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盘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0901发布日期:2020-05-12 18:1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绕线机盘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生产领域应用的绕线机盘车机构。



背景技术:

绕线机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特定的工件上的设备,通常用于铜线缠绕。绕线机工作过程中必须保证各部分结构间动作协调,以达到工作稳定性,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在调试过程中或出线故障时,工作人员需检查并寻找出故障原因。该过程通常利用手动来执行各机构间的缓慢动作,从而进行各部分的传动检查操作,逐步排查结构之间的连接传动状态。该检测操作即利用缓慢操作步骤对装置的各结构之间的配合质量进行评估纠正等。但是人工驱动操作,工作量较大,且不易控制速度,增大了检测难度,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操作,以保证检测质量,提高了检测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机构检测效率的绕线机盘车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绕线机盘车机构,包括驱动手轮驱动装置和与绕线机主驱动轴相连的大齿轮,所述大齿轮同轴套设于绕线机主驱动轴上,所述驱动手轮驱动装置包括小齿轮、传动轴、固定座、定位销和驱动手轮,所述小齿轮和驱动手轮分别同轴设置于传动轴的两端,所述小齿轮可随驱动手轮的旋转实现转动操作,所述固定座套设安装于绕线机外壳上,所述固定座设置有用于传动轴穿设的传动轴穿设通孔,所述传动轴穿设通孔的两端分别朝向绕线机外壳的两侧,所述驱动手轮位于绕线机外壳的朝外一侧,所述传动轴可随驱动手轮实现沿轴线方向的往复移动,所述小齿轮随传动轴的沿轴向移动可实现与大齿轮的啮合传动和分离操作。

该绕线机盘车机构利用传动轴的轴向移动带动小齿轮实现与大齿轮的啮合传动和分离操作。由于大齿轮套设安装于绕线机主驱动轴上,当小齿轮与大齿轮为啮合状态时,工作人员通过驱动手轮的转动带动小齿轮实现旋转,则大齿轮在小齿轮的啮合传动作用下可实现对绕线机主驱动轴的驱动操作,从而进行检测操作。该盘线机构通过小齿轮与大齿轮的配合实现,有效提高了检测精度控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检测效率。此外,小齿轮在传动轴的移动作用下可实现与大齿轮的分离,保证了正常工作的稳步进行。

进一步的是,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内限位台阶和外限位台阶,所述内限位台阶位于小齿轮与固定座之间,所述外限位台阶位于驱动手轮与固定座之间,当内限位台阶与固定座相接触时,小齿轮与大齿轮为啮合状态,当外限位台阶与固定座相接触时,小齿轮与大齿轮之间为分离状态。

进一步的是,所述固定座朝向传动轴穿设通孔设置有传动轴定位结构,所述传动轴定位结构包括定位销和定位移动槽,所述定位移动槽为的轴线与传动轴的轴线相垂直的通槽,所述定位销包括朝向传动轴穿设通孔的定位端和外设于固定座的操作端,所述定位端随操作端的移动实现沿定位移动槽的往复运动,所述传动轴设置有与定位端结构相适配且与传动轴同轴的定位环槽,当外限位台阶与固定座相接触时,定位端位于定位环槽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定位移动槽包括同轴设置的矩形移动槽和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同轴设置于矩形移动槽的朝外端口处,所述开口部的宽度小于矩形移动槽的宽度,所述矩形移动槽的另一端口与传动轴穿设通孔连通,所述定位销的定位端为与矩形移动槽的结构相适配的矩形块,所述操作端为直径大于开口部的宽度的圆球状结构,所述定位端与操作端通过操作杆进行连接,所述操作杆穿设于开口部,所述定位端与操作杆两两垂直呈“t”型结构,所述操作杆在开口部与定位端的相对端面之间套设有弹簧,当定位端位于定位环槽内时,弹簧的实际长度小于或等于自然长度。

