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臂及自升式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9638发布日期:2018-09-14 23:48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臂。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升式平台。



背景技术:

常规大型海工起重机的吊臂为单体式四弦杆桁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压稳定性,得到大量使用。为了保证具有足够的稳定裕量,这种吊臂结构的4根主弦杆间距必须保证某一最小尺度。

自升式平台的主甲板上竖立着4根桩腿。由于常规的桁架吊臂为单体式结构、且其主弦杆的间距较小,使得吊臂中的间隙难以容纳一根桩腿。为保证吊臂在搁置状态下,不会与桩腿发生干涉,就必须将吊臂架放在主甲板的中间区域,以将吊臂与桩腿错开。这样,吊臂又将占用大量的主甲板中部上层空间;另外,吊臂头部也会对艏部的直升机平台的布置造成影响,从而就导致此种常规的吊臂在搁置时,操作不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灵活进行搁置的吊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臂,用于安装在自升式平台的起重机上,且所述自升式平台还包括平台和桩腿,所述吊臂包括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桁架,所述桁架包括多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弦杆,相邻两根主弦杆之间通过多根桁架连杆相连接;且两个桁架间的间隙能容纳自升式平台的桩腿。

进一步地,所述吊臂还包括安装在桁架的前端的吊臂头部支架、及安装在桁架的后端的吊臂根部连接架,所述吊臂头部支架上安装有滑轮,所述吊臂根部连接架用于与起重机的底座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包括四根相互平行的主弦杆,且四根主弦杆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处。

进一步地,两个桁架之间通过加强连接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连接架包括多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弦杆,所述加强弦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桁架相连接,相邻两根加强弦杆之间通过加强连杆相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吊臂,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吊臂,采用上述多桁架的结构设计,即该吊臂包括两个桁架,在保证吊臂具有所需的吊装强度基础上,该两个桁架间能具有较大的间隙;且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桁架间的间隙能容纳自升式平台的桩腿,使得桩腿能穿过吊臂中的间隙,这样,在搁置状态下,即在吊臂不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吊臂套设在桩腿上,即使桩腿穿过吊臂中的间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吊臂在搁置时必须与桩腿错开的操作,本实用新型中吊臂的搁置工作更加灵活、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升式平台,该自升式平台的吊臂能灵活进行搁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升式平台,包括平台、桩腿、及安装在平台上的起重机,所述起重机上安装有所述吊臂。

进一步地,所述吊臂还包括安装在桁架的前端的吊臂头部支架、及安装在桁架的后端的吊臂根部连接架,所述吊臂头部支架上安装有滑轮,所述吊臂根部连接架与起重机的底座上的枢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桩腿有多根,至少两根桩腿位于平台的左侧边,且位于平台的左侧边的两根桩腿分别为第一桩腿和第二桩腿,所述底座与第一桩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吊臂套设在第二桩腿上。

进一步地,所述桩腿有四根,另外两根桩腿位于平台的右侧边;四个桩腿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吊臂根部连接架有两个,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分别与两个桁架相连接,且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均与底座上的枢轴铰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自升式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自升式平台,其吊臂基于上述多桁架的结构设计,且两个桁架间的间隙能容纳桩腿,使得桩腿能穿过吊臂中的间隙,并使得该吊臂在搁置时,无需与桩腿错开,保证吊臂能灵活进行搁置,且不额外占用平台上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升式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升式平台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吊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吊臂的俯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起重机 42 桁架连杆

11 底座 421 第一桁架连杆

12 枢轴 422 第二桁架连杆

13 钢丝绳 423 第三桁架连杆

14 动力装置 43 间隙

2 平台 5 吊臂头部支架

3 桩腿 6 吊臂根部连接架

31 第一桩腿 7 加强连接架

32 第二桩腿 71 加强弦杆

33 第三桩腿 72 加强连杆

34 第四桩腿 721 第一加强连杆

4 桁架 722 第二加强连杆

41 主弦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臂,该吊臂用于安装在自升式平台的起重机1上,且上述自升式平台还包括平台2和桩腿3;吊臂包括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桁架4;每个桁架4包括多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弦杆41,相邻两根主弦杆41之间通过多根桁架连杆42相连接;且两个桁架4间的间隙43能容纳自升式平台的桩腿3。本实用新型中吊臂,采用上述多桁架的结构设计,即该吊臂包括两个桁架4,在保证吊臂具有所需的吊装强度基础上,该两个桁架4间能具有较大的间隙43;且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桁架4间的间隙43能容纳自升式平台的桩腿3,使得桩腿3能穿过吊臂中的间隙43,这样,在搁置状态下,即在吊臂不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吊臂套设在桩腿3上,即使桩腿3穿过吊臂中的间隙43,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吊臂在搁置时必须与桩腿3错开的操作,本实用新型中吊臂的搁置工作更加灵活、更加方便。

