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罐车罐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4140发布日期:2019-08-07 01:58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罐车罐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储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液罐车罐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行的液罐车罐体结构主要有直罐和变截面罐体,直罐液罐车重心偏高,罐车发生侧翻的可能性比较大,安全性较低,转弯时尤为危险。变截面液罐车有效降低了重心高度,但是由于前段罐截面积较小,相同长度的罐体变截面罐车的容积相对较小,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液罐车罐体结构的技术方案。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液罐车罐体结构,包括液罐本体和牵引座,所述液罐本体前端的下部向内凹构成支撑上部,所述牵引座包括底座、大支撑横板和支撑上部,所述大支撑横板固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下部固定在所述大支撑横板上,所述支撑上部与支撑下部匹配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下座、小支撑横板和竖板,所述小支撑横板固定在所述下座上,所述竖板的下端与小支撑横板固定,所述竖板的上端与大支撑横板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上部为内凹的弧形钢板,所述支撑下部为外凸的弧形钢板,所述支撑上部与支撑下部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下部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挡板,所述液罐本体的两侧卡在挡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下部的下方设置有多层弹性钢板,每层弹性钢板的两端均设置有销孔,所述大支撑横板上设置有与销孔相匹配的定位销。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下座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弹性钢板采用的材料是合金弹簧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液罐本体前端的下部向内凹构成支撑上部,所述支撑上部与支撑下部匹配固定连接,这样就能有效提高牵引座高度,降低整车高度,从而降低整车中心高度,提高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且本实用新型只有在牵引座处是内凹结构,这种设计不但降低了整车高度,而且不会使罐体的容积太小,与现有技术中的变截面罐体相比,能有效提高罐体的容积,增大装运容量及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液罐本体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的放大图。

图中,1为液罐本体,2为支撑上部,3为支撑下部,4为大支撑横板,5为底座,5.1为竖板,5.2为小支撑横板,5.3为下座,6为挡板,7为弹性钢板,8为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附图1、附图2和附图3可以看出,一种液罐车罐体结构,包括液罐本体1和牵引座,所述液罐本体1前端的下部向内凹构成支撑上部2,所述牵引座包括底座5、大支撑横板4和支撑上部2,所述大支撑横板4固在所述底座5上,所述支撑下部3固定在所述大支撑横板4上,所述支撑上部2与支撑下部3匹配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撑上部2为内凹的弧形钢板,所述支撑下部3为外凸的弧形钢板,所述支撑上部2与支撑下部3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这种支撑上部2与支撑下部3的结构设计,能有效提高牵引座高度,降低整车高度,从而降低整车中心高度,提高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所述底座5包括下座5.3、小支撑横板5.2和竖板5.1,所述小支撑横板5.2固定在所述下座5.3上,所述竖板5.1的下端与小支撑横板5.2固定,所述竖板5.1的上端与大支撑横板4固定。底座5采用横板和竖板上下固定的方式,增加了底座5的稳定性,增加了整个罐体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述下座5.3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形,“工”字形的下座5.3,其也是采用横板和竖板上下固定的方式,稳定性高,可靠性强。

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附图4和附图5可以看出,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支撑下部3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挡板6,所述液罐本体1的两侧卡在挡板6之间。该挡板6实现了对液罐本体1的定位,一方面方便对支撑上部2与支撑下部3之间进行焊接,另一方面使支撑下部3与罐体本体构成一个整体。

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附图6和附图7可以看出,与前两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支撑下部3的下方设置有多层弹性钢板7,每层弹性钢板7的两端均设置有销孔,所述大支撑横板4上设置有与销孔相匹配的定位销8,所述弹性钢板7采用的材料是合金弹簧钢该弹性钢板7除了起缓冲作用外,还可担负起传递所有各向的力和力矩。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