进一步的是,所述小齿轮与大齿轮为螺旋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绕线机盘线机构利用驱动手轮和小齿轮实现对位于绕线机主驱动轴上的大齿轮啮合驱动操作,提高了传动操作的精度,同时利用小齿轮操作大齿轮的方法,提高了驱动准确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使检修操作更加方便可靠,保证了工作安全性;

2、传动轴上内限位台阶和外限位台阶的配合设置,保证了小齿轮与大齿轮的配合稳定性,提高了传动轴沿轴向移动操作精度,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稳步实现;

3、传动轴定位结构的设置,保证了正常工作时小齿轮与大齿轮分离状态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了工作过程中小齿轮的误移动对大齿轮操作进度的影响,从而保证了绕线机主驱动轴的工作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此外定位环槽的设置保证了结构的定位效果,提升了工作效率;

4、定位移动槽、定位销以及弹簧的相互配合设置,保证了传动轴定位结构在传动轴移动到对应位置时可通过弹簧实现自锁操作,保证了传动轴的位置稳定性,进一步为绕线机的正常工作提供了保障;

5、螺旋齿轮的设置,可借助其工作时的轴向力实现齿轮的脱开分离,保证了工作稳定性,为工作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盘车机构的小齿轮与大齿轮分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盘车机构的小齿轮与大齿轮啮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绕线机外壳1,连接螺栓11,绕线机主驱动轴2,大齿轮3,小齿轮4,传动轴5,内限位台阶51,外限位台阶52,定位环槽53,驱动手轮6,固定座7,定位移动槽71,矩形移动槽711,开口部712,传动轴穿设通孔72,定位销8,定位端81,操作杆82,操作端83,弹簧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该绕线机盘车机构包括驱动手轮驱动装置和大齿轮3,该大齿轮3同轴套设安装于绕线机主驱动轴2上,驱动手轮驱动装置的固定座7套设安装于绕线机外壳1上。如图2所示,固定座7的一端穿套于绕线机外壳1内,而位于绕线机外壳1外的固定座7的端部通过连接螺栓11实现固定座7与绕线机外壳1的固定连接。固定座7的安装轴线垂直于对应的绕线机外壳1的连接面。固定座7沿其轴线开设有传动轴穿设通孔72,传动轴5套设安装于传动轴穿设通孔72内。传动轴5的两端分设于绕线机外壳1的两侧。此时位于绕线机外壳1朝向绕线机内部的端部安装有小齿轮4,对应的位于绕线机外部的传动轴5的端部安装有驱动手轮6。上述传动轴5可在驱动手轮6沿轴线方向的作用力下实现与固定座7的相对运动,进而带动另一端部的小齿轮4实现与大齿轮3的啮合和分离操作。此外,小齿轮4可随驱动手轮6的转动进行旋转,当小齿轮4与大齿轮3为如图3所示的啮合状态时,大齿轮3也随之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绕线机主驱动轴2进行旋转,以实现检测操作。该设置方法提高了驱动准确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使检修操作更加方便可靠,保证了工作安全性。当检测操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可利用驱动手轮6进行对传动轴5的反向移动操作,进而实现小齿轮4与大齿轮5的分离,避免了驱动手轮驱动装置对绕线机正常工作的影响,保证了工作安全性。为保证传动效果以及结构稳定性,如图1所示,小齿轮4、传动轴5和驱动手轮6为同轴设置,传动轴5与绕线机主驱动轴2相垂直,且将大齿轮3设置于小齿轮4和固定座7之间,此时,大齿轮3和小齿轮4均选用左螺旋齿轮。当小齿轮4和大齿轮3为图3所示的啮合状态时,当驱动手轮6驱动传动轴5进行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则对应的大齿轮3进行如图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该螺旋齿轮的设置,可借助其工作时的轴向力实现齿轮的脱开分离,保证了工作稳定性,为工作安全性提供了保障。除上述设置方法,大齿轮3以及小齿轮4的相对位置以及啮合传动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为提高齿轮啮合以及分离操作的结构稳定性,传动轴5在固定座7的两侧分设套装有内限位台阶51和外限位台阶52。如图3所示,当内限位台阶51随传动轴5朝向绕线机外部移动并达到与固定座7相接触位置时,传动轴5在内限位台阶51的阻挡作用下停止移动。此时小齿轮4与大齿轮3为啮合状态,大齿轮3可随小齿轮4的转动进行转动,对应的外限位台阶52随传动轴5移动至远离固定座7的位置。如图1所示,当外限位台阶52随传动轴5朝向固定座7移动并与固定座7相接触时,传动轴5在外限位台阶5的阻挡作用下停止移动,则小齿轮4与大齿轮3为分离互不影响的存在状态,保证了绕线机的正常工作,此时对应的内限位台阶51随之移动至远离固定座7的位置位。该内限位台阶51与外限位台阶52的配合设置,保证了小齿轮4与大齿轮3的配合稳定性,提高了传动轴5沿轴向移动操作精度,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稳步实现。上述内限位台阶51和外限位台阶52可进行环形凸环或周向凸块的设置,以实现稳定的限位操作。

