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贴标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6698发布日期:2020-06-16 22:5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自动贴标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成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贴标签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追溯,通常需要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编号,其中在产品上粘贴标签是实现上述功能的重要手段。因而,为了便于对轮胎胎胚的质量进行追溯,轮胎厂商要求在轮胎胎胚成型过程中在轮胎胎胚上粘贴标签,通过条码扫描器进行读写,将信息传输到管理系统,实现对轮胎生命全周期管理。

参见图1,标签带包括释放带1-1、及粘附在释放带1-1上的若干个标签1-2,为了实现贴标签的自动化作业,中国专利cn201821224523.4公开了一种自动贴标签装置,自动贴标签装置用于将标签带中的标签从释放带上自动取下,并将该标签自动粘贴于目标物的贴标区域。现有的自动贴标签装置包括标签导开组件和标签拾取粘贴组件。其中标签导开组件包括剥离板,该剥离板的位置是固定的。标签与释放带在剥离板处实现分离,标签拾取粘贴组件通过吸嘴以真空吸附的方式拾取与释放带分离后的标签。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一、参见图2(a)所示,在剥离板处标签从释放带剥离时,若标签1-2伸出过多,在吸嘴未到达预定拾取工位前,标签1-2易脱落,以致吸嘴拾取不到标签;二、参见图2(b)所示,在剥离板处标签从释放带剥离时,若标签1-2伸出过少,虽然在吸嘴未到达预定拾取工位前标签不易脱落,但是吸嘴拾取标签需要较大的负压以撕扯下标签,失败率很高,且影响缠绕于标签导开组件中的释放带的张力,影响标签带的传送和释放带的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贴标签装置,降低标签拾取的失误率,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自动贴标签装置,包括:

标签导开组件,用于将标签剥离标签带,所述标签带包括释放带、及粘附在所述释放带上的若干个所述标签;

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标签是否已处于待剥离工位上;

标签拾取粘贴组件,用于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并将标签粘贴于目标物的贴标区域;及

控制装置,所述标签导开组件、检测组件、标签拾取粘贴组件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标签导开组件将标签从释放带上剥离,所述控制装置还控制标签拾取粘贴组件移动至拾取工位以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或移动至贴标签工位将所拾取的标签粘贴于目标物的贴标区域;

所述标签导开组件包括剥标签组件、及与所述剥标签组件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剥标签组件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带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检测组件检测标签是否处于待剥离工位,当标签被拾取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剥标签组件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标签自动剥离。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剥标签组件包括剥离板、及与所述剥离板固定连接的引导辊,所述引导辊用于引导与标签剥离后的释放带,所述引导辊的轴线与所述剥离板的移动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剥离板传动连接的驱动部件、固定在所述剥离板上的滑块、及与所述滑块滑动配合的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剥离板移动方向布置。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剥离板包括安装板、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下端面的剥标签部件,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所述引导辊位于所述剥标签部件的上方。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签导开组件还包括毛刷组件,所述毛刷组件包括毛刷支承件和设置在所述毛刷支承件上的毛刷,所述毛刷延伸至所述剥标签部件,以引导标签带贴合于所述剥标签部件的下端面传送。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签导开组件还包括基座、标签供料组件、驱动辊组件、多个导向辊、释放带回收组件、及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标签供料组件、驱动辊组件、多个导向辊、释放带回收组件、剥标签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一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释放带回收组件、驱动辊组件转动,标签带卷设在所述标签供料组件上,并沿所述剥标签组件传送,与标签分离后的释放带经所述驱动辊组件引导后卷绕至释放带回收组件。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辊组件包括转动支承于所述基座上的主动辊、与所述主动辊啮合的从动辊、及从动辊支撑件,所述从动辊支撑件转动支承于所述基座上,与标签分离后的释放带被夹持在所述主动辊、从动辊之间。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放带回收组件包括转动支承于所述基座上的转轴、可相对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第一摩擦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摩擦件径向外侧的卷筒、可沿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第二摩擦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弹性件、及固定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限位组件,所述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摩擦件上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组件上,所述卷筒与所述第一摩擦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件与所述第二摩擦件之间锥面配合。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三从动轮、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固定设置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三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辊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同步带绕设在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上,所述第二同步带绕设在所述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上。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包括相对设置的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当所述信号接收端未接收到所述信号发射端发出的信号时,表明标签位于待剥离工位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带动剥标签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检测组件实时检测标签是否已处于待剥离工位;当检测组件检测到标签处于待剥离工位,控制装置控制标签拾取粘贴组件移动至拾取工位以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当标签被拾取后,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剥标签组件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标签的自动剥离;当标签拾取粘贴组件从拾取工位移出后,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剥标签组件再次移动至第一位置;随后与标签分离后的释放带被回收,以使标签带上的标签处于待剥离工位,如此进入下一个标签的拾取和粘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标签易脱落或吸嘴吸附力不够所导致的标签拾取失误率高的问题,提高了标签拾取的成功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标签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技术中标签伸出过多的状态示意图;

