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0097发布日期:2018-11-28 00:00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



背景技术:

在线束加工过程中需要将成盘的线束放开进加工,现有工厂中有两种放线方式,一种是人工手动拉线,一种是工人控制电机带动转轴进行放线。若使用人工手动拉线的方式,则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若使用第二种放线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操作控制不便;另外,还容易出现故障,不仅不能提高放线效率,而且又增加了维修成本,实用性和效益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线束放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底座,支撑底座的底端设置有移动轮,支撑底座的一侧连接有旋转把手,支撑底座的上方设置有旋转座,旋转座包括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的竖直立柱,竖直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转盘,圆形转盘包括与竖直立柱固定连接的固定盘及与固定盘转动连接的转动盘,转动盘的外周面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汽车线束盘的若干个水平杆件,水平杆件的外端头连接有竖直向下的挡线杆,转动盘的上端面连接有用于固定汽车线束盘的中心杆。

所述固定盘与转动盘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连接,固定盘的上端面开设有固定槽,转动轴承的外环面卡接在固定槽内,转动盘的下端面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柱与转动轴承的内环面卡接固定。

所述挡线杆的之间设置有挡板。

所述移动轮为万向轮。

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矩形的底框和横杆,底框由四个通过L形连接头相连接的第一杆件组成,L形连接头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杆件端部相插接的连接孔,底框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杆件上均套设有第二连接头,第二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杆件相匹配的连接通孔,第二连接头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套设横杆的插接槽,所述横杆通过底框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头连接在底框上,所述旋转座固定设置在横杆上方。

所述旋转把手包括通过第二连接头与第一杆件相铰接的第三杆件,第二连接头的连接通孔套设在第一杆件上,第二连接头的插接槽套设在在第三杆件的端部,第二连接头的插接槽侧面设置有固定销孔,第三杆件的端部设置有与固定销孔相匹配的通孔,第三杆件通过与固定销孔和通孔相插接的插销与第一杆件固定连接。

所述挡线杆通过L形连接头与水平杆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功能实用、操作便捷,可高效且低成本地完成汽车线束的放线工作。设置可以移动的支撑底座,将运输工具和放线工具设计为一体化,便于将汽车线束盘运送至各个所需工位进行放线,避免了人工多次搬运的繁重操作,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设置不带动力的圆形转盘,可以使工人根据工作需要,随时便捷抽取特定长度的线束,既避免了电动控制的繁琐,也克服了纯手工放线效率低下的问题,使用转动轴承可以使放线过程更加轻便。设置与水平杆件相连接的挡线杆,可以避免在放线过程中汽车线束落入圆形转盘的下方缠绕成团,在挡线杆之间设置挡板可以进一步保证汽车线束不会在本实用新型内缠绕成团。设置L形接头、第二连接头来组装第一杆件、横杆和第三杆件,连接便捷可靠,易于拆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竖直立柱、圆圆形转盘、中心杆相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L形连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连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实施例1,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底座1,支撑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万向轮2,支撑底座1的一侧连接有旋转把手3,支撑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旋转座4。万向移动轮2可以使本实用新型快速、便捷地移动,旋转把手3便于工人便捷地拖拉支撑底座1到特定的位置,旋转座4用于承接汽车线束盘并快速放线。

所述支撑底座1包括矩形的底框和横杆101,底框由四个通过L形连接头102相连接的第一杆件103组成,横杆101连接在第一杆件103之间。L形连接头102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杆件103端部相插接的连接孔104,底框的每个拐角使用一个L形连接头。底框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杆件103上均套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头105,第二连接头105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杆件103相匹配的连接通孔106,第二连接头105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套设横杆101的插接槽107。通过第二连接头105与横杆101相插接,横杆101连接在底框上。

所述旋转座4固定设置在横杆101的上方。旋转座4包括与横杆101插接的竖直立柱5,竖直立柱5的底部开设有用于与横杆101插接固定的卡槽501,竖直立柱5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502,第一凹槽502内卡接有圆形转盘6。圆形转盘6括与竖直立柱4固定连接的固定盘601及与固定盘601转动连接的转动盘602,固定盘601的下端面设置有与第一凹槽502插接的连接柱603,固定盘601与转动盘602通过转动轴承604转动连接。固定盘601的上端面开设有固定槽605,转动轴承604的外环面卡接在固定槽605内,转动盘602的下端面设置有固定柱606,固定柱606与转动轴承604的内环面卡接固定。

所述转动盘602的外周面上插接固定有若干个用于支撑汽车线束盘的水平杆件7,水平杆件7的外端头连接有竖直向下的挡线杆8,挡线杆8通过L形连接头102与水平杆件7相连接。设置与水平杆件相连接的挡线杆8,可以避免在放线过程中汽车线束落入圆形转盘6的下方缠绕成团。转动盘602的上端面插接固定有用于固定汽车线束盘的中心杆10,中心杆10可以保证汽车线束盘稳定地放线,而不发生位置偏移。

实施例2,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所述挡线杆8的之间设置有挡板9,在挡线杆8之间设置挡板9可以进一步保证汽车线束不会落至圆形转盘6下方缠绕成团。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一种汽车线束加工快速放线架,所述旋转把手3包括通过第二连接头105与第一杆件103相铰接的第三杆件301。第二连接头105的连接通孔106套设在第一杆件103上,第二连接头105的插接槽107套设在在第三杆件301的端部,第二连接头105的插接槽107侧面设置有固定销孔,第三杆件301的端部设置有与固定销孔相匹配的通孔,第三杆件301通过与固定销孔和通孔相插接的插销302与第一杆件301固定连接。使用第二连接头来连接第一杆件、和第三杆件,连接便捷可靠,易于拆装。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未详尽之处均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