同时,上述固定座7如图4所示朝向传动轴穿设通孔72设置有传动轴定位结构。该传动轴定位结构包括定位销8和定位移动槽71。定位移动槽71的轴线垂直于传动轴5的轴线方向,该定位移动槽71包括矩形移动槽711和开口部712。开口部712同轴设置于矩形移动槽711的朝外端口处,且开口部712的宽度小于矩形移动槽711的宽度,矩形移动槽711的另一端朝向传动轴穿设通孔72。定位销8的定位端81为与矩形移动槽711的结构相匹配并位于矩形移动槽711内。位于固定座7外的定位销8的操作端83为直径大于开口部712的宽度的圆球状。操作端83和定位端81分别同穿设过开口部712的操作杆82的两个端部进行连接。定位端81、操作杆82和操作端83进行同轴设置,则此时定位端81与操作杆82形成如图4所示的“t”型结构。当操作端83进行沿轴线方向的移动时,定位端81也在操作杆82的牵引作用下实现沿矩形移动槽711的往复运动。操作杆82在开口部712与定位端81之间套设有弹簧9,则弹簧9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开口部712和定位端81的两个相对端面上。为提高定位稳定性,传动轴5设置有与定位端81结构相适配的定位环槽53。且当定位端81位于定位环槽53内时,弹簧9的实际长度小于或等于自然长度,进而保证了弹簧9始终给予定位端81以朝向传动轴5的作用力。当外限位台阶52与固定座7相接触时,定位端81位于定位环槽53内进而对传动轴5沿轴向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保证绕线机正常工作中,小齿轮5不会与大齿轮3相接触,以保证工作稳定性。

当进行检测操作时,工作人员需将驱动手轮驱动装置和大齿轮3从图1的相对状态转换为图3中的连接状态。此时,工作人员首先将定位销8的操作端83进行远离传动轴5的移动,进而带动固定端83离开定位环槽53,然后利用驱动手轮8朝向远离绕线机的方向进行移动,则对应的小齿轮4和传动轴5也随之进行同向移动。当内限位台阶51移动至与固定座7接触时,传动轴在内限位台阶51的阻挡作用下停止移动,此时小齿轮4与大齿轮3为啮合状态。驱动手轮6即可实现对大齿轮3的传动操作,以进行对绕线机的检测操作。当检测操作结束后,则该盘车机构将由图3转化至图1状态,传动轴5随驱动手轮6的推力作用下朝向绕线机内部进行移动,此时小齿轮4与大齿轮3逐渐分离。当定位环槽53移动至定位端81的对应位置时,定位端81在弹簧9的作用力下移动至定位环槽53内,由于定位环槽53的结构设置,使传动轴5在进行在转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回位角度的偏差不会对定位端81与定位环槽53的连接效果产生影响,有效保证了结构连接质量。此时,对应的外限位台阶52与固定座7相接触,小齿轮4与大齿轮3为分离互不影响状态。此时,绕线机可进行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