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3789发布日期:2020-05-22 21:02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堆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仓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叠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堆叠装置由于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因此很难实现将待堆叠物体自动与已堆叠货物进行叠放和稳固提升。降低了叠盘机的工作效率。

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堆叠装置,包括:

支架;

升降机构,具有滑动件和驱动件,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支架的相对两侧,驱动件与滑动件连接,用于驱动滑动件进行升降运动;

支撑板,设置在支架的相对两侧且与滑动件转动连接,支撑板用于提升物体;

其中,在支撑板顶部受力的情况下,支撑板处于水平状态;在支撑板底部受力的情况下,支撑板处于向上转动的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调整板,设置在支架的相对两侧且与滑动件连接,调整板用于调整物体的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调整板通过转动机构与滑动件转动连接,转动机构用于改变调整板的转动角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抬升板,设置在支架的底部相对两侧,用于在与支撑板底部接触时,使支撑板向上转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检测装置,设置在支架的底部,用于检测支架中是否存在搬运装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多个限位块,分别设置在支架的上部和下部,用于限制滑动件的升降运动范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控制单元,与升降机构电连接,用于控制升降机构的升降运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采用碳钢材料制成。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有物体从支架底部进入时,支撑板可使物体移动至支撑板的上方,实现与支撑板上方已有物体的堆叠。同时能够实现对位于支撑板上方的物体稳固支撑。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堆叠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堆叠装置的后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堆叠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图2所示,该堆叠装置包括支架1、升降机构2和支撑板3。

升降机构,具有滑动件21和驱动件22。滑动件21可滑动地设置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驱动件22与滑动件21连接,用于驱动滑动件21进行升降运动。驱动件2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机构,能够实现滑动件21的升降即可。例如,驱动件22可以采用带轮机构、液压升降机构、气压升降机构、曲柄连杆机构等。

支撑板3,设置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且与滑动件21转动连接,支撑板3用于提升物体。物体可以包括:货物、货架等。支撑板3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所需提升物体进行选择和适应性调整。例如,当物体较轻时,可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支撑板3。当物体较重时,可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分别间隔设置多个支撑板3,以提高支撑强度,保证物体被稳定支撑。

其中,在支撑板3顶部受力的情况下,支撑板3处于水平状态。在支撑板3底部受力的情况下,支撑板3处于向上转动的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当待堆叠物体送入到支架1中后,驱动件22带动滑动件21和支撑板3一同向下移动,当支撑板3的底部向下移动至与待堆叠物体接触后,支撑板3底部收到向上的推力,使得支撑板3向上翻转,从而使得待堆叠物体进入到支撑板3的上方并将已堆叠物体顶起。当待堆叠物体不与支撑板3的底部接触时,支撑板3复位至水平状态。然后驱动件22带动滑动件21和支撑板3一同向上移动,当支撑板3的顶部与待堆叠物体接触后,支撑待堆叠物体一同向上移动。

在一个示例中,支撑板3可以通过转轴与滑动件21转动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支撑板3与转轴之间可以设置有弹性件,以实现支撑板3在底部不受力时能够恢复成水平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转轴上还可以设置有转动限位件,转动限位件用于限制支撑板3向下转动。当支撑板3向下转动时,支撑板3的一端会抵在转动限位件的底部,从而使得支撑板3无法继续向下转动。从而使得支撑板3能够在顶部受力时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实现对物体的稳固支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调整板4,设置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且与滑动件21连接,调整板用于调整物体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板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物体的尺寸进行调整。若物体尺寸较小,则可以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调整板。当物体尺寸较大时,则可以在支架1的相对两侧分别间隔设置多个调整板。

在一个示例中,调整板沿支架1的高度方向设置。从而能够眼物体的高度方向对物体整体的位置进行调整。两个调整板之间的区域为物体被限定的位置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板的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物体的尺寸进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调整板通过转动机构与滑动件21转动连接,转动机构用于改变调整板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通过调整相对设置的两个调整板之间的距离,将物体夹紧并能够稳固在支架1中。转动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调整板可以与转轴、电机输出轴、齿轮等机构连接,实现调整板的转动。

在一个示例中,调整板倾斜设置,且调整板的底端靠近支架1竖直方向的轴线,调整板4的顶端远离竖直方向的轴线。从而使得相对设置的两个调整板4之间形成渐扩的空间,保证物体进入两调整板4之间的区域后,相对设置的两个调整板4的底部能够起到一定支撑和夹紧物体的作用。从而辅助支撑板3将物体稳固的支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抬升板5,设置在支架1的底部相对两侧,用于在与支撑板3底部接触时,使支撑板3向上转动。

在一个示例中,当堆叠的多个物体需要从支架1运送出时,通过驱动件22带动滑动件21和支撑板3一同向下运动,当支撑板3的底部与抬升板5接触后,抬升板5会将支撑板3向上顶起,并使其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而不会复位至水平状态。从而使得被堆叠的各物体能够从各支撑板3中脱出并移动出支架1,而不会受到支撑板3的干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检测装置6,设置在支架1的底部,用于检测支架1中是否存在搬运装置。当不存在搬运装置时,升降机构会带动支撑板3向下移动以将物体提升。当存在搬运装置时,升降机构不动作,避免升降机构在下降过程中与搬运装置发生碰撞。

在一个示例中,检测装置6可以采用激光传感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多个限位块,分别设置在支架1的上部和下部,用于限制滑动件21的升降运动范围。以避免升降机构超出上下移动的范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控制单元,与升降机构电连接,用于控制升降机构的升降运动。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单元还可以与检测装置6连接,根据检测装置6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控制升降机构进行升降运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支架1采用碳钢材料制成。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物体为货架,移动装置为运输车。当需要对待堆叠货架进行叠放时,通过移动装置将待堆叠货架运输到堆叠装置的支架1中。然后将待堆叠货架放下并驶离支架1。控制单元控制升降机构带动支撑板3(支撑板3上支撑有已堆叠货架)向下移动。在向下移动过程中位于最下方的已堆叠货架的支腿会落在待堆叠货架的顶部,当支撑板3底部与待堆叠货架边缘接触后,货架边缘将支撑板3向上顶起,使得支撑板3向上转动。当升降机构带动支撑板3继续向下移动至待堆叠货架边缘不与支撑板3底部接触时,支撑板3复位至水平状态。此时,待堆叠货架上部已移动至支撑板3上方并将已堆叠货架顶起。然后,升降机构带动支撑板3向上移动,当支撑板3的顶部与货架的底部接触后,将货架托起并跟随升降机构一同向上提升,当升降机构上升至预设位置时,升降机构停止上升,此时完成货架的提升和堆叠任务。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