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4411发布日期:2020-04-21 17:3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电芯配对是电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其中,在对电芯进行四极耳的配对过程中,需要将a电芯翻转180度后再叠放在b电芯上,然后再进行四极耳配对。现有技术中对a电芯翻转一般是采用人工进行翻转,然后再通过机械手先去夹持已经翻转后的a电芯,而后再移送叠放至b电芯上,上述方式对电芯的翻转叠放的效率较低,影响电芯配对工序的效率,进而影响电芯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翻转装置。

一种翻转装置包括翻转驱动机构以及翻转夹持机构;翻转驱动机构与翻转夹持机构连接,翻转夹持机构具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夹持端,翻转驱动机构驱动翻转夹持机构的两个夹持端分别于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进行位置变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翻转夹持机构包括第一翻转夹持机构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翻转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第一翻转夹持机构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分别于第一方位以及第二方位之间进行位置变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第一翻转夹持机构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于第一方位对产品进行夹持,同时第二翻转夹持机构或第一翻转夹持机构于第二方位对产品进行松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第一翻转夹持机构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共直线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翻转驱动机构包括翻转架、翻转轴以及翻转驱动组件;翻转轴转动连接于翻转架上;翻转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翻转轴连接,其驱动翻转轴旋转;翻转夹持机构连接于翻转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第一翻转夹持机构包括承接组件以及夹持组件;承接组件用于承托产品,夹持组件对承接组件承托的产品进行夹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承接组件包括承托板以及承托块;承托块设于承托板,承托板以及承托块形成避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驱动组件、夹持调节件以及夹持件;夹持驱动组件的通过夹持调节件与夹持件连接,夹持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夹持件对产品的夹持,夹持调节件用于调节夹持件的夹持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夹持件还具有压合部,夹持驱动组件驱动夹持件对产品进行夹持及压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第一翻转夹持机构还包括夹持检测件;夹持检测件用于检测夹持组件是否夹持有产品。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翻转夹持机构的两个不同朝向的夹持端分别在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的循环位置变换,同时进行产品的取料夹持以及翻转移送后的松开放料,提升了产品的翻转效率,进而提升了产品的配对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翻转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转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翻转驱动机构;11、翻转架;111、龙门支撑架;112、连接固定板;113、翻转承载座;114、连接强加板;12、翻转轴;13、翻转驱动组件;131、翻转驱动件;132、轴连器;133、同步带;134、从动轮;2、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0、第一连接固定板;201、夹持导轨;21、承接组件;211、承托板;212、承托块;2121、承托部;22、夹持组件;221、夹持驱动组件;2211、第一夹持驱动件;2212、第二夹持驱动件;22111、连接块;222、夹持调节件;2221、夹持滑动台;22211、第一调节孔;2222、夹持调节板;22221、第二调节孔;223、夹持件;2231、夹持板;2232、压合部;23、夹持检测件;2311、检测支撑架;3、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0、第二连接固定板;301、连接柱;4、传送机构;41、输支撑架;42、传输线;5、上料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中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翻转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翻转装置包括翻转驱动机构1以及翻转夹持机构。翻转驱动机构1与翻转夹持机构连接,翻转夹持机构具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夹持端,翻转驱动机构1驱动翻转夹持机构的两个夹持端分别于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进行位置变换。具体是使得翻转夹持机构的两个夹持端进行旋转位置变换,使得每一个夹持端均可在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之间进行循环位置变换,当其中一个夹持端进行夹持作动时,另一个夹持端同步进行松开动作。

通过翻转夹持机构的两个不同朝向的夹持端分别在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的循环位置变换,同时进行产品的取料夹持以及翻转移送后的松开放料,提升了产品的翻转效率。本实施例中的产品为电芯,翻转夹持机构的两个夹持端分别于第一方位夹持电芯并翻转至第二方位松开叠放,夹持电芯与电芯松开叠放的同时进行,使得电芯的配对过程的翻转叠放效率得到提升,进而提升了电芯配对工序的效率和电芯总的生产效率。

复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翻转夹持机构包括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翻转驱动机构1驱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分别于第一方位以及第二方位之间进行位置变换。

具体的,翻转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和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连接,翻转驱动机构1驱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和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旋转,使得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可分别在第一方位以及第二方位之间进行循环的位置变换。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可分别对电芯进行夹持或者松开。

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于第一方位对产品进行夹持,同时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或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于第二方位对产品进行松开。

具体的,初始时,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在第一方位时,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在第二方位,此时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对外界上料的电芯进行夹持,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对夹持的电芯进行松开。而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在翻转驱动机构1的驱动下翻转至第二方位,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夹持的电芯被动进行了翻转,与此同时,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同样在翻转驱动机构1的驱动下翻转至第一方位。之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对翻转后的电芯松开,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对外界上料的电芯进行夹持。而后,翻转驱动机构1再次驱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和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旋转,使得两者的方位变换,重新恢复至初始状态,如此循环往复,持续的进行电芯的上料、翻转及松开,且使得电芯的上料和翻转后的松开同时进行,提升了效率。

