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修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2510发布日期:2019-02-01 19:4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修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修作业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扩大,相关的线路检修作业量大幅增加,检修作业车的应用频率也相应增加,检修作业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检修作业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检修作业车包括升降机构和安装于升降机构上方的检修平台08,升降机构包括四层相互嵌套的柱体,自下而上分别为一层柱01、二层柱02、三层柱03和四层柱04。各柱体之间采用油缸进行驱动,第一油缸05连接一层柱01和二层柱02,第二油缸06连接二层柱02和三层柱03,第三油缸07连接三层柱03和四层柱04,且各油缸分布于升降机构的不同侧面。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检修平台08的前端载荷较大,若如图1中一般,仅采用第三油缸07对升降机构的前侧进行支撑,会导致升降柱的上端向前倾斜,各柱体之间前侧的间隙较小、后侧的间隙较大,难以保证竖直。如此,检修平台08在下降过程中发生抖动的可能性极大,严重影响该检修作业车的正常使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检修作业车,以降低下降过程中抖动的可能性,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修作业车,该检修作业车的升降机构的各升降体之间的驱动件均位于前侧,可保证升降机构的整体强度,检修平台的下降过程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抖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修作业车,包括升降机构和检修平台,所述检修平台位于所述升降机构的上方,并以其后端部与所述升降机构相连;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若干升降体,各所述升降体依次套接,相邻两所述升降体之间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驱使相邻两所述升降体沿轴向相对位移,且各所述驱动件均位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检修作业车,其升降机构的各升降体间的驱动件均位于前侧,在对前端载荷较大的检修平台进行支撑时,升降机构可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能够减小因弯矩而产生的挠度,也就保证了各升降体之间间隙的均匀性,检修平台在下降过程中可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抖动。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升降体设有止挡机构,所述止挡机构具有止挡状态和避让状态;止挡状态下,所述止挡机构能够沿轴向与相邻所述升降体相抵,以阻止相邻所述升降体沿轴向下移。

可选地,所述止挡机构包括铰接设置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包括相互连接的止挡部和抵接部,且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抵接部呈夹角设置;设有所述止挡机构的所述升降体,其壁面设有止挡孔,止挡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与该升降体的外壁面相抵接,所述止挡部自所述止挡孔伸入所述升降体内,以对相邻所述升降体的下端进行支撑。

可选地,所述止挡机构还包括支撑座和定位销,所述支撑座设有插接位;止挡状态下,所述定位销能够插接于所述插接位,并与所述抵接部相抵,以将所述翻转板定位在所述止挡状态。

可选地,所述抵接部设有定位孔,避让状态下,所述翻转板能够向外翻转,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支撑座相贴靠,所述止挡部能够避让相邻的所述升降体;所述定位销能够穿过所述定位孔,并插接于所述插接位,以将所述翻转板定位在所述避让状态。

可选地,所述插接位为插接孔或插接槽。

可选地,所述止挡机构仅安装于最外侧的所述升降体。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为油缸。

可选地,所述升降体的数量为三个或四个。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检修作业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检修作业车在升起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检修作业车在降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止挡状态下、止挡机构与相邻两升降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5为避让状态下、止挡机构与相邻两升降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一层柱、02二层柱、03三层柱、04四层柱、05第一油缸、06第二油缸、07第三油缸、08检修平台。

图2-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升降机构、11第一升降体、111止挡孔、12第二升降体、13第三升降体、14第四升降体、15第一油缸、16第二油缸、17第三油缸、18止挡机构、181翻转板、181a止挡部、181b抵接部、181b-1定位孔、182支撑座、182a插接位、183定位销;

2检修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数量上的关系。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本文中所述“前”、“后”等方位词均是基于图1中的方位与位置关系,在图1中,左右方向即为前后方向,具体来说,左侧为前,右侧为后;与前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即各升降体的轴向,也是高度方向。

请参考图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检修作业车在升起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检修作业车在降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止挡状态下、止挡机构与相邻两升降体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避让状态下、止挡机构与相邻两升降体的连接结构图。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修作业车,包括升降机构1和检修平台2,检修平台2位于升降机构1的上方,并以其后端部与升降机构1相连。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设置于升降机构1的爬梯等设备攀爬至检修平台2,并在该检修平台2的前端对轨道车辆以及线路等进行检修。

上述升降机构1包括若干升降体,各升降体依次套接,相邻两升降体之间设有驱动件,驱动件能够驱使相邻两升降体沿轴向相对位移,以完成检修平台2的升降,且各驱动件均位于升降机构1的前侧。如此,在对前端载荷较大的检修平台2进行支撑时,该升降机构1可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能够减小因弯矩而产生的挠度,也就保证了各升降体之间间隙的均匀性,检修平台2在下降过程中可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抖动。

