也不会在板接触部分16a与托盘接触部分14b之间产生间隙。这样,即便填充板16由树脂等有可能因长期使用而变形的材料形成,也不会因略微变形而在与托盘14之间产生间隙,能够长期保持正常的功能。

此外,关于填充板16的下垂,不仅在宽度方向左右侧产生,在移动方向前侧(沿着输送路径的前端部)也有可能产生。为了实现即便产生该前侧的下垂也不会在托盘14与填充板16之间产生铅直方向上的间隙的状态,如在图2的标示框内概略所示,只要形成为使得板接触部分16a的前方的曲率在侧视时略大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曲率即可(应予说明,在图2的标示框内容易理解:将板接触部分16a的曲率以大于实际曲率的方式示出)。即,不仅是图4A所示的从行进方向侧(图2的A-A向视方向)观察时的曲率,对于如图2中的标示框所示从侧面侧(与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的曲率,也优选预先使板接触部分16a的曲率大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曲率。在由注塑成型的树脂形成填充板16的情况下,由于形状的自由度相当大,所以这样有可能形成为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都具有曲率的(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形状。

另外,如图4A、图4B、图5所示,有时在填充板16的下表面设置有加强筋17,以便提高填充板16的强度。如果在暂时制成未设置该加强筋17的填充板16之后想要通过追加安装而设置加强筋17,则将例如形成为与填充板16分体的板状部件的加强筋17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填充板16下表面。如果将加强筋17焊接于填充板16下表面,则填充板16因伴随于焊接的加热而略微向下方翘曲,不过,由于该向下方翘曲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板接触部分16a而言以使得朝上的曲率略微降低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该翘曲不会导致使得板接触部分16a远离托盘接触部分14b的结果,反倒会使得板接触部分16a的形状接近于托盘接触部分14b的形状。因此,即便因对加强筋17进行焊接而导致板接触部分16a略微翘曲,也不会在板接触部分16a与托盘接触部分14b之间产生间隙。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0,不仅托盘14彼此的间隙被填充板16封堵,而且,即便因长时间使用该填充板16或者托盘14反复向左右倾倒而导致填充板1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下垂,也能防止在填充板16与托盘1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不必每当填充板16发生变形时都更换填充板16,能够将运用输送装置10时的资源筹措成本抑制得较低。另外,即便通过追加安装而将加强筋17焊接于填充板16,也不会因填充板16的翘曲而在填充板16与托盘1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通过追加安装而加强填充板16的强度。例如,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最初利用不具有加强筋17的填充板16而使输送装置10进行试验运转,由此调查施加于填充板16的负担,然后与所需强度相应地根据需要而对加强筋17进行焊接。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由具有柔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填充板16,如图4B所示,形成为如下构造:填充板16的板接触部分16a被弹簧36施力而顺着托盘接触部分14b的形状发生挠曲,不过,板接触部分16a也可以由木材等柔性不太高的材料形成,从而形成为不会顺着托盘接触部分14b的形状而挠曲的构造。这种情况下,由于板接触部分16a未挠曲,所以,如图4A所示,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离开托盘接触部分14b,不过,如果将填充板16中的板接触部分16a的形状和板接触部分16a以外的部分(后方部)的形状设为不同的形状,则能防止物品12的一部分进入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托盘接触部分14b之间。例如,如果形成为在填充板16中的板接触部分16a与板接触部分16a以外的后方部之间设置有台阶、且托盘14的后方端抵接于该台阶部分的直立面的构造,则在托盘14的后方端与填充板16之间不会出现间隙,因此,物品12的一部分不会进入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托盘接触部分14b之间所产生的间隙。此外,当然,如果填充板16由具有柔性的材料形成,则无需在板接触部分16a与板接触部分16a以外的部分之间设置台阶,可以将填充板16上表面整体设为光滑的形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填充板16整体由具有柔性的材料(注塑成型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不过,也可以为只有填充板16中的板接触部分16a具有柔性的结构。例如,在填充板16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如果使板接触部分16a的厚度形成得较薄并使板接触部分16a以外的部分形成得较厚,则板接触部分16a容易挠曲,另一方面,板接触部分16a以外的部分不容易挠曲。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2个弹簧36,不过,可以根据托盘14及填充板16的大小、形状而设置3个以上。在托盘14及填充板16非常大的情况下,如果弹簧36仅为2个,则有可能使得通过弹簧36的弹力而施加于填充板16的负荷在整个填充板16变得不均匀,但是,通过增加弹簧36的数量,能够使整个填充板16上的负荷实现均匀化。另外,如果托盘14及填充板16较小,则即便仅有1个弹簧36,施加于填充板16整体的负荷也不会那么不均匀,因此,例如可以在填充板16的板接触部分16a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下方仅配置1个弹簧36,由此能减少零件数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板接触部分16a朝向托盘接触部分14b施力的施力部件而使用图5所示的弹簧36,不过,这只要为将板接触部分16a始终朝向托盘接触部分14b按压的部件即可,例如可以使用橡胶柱、气缸等根据相对于未施加外力的状态(平衡状态)的移位而产生想要向平衡状态复原的复原力的复原力部件来代替弹簧36。即便在使用弹簧36以外的复原力部件的情况下,如果以使得复原力作用于将板接触部分16a朝向托盘接触部分14b按压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复原力部件,也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填充板16根据托盘14的动作而追随地进行动作、另外,板接触部分16a顺着托盘接触部分14b的形状而挠曲。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通过在板接触部分16a的下方配置弹簧36而使板接触部分16a对托盘接触部分14b施力,不过,也可以由例如橡胶这样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填充板16(特别是板接触部分16a)而使得板接触部分16a利用板接触部分16a自身的弹性对托盘接触部分14b施力、且使得板接触部分16a以顺着托盘接触部分14b的形状挠曲的状态与托盘接触部分14接触,由此代替配置弹簧36。这样一来,即便不配置弹簧36,仅利用板接触部分16a也能够进行对托盘接触部分14b的施力,因此,无需筹措弹簧36,构成输送装置10的零件的种类数减少。因此,部件筹措成本降低,另外,还能够减少保养用的预先保管的预备零件的数量。另外,由于无需配置弹簧36的劳力,所以能够简化输送装置10的组装工序。因此,能够降低构建输送装置10时的引入成本及保养成本。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将板接触部分16a的曲率设为在宽度方向上大致恒定,不过,实际上板接触部分16a中的宽度方向端部侧的部位比靠近宽度方向中央的部位容易下垂,因此,优选以越接近板接触部分16a的端部则曲率越逐渐连续地增大的方式(曲率半径越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填充板16。另外,不仅宽度方向,对于沿着输送路径的方向,也优选以越接近前方端则曲率越逐渐连续地增大的方式形成填充板16。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输送装置

14 托盘

16 填充板

20 移动单元

22 连结器

24 倾倒部

36 弹簧

38 摆动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