复参照1和图2,更进一步,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共直线设置,优选的,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和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中心轴线重叠。如此设置,使得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和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同时选择180度,完成电芯的180度的翻转,以便于电芯四极耳配对时的电芯叠放。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根据产品实际的翻转角度的需求进行旋转角度的设置,例如,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和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呈垂直设置。

复参照图1和图2,更进一步,翻转驱动机构1包括翻转架11、翻转轴12以及翻转驱动组件13。翻转轴12转动连接于翻转架11上。翻转驱动组件13的输出端与翻转轴12连接,其驱动翻转轴12旋转。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分别连接于翻转轴12上。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在翻转轴12的带动下,进行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的变换。

具体的,翻转架11包括两个龙门支撑架111、两个连接固定板112以及两个翻转承载座113。两个龙门支撑架111平行设置,两个龙门支撑架111之间具间隔。每一连接固定板1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龙门支撑架111对应的下端连接,使得两个龙门支撑架111连成一体,进而使得整个翻转架11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两个翻转承载座113分别设于两个龙门支撑架111的横梁的中间部位,两个翻转承载座113正对,每一翻转承载座113内均设置有轴承,使得翻转轴1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翻转承载座113内。优选的,翻转架11还包括两个连接加强板114,每一连接强加板1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龙门支撑架111的竖杆的中间部位连接,进一步增加翻转架11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轴12为翻转轴,翻转轴12的两端的端部横截面为圆形,如此可便于翻转轴12的两端与翻转承载座113内的轴承连接,进而与翻转承载座113形成转动连接关系。除去翻转轴12的两端,翻转轴12的其余主体部分的横截面为矩形,优选的为正方形,正方形的翻转轴结构便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固定在翻转轴12的主体部分。

如图1所示,翻转驱动组件13包括翻转驱动件131以及轴连器132。翻转轴12的一端穿过一翻转承载座113后,通过轴连器132与翻转驱动件131的输出端连接,翻转驱动件131通过轴连器132驱动翻转轴1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旋转。在具体设置时,翻转驱动件131可通过固定柱固定在翻转承载座113或者龙门架111上,此处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件131可采用电机。如图2所示,翻转驱动组件13还包括主动轮(图中未显示)、同步带133及从动轮134。翻转驱动件131的输出端与主动轮连接,主动轮通过同步带133与从动轮134连接,从动轮134通过轴连器132与翻转轴12连接,通过翻转驱动件131驱动主动轮转动,进而通过同步带133动从动轮134转动,进而实现翻转轴12转动。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均可使得翻转轴12进行360度的循环转动,且能够在每转动180度后,进行暂停。

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翻转轴12的正上方为第一方位,翻转后12的正下方为第二方位,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在同一条直线上,优选的,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的中心轴线重叠,且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中心轴线重叠。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装置的具体作动过程如下:初始时,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位于第一方位,其夹持端面向正上方,并夹持有上料的电芯,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位于第二方位,其夹持端面向正下方。启动后,翻转轴12先转动180度,带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从第一方位移动至第二方位,使得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旋转180度,进而使得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夹持的电芯旋转180度后移动至第二方位,完成电芯的翻转;与此同时,翻转轴12转动180度还带动了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从第二方位移动至第一方位,使得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旋转180度,进而使得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夹持端旋转180度后移动至第一方位,并面向正上方。之后,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对移送过来的新的电芯进行夹持,即取料夹持过程,与此同时,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把已经翻转180度的电芯松开,即翻转移送后的松开放料过程。而后翻转轴12继续转动,再次转动180度,使得已经松开电芯的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从第二方位移动至第一方位,重新夹持下一个电芯;与此同时,已经夹持新的电芯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从第一方位移动至第二方位,放开新的电芯,完成翻转后的松开放料过程。之后重复上述动作,并循环作动,即可实现电芯的取料夹持以及翻转移送后的松开放料的同时进行,提升了电芯的翻转叠放效率,进而提升电芯配对效率。

复参照图1,更进一步,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并排设置,两个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并排设置。具体的,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固定在翻转轴12上,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之间具有间隔。并排设置的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同样固定在翻转轴12上,两个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之间具有间隔。其中一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与其中一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中心轴线重叠,另一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与另一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中心轴线重叠。如此设置,可同时对两个电芯进行翻转,同时对两个电芯进行取料夹持以及翻转移送后的松开放料。可以理解的是,在电芯的四极耳配对过程中,需要叠合放置的两个电芯与另外两个叠合放置的两个电芯的极耳正对,通过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两个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同时进行两个电芯的翻转叠放,便于后续的电芯的四极耳配对工序,进一步提升配对工序的效率。