此外,将驱动件均布置于一侧,可提高该升降机构1的集成度,升降机构1其他三个侧面的空间可空余出来,以方便布置爬梯、线缆等部件,可避免不同性质的各部件在安装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冲突、干涉,并保证工作人员在上下检修平台2过程中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除上述的升降机构1、检修平台2外,该检修作业车还可以包括用于支撑升降机构1的底架、安装于底架的滚轮等现有技术中检修作业车所应当具有的部件,但这些部件并非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改进点,故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未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对上述部件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上述升降体的具体数量,在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通常而言,上述升降体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四个。以四个为例,如图1所示,各升降体分别为第一升降体11、第二升降体12、第三升降体13和第四升降体14,第一升降体11可以位于最外层,第二升降体12套接于第一升降体11内,第三升降体13套接于第二升降体12内,第四升降体14又套接于第三升降体13内。

连接于相邻升降体之间的驱动件具体可以为油缸或者气缸等能够产生线性位移的部件,以油缸为例,各油缸分别为连接于第一升降体11和第二升降体12之间的第一油缸15、连接于第二升降体12和第三升降体13之间的第二油缸16以及连接于第三升降体13和第四升降体14之间的第三油缸17,各油缸动作能够推动相邻两升降体进行轴向的相向运动或者相背运动,以完成检修平台2的升降。

为保证相邻两升降体相对位移的顺畅性,在相邻两升降体的相对两面中,即外侧升降体的内壁面和内侧升降体的外壁面中,一者可以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另一者可以设有滑块,滑块能够插接于滑槽,并在该滑槽内滑动,以导引相邻两升降体的滑动方向。相邻两升降体之间滑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一个时,相邻两升降体的结构可以较为简单,当为多个时,各滑槽可以沿周向间隔分布,再配合滑块,可保障相邻两升降体间周向间隙的均匀性。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修作业车,以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将对该检修作业车中各升降体之间的限位结构进行描述。

在上述升降机构1中,其至少一个升降体可以设有止挡机构18,该止挡机构18可以具有止挡状态和避让状态。在止挡状态下,该止挡机构18能够沿轴向与相邻升降体相抵,以阻止相邻升降体沿轴向下移,进而可将升降机构1可靠地定位在某一个高度上,以方便地控制检修作业车进行位移。

应当知晓,在作业时,通常会先将检修作业车降低到一个较低的高度,才会控制检修作业车进行位移,以保证检修作业车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上述的止挡机构18可以只设置在最外层的升降体上,且在下文的描述中均是以止挡机构18设置于最外层的升降体(即第一升降体11)为例对该止挡机构18的结构和作用进行描述。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并不排除各升降体上均设置或者仅在部分升降体上设置止挡机构18的方案。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该止挡机构18可以包括铰接设置的翻转板181,翻转板18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止挡部181a和抵接部181b,二者呈夹角设置,具体可以为近似90度的夹角,以使所述翻转板181大致呈L形。第一升降体11的壁面可以设有止挡孔111,在止挡状态下,抵接部181b可以与第一升降体11的外壁面相抵接,止挡部181a自止挡孔111伸入第一升降体11内,以对第二升降体12的下端进行支撑,进而可阻挡第二升降体12继续下移。

该止挡机构18还可以包括支撑座182和定位销183,支撑座182可以固定于第一升降体11的外壁面,前述的翻转板181可以铰接于支撑座182(或者,也可以铰接于第一升降体11的壁面),并能够相对其与支撑座182的铰接点进行翻转;支撑座182还可以设有插接位182a。止挡状态下,定位销183能够插接于插接位182a,并与抵接部181b相抵,可避免因其他外力作用使得翻转板181向外翻转脱离止挡状态、而导致翻转板181不能对第二升降体12进行支撑,即可将翻转板181定位在止挡状态。

上述插接位182a具体可以为插接槽或者插接孔。当为插接槽时,该插接槽的槽底即为限位结构,可对定位销183进行阻挡,以防止定位销183自该插接位182a脱落。当为插接孔时,则可对该插接孔的内壁结构或者定位销183的外壁结构进行设置,以对插接孔内的定位销183进行阻挡,例如,可将该插接孔设置为自上而下渐缩的锥形孔,并使得该锥形孔小径端的尺寸小于定位销183,从而防止插接于该插接孔的定位销183脱落。

如图5所示,抵接部181b可以设有定位孔181b-1,在避让状态下,翻转板181能够向外翻转,以使抵接部181b与支撑座182相贴靠,定位孔181b-1的设置位置与插接位182a相对应,定位销183能够穿过定位孔181b-1、并插接于插接位182a,以将翻转板181固定于避让状态,进而解除止挡机构18对第二升降体12的阻挡,第二升降体12可在第一升降体11内自由位移。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