图2(b)为现有技术中标签伸出过少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贴标签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标签导开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标签导开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标签导开组件的正视图(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标签导开组件的正视图(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8为图7中a-a剖视图;

图9为图7中b-b剖视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正视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正视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贴标签装置中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12(b)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贴标签装置中剥标签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

1、标签带;1-1、释放带;1-2、标签;

2、标签导开组件;2-1、基座;2-2、标签供料组件;2-3、毛刷组件;2-3a、毛刷;2-3b、毛刷支承件;2-4、剥标签组件;2-4a、安装板;2-4b、剥标签部件;2-4c、引导辊;2-5、第一驱动组件;2-5a、驱动部件;2-5b、滑块;2-5c、导轨;2-6、驱动辊组件;2-6a、主动辊;2-6b、从动辊;2-6c、从动辊支撑件;2-7、释放带回收组件;2-7a、转轴;2-7b、第一摩擦件;2-7c、卷筒;2-7d、第二摩擦件;2-7e、弹性件;2-7f、限位组件;2-8、第二驱动组件;2-8a、驱动电机;2-8b、主动轮;2-8c、第一从动轮;2-8d、第二从动轮;2-8e、第三从动轮;2-8f、第一同步带;2-8g、第二同步带;2-9、导向辊;

3、标签拾取粘贴组件;

4、检测组件;4-1、信号发射端;4-2、信号接收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自动贴标签装置,其应用于轮胎成型设备,用于完成轮胎胎胚自动贴标签的操作。该自动贴标签装置包括标签导开组件2、检测组件4、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及控制装置(未图示)。其中标签导开组件2用于将标签1-2剥离标签带1,即将标签1-2从释放带1-1上分离。检测组件4用于检测标签1-2是否已处于待剥离工位上。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用于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并将其粘贴在目标物(例如:构成轮胎胎胚的复合材料,如胎侧层或胎面层等)的贴标区域。标签导开组件2、检测组件4、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控制标签导开组件2将标签1-2从释放带1-1上剥离,控制装置还控制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移动至拾取工位以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1-2或移动至贴标签工位将所拾取的标签1-2粘贴于目标物的贴标区域。

结合图4、图6、图7、图12(a)及图12(b)所示,其中,标签导开组件2包括剥标签组件2-4、及与剥标签组件2-4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组件2-5,剥标签组件2-4在第一驱动组件2-5带动下在第一位置(伸出位置)和第二位置(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如图4、图6及图12(a)所示,当剥标签组件2-4处于第一位置时,检测组件4检测标签1-2是否已处于待剥离工位。当检测组件4检测到标签1-2已处于待剥离工位,控制装置控制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移动至拾取工位以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1-2。如图7及图12(b)所示,当标签1-2被拾取后,第一驱动组件2-5驱动剥标签组件2-4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标签1-2自动剥离。

具体的,剥标签组件2-4包括剥离板、及与剥离板固定连接的引导辊2-4c,该引导辊2-4c用于引导剥离标签1-2的释放带1-1,并且该引导辊2-4c的轴线与剥离板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第一驱动组件2-5包括与剥离板传动连接的驱动部件2-5a、固定在剥离板上的滑块2-5b、及与滑块2-5b滑动配合的导轨2-5c,导轨2-5c沿剥离板移动方向布置,驱动部件2-5a可采用气缸。剥离板包括安装板2-4a、及固定在安装板2-4a下端面的剥标签部件2-4b,滑块2-5b固定在安装板2-4a的上端面,引导辊2-4c位于剥标签部件2-4b上方。其中,剥标签部件2-4b用于剥离标签1-2的一端呈尖嘴状,以便于使得标签1-2与释放带1-1分离。

为了引导标签带1贴合于剥离板的一侧传送,标签导开组件2中还设有毛刷组件2-3。该毛刷组件2-3包括毛刷支承件2-3b和设置在毛刷支承件2-3b上的毛刷2-3a,毛刷2-3a延伸至剥标签部件2-4b,使标签带1贴合于剥标签部件2-4b的下端面,以利于标签1-2的拾取及剥离。