同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升式平台,包括平台2、桩腿3、及安装在平台2上的起重机1,该起重机1上安装有上述吊臂。本实用新型中自升式平台,其吊臂基于上述多桁架的结构设计,且两个桁架4间的间隙43能容纳桩腿3,使得桩腿3能穿过吊臂中的间隙43,并使得该吊臂在搁置时,无需与桩腿3错开,保证吊臂能灵活进行搁置,且不额外占用平台2上的空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吊臂还包括安装在桁架4的前端的吊臂头部支架5、及安装在桁架4的后端的吊臂根部连接架6。吊臂头部支架5上安装有滑轮,以利用该滑轮吊装相应的设备。吊臂根部连接架6用于与起重机1的底座11相连接,且吊臂根部连接架6与起重机1的底座11上的枢轴12铰接,即桁架4的后端通过吊臂根部连接架6与底座11上的枢轴12铰接,以能根据需要调整桁架4相对于底座11沿竖向转动。本实施例中起重机1的底座11安装在平台2上,且底座11上还安装有动力装置14,该动力装置14通过钢丝绳13与吊臂头部支架5相连接。在搁置吊臂过程中,动力装置14带动吊臂及两个桁架4相对于底座11及平台2沿竖向逆时针转动至桩腿3的上方,并带动吊臂沿水平方向转动至与桩腿3相对应位置;随后,动力装置14再带动吊臂及两个桁架4相对于底座11及平台2沿竖向顺时针转动,直至两个桁架4套设在桩腿3的两侧,即桩腿3位于两个桁架4间的间隙43中,从而实现在搁置状态下,吊臂套设在桩腿3上,以避免吊臂额外占用平台2上的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桁架4包括四根相互平行的主弦杆41,且四根主弦杆41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处,即四根主弦杆41呈矩形阵列分布。本实施例中两个桁架4均为四弦杆桁架。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桁架4之间通过多个加强连接架7相连接,且全部加强连接架7均位于吊臂头部支架5和吊臂根部连接架6之间。同时,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加强连接架7包括多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弦杆71,加强弦杆7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桁架4固接,相邻两根加强弦杆71之间通过加强连杆72相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桩腿3有多根,至少两根桩腿3位于平台2的左侧边,且位于平台2的左侧边的两根桩腿3分别为第一桩腿31和第二桩腿32,第二桩腿32和第一桩腿31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底座11与第一桩腿31的位置相对应;在搁置状态下,吊臂套设在第二桩腿32上,即第二桩腿32位于吊臂中的间隙43中,这样,本实施例中吊臂沿平台2的左侧边、即沿平台2的左舷侧搁置,不占用平台2中央的空间。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桩腿3具体有四根,另外两根桩腿3位于平台2的右侧边,且分别为第三桩腿33和第四桩腿34;四根桩腿3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处,即四个桩腿3在俯视角度下呈矩形阵列分布。上述第一桩腿31和第二桩腿32为艏部左舷桩腿;第三桩腿33和第四桩腿34为艏部右舷桩腿。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吊臂根部连接架6有两个,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6分别与两个桁架4相连接,且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6均与底座11上的枢轴12铰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桁架连杆42包括第一桁架连杆421、第二桁架连杆422、及第三桁架连杆423,上述第一桁架连杆42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主弦杆41固接;第二桁架连杆42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主弦杆41固接;第三桁架连杆42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主弦杆41固接。第一桁架连杆421与主弦杆41的夹角呈锐角,第三桁架连杆423与主弦杆41的夹角呈钝角,第一桁架连杆421和第三桁架连杆423依次交错分布。且第二桁架连杆422与主弦杆41相垂直,第二桁架连杆422位于相邻的第一桁架连杆421和第三桁架连杆423之间。本实施例中桁架连杆42及桁架4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在保证桁架4具有所需的强度同时,该桁架4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整体重量更轻。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加强连杆72包括第一加强连杆721和第二加强连杆722,且第一加强连杆721和第二加强连杆722相互交叉。本实施例中加强连杆72采用此种结构,有效保证加强连接架7的连接强度更高。

本实施例中吊臂采用上述双体桁架的结构设计,其主结构采用了两个四弦杆桁架开档设计,该两个桁架4间可以容纳桩腿3。在搁置状态下,如图2所示,吊臂可以套放在桩腿3上,相当于可以将吊臂布置在平台2的舷侧,从而让出了宝贵的平台2的中部空间、即让出了甲板的中部空间。上述两个桁架4是吊臂的基本承载结构,该两个桁架4中间的开档空间、即两个桁架4间的间隙43大小以正好能容纳桩腿3为设计依据。上述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6用于将两个桁架4上的载荷分别传递到起重机1的枢轴12上。上述加强连接架7用于对两个桁架4的中部进行加强,以提高桁架4及吊臂的抗压稳定性。上述吊臂头部支架5上的滑轮为起升滑轮。该吊臂头部支架5能将其承受的载荷传递到两个桁架4上。

本实施例中吊臂为一种海工自升式平台起重机吊臂;该吊臂在搁置状态下,可以套放在艏部左舷的桩腿3上,并可以自由进行俯仰、即沿竖向转动,不受桩腿3高度的影响。上述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6分别直接与两个桁架4焊接,该两个吊臂根部连接架6用于将两个桁架4上的载荷分别传递到起重机1的主结构上。本实施例中两个桁架4为主要受力件,且是吊臂的基本结构部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