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3,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转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包括第一连接固定板20、承接组件21以及夹持组件22。第一连接固定件20用于固定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于翻转轴12上,承接组件21用于承托电芯,夹持组件22对承接组件21承托的电芯进行夹持。

具体的,第一连接固定板20设置于翻转轴12的一个矩形面上,承接组件21以及夹持组件22均设置于第一连接固定板20上。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22设于第一连接固定板20上,承接组件21设于夹持组件2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固定板20的表面设置有夹持导轨201,夹持导轨201沿着第一连接固定板20的长度方向设置。当然夹持导轨201也可设置为两个,两个夹持导轨201沿着第一连接固定板2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两个夹持导轨201的中心轴线重叠。

夹持组件22包括夹持驱动组件221、夹持调节件222以及夹持件223。夹持驱动组件221的输出端通过夹持调节件222与夹持件223连接,夹持驱动组件221用于驱动夹持件223对电芯的夹持,夹持调节件222用于调节夹持件223的夹持宽度,以便于适配不同宽度电芯的夹持。

具体的,夹持驱动组件221包括两个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两个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均设置于第一连接固定板20,并分别位于夹持导轨201相对的两侧。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与夹持导轨201平行,两个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的驱动方向均与夹持导轨201平行,且两个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的驱动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可采用气缸,气缸的伸缩杆与夹持导轨201平行。

夹持调节件222包括两个夹持滑动台2221、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以及调节固定件(图中未显示)。两个夹持滑动台2221分别滑动连接于夹持导轨201的两端,或者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夹持导轨201上。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分别设于两个夹持滑动台2221的表面,且夹持调节板2222设于夹持滑动台2221的位置可调。具体的,夹持滑动台222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22211,多个第一调节孔22211沿着夹持导轨20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调节孔22211为盲孔。夹持调节板2222开设有多个第二调节孔22221,多个第二调节孔22221沿着夹持导轨20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二调节孔22221为通孔。第二调节孔22221与第一调节孔22211相适配,夹持调节板2222铺设在夹持滑动台2221,第二调节孔22221与第一调节孔22211正对。调节固定件穿设于第二调节孔22221以及第一调节孔22211,使得夹持滑动台2221与夹持调节板2222形成连接关系。具体的,调节固定件为螺钉,第二调节孔22221以及第一调节孔22211的内部具有与调节固定件相适配的螺纹,调节固定件可螺接于第二调节孔22221以及第一调节孔22211内。松开调节固定件,可调节夹持调节板2222铺设在夹持滑动台2221的位置,调节其中任一个或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相对于夹持滑动台2221的位置使得第二调节孔22221与第一调节孔22211重新正对,然后再用调节固定件固定,如此即可实现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之间距离的调节。优选的,可沿着夹持滑动台2221的长度方向设置刻度尺,以便于夹持调节板2222的精确调节。

两个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夹持滑动台2221连接,具体的,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的伸缩杆的末端通过一连接块22111与夹持滑动台2221连接。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驱动夹持滑动台2221沿着夹持导轨201的方向进行线性移动,进而带动夹持调节板2222进行线性移动,两个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的配合驱动,可使得两个夹持滑动台2221以及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

夹持件223包括两个夹持板2231。两个夹持板2231分别设置于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上,且夹持板2231与夹持调节板2222垂直。当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相互靠近时,带动两个夹持板2231相互靠近并对电芯进行夹持,当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相互远离时,带动两个夹持板2231相互远离并松开电芯。而对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之间距离进行调节,即是对两个夹持板223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得两个夹持板2231可适配夹持住不同宽度的电芯,以增加两个夹持板2231对不同宽度电芯进行夹持的兼容性。

承接组件21包括两个承托板211以及两个承托块212。两个承托板211的下端分别垂直设于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上,且两个承托板211位于两个夹持板2231之间。两个承托块212分别设于两个承托板211的上端。在对电芯进行夹持时,电芯先被放置于两个承托块212上,由两个承托块212对电芯进行承托,而后两个夹持板2231才相互靠近对电芯进行夹持。优选的,承托板211与承托块212设计为避空结构,以便于电芯被放置于承托块212的顺畅进行。具体的,每一承托块212包括三个承托部2121,三个承托部2121沿着夹持板2231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当采用机械手抓取的电芯放置于承托块212时,三个承托部2121之间的间隔为机械手的夹爪留出空间,避免对机械手造成干扰,使得电芯的放置可流畅进行。