标签导开组件2还包括基座2-1、标签供料组件2-2、驱动辊组件2-6、多个导向辊2-9、释放带回收组件2-7、及第二驱动组件2-8,标签供料组件2-2、驱动辊组件2-6、多个导向辊2-9、释放带回收组件2-7、剥标签组件2-4、第一驱动组件2-5均设置在基座2-1一侧,第二驱动组件2-8分布在基座2-1的两侧,第二驱动组件2-8驱动释放带回收组件2-7、驱动辊组件2-6转动,标签带1卷设在标签供料组件2-2上,并沿剥标签组件2-4传动,与标签1-2分离后的释放带1-1经驱动辊组件2-6引导后卷绕至释放带回收组件2-7。

其中,驱动辊组件2-6包括转动支承于基座2-1上的主动辊2-6a、与主动辊2-6a啮合的从动辊2-6b、及从动辊支撑件2-6c,从动辊组件2-6c转动支承于基座2-1上,与标签1-2分离后的释放带1-1被夹持在主动辊2-6a、从动辊2-6b之间,在主动辊2-6a带动下传送。

参见图7,释放带回收组件2-7包括转动支承于基座2-1上的转轴2-7a、可相对转动地套设于转轴2-7a上的第一摩擦件2-7b、套设于第一摩擦件2-7b径向外侧的套筒2-7c、可沿轴向移动地设置于转轴2-7a上的第二摩擦件2-7d、套设在转轴2-7a上的弹性件2-7e、及固定设置在转轴2-7a上的限位组件2-7f,弹性件2-7e一端抵接于第二摩擦件2-7d且另一端抵接于限位组件2-7f上,卷筒2-7c与第一摩擦件2-7b固定连接,第一摩擦件2-7b与第二摩擦件2-7d之间锥面配合。

参见图4-5,第二驱动组件2-8包括驱动电机2-8a、主动轮2-8b、第一从动轮2-8c、第二从动轮2-8d、第三从动轮2-8e、第一同步带2-8f和第二同步带2-8g,主动轮2-8b与驱动电机2-8a传动连接,第一从动轮2-8c、第二从动轮2-8d设置在转轴2-7a上,第三从动轮2-8e与主动辊2-6a同轴设置,第一同步带2-8f绕设在主动轮2-8b和第一从动轮2-8c上,第二同步带2-8g绕设在第二从动轮2-8d和第三从动轮2-8e上。通过驱动电机2-8a带动释放带回收组件2-7、驱动辊组件2-6转动,以卷绕释放带1-1。第二驱动组件2-8驱动主动辊2-6a、转轴2-7a同速转动,使得与标签1-2分离后的释放带1-1的输送速度与卷筒2-7c卷绕释放带1-1的线速度相同。然而,随着释放带1-1在卷筒2-7c上的累积,卷筒2-7c卷绕释放带1-1的线速度发生变化,导致与标签1-2分离后的释放带1-1的输送速度与卷筒2-7c卷绕释放带1-1的线速度不匹配。而上述释放带回收组件2-7的结构解决了这一问题,卷筒2-7c通过第二摩擦件2-7d和第一摩擦件2-7b之间产生滑动摩擦,从而匹配卷筒2-7c卷绕释放带1-1的线速度和释放带1-1的输送速度。

检测组件4设置在基座2-1上,包括相对设置的信号发射端4-1和信号接收端4-2,当信号接收端4-2未接受到信号发射端4-1发出的信号时,则表明标签位于待剥离工位上。

标签供料组件2包括转动支承在基座2-1上的物料辊,标签带1卷设在该物料辊上。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采用中国专利cn201821224523.4中公开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标签带1的传送路径如图6-7所示,标签带1从标签供料组件2引出后,经由导向辊2-9引导及毛刷组件2-3辅助后贴合在剥标签部件2-4b的一侧;与标签1-2分离后的释放带1-1经固定于剥标签部件2-4b另一侧的引导辊2-4c引导后,穿过主动辊2-6a和从动辊2-6b的啮合间隙后,缠绕在释放带回收组件2-7上。当剥标签组件2-4处于第一位置(参见图10(a)、11(a)、12(a)所示)时,检测组件4实时检测标签1-2是否已处于待剥离工位,当检测组件4检测到标签1-2处于待剥离工位,控制装置控制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移动至拾取工位以拾取处于待剥离工位的标签1-2,当标签1-2被拾取后,第一驱动组件2-5驱动剥标签组件2-4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参见图10(b)、11(b)、12(b)所示),实现标签的自动剥离,当标签拾取粘贴组件3从拾取工位移出后,第一驱动组件2-5驱动剥标签组件2-4再次移动至第一位置,随后第二驱动组件2-8驱动驱动辊组件2-6、释放带回收组件2-7,以卷取与标签分离后的释放带1-1,以使标签带1上的标签1-2处于待剥离位置,如此进入下一个标签1-2的拾取和粘贴。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标签伸出过多使得标签脱落无法拾取、或标签伸出过少吸嘴吸附力不够导致拾取失败的问题,提高了标签拾取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