复参照图3,更进一步,夹持驱动组件221还包括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分别设于两个夹持调节板2222上,且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分别位于两个承托块212的外侧。两个夹持板2231分别与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驱动夹持板2231沿着垂直于夹持调节板2222的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可采用气缸,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的下端垂直设于夹持调节板2222上,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分别位于两个夹持板2231的外侧,且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分别与两个夹持板2231相背的一面固定连接。夹持板2231的上端设置有压合部2232,夹持板2231与压合部2232形成l型的弯折结构,且两个夹持板2231的压合部2232分别位于两个承托块212的正上方。电芯被放置于两个承托块212后,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驱动夹持板2231对电芯进行夹持,同时,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驱动压合部2232向着承托块212靠近,通过压合部2232与承托脱212的配合对电芯夹合,使得电芯的夹持更为稳定,不会应为翻转作动导致滑脱现象,且能够适配对不同厚度的电芯进行夹持。优选的,在承托块212、夹持板2231以及压合部2232的表面还可包裹柔性材料,例如硅胶,软垫等,避免直接作用于电芯上,对电芯造成损坏,形成对电芯的保护。

复参照图3,更进一步。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还包括夹持检测件23。夹持检测件23用于检测夹持组件22是否夹持有产品。具体的,夹持检测件231通过一检测支撑架2311设置于第一连接固定板20,并位于两个承托板211之间,夹持检测件231的检测端面向上方,其对承托块212上是否承托有电芯进行检测,以便于第一夹持驱动件2211以及第二夹持驱动件2212的驱动控制。本实施例中的夹持检测件23可采用光电传感器。

复参照图1,更进一步,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一致,此处不再赘述。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具有第二连接固定板30,第二连接固定板30设置于翻转轴12的矩形面上,第二连接固定板30设置的矩形面与第一连接固定板20设置的矩形面正对。优选的,第二连接固定板30与第一连接固定板20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301固定,每一连接柱30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固定板30和第一连接固定板20,且每一连接柱301分别与翻转轴12贴合,如此使得第二连接固定板30与第一连接固定板20与翻转轴12形成稳固的连接关系,不会因为翻转轴12频繁转动,导致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出现错位现象。

继续参照图4,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装置还包括传送机构4。传送机构4设于第二方位,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夹持的电芯放置于第二方位的传送机构4上。

在对电芯进行四极耳的配对过程中,传送机构4传送有电芯,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夹持的电芯放置于传送机构4上,实现电芯的翻转,或放置于传送机构4传送的电芯上,实现电芯的翻转叠放。具体而言,传送机构4包括传输支撑架41以及传输线42。传输线42设于传输支撑架41的上端,传输线42位于龙门支撑架111横梁的正下方,当翻转轴12带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翻转至第二方位时,第二翻转夹持机构2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夹持的电芯位于传输线42的正上方。

先以翻转叠放电芯为例进行说明,为便于理解,现定义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夹持的电芯为b电芯,传输线42传输的电芯为a电芯。多个a电芯依次间隔设置于传输线42上,由传输线42带动多个a电芯依次经过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正下方,每相邻两个a电芯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所夹持的b电芯之间距离,也等于两个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所夹持的b电芯之间的距离。初始时,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位于第二方位,传输线42传送相邻两个a电芯至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的正下方后暂停,而后两个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松开夹持的b电芯,使得两个b电芯正对叠放于两个a电芯上。而后,翻转轴12带动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从第二方位移动至第一方位,同时带动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从第一方位移动至第二方位,与此同时,传输线42传输后续的相邻的两个a电芯至两个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正下方。而后,两个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松开夹持的b电芯叠放于两个a电芯上,与此同时,处于第一方位的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从新夹持住新的b电芯。通过上述作动过程,a电芯的传送与b电芯的翻转同时进行,b电芯的上料与ba电芯的叠放同时进行,减少了a电芯与b电芯上料、翻转及叠放的时间,提升了配对的效率。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装置还包括移送机构(图中未显示)。移送机构设于第一方位;移送机构移送产品,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对移送机构移送的产品进行夹持。本实施例中的移送机构可为线性模组与机械手的配合,机械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机械手可一次性夹持两个b电芯,并在线性模组的作动下移动至第一方位,并对应放置于第一翻转夹持机构2或第二翻转夹持机构3的承托块212上,实现b电芯的自动上料。

复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装置还包括上料检测件5。上料检测件5用于检测移送机构的机械手是否进行移送。具体的,上料检测件5设置于翻转承载座113上,其检测端面向上方,对移动机构的机械手是否移动经过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的上料检测件5可采用光电传感器。

综上,通过第一翻转夹持机构以及第二翻转夹持机构分别在第一方位与第二方位之间的循环位置变换,同时进行产品的取料夹持以及翻转移送后的松开放料,提升了电芯的翻转效率。此外,在通过与传送机构与移送机构的配合,实现电芯上料自动化,叠放的电芯自动转移,实现叠放的自动化,进而提升了电芯四极耳的配对效率。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